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1467U -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1467U
CN209751467U CN201821483697.2U CN201821483697U CN209751467U CN 209751467 U CN209751467 U CN 209751467U CN 201821483697 U CN201821483697 U CN 201821483697U CN 209751467 U CN209751467 U CN 209751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air bag
elastic band
wall
se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836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自玲
徐苗
韩新巍
李松梅
张笑笑
乔亚清
王慧杰
杨晓慧
王会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14836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1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1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146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卧位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空气发生器、换向阀、充气管和半卧位辅助装置,空气发生器出口与换向阀连接,换向阀与充气管连接,充气管与半卧位辅助装置连接;半卧位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和第三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设置于第一气囊组件上部,第三气囊组件设置于第二气囊组件上部,半卧位辅助装置具有30度、45度或60的调节倾斜度,换向阀包括电磁阀进口、电磁阀出口一和电磁阀出口二,电磁阀进口和空气发生装置出口连接,电磁阀出口一与出口管相连通,电磁阀出口二和充气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灵活调节使用者的半卧角度。

Description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卧位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学领域中,临床上正确的卧位是与医学诊断、疾病治疗和临床护理有许多密切的关系。而半卧位是临床常用的卧位,适用于心肺疾患,因可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减少静脉回流量,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也适用于腹腔、盆腔手术后,利于炎症局限,并可减少切口张力,利于愈合;还适用于颈部手术后减少局部出血。在实际中患者在采用半卧位时,就是将床头摇高,没摇床的可用棉被做靠背,让患者上半身与床的的水平面成一定角度,其角度往往不能很好的调节,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在上述整个过程中而患者常常因为病情的影响而需要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姿势的调整,给患者带来了不便同时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进行了非有限次数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解决了使用者肢体不能很好进行半卧位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包括空气发生器、换向阀、充气管和半卧位辅助装置,空气发生器出口与换向阀连接,换向阀与充气管连接,充气管与半卧位辅助装置连接;
半卧位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和第三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设置于第一气囊组件上部,第三气囊组件设置于第二气囊组件上部,半卧位辅助装置具有30度、45度或60的调节倾斜度;
换向阀包括电磁阀进口、电磁阀出口一和电磁阀出口二,电磁阀进口和空气发生器出口连接,电磁阀出口一与出口管相连通,电磁阀出口二和充气管相连通。
所述充气管包括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第一充气管上设有第一充气管电磁阀,第二充气管上设有第二充气管电磁阀,第三充气管上设有第三充气管电磁阀。
所述半卧位辅助装置包括外套组件和气囊内胆组件,外套组件还包括第一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和第三气囊组件,气囊内胆组件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
所述第一气囊组件还包括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一倾斜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通过第一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通过第二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下部均与底壁上部相固定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上部均与第一倾斜壁底部相固定连接,第一倾斜壁一端部与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第一倾斜壁形成第一气囊腔,第一气囊腔内设置第一气囊。
所述第二气囊组件包括第四侧壁、第五侧壁、第六侧壁和第二倾斜壁,第四侧壁和第五侧壁通过第三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通过第四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四侧壁、第五侧壁、第三可收缩弹性带、第四可收缩弹性带和第六侧壁下部与第一倾斜壁固定连接,第四侧壁、第五侧壁、第三可收缩弹性带、第四可收缩弹性带和第六侧壁的上部与第二倾斜壁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倾斜壁与底壁夹角为45度,四侧壁、第五侧壁、第六侧壁、第三可收缩弹性带、第四可收缩弹性带和第二倾斜壁与第一倾斜壁以及底壁形成第二气囊腔,第二气囊腔内匹配设置第二气囊。
所述第三气囊组件包括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九侧壁和第三倾斜壁,第七侧壁和第八侧壁通过第五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八侧壁和第九侧壁通过第六可收缩弹性带固定连接,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九侧壁、第五可收缩弹性带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下部与第二倾斜壁上部固定连接,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九侧壁、第五可收缩弹性带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上部与第三倾斜壁下部固定连接,第三倾斜壁与底壁夹角为60度,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九侧壁、第二倾斜壁以及第三倾斜壁形成第三气囊腔,第三气囊腔内匹配设置第三气囊。
所述第二侧壁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充气管口,第一充气管口与第一充气管连接,第五侧壁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充气管口,第二气管口与第二充气管连接,第八侧壁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充气管口,第三气管口与第三充气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以灵活调节使用者的半卧角度,空气发生器通过换向阀连接充气管并最终和半卧位辅助装置连接,通过控制换向阀可以进行进气和排气操作,充气管与半卧位辅助装置通过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使得第一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和第三气囊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充放气管路,便于单独对其进行充放气操作,从而满足不同的半卧位辅助装置升高要求,扩大了本技术方案产品的适用范围,换向阀包配合半卧位辅助装置实现了该半卧位辅助系统的30度、45度或60的升降调节,满足了不同患者的半卧需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半卧位辅助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半卧位辅助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空气发生器2、换向阀3、电磁阀进口31、电磁阀出口一32、电磁阀出口二33、充气管4、第一充气管41、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二充气管42、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第三充气管43,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半卧位辅助装置5、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第一气囊组件51、底壁511、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一倾斜壁518、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第一气囊腔516、第二气囊组件52、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二倾斜壁527、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第一气囊54、第二气囊腔525、第二气囊55、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三倾斜壁536、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第三气囊腔534、第三气囊56、第一充气管口5131、第二充气管口5221、第三充气管口5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3所示的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包括空气发生器2、换向阀3、充气管4和半卧位辅助装置5,空气发生器2出口与换向阀3连接,换向阀3与充气管4连接,充气管4与半卧位辅助装置5连接;空气发生器2为气泵或空气压缩机。半卧位辅助装置5包括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第二气囊组件52设置于第一气囊组件51上部,第三气囊组件53设置于第二气囊组件52上部,半卧位辅助装置5具有30度、45度或60的调节倾斜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倾斜度即在调节过程中半卧位辅助装置5的上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参见图一中角度标识。使用时将半卧位辅助装置5放置于患者背部下,依靠着患者背部,通过向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通气或放气,使得半卧位辅助装置5具有30度、45度或60的调节倾斜度的能力,可以根据不通过患者的半卧需要,调节半卧位辅助装置5的高度,高度调节灵活,
换向阀3包括电磁阀进口31、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电磁阀进口31和空气发生器2出口连接,电磁阀出口一32与出口管34相连通,电磁阀出口二33和充气管4相连通。本实施方式中换向阀3选用二位三通电磁阀。换向阀3配合充气管4和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和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可以很好的实现单个气囊组件的充气或放气,或实现多个气囊组件的充气或放气,与气囊组件和充气管4配合提高了气囊组件充放气的灵活和高效性,满足了半卧位辅助装置5的高度调节要求。
充气管4包括第一充气管41、第二充气管42和第三充气管43,第一充气管41上设有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二充气管42上设有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第三充气管43上设有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三组充气阀对应三个气囊组件,使得气囊组件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
半卧位辅助装置5包括外套组件和气囊内胆组件,外套组件还包括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气囊内胆组件包括第一气囊54、第二气囊55和第三气囊5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套起到保护气囊内胆的作用,避免气囊内胆受到外界影响,同时对气囊内胆起到限位安放的作用。
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材质均采用尼龙牛津布和0.15mm TPU贴合组成的面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尼龙牛津布和015mmTPU贴合而成组成外套,纱支210D,该外套材质的面料因为外表面设有TPU因此具有轻薄,防水,气密性好,耐磨,高强度等特性,能很好的保护气囊内胆。
第一气囊组件51还包括底壁511、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和第一倾斜壁518,第一气囊组件51各元件均为尼龙牛津布结构,第一侧壁512和第二侧壁513之间通过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固定连接,第二侧壁513和第三侧壁(图中未示)通过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固定连接,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图中未示)、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下部均与底壁511上部相固定连接,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图中未示)、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上部均与第一倾斜壁518底部相固定连接,第一倾斜壁518一端部与底壁511固定连接,第一倾斜壁518与底壁511夹角为30度,本实施方式中外套的固定连接方式可选用缝合固定的方式连接。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起到连接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和第三侧壁图中未示的作用,在第一倾斜壁518下降过程中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可跟随其下降,在第一倾斜壁518上升过程中,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可跟随其共同上升,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图中未示、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第一倾斜壁518形成第一气囊腔516,第一气囊腔516内设置第一气囊54,第一气囊54采用医用PVC+PU制成,不同于以往的橡胶及尼龙制品,结实牢固,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气功能,更不含有任何过敏源,充气后柔软舒适,可放心使用;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一气囊组件51通过第一倾斜壁518隔开,第二气囊组件52包括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六侧壁图中未示和第二倾斜壁527,第四侧壁521和第五侧壁522通过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固定连接,第五侧壁522和第六侧壁图中未示通过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固定连接,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六侧壁图中未示下部与第一倾斜壁518固定连接,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六侧壁图中未示的上部与第二倾斜壁527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倾斜壁527与底壁511夹角为45度。
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六侧壁图中未示、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二倾斜壁527与第一倾斜壁518以及底壁511形成第二气囊腔525,第二气囊腔525内匹配设置第二气囊55。第二气囊55采用医用PVC+PU制成,不同于以往的橡胶及尼龙制品,结实牢固,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气功能,更不含有任何过敏源,充气后柔软舒适,可放心使用;第三气囊组件53包括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图中未示和第三倾斜壁536,第七侧壁531和第八侧壁532通过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固定连接,第八侧壁532和第九侧壁图中未示通过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固定连接,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图中未示、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下部与第二倾斜壁527上部固定连接,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图中未示、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上部与第三倾斜壁536下部固定连接,第三倾斜壁536与底壁511夹角为60度。
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图中未示、第二倾斜壁527以及第三倾斜壁536形成第三气囊腔533,第三气囊腔533内匹配设置第三气囊56。第三气囊56采用医用PVC+PU制成,不同于以往的橡胶及尼龙制品,结实牢固,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气功能,更不含有任何过敏源,充气后柔软舒适,可放心使用;第二侧壁513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充气管口5131,第一充气管口5131与第一充气管41连接,第五侧壁522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充气管口5221,第二充气管口5221与·3一第二充气管42连接,第八侧壁532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充气管口5321,第三充气管口5321与第三充气管43连接。
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使用步骤:1自动启动空气发生器2,同时将换向阀3通电,电磁阀进口31和电磁阀出口一32接通,气体进入充气管4,进行半卧位辅助装置5的升高操作;
a)控制打开第一充气管41上的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一气囊54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
b控制打开第二充气管42上的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第二气囊55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
c控制打开第三充气管43上的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第三气囊56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
2将换向阀3通电,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接通,进行半卧位辅助装置5的降低操作;
a打开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第三气囊56内的气体通过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排出;
b打开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第二气囊55内的气体通过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排出;
c)打开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一气囊54内的气体通过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包括空气发生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阀(3)、充气管(4)和半卧位辅助装置(5),空气发生器(2)出口与换向阀(3)连接,换向阀(3)与充气管(4)连接,充气管(4)与半卧位辅助装置(5)连接;
半卧位辅助装置(5)包括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第二气囊组件(52)设置于第一气囊组件(51)上部,第三气囊组件(53)设置于第二气囊组件(52)上部,半卧位辅助装置(5)具有30度、45度或60的调节倾斜度;
换向阀(3)包括电磁阀进口(31)、电磁阀出口一(32)和电磁阀出口二(33),电磁阀进口(31)和空气发生器(2)出口连接,电磁阀出口一(32)与出口管(34)相连通,电磁阀出口二(33)和充气管(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4)包括第一充气管(41)、第二充气管(42)和第三充气管(43),第一充气管(41)上设有第一充气管电磁阀(411),第二充气管(42)上设有第二充气管电磁阀(421),第三充气管(43)上设有第三充气管电磁阀(4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卧位辅助装置(5)包括外套组件和气囊内胆组件,外套组件还包括第一气囊组件(51)、第二气囊组件(52)和第三气囊组件(53),气囊内胆组件包括第一气囊(54)、第二气囊(55)和第三气囊(5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组件(51)还包括底壁(511)、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和第一倾斜壁(518),第一侧壁(512)和第二侧壁(513)之间通过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固定连接,第二侧壁(513)和第三侧壁通过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固定连接,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下部均与底壁(511)上部相固定连接,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上部均与第一倾斜壁(518)底部相固定连接,第一倾斜壁(518)一端部与底壁(5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512)、第二侧壁(513)、第三侧壁、第一可收缩弹性带(514)和第二可收缩弹性带(515)、第一倾斜壁(518)形成第一气囊腔(516),第一气囊腔(516)内设置第一气囊(5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组件(52)包括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六侧壁和第二倾斜壁(527),第四侧壁(521)和第五侧壁(522)通过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固定连接,第五侧壁(522)和第六侧壁通过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固定连接,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六侧壁下部与第一倾斜壁(518)固定连接,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六侧壁的上部与第二倾斜壁(527)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倾斜壁(527)与底壁(511)夹角为45度,第四侧壁(521)、第五侧壁(522)、第六侧壁、第三可收缩弹性带(523)、第四可收缩弹性带(524)和第二倾斜壁(527)与第一倾斜壁(518)以及底壁(511)形成第二气囊腔(525),第二气囊腔(525)内匹配设置第二气囊(5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囊组件(53)包括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和第三倾斜壁(536),第七侧壁(531)和第八侧壁(532)通过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固定连接,第八侧壁(532)和第九侧壁通过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固定连接,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下部与第二倾斜壁(527)上部固定连接,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第五可收缩弹性带(534)和第六可收缩弹性带(537)上部与第三倾斜壁(536)下部固定连接,第三倾斜壁(536)与底壁(511)夹角为60度,第七侧壁(531)、第八侧壁(532)、第九侧壁、第二倾斜壁(527)以及第三倾斜壁(536)形成第三气囊腔(533),第三气囊腔(533)内匹配设置第三气囊(56)。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513)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充气管口(5131),第一充气管口(5131)与第一充气管(41)连接,第五侧壁(522)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充气管口(5221),第二充气管口(5221)与第二充气管(42)连接,第八侧壁(532)上靠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充气管口(5321),第三充气管口(5321)与第三充气管(43)连接。
CN201821483697.2U 2018-09-11 2018-09-11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51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3697.2U CN209751467U (zh) 2018-09-11 2018-09-11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3697.2U CN209751467U (zh) 2018-09-11 2018-09-11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1467U true CN209751467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4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8369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51467U (zh) 2018-09-11 2018-09-11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1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9743A (zh) * 2018-09-11 2019-01-15 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9743A (zh) * 2018-09-11 2019-01-15 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6359A (zh) 自控渐进充气式肩关节支具
US20220233386A1 (en) Inflatable support
CN107693223A (zh) 气悬浮可降解转运垫
CN107126027A (zh) 可自动调节高度的智能枕
CN112914326A (zh) 根据人体睡眠姿态进行高度及形态调整的充气保健枕装置
CN209751467U (zh)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
CN110013233A (zh)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52877A (zh) 多功能防褥疮充气床垫
CN201061573Y (zh) 用于腰椎牵引的充气式装置
CN207722010U (zh) 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通气胸腹部气垫
CN110327172A (zh) 便携式全自动翻身护理床垫
CN205867003U (zh) 一种医用护理充气床垫
CN114159265A (zh) 气囊式下颌托举装置
CN114305926A (zh)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
CN212756235U (zh) 一种辅助病人运动的床垫
CN205903405U (zh) 一种膀胱按摩加压腹压带
CN109199743A (zh) 全自动半卧位辅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9847191U (zh) 俯卧垫
CN101836808A (zh) 多功能保健枕头
CN206120526U (zh) 自控渐进充气式肩关节支具
CN219662131U (zh) 一种通气头枕以及俯卧位通气快速多体位限位摆放工具
CN205493932U (zh) 防滑脱式躯干固定止血带
CN220632410U (zh) 一种翻身床垫
CN206198243U (zh) 人体下肢康复训练装置
CN214595330U (zh) 一种根据人体睡眠姿态进行高度及形态调整的充气保健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