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2139U - 轮滑鞋 - Google Patents

轮滑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2139U
CN209752139U CN201920200791.0U CN201920200791U CN209752139U CN 209752139 U CN209752139 U CN 209752139U CN 201920200791 U CN201920200791 U CN 201920200791U CN 209752139 U CN209752139 U CN 209752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braking
brake
shoe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007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拓
李佐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007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2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2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2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轮滑鞋,包括:底架单元、滑轮单元、鞋身单元、护踝单元、第一制动单元和第二制动单元;第一制动单元,位于底架单元的一端,且第一制动单元的上端部与底架单元固定连接,下端部向靠近地面的方向延伸;护踝单元,下侧部与鞋身单元转动连接,以使护踝单元在外力作用下以该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为轴心沿鞋身单元的延伸方向前后摆动;第二制动单元,位于靠近鞋尾部的位置,与护踝单元靠近鞋尾部的侧部固定连接,用于在护踝单元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运动时与地面或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该技术方案能够缩短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增强了制动效果,同时,不但提升了安全性,而且降低了操作难度。

Description

轮滑鞋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轮滑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滑鞋。
背景技术
目前,轮滑是一项深受大众喜欢的运动,从事轮滑运动需要穿着专用的轮滑鞋。轮滑鞋通常分为两种,即直排式轮滑鞋和双排式轮滑鞋,穿戴时可用可拆卸式的构架与普通鞋子连接。
相关技术中,轮滑鞋的制动器位于轮滑鞋底架的一端(轮滑鞋前端或后端),在使用过程中的制动的方式主要是:抬起脚尖或脚跟(抬起脚尖或踮起脚尖)使制动器摩擦地面产生阻力制动,这种制动方式需要使轮滑鞋的滑轮底面所在平面与地面夹角呈12°~25°左右,才能满足制动要求;或者采用一些技巧动作进行制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轮滑鞋,能够缩短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增强了制动效果,同时,不但提升了安全性,而且降低了操作难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轮滑鞋,包括:底架单元、滑轮单元、鞋身单元、护踝单元、第一制动单元和第二制动单元;
所述底架单元,用于承载所述滑轮单元和鞋身单元;
所述鞋身单元,用于容纳脚部;
所述第一制动单元,位于所述底架单元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制动单元的上端部与所述底架单元固定连接,下端部向靠近地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护踝单元,下侧部与鞋身单元转动连接,以使护踝单元在外力作用下以该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为轴心沿所述鞋身单元的延伸方向前后摆动;所述下侧部远离所述鞋身单元的鞋尾部;
所述第二制动单元,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位置,与所述护踝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侧部固定连接,用于在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运动时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制动单元产生制动力之前,通过脚踝和小腿带动护踝单元运动使第二制动单元可以产生制动力,能够提前使轮滑鞋减速,起到预制动的作用,辅助第一制动单元制动,缩短了整体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提升了制动效果和安全性。同时,第二制动单元通过护踝单元的摆动产生制动力,降低了操作难度,操作简单便捷,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此外,第二制动单元辅助第一制动单元进行制动,减少了第一制动单元的磨损,延长了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动单元包括:连接件和制动件;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护踝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侧部固定连接,且向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方向延伸;
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连接件下方;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以使所述连接件产生向下的运动并作用于所述制动件,且使所述制动件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产生向下的运动作用于制动件,从而制动件也能够向下运动实现制动作用,连接件对制动件能够产生有效的直接的作用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和制动件一体成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和制动件一体成型,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架单元,面向所述鞋身单元的使用面上具有第一容纳通孔;
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位置,用于容纳所述制动件;
所述制动件包括:制动子件、承接子件和至少一个弹簧;
所述制动子件,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轴向运动;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制动子件的上端,且与所述制动子件固定连接,最小轴长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直径;
所述弹簧,抵持在所述承接子件的底面和底架单元的所述使用面之间;
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承接子件的顶面接触;
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至其纵轴与所述底架单元的所述使用面上向所述鞋尾部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时,所述连接件向下压所述承接子件,以使制动子件向下运动且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外力使护踝单元向后摆动至其纵轴与底架单元的使用面上向鞋尾部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时,护踝单元能够带动连接件产生向下的运动,连接件带动制动子件向下运动,制动子件与地面或滑轮单元摩擦以产生阻力进行制动,在外力撤销或使护踝单元向前摆动至其纵轴与底架单元的使用面上向鞋尾部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时,护踝单元能够带动连接件产生向上的运动,此时,弹簧复位,弹簧的弹力将承接子件向上抬升,而后制动子件离开地面或滑轮,轮滑鞋处于可正常滑动的状态。底架单元支撑制动子件,能够使制动子件运动时更加稳定,承接子件和弹簧能够使制动子件顺畅的自行复位,不影响轮滑鞋的正常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子件包括:连杆和制动部;
所述连杆,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轴向运动,下端与所述制动部固定连接;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底架单元下方,用于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连接件与连杆之间,且与所述连杆上端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制动部位于底架单元下方,通过连杆与承接子件连接,连杆占用底架单元的空间较小,且制动部占用底架单元下方的空间,不仅使轮滑鞋的结构紧凑,还便于后期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末端滑轮的后侧;或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末端滑轮的后上方,且所述末端滑轮的轴心至所述制动部前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末端滑轮的半径;或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制动部位于末端滑轮的后侧,可与地面直接摩擦产生阻力进行制动,结构简单。或者制动部通过与末端滑轮直接作用产生阻力制动,直接使滑轮能够减速,制动效果较好。再或者制动部通过同时与两个滑轮直接作用产生阻力制动,进一步提高了制动效率,制动效果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上方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护踝单元内侧;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鞋身单元内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承接子件位于鞋身单元的内侧,连接件位于护踝单元的内侧,使第二制动单元与轮滑鞋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安装空间,也具有美观的效果,提升客户体验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接子件,顶面上具有凹陷部;
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鞋身单元的鞋头部的侧面与所述承接子件的底面向所述鞋头部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与凹陷部靠近鞋头部的侧面作用进而下压承接子件和制动部,能够将连接件对承接子件向前的作用力转换为向下的作用力,使制动部能够受到连续且较大的向下的作用力,从而能够施加至地面或滑轮较大且较为可靠的阻力,使制动部能够达到较佳的制动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L形结构,包括竖向段和横向段;
所述竖向段,与所述护踝单元固定连接;
所述横向段,一端与竖向段的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固定连接,向远离所述鞋尾部延伸,横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凹陷部向所述鞋头部延伸的侧面滑动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的形状与鞋身单元的鞋尾部的形状相适配,横向段与凹陷部配合能够增加连接件在承接子件上的作用范围,进一步使制动子件受到可靠的作用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段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另一端上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横向段的另一端进一步使制动部能够受到连续且较大的向下的作用力,使制动子件能够达到较佳的制动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制动单元产生制动力之前,通过脚踝和小腿带动护踝单元运动使第二制动单元可以产生制动力,能够提前使轮滑鞋减速,起到预制动的作用,辅助第一制动单元制动,缩短了整体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提升了制动效果和安全性。同时,第二制动单元通过护踝单元的摆动产生制动力,降低了操作难度,操作简单便捷。此外,第二制动单元辅助第一制动单元进行制动,减少了第一制动单元的磨损,延长了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轮滑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轮滑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底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承接子件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连杆和制动部结构示意图。
图9b是9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制动子件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制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鞋底承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2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连接件位于护踝单元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轮滑鞋的制动器位于轮滑鞋底架的一端(轮滑鞋前端或后端),在使用者期望制动时,会将轮滑鞋向前伸,然后抬起脚前端或脚后端(抬起脚尖或脚跟)使制动器摩擦地面产生阻力制动,这种制动方式需要使轮滑鞋的滑轮底面所在平面与地面夹角呈12°~25°左右,才能满足制动要求。虽然这种制动方式较为稳定和可靠,但是,制动距离较长,所需制动时间也较长,制动效率较低。同时,抬脚这种制动操作带有技巧性,对于初学者而言,站立及滑行时非常难于控制平衡,若抬脚进行制动操作会致使有摔倒的危险,也就难以控制及使用上述制动方式。此外,对于熟练者和初学者而言,如在高速遇到紧急情况时,如若出现行人、车辆或障碍物等,进行抬脚制动需要一定的操作时间,则无法及时制动减速,增大了发生危险的概率。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轮滑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轮滑鞋,包括:底架单元10、滑轮单元20、鞋身单元30、护踝单元40、第一制动单元50和第二制动单元60。
所述底架单元10,用于承载所述滑轮单元20和鞋身单元30。滑轮单元20和鞋身单元30安装在底架单元10上。下述实施例和附图以单排轮滑鞋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鞋身单元30,用于容纳脚部。靠近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为轮滑鞋的前端或前侧,靠近鞋尾部31为轮滑鞋的后端或后侧。
所述第一制动单元50,位于所述底架单元1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制动单元50的上端部与所述底架单元10固定连接,下端部向靠近地面的方向延伸。第一制动单元50位于靠近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或鞋尾部31的位置,也即是位于轮滑鞋的前端或后端,当抬起脚尖时,如图1所示,底架单元10的前端(靠近鞋头部32)向上抬起,位于轮滑鞋后端的第一制动单元50的下端部可以与地面摩擦接触产生阻力;或者如图2所示,当踮起脚尖时,底架单元10的后端(靠近鞋尾部31)向上抬起,位于轮滑鞋前端的第一制动单元50的下端部可以与地面摩擦接触产生阻力,以对轮滑鞋进行制动。
所述护踝单元40,下侧部与鞋身单元30转动连接,以使护踝单元40在外力作用下以该转动连接的连接部41为轴心沿所述鞋身单元30的延伸方向前后摆动;所述下侧部远离所述鞋身单元30的鞋尾部31。护踝单元40位于鞋身单元30的后侧部,包覆在使用者的小腿靠近脚踝的位置处,用于对使用者的脚踝部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用于鞋身单元30的靴筒。护踝单元40可以通过一转轴组件与鞋身单元30转动连接,转轴组件也即是作为护踝单元40与鞋身单元30转动连接的连接部41,转轴固定组件包括枢轴、与枢轴配合的固定套、螺钉或螺栓、与螺钉或螺栓配合的螺母等,转轴固定组件能够使护踝单元40在外力(小腿施加的力)作用下可以前后摆动且不脱离鞋身单元30,并且护踝单元40靠近鞋尾部31的部分可以具有向上向下的运动。护踝单元40的前后摆动可以是摆向鞋头部32和摆向鞋尾部31的摆动。
所述第二制动单元60,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位置,与所述护踝单元4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侧部固定连接,用于在所述护踝单元40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运动时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20摩擦产生制动力。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制动单元60由于在护踝单元40的作用下产生制动力,所以,第二制动单元60在第一制动单元50作用之前能够对轮滑鞋产生制动作用,对第一制动单元50的制动具有辅助的作用。使用者在使用轮滑鞋滑行的过程中,处于屈膝或半蹲状态,此时,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锐角,所以小腿带动护踝单元40处于向前摆的状态,当使用者期望制动时,首先会变换为接近直立的姿势,然后将轮滑鞋向前伸,在这个过程中,小腿带动护踝单元40向后摆,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接近垂直或钝角,此时,护踝单元40靠近鞋尾部31的侧部会向斜下方运动,产生一个向前的分力和一个向下的分力,同时具有向前和向下的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制动单元60会向下或向斜下方运动,从而第二制动单元60能够与地面(如图1所示)或滑轮单元20(如图2所示)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能够使轮滑鞋逐渐减速或逐渐停止。然后,使用者还可以继续抬起脚尖或踮起脚尖,使用第一制动单元50进行进一步的制动。在第二制动单元60制动时,仅是在护踝单元40的作用下进行制动,也是在抬起脚尖或踮起脚尖之前即可完成,所以,第二制动单元60可以是在第一制动单元50之前的一个预制动,能够提前使轮滑鞋减速,辅助第一制动单元50制动,缩短了整体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提升了制动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在使用者抬起脚尖或踮起脚尖之前通过小腿部带动护踝单元40作用产生制动减速,大幅度的降低了轮滑鞋制动的操作难度,使使用者在第一制动单元50制动之前可以进行减速慢行,这样一来,使用者可以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来调节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制动,从而降低了整体制动过程的操作难度。进一步的,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也可以以第二制动单元60先行便捷的进行减速慢行,降低了发生危险的概率。此外,第二制动单元60辅助第一制动单元50进行制动,减少了第一制动单元50的磨损,延长了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使用者在滑行过程中,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锐角时,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与小腿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所以,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锐角;当使用者期望制动时,小腿带动护踝单元40向后摆,向后摆的过程中当小腿(或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接近垂直或钝角时,护踝单元40带动第二制动单元60会向下或向斜下方运动,从而第二制动单元60能够与地面或滑轮单元20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能够使轮滑鞋逐渐减速或逐渐停止。也可以理解为当小腿(或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与鞋身单元30向鞋尾部31的延伸方向呈接近垂直或锐角时,第二制动单元60会向斜下方运动进行制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轮滑鞋未使用时,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可以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锐角、直角或钝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制动单元60包括: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
所述连接件61,与所述护踝单元4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侧部固定连接,且向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方向延伸。
所述制动件62,位于所述连接件61下方;所述护踝单元40向后摆动以使所述连接件61产生向下的运动并作用于所述制动件62,且使所述制动件62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20摩擦产生制动力。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者在使用滑轮滑行的过程中,处于屈膝或半蹲状态,此时,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锐角,所以小腿带动护踝单元40处于向前摆的状态,当使用者期望制动时,首先会变换为接近直立姿势,然后将轮滑鞋向前伸,在这个过程中,小腿带动护踝单元40向后摆,此时,护踝单元40靠近鞋尾部31的侧部会向斜下方运动,产生一个向前的分力和一个向下的分力,同时具有向前和向下的运动,进而带动连接件61会向前和向下运动(斜下方运动),从而连接件61带动制动件62向下或向斜下方运动,制动件62能够与地面或滑轮单元20接触,产生摩擦阻力,能够使轮滑鞋减速或逐渐停止,连接件61对制动件62能够产生有效的直接的作用力。连接件61与护踝单元40可以铆接、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61与制动件62可以为固定在一起的结构,包括一体结构和分体的结构;其中,分体结构中,连接件61与制动件62可以通过铆接、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在一起。连接件61与制动件62也可以不连接在一起,连接件61产生向下的运动能够下压制动件62,连接件61向上运动后,制动件62可以具有弹性复位结构自行复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12a所示,连接件61可以位于护踝单元40的外侧,也即是鞋身单元30外部,也可以位于护踝单元40的内侧,也即是鞋身单元30内部。当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时,制动件62可以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或当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时,制动件62可以上半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下半部分位于底架单元10下方,连接件61可以穿入鞋身单元30作用在制动件62上。当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时,制动件62可以穿过鞋身单元30的鞋底33和底架单元10,鞋底33上还可以设有供制动件62穿过的第一开口331,制动件62经由第一开口331穿过底架单元10,制动件62上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内,下部分位于鞋底33底架单元10下方,这样一来,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节约安装空间,使轮滑鞋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时,制动件62上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时,在鞋身单元30的后跟附近可以罩设有安装罩,将制动件62的部分罩起来与穿着位置隔离,以不影响鞋身单元30内的正常穿着以及不影响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运动。或者,鞋底33上方设置与鞋底形状一致的承接件,制动件62的上部分位于承接件内或承接件和鞋底33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一体成型,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制动件62可以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底架单元10面向所述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上具有第二容纳通孔12;第二容纳通孔12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位置,制动件62贯穿第二容纳通孔12。制动件62能够沿第二通孔的轴向上下运动。第二容纳通孔12对制动件62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制动件62能够尽量向正下方运动与地面或滑轮的接触面积尽量最大。进一步的,由于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运动时同时具有向前和向下运动的趋势,或同时向后和向上运动的趋势,第二容纳通孔12的直径大于制动件62的最长横轴,以使制动件62在第二容纳通孔12内运动时,在前后方向(向鞋头部32和鞋尾部31的方向)上也具有一定的运动空间,避免制动件62运动时与第二容纳通孔12过多干涉造成的磨损或损坏,延长了制动件62和轮滑鞋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底架单元10上具有第二容纳通孔12,鞋底33上具有第一开口331,制动件62可以通过第一开口331和第二容纳通孔12穿过鞋底33和底架单元10,制动件62上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内,下部分位于底架单元10下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61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条状、柱状或板状等,制动件62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柱状或块状等。第二制动单元60制动时,制动件62向下运动后其下端部可以与地面接触产生摩擦力以制动,或者下端部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产生摩擦力以制动。
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一体成型,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制动件62可以与地面接触,或者也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从而产生制动作用,所以制动件62可以位于轮滑鞋不同的位置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制动件62可以与地面接触制动时,制动件62位于鞋尾部31最末端滑轮的后侧,此时,当制动件62穿设在底架单元10上时第一制动单元50可以位于第二制动单元60的后侧(如图3和图4),第一制动单元50也可以位于轮滑鞋的前端,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的外部或内部,制动件62可以全部或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或制动件62与底架单元10不连接,位于底架单元10的后侧时,第一制动单元50可以位于轮滑鞋的前端,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均位于鞋身单元30的外部。当使用者需要制动时,制动件62向下运动后能够与地面接触。本实施例中,制动时制动件62可与地面接触,减速制动效果较好,结构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制动件62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制动时,制动件62穿设在底架单元10上,制动件62位于鞋尾部31最末端滑轮的后上方,制动件62向下运动后仅可以与最末端滑轮的后上侧表面接触,以使该滑轮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减速,从而使轮滑鞋能够逐渐减速。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制动件62与地面接触制动时类似的,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的外部或内部,制动件62可以全部或部分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本实施例中,制动时制动件62可与滑轮接触作用,减速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制动件62穿设在底架单元10上时第一制动单元50可以位于第二制动单元60的后侧,当使用者需要制动时,制动件62向下运动时由于还具有向前的运动,所以还能够同时与地面和末端滑轮的后侧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制动件62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制动时,制动件62的下半部分位于轮滑鞋后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制动件6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最小距离,该制动件62的两个侧面为分别朝向两个滑轮。制动件62向下运动后可同时与两个滑轮相对的斜上侧表面接触产生摩擦力,制动减速效果更佳,进一步提高了制动效率。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1可以位于护踝单元40内侧,制动件62的上半部也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其中轮滑鞋还包括鞋底承接件70,所述鞋底承接件70,位于鞋身单元30内的鞋底33的上方,与鞋身单元30固定连接,且与鞋底3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与鞋底33形状相同。制动件62可以位于鞋底承接件70的顶面与鞋底33之间的空间内,连接件61通过鞋底承接件70上靠近鞋尾部31的第二开口71穿过鞋底承接件70(如图12b),连接件61在第二开口71内上下运动,制动件62穿过鞋底33的第一开口331和底架单元10的第二容纳通孔12。其中,鞋底33上的第一开口331和鞋底承接件70上的第二开口71形状相同,均靠近鞋尾部31,且沿鞋身单元30延伸方向延伸,以使连接件61在第二开口71内具有运动的空间。连接件61和制动件62的一部分均位于鞋身单元30内时,使第二制动单元60与轮滑鞋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安装空间,也具有美观的效果,提升客户体验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所述底架单元10,面向所述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上具有第一容纳通孔11。
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位置,用于容纳所述制动件62。
所述制动件62包括:制动子件621、承接子件622和至少一个弹簧623。
所述制动子件621,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的轴向运动。
所述承接子件622,位于所述制动子件621的上端,且与所述制动子件621固定连接,最小轴长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的直径。
所述弹簧623,抵持在所述承接子件622的底面和底架单元10的所述使用面之间。
所述连接件61,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一端与所述承接子件622的顶面接触。
所述护踝单元40向后摆动至其纵轴42与所述底架单元10的所述使用面上向所述鞋尾部31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时,所述连接件61向下压所述承接子件622,以使制动子件621向下运动且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20摩擦产生制动力。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通孔11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位置,制动件62贯穿第一容纳通孔11。制动件62能够沿第一容纳通孔11的轴向上下运动。如图7b所示,第一容纳通孔11对制动件62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制动件62能够尽量向正下方运动。进一步的,第一容纳通孔11的直径大于制动件62的最长横轴,以使制动子件621与第一容纳通孔11的内壁滑动接触或能够在第一容纳通孔11内运动。承接子件622的最小轴长大于第一容纳通孔11的内径,弹簧623的一端抵触在承接子件622的底面上,另一端抵触在底架单元10的顶面(面向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上。制动子件621具有一定的长度,上下端穿出第一容纳通孔11,在未制动时,制动子件621的一部分位于底架单元10上方。
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在制动时,外力(小腿施加的力)使护踝单元40向后摆动至其纵轴42与底架单元10面向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上向鞋尾部31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护踝单元40的纵轴42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接近垂直或钝角)时,也可以理解为,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接近垂直或钝角时,护踝单元40能够带动连接件61产生向下的运动,连接件61的下端(靠近滑轮单元20的一端)下压承接子件622,承接子件622带动制动子件621向下运动,制动子件621与地面或滑轮单元20摩擦以产生阻力进行制动;使用者无需制动时或正常滑行时,在外力撤销或使护踝单元40向前摆动至其纵轴42与底架单元10的使用面上向鞋尾部31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小腿与鞋身单元30向鞋头部32的延伸方向呈接近锐角时)时,护踝单元40能够带动连接件61产生向上的运动,此时,连接件61可以与承接子件622的顶面保持接触或离开,弹簧623复位,弹簧623的弹力将承接子件622向上抬升,而后制动子件621离开地面或滑轮,轮滑鞋处于可正常滑行的状态。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1与制动子件621不产生连接,在护踝单元40带动连接件61运动时,会产生向前或向后的分力,使连接件61产生向前或向后的运动,这样一来,连接件61在承接子件622顶面运动运动时可以释放向前后的运动,不会产生较大的干涉,进一步使连接件61的运动更加顺畅,从而,制动件62可以更加稳定的向下运动,不仅延长了第二制动单元60的使用寿命,还使制动过程更加顺畅可靠。此外,各个部件便于后期拆卸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弹簧623的数量包括一个,弹簧623可以套设在制动子件621上,弹簧623的内径大于第一容纳通孔11的直径,弹簧623可以抵持在底架单元10和承接子件622之间,弹簧62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底架单元10和承接子件622接触,弹簧623通过制动子件621固定限位;本实施例中,弹簧623的两端还可以分别与底架单元10和承接子件622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弹簧623套设在制动子件621上,对弹簧623的运动产生导向作用,且能够使制动子件621受到弹簧623的作用力较为均匀,制动子件621的运动较为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c、图7d所示,弹簧623的数量包括两个,轮滑鞋还包括两个导向柱624,承接子件622具有两个定位通孔6221。定位通孔6221的轴向与制动子件621的运动方向平行,两个定位通孔6221分别位于制动子件621的两侧,两个导向柱624竖直固定在底架单元10的顶面(面向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上,两个导向柱624与两个定位通孔6221的位置相对应,分别位于制动子件621的两侧。一个弹簧623套设在一个导向柱624上,导向柱624穿设在一个定位通孔6221内,导向柱624的上端固定有固定件,固定件能够将承接子件622限位不脱离导向柱624,承接子件622通过定位通孔6221在导向柱624上滑动,弹簧623的内径大于定位通孔6221的直径。本实施例中,承接子件622向下滑动下压弹簧623,向上滑动至固定件处可以被固定件限位。其中,固定件包括例如螺栓和垫片,垫片位于定位通孔6221上,螺栓穿过垫片与导向柱624螺纹连接,垫片的最大直径大于定位孔的直径。弹簧62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底架单元10和承接子件622接触,弹簧623通过导向柱624固定限位;弹簧623的两端还可以分别与底架单元10和承接子件622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导向柱624能够对弹簧623和承接子件622的运动进行导向,进一步使制动子件621的运动更加稳定。其中,连接件61的下端在承接子件622上两个固定件之间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a、图7c所示,承接子件622可以与底架单元10的顶面(面向鞋身单元30的使用面)平行。承接子件62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近似长方体或近似板状等,可以具有较大的承载连接件61下端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所述制动子件621包括:连杆6211和制动部6212。
所述连杆6211,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11的轴向运动,下端与所述制动部6212固定连接。
所述制动部6212,位于所述底架单元10下方,用于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20摩擦产生制动力。
所述承接子件622,位于所述连接件61与连杆6211之间,且与所述连杆6211上端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连杆6211的上端与承接子件622的底面固定连接,下端与制动部6212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因为制动部6212需要与地面或滑轮摩擦以产生阻力制动,所以制动部6212的下端面作为摩擦面需要具有一定的面积。制动部6212位于底架单元10下方,通过连杆6211与承接子件622连接,连杆的体积相对较小,可以占用较小的底架单元10的安装面积,不仅使轮滑鞋的结构紧凑,部件之间采用分体的结构,还便于后期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弹簧623的数量包括一个,与上述实施例中弹簧623的设置方式相同,弹簧623可以套设在连杆621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弹簧623的数量包括两个,与上述实施例中弹簧623的设置方式相同,轮滑鞋还包括两个导向柱624,承接子件622具有两个定位通孔6221。定位通孔6221的轴向与连杆6211的运动方向平行,两个定位通孔6221分别位于连杆6211的两侧,两个导向柱624竖直固定在底架单元10的顶面上,两个导向柱624与两个定位通孔6221的位置相对应,分别位于连杆6211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制动部621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类似长方体、多边形体或柱状等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部6212,位于所述滑轮单元2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末端滑轮的后侧;或
所述制动部6212,位于所述滑轮单元2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末端滑轮的后上方,且所述末端滑轮的轴心至所述制动部6212前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末端滑轮的半径;或
所述制动部6212,位于所述滑轮单元2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制动部6212可以与地面接触,或者也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从而产生制动作用,所以制动部6212可以位于轮滑鞋不同的位置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制动部6212可以与地面接触制动时,制动部6212位于鞋尾部31最末端滑轮的后侧,此时,制动子件621穿设在底架单元10上,第一制动单元50可以位于制动部6212的后侧或轮滑鞋的前端,连接件61位于护踝单元40的外部时,制动子件621全部位于鞋身单元30外部,如图8a所示,制动部6212位于底架单元10的下方。如图8c所示,连接件61位于鞋身单元30的内部时,承接子件622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连杆6211的一部分可以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连杆6211可以穿过鞋身单元30的鞋底33和底架单元10,鞋底33上还可以设有供连杆6211穿过的第一开口331,第一开口331位于靠近鞋尾部31,第一开口331内可以露出底架单元10,连杆6211经由第一开口331穿过底架单元10的第一容纳通孔11,弹簧623可以抵持在承接子件622和底架单元10之间;其中,弹簧623也可以抵持在承接子件622和鞋底33之间,此时,第一开口331尺寸较小,不会露出底架单元10。当使用者需要制动时,制动部6212向下运动后能够与地面接触。本实施例中,制动部6212仅与地面接触,制动时制动部6212可与地面接触,减速制动效果较好,结构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承接子件622向下运动后,也可以容纳在第一开口33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制动部6212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制动时,制动部6212可以位于鞋尾部31最末端滑轮的后上方,制动部6212向下运动后仅可以与最末端滑轮的后上侧表面接触,以使该滑轮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减速,从而使轮滑鞋能够逐渐减速。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1和制动子件621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与上述制动部6212可以与地面接触制动时的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制动时制动部6212可直接与滑轮接触作用,减速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d、图10a、图12a所示,制动部6212可以与滑轮单元20接触制动时,制动部6212位于轮滑鞋后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制动部6212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最小距离,该制动部62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为朝向两个滑轮的侧面。制动部6212向下运动后可同时与两个滑轮相对的斜上侧表面接触产生摩擦力,制动减速效果更佳,进一步提高了制动效率。本实施例中,如图12a、图12b、图12c所示,连接件61可以位于护踝单元40内侧,承接子件622可以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连杆6211的上部也可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其中轮滑鞋还包括鞋底承接件70;鞋底承接件70,位于鞋身单元30内,鞋底33的上方,与鞋身单元30固定连接,且与鞋底3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与鞋底33形状相同。制动件62可以位于鞋底承接件70的顶面与鞋底33之间的空间内,连接件61穿过鞋底承接件70后与承接子件622接触。鞋底33上还可以设有供连杆6211穿过的第一开口331,第一开口331内可以露出底架单元10,连杆6211经由第一开口331穿过底架单元10的第一容纳通孔11。连接件61通过鞋底承接件70上的第二开口71穿过鞋底承接件70,连接件61能够在第二开口71内上下运动,连杆6211穿过鞋底33和底架单元10,弹簧623可以抵持在承接子件622和底架单元10之间。鞋底33上的第一开口331和鞋底承接件70上的第二开口71形状可以相同,均靠近鞋尾部31,且沿鞋身单元30延伸方向延伸,以使连接件61下端能够在第二开口71内前后运动,其中,弹簧623也可以抵持在承接子件622和鞋底33之间,此时,第一开口331尺寸较小,不会露出底架单元10。连接件61和承接子件622位于鞋身单元30内时,使第二制动单元60与轮滑鞋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安装空间,也具有美观的效果,提升客户体验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鞋底承接件70与鞋底33之间可以固定有支撑柱等支撑件进行支撑。或者鞋底承接件70具有较厚的厚度,该厚度等于鞋底承接件70的顶面至鞋底33之间的距离,鞋底承接件70的底部与鞋底33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制动部6212位于所述滑轮单元20靠近所述鞋尾部31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也可以理解为制动部6212位于轮滑鞋后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所述制动部6212,具有两个摩擦凹槽6213,两个摩擦凹槽6213的槽口分别朝向所述相邻的两个滑轮。
所述摩擦凹槽6213,贯穿所述制动部6212的侧面和底面,具有与所述滑轮周向弧度相适配的弧形槽底。
在该实施例中,当制动时,制动部6212向下运动后,两个相邻的滑轮相对的斜上侧表面可以与摩擦凹槽6213的弧形槽底接触产生摩擦力,使制动部6212与滑轮面面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增大了摩擦力,进一步提升了制动效果。本实施例中,当无需制动时,滑轮可以容纳在摩擦凹槽6213内且不与摩擦凹槽6213内壁和弧形槽底接触,这样一来,不仅结构紧凑,还可以缩短摩擦凹槽6213和滑轮之间的距离,进而缩短制动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所述承接子件622,顶面上具有凹陷部6222。
所述凹陷部6222,靠近所述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的侧面6223与所述承接子件622的底面向所述鞋头部32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连接件61,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一端位于所述凹陷部6222内。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0a、图10b所示,凹陷部6222位于承接子件622朝向连接件61的一面上,也可以理解为凹陷部6222位于承接子件622的顶面上,连接件61的下端(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一端)与凹陷部6222接触,凹陷部6222靠近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的侧面6223(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为右侧部分)由远离鞋头部32至靠近鞋头部32逐渐由低至高延伸,所以,该侧面6223与承接子件622的底面呈锐角。当制动时,连接件61对凹陷部6222具有向前并向下的作用力,此时,连接件61作用在该靠近鞋身单元30的鞋头部32的侧面6223上,由于该侧面6223逐渐由低至高延伸,所以,连接件61在该侧面上向前滑动的同时被该侧面阻挡,连接件61需克服该阻挡力运动从而会继续下压承接子件622,进而连接件61向前的作用力进一步可以转换为向下的作用力,使制动子件621能够受到连续且较大的向下的作用力,从而能够施加至地面或滑轮较大且较为可靠的阻力,使制动子件621能够达到较佳的制动效果。当无需制动时,连接件61向后并向上运动,承接子件622在弹簧623的作用下向上回位,从而制动部6212在承接子件622的带动下向上运动离开地面或滑轮单元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垂直于鞋底33且垂直于滑轮单元20的转轴轴向的截面截取凹陷部6222,凹陷部6222的被截取后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近似V形(如图10b所示)、近似梯形或弧形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b、图12a所示,靠近鞋头部32的侧面6223的较高的一侧的端部也可以凸出承接子件622的顶面,这样一来,该侧面的高度不限制于承接子件622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合适的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连接件61,为L形结构,包括竖向段611和横向段612。
所述竖向段611,与所述护踝单元40固定连接。
所述横向段612,一端与竖向段611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一端固定连接,向远离所述鞋尾部31延伸,横向段612的另一端与所述凹陷部6222向所述鞋头部32延伸的侧面6223滑动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61为L形,竖向段611的下端(靠近所述滑轮单元20的一端)与横向段612的一端固定连接,横向段612上与竖向段611固定连接的所述一端为固定端,横向段61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与凹陷部6222接触。横向段由固定端至自由端延伸是向远离鞋尾部31延伸。横向段612与凹陷部6222配合,在需要制动时,横向段612能够尽量保持与凹陷部6222的侧面6223的接触,从而增加了连接件61与承接子件622的接触范围,进一步使制动子件621受到持续可靠的作用力,提升了制动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承接子件622位于鞋身单元30内部时,连接件61位于护踝单元40内侧时,竖向段611和横向段612围成的空间可以容纳脚跟部,竖向段611可以尽量贴合护踝单元40,连接件61的形状可以与轮滑鞋的后部形状相适配,不会影响轮滑鞋的正常使用,提升了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横向段612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另一端上侧。
在该实施例中,横向段612上与竖向段611固定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横向段61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固定端位于自由端上册,也可以理解为横向段612由固定端至自由端由高至低逐渐向下延伸至凹陷部6222,增大了连接件61运动时的运动行程,在需要制动时,连接件61带动制动子件621持续向下运动,使制动子件621持续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与地面或滑轮单元20保持接触,能够达到更佳的制动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轮滑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单元、滑轮单元、鞋身单元、护踝单元、第一制动单元和第二制动单元;
所述底架单元,用于承载所述滑轮单元和鞋身单元;
所述鞋身单元,用于容纳脚部;
所述第一制动单元,位于所述底架单元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制动单元的上端部与所述底架单元固定连接,下端部向靠近地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护踝单元,下侧部与鞋身单元转动连接,以使护踝单元在外力作用下以该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为轴心沿所述鞋身单元的延伸方向前后摆动;所述下侧部远离所述鞋身单元的鞋尾部;
所述第二制动单元,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位置,与所述护踝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侧部固定连接,用于在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运动时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单元包括:连接件和制动件;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护踝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侧部固定连接,且向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方向延伸;
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连接件下方;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以使所述连接件产生向下的运动并作用于所述制动件,且使所述制动件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制动件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单元,面向所述鞋身单元的使用面上具有第一容纳通孔;
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位于靠近所述鞋尾部的位置,用于容纳所述制动件;
所述制动件包括:制动子件、承接子件和至少一个弹簧;
所述制动子件,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轴向运动;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制动子件的上端,且与所述制动子件固定连接,最小轴长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直径;
所述弹簧,抵持在所述承接子件的底面和底架单元的所述使用面之间;
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承接子件的顶面接触;
所述护踝单元向后摆动至其纵轴与所述底架单元的所述使用面上向所述鞋尾部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时,所述连接件向下压所述承接子件,以使制动子件向下运动且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子件包括:连杆和制动部;
所述连杆,贯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可沿所述第一容纳通孔的轴向运动,下端与所述制动部固定连接;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底架单元下方,用于与地面或所述滑轮单元摩擦产生制动力;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连接件与连杆之间,且与所述连杆上端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末端滑轮的后侧;或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末端滑轮的后上方,且所述末端滑轮的轴心至所述制动部前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末端滑轮的半径;或
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间隙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动部位于所述滑轮单元靠近所述鞋尾部的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上方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护踝单元内侧;
所述承接子件,位于所述鞋身单元内侧。
8.如权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子件,顶面上具有凹陷部;
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鞋身单元的鞋头部的侧面与所述承接子件的底面向所述鞋头部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L形结构,包括竖向段和横向段;
所述竖向段,与所述护踝单元固定连接;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段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横向段,一端与竖向段的靠近所述滑轮单元的一端固定连接,向远离所述鞋尾部延伸,横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凹陷部向所述鞋头部延伸的侧面滑动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段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另一端上侧。
CN201920200791.0U 2019-02-14 2019-02-14 轮滑鞋 Active CN209752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0791.0U CN209752139U (zh) 2019-02-14 2019-02-14 轮滑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0791.0U CN209752139U (zh) 2019-02-14 2019-02-14 轮滑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2139U true CN209752139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1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00791.0U Active CN209752139U (zh) 2019-02-14 2019-02-14 轮滑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21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4263A (zh) * 2020-11-25 2021-04-06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快速转弯的轮滑结构及快速转弯的轮滑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4263A (zh) * 2020-11-25 2021-04-06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快速转弯的轮滑结构及快速转弯的轮滑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033596A (en) Roller ski having leg operated braking means
US5503413A (en) In-line roller skates with suspension
EP0594080B1 (en) Brak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skates
US5374070A (en) Brak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skates
US5938213A (en) In-line roller skates
US5462297A (en) Roller-skate with improved brake device
US5657999A (en) In-line roller blade braking device
CN209752139U (zh) 轮滑鞋
EP0585764A1 (en) Brak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skates
US6561525B1 (en) In-line skating device of roller skate
US6474661B1 (en) Base structure for roller skates
KR101890262B1 (ko) 레저스포츠 운동기구
US6116619A (en) Sole plate structure with shock absorbing effects for roller skates
RU2599701C2 (ru) Роликовый конек
CA2538931A1 (en) Athletic boot for absorbing shock
US7367568B2 (en) Four wheel mechanical brake system for inline skates
US5069473A (en) Ski brake
US6382639B1 (en) In-line skate with suspension
US7762563B2 (en) Roller skate
WO2006070989A1 (en) Inline skates having shock absorber
KR200400880Y1 (ko) 이중 브레이크 구조를 가진 인라인스케이트
KR200326912Y1 (ko) 인라인스케이트용 힐 브레이크 시스템
KR200324899Y1 (ko) 브레이크 패드가 장착된 롤링슈즈
US5895060A (en) Roller skate
CA2258978A1 (en) Wheel assembly for a roller sk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