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0933U -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 Google Patents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0933U
CN209750933U CN201920032961.9U CN201920032961U CN209750933U CN 209750933 U CN209750933 U CN 209750933U CN 201920032961 U CN201920032961 U CN 201920032961U CN 209750933 U CN209750933 U CN 209750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ox
main body
handle
accommodating cavity
box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329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峻彬
杨永战
杨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loud Wha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oud Wha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loud Wha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329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0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0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0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及尘盒;所述机器人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尘盒的容置腔;所述尘盒具有尘盒主体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尘盒主体上的把手,所述尘盒主体的壁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为间隙配合;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相抵;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为所述把手背向所述铰接部的一面,所述铰接部为使得所述把手与所述尘盒主体铰接连接的部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阻尼,方便了用户拆装尘盒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使用寿命;避免设置过多零部件,有效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降低了安装复杂程度。

Description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背景技术
清洁机器人为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的设备,包括扫地机器人及拖地机器人等。
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扫地机器人通过其上设置的吸尘装置对地面的灰尘等垃圾进行吸收。在工作过程中,扫地机器人内的风机启动,进行抽吸工作。地上的灰尘等垃圾从扫地机器人的底面的吸尘口进入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被该尘盒收纳存储。
尘盒被安装在扫地机器人的机器人主体的容置腔内部,尘盒与机器人主体为可拆卸连接,用户可将尘盒在机器人主体上进行拆装操作。因尘盒用于对垃圾进行暂时存储,且尘盒的容积也有限,所以,用户经常需要将尘盒从机器人主体内取出,以对尘盒进行清洗,或者从尘盒中取出垃圾。
现有的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安装方式为:尘盒的壁面和机器人主体内的容置腔的内壁为过盈配合,从而将尘盒安装入机器人主体上的容置腔后,尘盒和容置腔卡接,以使尘盒稳定安装在容置腔内。或者,在尘盒安装到容置腔后,使用一些插拔结构插入尘盒和容置腔的连接位置,通过插拔结构的卡接,使得尘盒和容置腔稳定连接。
但是,在尘盒和容置腔通过过盈配合卡接的结构中,用户在将尘盒安装入容置腔以及从容置腔中取出尘盒的过程中,阻尼较大,不方便用户的使用;并且,在长期使用后,尘盒或容置腔容易因受力变形而损坏。在通过插拔结构的卡位使得尘盒和容置腔稳定连接的结构中,清洁机器人使用的零件较多,导致清洁机器人的制作与安装复杂。
因此,如何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使用寿命,降低结构及安装复杂程度,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人,以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使用寿命,降低结构及安装复杂程度,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尘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及尘盒;
所述机器人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尘盒的容置腔;
所述尘盒具有尘盒主体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尘盒主体上的把手,所述尘盒主体的壁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为间隙配合;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相抵;
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为所述把手背向所述铰接部的一面,所述铰接部为使得所述把手与所述尘盒主体铰接连接的部件。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铰接部包括转动槽和转轴,所述把手及所述尘盒主体中的一个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转动槽,所述把手及所述尘盒主体中的另一个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转轴。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外旋转面上具有用于与容置腔的内壁相抵的凸块;
和/或,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所述外旋转面相抵的凸块。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凸块为方形结构或弧形结构。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把手设置有卡紧件;
所述机器人主体上设置有卡紧结构;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件与所述卡紧结构卡接。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卡紧件包括延伸杆和卡紧凸起,所述延伸杆从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延伸,所述延伸杆的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一端和所述卡紧凸起连接;
所述卡紧结构包括相邻的导向槽和卡紧块,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卡紧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所述导向槽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所述卡紧块的一侧壁面;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卡紧凸起沿所述导向槽移动;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凸起和所述目标槽壁相抵,以使所述目标槽壁向所述卡紧凸起作用一指向所述容置腔的底面的力。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把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臂、连接杆及第二转臂;
所述第一转臂及所述第二转臂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尘盒主体通过所述铰接部铰接;
所述第一转臂在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卡紧件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转臂在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卡紧件连接;
所述连接杆背向所述第一转臂及所述第二转臂的一面为所述外旋转面。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体侧壁、第二腔体侧壁、第三腔体侧壁及第四腔体侧壁;所述第一腔体侧壁与所述第三腔体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尘盒主体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侧壁、第二壳体侧壁、第三壳体侧壁及第四壳体侧壁;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与所述容置腔的第一腔体侧壁相抵。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第一腔体侧壁包括用于与所述外旋转面相抵的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沿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三腔体侧壁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壳体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一壳面及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壳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第一容置腔风口,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与所述机器人主体底部的吸尘口连通;所述第二壳面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连通的第一尘盒风口;
所述第三腔体侧壁上具有第二容置腔风口,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风机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壳体侧壁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连通的第二尘盒风口。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与所述第二尘盒风口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
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在弹性恢复力下向所述第一腔体侧壁的方向挤压所述尘盒主体。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与所述第一尘盒风口之间的第一弹性密封件;
所述把手设置有卡紧件;
所述机器人主体上设置有卡紧结构;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件与所述卡紧结构卡接;
所述卡紧件包括延伸杆和卡紧凸起,所述延伸杆从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延伸,所述延伸杆的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一端和所述卡紧凸起连接;
所述卡紧结构包括相邻的导向槽和卡紧块,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卡紧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所述导向槽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所述卡紧块的一侧壁面;
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卡紧凸起沿所述导向槽移动;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凸起和所述目标槽壁相抵,以使所述目标槽壁向所述卡紧凸起作用一指向所述容置腔的底面的力;
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在弹性恢复力下向所述容置腔的开口方向挤压所述尘盒主体;
所述容置腔的底面和所述容置腔的开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上述清洁机器人中,所述把手的顶面或所述尘盒主体的顶部设置有限制远离角度的限位块;
所述把手的顶面为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背向所述容置腔底面的一面;
所述尘盒主体的顶部为所述尘盒主体置于所述容置腔后背向所述容置腔底面一面;
所述远离角度为所述把手向远离所述尘盒主体的方向旋转的极限角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尘盒,包括具有用于与机器人主体的容置腔的内壁间隙配合的尘盒主体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尘盒主体上的把手;
所述把手具有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用于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相抵的外旋转面;
所述把手的外旋转面为所述把手背向所述铰接部的一面,所述铰接部为使得所述把手与所述尘盒主体铰接连接的部件。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由于尘盒主体的壁面与容置腔的内壁为间隙配合,方便了将尘盒主体放置于容置腔中;并且,由于把手铰接设置于尘盒主体上,在安装尘盒的过程中,方便用户手持把手安装尘盒,并且,尘盒主体安装到位后,旋转把手,使得把手相对于尘盒主体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的内壁相抵。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至少容置腔与外旋转面相抵的抵触面及与抵触面相对的相对面与尘盒为过盈配合,有效确保了尘盒在容置腔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尘盒由容置腔中滑出。通过上述设置,在确保尘盒在容置腔的安装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阻尼,方便了用户拆装尘盒的使用;并且,减少了尘盒及容置腔因受力变形而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使用寿命;避免设置过多零部件,有效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仅需将把手相对于尘盒主体旋转即可完成尘盒在容置腔的安装固定,降低了安装复杂程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尘盒,具有与上述清洁机器人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主体去掉顶盖后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主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主体去掉顶盖后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主体去掉顶盖后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安装于机器人主体中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安装于机器人主体中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安装于机器人主体中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安装于机器人主体中后的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洁机器人,以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使用寿命,降低结构及安装复杂程度,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尘盒。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0及尘盒。其中,机器人主体10具有用于容纳尘盒的容置腔110;尘盒具有尘盒主体20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尘盒主体20上的把手30,尘盒主体20的壁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为间隙配合;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为把手30背向铰接部的一面,铰接部为使得把手与尘盒主体20铰接连接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由于尘盒主体20的壁面与机器人主体10上容置腔110的内壁为间隙配合,方便了将尘盒主体20放置于容置腔110中;并且,由于把手30铰接设置于尘盒主体20上,在安装尘盒的过程中,方便用户手持把手30安装尘盒,并且,尘盒主体20安装到位后,旋转把手30,使得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至少容置腔110与外旋转面相抵的抵触面及容置腔110的与抵触面相对的表面与尘盒为过盈配合,有效确保了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尘盒由容置腔110中滑出。通过上述设置,在确保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阻尼,方便了用户拆装尘盒的使用;并且,减少了尘盒及容置腔110因受力变形而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使用寿命;避免设置过多零部件,有效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仅需将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即可完成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固定,降低了安装复杂程度。
为了提高铰接部的转动稳定性,铰接部包括转动槽和转轴,把手及尘盒主体20中的一个部件上设置有转动槽,把手及尘盒主体20中的另一个部件上设置有转轴。例如,如图7所示,在尘盒主体20上设有转轴,在把手上设有转动槽,该转轴套入该转动槽内,从而把手和尘盒主体20铰接,把手可相对尘盒主体20转动。
也可以将上述铰接部设置为其他结构,如两个相互钩扣的圆环,两个圆环分别设置于把手及尘盒主体20上。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旋转面上具有用于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的凸块304。通过设置凸块304,使得凸块304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有效减少了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的接触面积(仅凸块304的外侧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接触),减少了容置腔110的内壁的磨损,进一步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阻尼;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外旋转面(凸块304)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后的相互压紧力,进一步提高了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
也可以不在外旋转面上设置凸块304。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容置腔110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外旋转面相抵的凸块304。即,在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上设置的凸块304抵接。效果同上,在此不再累述。
其中,凸块304为方形结构或弧形结构。当然,不排除将凸块304设置为其他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尘盒在容置腔110中的安装稳定性,把手30的铰接部外侧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机器人主体10上设置有卡紧结构1102-1103。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卡紧。可以理解地,由于在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稳定不动的情况下,上述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始终处于卡紧状态,进一步提高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并且,在需要将尘盒由容置腔110取出时,通过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远离收纳到位的位置,完成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的解锁。
如图7-图11所示,卡紧件2002-2003包括延伸杆2003和卡紧凸起2002。其中,延伸杆2003从靠近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铰接部的位置延伸,延伸杆2003的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和卡紧凸起2002连接。
卡紧结构1102-1103包括相邻的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设置于容置腔110的内壁上,导向槽1103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卡紧块1102的一侧壁面。因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相邻,从而目标槽壁的一侧和导向槽1103的槽底连接,目标槽壁的另一侧和卡紧块1102的顶面连接。
其中,对于卡紧块1102来说,目标槽壁为卡紧块1102朝向容置腔110的底面的侧壁面。
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的过程中,卡紧凸起2002沿导向槽1103移动。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卡紧凸起2002和目标槽壁相抵,以使目标槽壁向卡紧凸起2002作用一指向容置腔110的底面的力。
通过卡紧凸起2002与卡紧块1102的目标槽壁相抵,以便于达到阻碍尘盒主体20由容置腔110取出的作用。
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如,将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设置为通过人工手动卡紧及解锁的部件。
如图7及图10所示,把手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臂301、连接杆302及第二转臂303,第一转臂301及第二转臂303远离连接杆302的一端与尘盒主体20通过铰接部铰接,第一转臂301在靠近铰接部的一端与卡紧件2002-2003连接。和/或,第二转臂303在靠近铰接部的一端与卡紧件2002-2003连接。其中,连接杆302背向第一转臂301及第二转臂303的一面为外旋转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臂301和卡紧件2002-2003连接,具体为第一转臂301在靠近尘盒主体20的铰接部的外侧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第二转臂303和卡紧件2002-2003连接,具体为第二转臂303在靠近尘盒主体20的铰接部的外侧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即,卡紧件2002-2003的数量为两个。并且,机器人主体10上设置有两个卡紧结构1102-1103且与卡紧件2002-2003一一对应;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卡紧。
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卡紧件2002-2003,该卡紧件2002-2003可以位于第一转臂301上,也可以位于第二转臂303上。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容置腔11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第二腔体侧壁1111、第三腔体侧壁1109及第四腔体侧壁1110;第一腔体侧壁1104与第三腔体侧壁1109相对设置;尘盒主体2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侧壁2008、第二壳体侧壁2009、第三壳体侧壁2005及第四壳体侧壁2004。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腔体侧壁1104与第三腔体侧壁1109相对设置,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则第一腔体侧壁1104对尘盒主体20作用一指向所述第三腔体侧壁1109的作用力。第三腔体侧壁1109从容置腔110受到的力以及第一腔体侧壁1104对把手30作用的力,确保了对尘盒的挤压效果,从而使得尘盒能够稳定的安装于容置腔110内。
更进一步地,第一腔体侧壁1104包括用于与外旋转面相抵的第一表面11041及与第一表面11041连接的第二表面11042,第二表面11042沿远离第一表面11041的方向向靠近第三腔体侧壁1109的方向倾斜。并且,第一壳体侧壁2008具有与第一表面11041相对设置的第一壳面20081及与第二表面11042相对设置的第二壳面20082。如图3、图10及图14所示,通过上述设置,方便将尘盒放入容置腔110中。并且,第二表面11042上具有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机器人主体10底部的吸尘口90连通;第二壳面20082上具有用于与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连通的第一尘盒风口2010;第三腔体侧壁1109上具有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清洁机器人的风机通风口2012连通;第三壳体侧壁2005上具有用于与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连通的第二尘盒风口2006。
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上设置有格栅1112。格栅1112为设置在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内的细杆。
其中,由于第一腔体侧壁1104与第三腔体侧壁1109相对设置,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则第一腔体侧壁1104向尘盒主体20作用一指向第三腔体侧壁1109的作用力,确保了第二尘盒风口2006与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的连通效果。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清洁机器人,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在弹性恢复力下向第一腔体侧壁1104的方向挤压尘盒主体20。通过上述设置,有效确保了对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空隙的密封效果。并且,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的弹性恢复力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的力相反,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了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第一尘盒风口2010之间的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由于把手30上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机器人主体10上设置有卡紧结构1102-1103,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卡紧件2002-2003与卡紧结构1102-1103卡接。由上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卡紧件2002-2003包括延伸杆2003和卡紧凸起2002,延伸杆2003从靠近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延伸,延伸杆2003的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和卡紧凸起2002连接。卡紧结构1102-1103包括相邻的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设置于容置腔110的内壁上,导向槽1103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卡紧块1102的一侧壁面。并且,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的过程中,卡紧凸起2002沿导向槽1103移动。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卡紧凸起2002和目标槽壁相抵,以使目标槽壁向卡紧凸起2002作用一指向容置腔110的底面的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在弹性恢复力下向容置腔110的开口方向挤压尘盒主体20。容置腔110的底面和容置腔110的开口相对设置。如图14所示,卡紧块1102与卡紧凸起2002相抵后形成向下的力,而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的弹性恢复力倾斜向上,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了尘盒在容置腔110的安装稳定性。
当用户将尘盒安装到容置腔110内的过程中,用户转动尘盒的把手30,把手30上的卡紧凸起2002在导向槽1103内移动,从而用户可顺利转动把手30。当用户将把手30旋转收纳到位后,导向槽1103一目标槽壁向卡紧凸起2002作用一指向容置腔110的底面的力,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的弹性恢复力倾斜向上,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容置腔110的开口和底面之间的方向上尘盒相对机器人主体10稳定连接。另外,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从而尘盒受到一指向第三腔体侧壁1109的力,设置于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的弹性恢复力与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的力相反,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容置腔的侧壁间的方向上尘盒在容置腔110内稳定安装。这样,尘盒能稳定安装在清洁机器人的容置腔110内。
当用户需要从容置腔110中取出尘盒时,用户将旋转收纳到位的把手30往远离尘盒主体20的方向转动,从而,解除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的相抵,以及解除导向槽1103的目标槽壁和卡紧凸起2002的抵接,用户继续转动把手30,把手30的卡紧凸起2002在导向槽1103内移动,且因尘盒主体20的壁面与容置腔110的内壁为间隙配合,用户可轻松从容置腔110中取出尘盒。
进一步地,尘盒主体20上设置有沉降槽2031;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把手30位于沉降槽2031中。以便于把手30的转动。
更进一步地,尘盒主体20上还设置有便于手提把手30的扣手槽2030,扣手槽2030与沉降槽2031连通。扣手槽2030用于方便用户拉提收纳到位的把手30。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把手30旋转过度,把手30的顶面或尘盒主体20的顶部设置有限制远离角度的限位块。把手30的顶面为把手30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背向容置腔110底面的一面,尘盒主体20的顶部为尘盒主体20置于容置腔110后背向容置腔110底面一面。远离角度为把手30向远离尘盒主体20的方向旋转的极限角度。在该远离角度下,用户对把手施加的力主要指向了容置腔外部,减少了尘盒壳体和容置腔的壁面抵接的力,从而方便用户取出尘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0,机器人主体10上包括:激光雷达200、顶盖300及设置于机器人主体10的侧面的第一距离传感器40、第二距离传感器50及碰撞传感器60。并且,还包括设置于机器人主体10的底部的万向轮70、扫地刷80、吸尘口90及驱动轮100等部件组成。
尘盒安装到机器人主体10上后,清洁机器人可进行扫地工作。
在扫地工作时,机器人主体10的底面和地面相对,设置在机器人底部的扫地刷80转动,清洁机器人开启风机进行抽压。转动的扫地刷80将垃圾扫到吸尘口90附近,并被吸入吸尘口90内,通过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和第一尘盒风口2010进入尘盒中,因第二尘盒风口2006设有滤网,阻止了垃圾穿过第二尘盒风口2006,使得尘盒内的垃圾存储在尘盒内,这样,实现了尘盒对垃圾的收纳。由上可知,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第一尘盒风口2010之间的间隙被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密封,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间隙被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密封,从而避免了垃圾灰尘等从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第一尘盒风口2010之间的间隙和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间隙外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尘盒,包括具有用于与机器人主体的容置腔110的内壁间隙配合的尘盒主体20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尘盒主体20上的把手30;把手30具有相对于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用于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的外旋转面;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为把手30背向铰接部的一面,铰接部为使得把手与尘盒主体20铰接连接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盒,与上述清洁机器人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累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主体(10)及尘盒;
所述机器人主体(10)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尘盒的容置腔(110);
所述尘盒具有尘盒主体(20)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尘盒主体(20)上的把手(30),所述尘盒主体(20)的壁面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为间隙配合;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
所述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为所述把手(30)背向所述铰接部的一面,所述铰接部为使得所述把手与所述尘盒主体(20)铰接连接的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部包括转动槽和转轴,所述把手及所述尘盒主体(20)中的一个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转动槽,所述把手及所述尘盒主体(20)中的另一个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转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旋转面上具有用于与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的凸块(304);
和/或,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所述外旋转面相抵的凸块(3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304)为方形结构或弧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30)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
所述机器人主体(10)上设置有卡紧结构(1102-1103);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件(2002-2003)与所述卡紧结构(1102-1103)卡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件(2002-2003)包括延伸杆(2003)和卡紧凸起(2002),所述延伸杆(2003)从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延伸,所述延伸杆(2003)的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一端和所述卡紧凸起(2002)连接;
所述卡紧结构(1102-1103)包括相邻的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1102),所述导向槽(1103)和所述卡紧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上,所述导向槽(1103)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所述卡紧块(1102)的一侧壁面;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卡紧凸起(2002)沿所述导向槽(1103)移动;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凸起(2002)和所述目标槽壁相抵,以使所述目标槽壁向所述卡紧凸起(2002)作用一指向所述容置腔(110)的底面的力。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臂(301)、连接杆(302)及第二转臂(303);
所述第一转臂(301)及所述第二转臂(303)远离所述连接杆(302)的一端与所述尘盒主体(20)通过所述铰接部铰接;
所述第一转臂(301)在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卡紧件(2002-2003)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转臂(303)在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卡紧件(2002-2003)连接;
所述连接杆(302)背向所述第一转臂(301)及所述第二转臂(303)的一面为所述外旋转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11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第二腔体侧壁(1111)、第三腔体侧壁(1109)及第四腔体侧壁(1110);所述第一腔体侧壁(1104)与所述第三腔体侧壁(1109)相对设置;
所述尘盒主体(2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侧壁(2008)、第二壳体侧壁(2009)、第三壳体侧壁(2005)及第四壳体侧壁(2004);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与所述容置腔(110)的第一腔体侧壁(1104)相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1104)包括用于与所述外旋转面相抵的第一表面(11041)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041)连接的第二表面(11042),所述第二表面(11042)沿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041)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三腔体侧壁(1109)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壳体侧壁(2008)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11041)相对设置的第一壳面(20081)及与所述第二表面(11042)相对设置的第二壳面(20082);
所述第二表面(11042)上具有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所述机器人主体(10)底部的吸尘口(90)连通;所述第二壳面(20082)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连通的第一尘盒风口(2010);
所述第三腔体侧壁(1109)上具有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风机通风口(2012)连通;所述第三壳体侧壁(2005)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连通的第二尘盒风口(200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风口(1113)与所述第二尘盒风口(2006)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
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2007)在弹性恢复力下向所述第一腔体侧壁(1104)的方向挤压所述尘盒主体(20)。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风口(1106)与所述第一尘盒风口(2010)之间的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
所述把手(30)设置有卡紧件(2002-2003);
所述机器人主体(10)上设置有卡紧结构(1102-1103);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件(2002-2003)与所述卡紧结构(1102-1103)卡接;
所述卡紧件(2002-2003)包括延伸杆(2003)和卡紧凸起(2002),所述延伸杆(2003)从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往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延伸,所述延伸杆(2003)的远离所述铰接部的一端和所述卡紧凸起(2002)连接;
所述卡紧结构(1102-1103)包括相邻的导向槽(1103)和卡紧块,所述导向槽(1103)和所述卡紧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上,所述导向槽(1103)上的一目标槽壁同为所述卡紧块(1102)的一侧壁面;
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卡紧凸起(2002)沿所述导向槽(1103)移动;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所述卡紧凸起(2002)和所述目标槽壁相抵,以使所述目标槽壁向所述卡紧凸起(2002)作用一指向所述容置腔(110)的底面的力;
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2011)在弹性恢复力下向所述容置腔(110)的开口方向挤压所述尘盒主体(20);
所述容置腔(110)的底面和所述容置腔(110)的开口相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30)的顶面或所述尘盒主体(20)的顶部设置有限制远离角度的限位块;
所述把手(30)的顶面为所述把手(30)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背向所述容置腔(110)底面的一面;
所述尘盒主体(20)的顶部为所述尘盒主体(20)置于所述容置腔(110)后背向所述容置腔(110)底面一面;
所述远离角度为所述把手(30)向远离所述尘盒主体(20)的方向旋转的极限角度。
13.一种尘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与机器人主体的容置腔(110)的内壁间隙配合的尘盒主体(20)及通过铰接部铰接设置于所述尘盒主体(20)上的把手(30);
所述把手(30)具有相对于所述尘盒主体(20)旋转收纳到位后用于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壁相抵的外旋转面;
所述把手(30)的外旋转面为所述把手(30)背向所述铰接部的一面,所述铰接部为使得所述把手与所述尘盒主体(20)铰接连接的部件。
CN201920032961.9U 2019-01-08 2019-01-08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Active CN209750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2961.9U CN209750933U (zh) 2019-01-08 2019-01-08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2961.9U CN209750933U (zh) 2019-01-08 2019-01-08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0933U true CN209750933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8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32961.9U Active CN209750933U (zh) 2019-01-08 2019-01-08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0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84938A1 (en) Dust roller brush device for mobile robotic vacuum cleaner
KR20160066399A (ko) 걸레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로봇 청소기
US10111569B2 (en) Clearing fabric assembly used for an automatic cleaning machine
US20090223018A1 (en) Upright type cleaner
KR20160065683A (ko) 로봇 청소기
CN112515532A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和清洁系统
CN209750933U (zh) 清洁机器人及尘盒
CN217408721U (zh) 清洁机构及清洁装置
AU2018326611B2 (en) Vacuum cleaner tool having a rotatable duct for moving between a use position and storage position on a vacuum cleaner
CN209203140U (zh) 吸尘器
CN211460032U (zh) 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1883630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站
CN216060348U (zh) 吸尘组件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CN214284743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8391000U (zh) 清洁机器人的工作站及清洁系统
CN216356240U (zh) 一种内转子无刷电机防护结构
CN213758064U (zh) 导管自动连接装置
CN218943199U (zh) 一种吸尘器用可旋转角度吸嘴
CN217610908U (zh) 地刷组件和清洁设备
CN219763219U (zh) 清洁设备
JPS62117517A (ja) 電気掃除機
CN215687429U (zh) 吸尘器用清洁附件和吸尘器
CN220024923U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系统
CN218279524U (zh) 地刷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15305471U (zh) 一种旋转锁定转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Yunzhongcheng A2901, Wanke Yuncheng Phase 6, Dashi Er Road, Xili Community, Xi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room 508, unit 1, building 17, No.4, Xinzhu Road, Songshanhu Park,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UNJING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DONGGUAN)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