CN209767787U - 一种无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7787U
CN209767787U CN201920658188.7U CN201920658188U CN209767787U CN 209767787 U CN209767787 U CN 209767787U CN 201920658188 U CN201920658188 U CN 201920658188U CN 209767787 U CN209767787 U CN 209767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earphone
board
microphone
battery
fpc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581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宗佐
杨汉丹
太荣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jie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jie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jie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jie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581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7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7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7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耳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的头部设有同样的主板安装位;无线耳机包括主板、FPC板、电池、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电池设于无线耳机的尾部,电池的头部设有接头,接头电连接FPC板;FPC板的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电连接主板;主板设于主板安装位,主板电连接喇叭结构;喇叭结构设于无线耳机的头部,且位于无线耳机的外壳和主板之间,外壳设有传播声音的第一通孔;麦克风结构设于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电连接FPC板。通过主板安装位以及FPC板与各零部件的配合解决左、右无线耳机的主板无法共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佩戴式的无线耳机,根据左右对称的情况分为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因为左、右无线耳机的外壳不一样,为了适配不一样的外壳内部结构需要对主板进行设计和分布,即左无线耳机需装配左主板,右无线耳机需装配右主板。这增加了制作和装配无线耳机的难度,且制作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无线耳机,解决左、右无线耳机的主板无法共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所述左无线耳机和所述右无线耳机的头部设有同样的主板安装位;
所述无线耳机包括主板、FPC板、电池、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尾部,所述电池的头部设有接头,所述接头电连接所述FPC板;
所述FPC板的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电连接所述主板;
所述主板设于主板安装位,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喇叭结构;
所述喇叭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且位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外壳和所述主板之间,所述外壳设有传播声音的第一通孔;
所述麦克风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电连接所述FPC板,所述外壳在所述麦克风结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外壳主体、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头部,所述底盖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尾部,所述外壳主体内部为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所述主板、所述FPC板、所述电池、所述麦克风结构和所述喇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外壳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结构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喇叭结构和所述顶盖之间,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调音网和光感镜圈,所述顶盖在所述调音网的相应位置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顶盖在所述光感镜圈的相应位置设有第四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FPC板与所述电池之间设有隔层。
进一步地,所述FPC板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底部,电连接所述电池和充电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且适配于所述外壳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固定支撑所述主板的主板支架,所述主板支架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所述主板支架设有固定所述FPC板的第一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结构包括麦克风支架和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支架置于所述电池头部与所述主板支架之间,所述麦克风支架支撑麦克风和FPC板。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支架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接头穿过所述第二凹槽电连接所述FPC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所述左无线耳机和所述右无线耳机的头部设有同样的主板安装位;所述无线耳机包括主板、FPC板、电池、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尾部,所述电池的头部设有接头,所述接头电连接所述FPC板;所述FPC板的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电连接所述主板;所述主板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喇叭结构;所述喇叭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且位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外壳和所述主板之间,所述外壳设有传播声音的第一通孔;所述麦克风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电连接所述FPC板,所述外壳在所述麦克风结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通过主板安装位以及FPC板与各零部件的配合解决左、右无线耳机的主板无法共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无线耳机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的头部设有同样的主板安装位。
无线耳机包括主板1、FPC板2、电池15、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9。
电池15设于无线耳机的尾部,电池15的头部设有接头16,接头16电连接FPC板2。以此形成电池15、FPC板2、主板1、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9的电流通路。
接头16呈弧形,适配于外壳的形状。
FPC板2的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6电连接主板1,板对板连接器6置于喇叭结构9和主板1之间,即主板1的前面。主板支架18设于主板1的背面。
主板1设于主板安装位,主板1电连接喇叭结构9。主板安装位设于无线耳机的头部且靠近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
喇叭结构9设于无线耳机的头部,且位于无线耳机的外壳和主板1之间,外壳设有传播声音的第一通孔13。设置第一通孔13可使喇叭结构9播放的声音传至外界,第一通孔13的具体位置根据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变化。
麦克风结构设于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电连接FPC板2,外壳在麦克风结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14。麦克风结构位于在主板1的背面,而喇叭结构9位于主板1的前面,使得喇叭结构9播放的声音不易被麦克风结构收录。
在本实施例中,FPC板2主要起到连接各电子零部件和主板1的作用,具体的,FPC板2为柔性电路板。主板1上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通过FPC板2可以协调耳机里各电子零部件之间的工作。另外,FPC板2和主板1的配合,使得FPC板2和主板1可同时适用于左、右无线耳机,不需分别根据左、右无线耳机的外壳配置相应的左主板1和右主板1。
具体地,外壳包括外壳主体3、顶盖4和底盖5,顶盖4设于外壳主体3的头部,底盖5设于外壳主体3的尾部,外壳主体3内部为空腔,空腔内设有主板1、FPC板2、电池15、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9。
外壳主体3由头部和尾部构成,外壳主体3的头部呈圆弧形,可放入耳朵中。外壳主体3的尾部呈长圆柱状,电池15置于外壳主体3的尾部。主板1、喇叭结构9置于外壳主体3的头部。麦克风结构置于外壳主体3头部和尾部的交界处。FPC板2一端设于外壳主体3的底部,即电池15的下方,另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6连接主板1。FPC板2以外壳主体3的底部为起点,依次途径电池15的外侧壁、麦克风结构和主板支架18,最后到达主板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设于顶盖4,顶盖4的形状根据左、右无线耳机设计成相对称的形状,第一通孔13的具体位置根据左、右无线耳机来设置。第二通孔14设于外壳主体3的头部和尾部的交界处,相对应于麦克风结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设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位于喇叭结构9和顶盖4之间,第一支架上设有调音网和光感镜圈,顶盖4在调音网的相应位置设有第三通孔11,顶盖4在光感镜圈的相应位置设有第四通孔12。调音网调整声音的音质,光感镜圈可透过一定的光谱段,通过光感镜圈发射和反射回来的光谱判定电流差,从而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调音网、光感镜圈、第三通孔11和第四通孔12根据左、右无线耳机对称分布。
喇叭结构9包括喇叭和喇叭罩,喇叭罩对喇叭有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FPC板2与电池15之间设有隔层8。具体地,隔层8为泡棉,起到避震和固定FPC板2和电池15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FPC板2的另一端设于无线耳机的底部,电连接电池15和充电结构。此处构成电池15、充电结构、FPC板2、主板1的充电回路。主板1通过FPC板2电连接电池15和充电结构,从而实现主板1对电池15的保护。具体为,主板1控制充电时电流的大小,防止电池15在电量饱和的状态下还继续过度充电。底盖5设有第五通孔17,便于充电时外接电源与电池15的电连接。
接头16位于无线耳机的中间区域,且适配于外壳的形状。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外壳主体3的空腔中的空间,减小无线耳机的总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还包括固定支撑主板1的主板支架18,主板支架18设于无线耳机的头部,主板支架18设有固定FPC板2的第一凹槽。主板支架18上还设有天线弹片和网片。主板支架18沿外壳主体3设置,形状适配于外壳主体3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结构包括麦克风支架10和麦克风7,麦克风支架10置于电池15头部与主板支架18之间,麦克风支架10支撑麦克风7和FPC板2。具体地,麦克风7直接呈倒“T”字型,即由竖版和横版组成,横版的侧面接触电池15的头部。竖版将横版划分成两个区域,分别为麦克风7区域和电池15区域。在麦克风7区域,麦克风支架10接触并支撑FPC板2,并且此处的FPC板2与麦克风7电连接,FPC板2与麦克风7一同置于麦克风支架10的麦克风7区域中,由外到内的排列分别为麦克风7、FPC板2、麦克风支架10。麦克风7的外侧壁设有麦克风7罩,麦克风7罩中设有便于麦克风7收音的通孔,在起到对麦克风7的保护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收音。
麦克风支架10的横版的电池15区域设有第二凹槽,接头16穿过第二凹槽电连接FPC板2,形成电池15、FPC板2、主板1、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9的电流通路。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左无线耳机和右无线耳机,所述左无线耳机和所述右无线耳机的头部设有同样的主板安装位;
所述无线耳机包括主板、FPC板、电池、麦克风结构和喇叭结构;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尾部,所述电池的头部设有接头,所述接头电连接所述FPC板;
所述FPC板的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电连接所述主板;
所述主板设于所述主板安装位,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喇叭结构;
所述喇叭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且位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外壳和所述主板之间,所述外壳设有传播声音的第一通孔;
所述麦克风结构设于所述无线耳机头部与尾部交界的中间区域,电连接所述FPC板,所述外壳在所述麦克风结构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外壳主体、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头部,所述底盖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尾部,所述外壳主体内部为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所述主板、所述FPC板、所述电池、所述麦克风结构和所述喇叭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外壳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喇叭结构和所述顶盖之间,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调音网和光感镜圈,所述顶盖在所述调音网的相应位置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顶盖在所述光感镜圈的相应位置设有第四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FPC板与所述电池之间设有隔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FPC板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底部,电连接所述电池和充电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且适配于所述外壳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固定支撑所述主板的主板支架,所述主板支架设于所述无线耳机的头部,所述主板支架设有固定所述FPC板的第一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结构包括麦克风支架和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支架置于所述电池头部与所述主板支架之间,所述麦克风支架支撑麦克风和FPC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支架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接头穿过所述第二凹槽电连接所述FPC板。
CN201920658188.7U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无线耳机 Active CN209767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8188.7U CN209767787U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无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8188.7U CN209767787U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无线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7787U true CN209767787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6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58188.7U Active CN209767787U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无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7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6866B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12936156U (zh) 前置式耳挂耳机
CN110198503B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16122815U (zh) 无线耳机
CN209767787U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09948729U (zh) 无线耳机的充电配合定位装置
CN112165666A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耳机充电盒
CN112073846A (zh) 底座扬声器
CN215773497U (zh) 一种主动降噪蓝牙耳机
EP4156709A1 (en) Headset and earphone assembly
CN211744699U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供电装置
CN210093463U (zh) 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
CN215773521U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17721438U (zh) 入耳式耳机的电路结构及入耳式耳机
CN111479189A (zh) 头戴式耳机
CN216599992U (zh) 充电座、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16122850U (zh) 一种新型蓝牙耳机结构
CN212344026U (zh) 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
CN214381330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接触式组装机构
CN214256589U (zh) 一种耳机单体及蓝牙耳机
CN210075526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5818564U (zh) 一种舒适度高的直播用耳机
CN219478097U (zh) 一种耳机
CN220325799U (zh) 发声模块及耳机
CN213938283U (zh) 具有蓝牙音响、收音机功能的耳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