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17517U - 对中装配模具 - Google Patents

对中装配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17517U
CN209717517U CN201920259974.XU CN201920259974U CN209717517U CN 209717517 U CN209717517 U CN 209717517U CN 201920259974 U CN201920259974 U CN 201920259974U CN 209717517 U CN209717517 U CN 209717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tapped
master
master jaw
slid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99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
赵建东
孙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Microwave Vacuum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9202599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17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17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175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对中装配模具,包括:底座(1)、滑动轴(2)及滑动座(3),滑动轴(2)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滑动座(3)套合在滑动轴(2)上;卡爪座(4)一端固定在滑动座(3)上,另一端设有卡箍(6),卡爪座(4)与卡箍(6)之间设有卡块(5),卡箍(6)上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卡块(5)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另一端与其卡爪座(4)正对,两者正对的两端面设为V型槽,左右旋螺钉(7)通过两螺纹通孔控制卡块(5)移动,固定被装配组件于两V型槽之间;标准棒(8),用于固定在两V型槽之间,调节卡爪座(4)的位置,并结合标准套筒(10)检测位置是否满足要求。该模具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配质量和效率高。

Description

对中装配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真空器件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中装配模具。
背景技术
夹具和夹具广泛地应用于制造行业,在冲压、铆接、焊接、凝固等加工过程中,夹具部件能够保持被加工零件的正确位置关系,因此被认为是加工行业中必不可少的部件,而且是计算加工成本的重要部件,也是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后勤部门考虑的重要部件。
根据结构和电性能的要求,电真空器件的部组件如电子枪、高频组件、收集极组件存在对中装配的要求,不得出现剪刀差和角度差,各部组件的尺寸精度直接决定着通过率指标,是效率提升的瓶颈问题。
在电真空器件的部组件对中装配时,通常采用慢走丝或球头铣刀加工的V型卡爪座一体模具,模具与组件的配合面,虽然整体平面度优于0.04mm,但是由于高频组件的细长悬臂结构,往往在对接处存在超过0.1mm的剪刀差或超过0.3°的角度差,严重影响装配质量。而且,组件装配完成后,往往会经过高频钎焊等热过程,模具的细小变形反应在对接处,都可能是难以忍受巨大超差,这使得模具在使用前,需要再次检验,而检验效率也是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问题。
因此,为了满足电真空器件的部组件对中装配的要求,需要专门设计一种专用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中装配模具,以提高电真空器件部组件对中装配的装配精度。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滑动轴2及滑动座3,三者构成支撑结构,滑动轴2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滑动座3套合在滑动轴2上;至少两个卡爪座4,每个卡爪座4的一端固定在滑动座3上,相对的一端设有卡箍6,滑动座3上固定卡爪座4的侧面磨平,每个卡爪座4与对应的卡箍6之间设有一个卡块5,卡箍6上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卡块5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通孔相对的一端与其对应的卡爪座4正对,卡爪座4与卡块5正对的两端端面设为V型槽,左右旋螺钉7通过第一螺纹通孔及第二螺纹通孔控制卡块5移动,固定被装配组件于两V型槽之间,其中第一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至少两根标准棒8,其形状与被装配组件的形状相同,用于固定在两V型槽之间,调节至少两个卡爪座4的位置,并通过标准套筒10在至少两根标准棒8之间的滑动检测至少两个卡爪座4的位置是否满足实际需求。
可选地,两V型槽相对于卡爪座4与滑动座3连接的端面的对称度为0~0.02mm,距离公差带为-0.01~+0.01mm。
可选地,至少两根标准棒8的圆柱度为0~0.01mm。
可选地,标准套筒10的内径比至少两根标准棒8的外径大0.02~0.1mm。
可选地,标准套筒10内径圆柱度为0~0.01mm。
可选地,两V型槽为夹角60~120度的V型槽。
可选地,第一螺纹通孔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或第一螺纹通孔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
可选地,第一螺纹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螺纹通孔的孔径。
可选地,滑动轴2一端通过固定螺钉9固定在底座1上,滑动座3与滑动轴2通过固定螺钉9固定两者相对位置,通过固定螺钉9可控制滑动座3沿滑动轴2滑动。
可选地,底座1开设有一通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中装配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装配模具能够将轴类电真空器件的组件固定于V型槽的凹口内,可以保证在装配过程中,组件接触良好,受力均匀,装配模具通过卡块与被装配组件接触,避免了螺钉直接顶在组件外壁,对组件的磨损,并且通过左右旋螺钉可以快速实现对组件的夹紧与放松,结构设计中无润滑油或有机物存在,对电真空器件无污染。
2、装配模具能够利用不同长度的卡爪座对不同直径的轴类电真空器件的组件进行同轴装配,且卡爪座可随滑动座沿滑动轴移动,底座开设有一通孔,预留了足够的装配空间,可以让高频钎焊的铜管,氧乙炔火焰枪等顺利到达指定位置,无干涉。
3、装配模具所包含的标准棒和标准套筒,能够快速对模具的尺寸精度进行调节及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替换。
4、装配模具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不再需要昂贵的慢走丝设备或高速铣加工中心,且制造精度较之也有大幅度提升。
5、装配模具的使用简单可靠,采用的设备和测量装置技术成熟度较高,有助于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中装配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中装配模具的正视图。
【附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底座
2-滑动轴
3-滑动座
4-卡爪座
5-卡块
6-卡箍
7-左右旋螺钉
8-标准棒
9-固定螺钉
10-标准套筒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模具卡爪座、卡块、卡箍、左右旋螺钉装配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真空器件空间行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真空器件空间行波管的等轴测试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间行波管输入高频组件与输出高频组件的对中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间行波管输入高频组件与电子枪组件的对中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同的部分都使用相同的图号。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另外,虽然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应了解,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的值。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对中装配模具,如图1及图2所示,具体结构包括:
底座1、滑动轴2及滑动座3,滑动轴2一端通过固定螺钉9固定在底座1上,滑动座3套合在滑动轴2上,通过多个固定螺钉9固定,旋转固定螺钉9,可调节滑动座3沿滑动轴2滑动,这是因为实际装配的组件长短不一致,为了在装配过程中预留足够的装配空间,当装配的组件较长时,可调节固定螺钉9,将滑动座3沿滑动轴2向上滑动,方便下面进行操作。底座1上开设有一通孔,孔的形状包含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腰形等,方便任意长度的轴类电真空器件产品均可以装夹。
至少两个卡爪座4,每个卡爪座4的一端固定在滑动座3上,卡爪座4与滑动座3采用螺钉连接或陶瓷胶粘接。卡爪座4相对与滑动座3连接的一端设有卡箍6,每个卡爪座4与对应的卡箍6之间设有一个卡块5,卡箍6上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卡块5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通孔相对的一端与其对应的卡爪座4正对,卡爪座4与卡块5正对的两端端面设为V型槽,两V型槽为90°的V型槽,对侧边磨平,V型槽两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对称度优于0~0.02mm,距离公差带±0.01mm。卡爪座4的数量可以根据被装配的组件长短选择1+1,或1+2,或2+2,或更多的数量,以保证悬臂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卡爪座4的长度可以根据被装配组件的直径差异做成不同的长度,如被装配组件的直径相等,则安放在不同位置的卡爪座的长度也相等。卡爪座4的V型槽可以根据被装配组件的外径特点做成不同的厚度,也可以为了避让局部外径凸起的散热片等结构件,在卡爪座中间切割凹槽。
左右旋螺钉7通过第一螺纹通孔及第二螺纹通孔控制卡块5移动,固定被装配组件于两V型槽之间,其中第一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可将第一螺纹通孔设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设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或者第一螺纹通孔设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设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其中第一螺纹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螺纹通孔的孔径,如第一螺纹通孔为M6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为M4螺纹通孔。左右旋螺钉7旋转时,螺钉和卡块叠加前进,夹紧放在卡爪座上的多种直径的轴类电真空器件产品,该装配模具夹紧被装配组件后,装配模具卡爪座、卡块、卡箍、左右旋螺钉装配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
至少两根标准棒8,其形状与被装配组件的形状相等。用于固定在两V型槽之间,调节至少两个卡爪座4的位置。标准棒8的圆柱度为0~0.01mm,长度根据需要定制。标准套筒10内径系列比标准棒外径大0.02-0.1mm,每隔0.02mm配置一根,内径圆柱度为0~0.01mm。由于模具在装配一段时间后,其装配的精度(卡爪座4的位置)也许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通过标准套筒10在至少两根标准棒8之间的滑动检测卡爪座4的位置。具体地,每个卡爪座各固定一根标准棒8,依次尝试不同内径的标准套筒10从一根标准棒8滑向另外一根标准棒8,直到出现不能过渡的为止,记录该卡爪座与滑动座的连接数据并分类存放,根据记录的数据对该对中装配模具进行调节及检测。标准套筒10在标准棒上可自由转动的最小间隙即为该模具的对中效果。同时,标准棒8也可用于在制造该模具的过程中使用,根据实际装配组件的外径及形状,制备外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标准棒8,在加工时,同样将标准棒8固定在两凹槽之间,然后进行卡爪座4与滑动座3之间的连接,这种方法易于加工制造,且模具的制造精度也有大幅度提升。
下面列举两个实施例。
电真空器件(如行波管)的输入高频组件和输出高频组件,如图4中的A和B所示,其对中效果关系到电真空器件的电子流通率、输出功率、热效率、寿命、杂波等工作特性,其中,电子流通率是其重要特性,改变对中效果,可以直接改变电子流通率指标。类似的影响同样发生在高频组件和收集极组件对中装配中,如图5中的A和B所示。
实施例1
为了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输入高频组件和输出高频组件对中装配组件,制造一根φ9×200mm标准棒,标准棒与高频组件的极靴外径相等,目的是以此标准棒制造的对中装配模具,消除了卡爪座V型面平面度的影响(采用不同直径标准棒和高精度卡爪座V型面平面度的设计,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将标准棒与两对卡爪座、卡块、卡箍、左右旋螺钉装配,拧紧,将卡爪座与滑动座采用螺钉连接或陶瓷胶粘接,卡爪座与滑动座紧密接触,即完成本实用新型一种等直径零部件的对中装配专用模具的制造。装配过程中,依次将输入高频组件和输出高频组件固定在两个卡爪座上,端面对齐,如图6所示,然后施以焊接,待冷却后,取下组件。
实施例2
为了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高频组件和收集极组件对中装配组件,制造一根阶梯轴,规格为φ9×20mm+φ51.5×150mm,阶梯轴两个外径分别与高频组件的极靴外径、收集极外筒外径相等,目的与上文所述一致,(长度的其他设计值,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选择的20mm+150mm组合,是为了获得最优的机加工零件的同轴度)将阶梯轴与两对卡爪座、卡块、卡箍、左右旋螺钉装配,拧紧,将卡爪座与滑动座采用螺钉连接或陶瓷胶粘接,,卡爪座与滑动座紧密接触,即完成本实用新型一种不等直径零部件的对中装配专用模具的制造。装配过程中,依次将高频组件和收集极组件固定在两个卡爪座上,端面对齐,如图7所示,然后施以焊接,待冷却后,取下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卡爪座、卡块可以为不同形状的夹板,只要能将圆柱体零部件固定即可,卡爪座可以设置多于四个和以及相应的非变形连接方式来固定到滑动座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中装配专用模具,用于电真空器件组件的对中装配,该模具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提高了对中装配质量和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滑动轴(2)及滑动座(3),滑动轴(2)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滑动座(3)套合在所述滑动轴(2)上;
至少两个卡爪座(4),每个卡爪座(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动座(3)上,相对的一端设有卡箍(6),每个卡爪座(4)与对应的卡箍(6)之间设有一个卡块(5),所述卡箍(6)上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卡块(5)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通孔相对的一端与其对应的卡爪座(4)正对,所述卡爪座(4)与卡块(5)正对的两端端面设为V型槽,左右旋螺钉(7)通过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及第二螺纹通孔控制所述卡块(5)移动,固定被装配组件于两V型槽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螺纹通孔与第二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
至少两根标准棒(8),其形状与所述被装配组件的形状相同,用于固定在两V型槽之间,调节所述至少两个卡爪座(4)的位置,并通过标准套筒(10)在所述至少两根标准棒(8)之间的滑动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卡爪座(4)的位置是否满足实际需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V型槽相对于所述卡爪座(4)与所述滑动座(3)连接的端面的对称度为0~0.02mm,距离公差带为-0.01~+0.0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根标准棒(8)的圆柱度为0~0.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套筒(10)的内径比所述至少两根标准棒(8)的外径大0.02~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套筒(10)内径圆柱度为0~0.0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V型槽为夹角60~120度的V型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
或所述第一螺纹通孔为逆时针旋转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为顺时针旋转螺纹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螺纹通孔的孔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轴(2)一端通过固定螺钉(9)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滑动座(3)与所述滑动轴(2)通过固定螺钉(9)固定两者相对位置,通过固定螺钉(9)可控制所述滑动座(3)沿所述滑动轴(2)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装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开设有一通孔。
CN201920259974.XU 2019-02-28 2019-02-28 对中装配模具 Active CN209717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9974.XU CN209717517U (zh) 2019-02-28 2019-02-28 对中装配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9974.XU CN209717517U (zh) 2019-02-28 2019-02-28 对中装配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17517U true CN209717517U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84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9974.XU Active CN209717517U (zh) 2019-02-28 2019-02-28 对中装配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175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09421U (zh) 一种测量内孔同轴度的专用工具
CN101358825A (zh) 端面跳动测量仪
CN103203489B (zh) 一种加工ghq联合循环机组导叶片的装置及方法
CN103615957A (zh) 测量d型头尺寸的量具
CN209717517U (zh) 对中装配模具
CN104389900A (zh) 一种自身具有定位功能的改良直线导轨
CN108723807A (zh) 一种发动机叶片数控加工工装
CN205096901U (zh) 一种箱体加工装置
CN111709127A (zh) 适于管件的虚拟检具及管件检测方法
CN204228053U (zh) 汽车控制臂芯轴检测专用工装
CN113814757B (zh) 一种加工方法
CN215393939U (zh) 一种异形细长轴的铣削加工工装
CN203869647U (zh) 测量d型头尺寸的量具
CN114440765A (zh) 一种异形构件测量定位装置及方法
CN211103939U (zh) 一种多功能机械加工量具
CN103196354A (zh) 一种通水轴贯穿孔对称度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03184990U (zh) 一种应用于非标准零件加工定位的台钳
CN208488053U (zh) 一种分度圆式角度尺装置
CN108461277B (zh) 一种用于大型超导线圈绕制的层间过渡成形机
CN112496814A (zh) 显微镜棱镜座钻铣夹具
CN206073881U (zh) 一种孔边距通止塞规
CN110682117A (zh) 轴加工工装与轴加工方法
CN205262363U (zh) 一种光纤菱形插头快速检具
CN219532479U (zh) 一种齿轮测量仪用大直径内齿圈定心夹持装置
CN214053256U (zh) 一种扭力杆类零件的扭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2

Address after: 100190 No. 19 West North Fourth R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aerospace information inno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100190 No. 19 West North Fourth R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2

Address after: 250101 Room 101, 1st floor, building 15, No.9, Kuangyuan Road, Gongye North Road, Wangsheren street, Licheng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Microwave Vacuum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0 No. 19 West North Fourth R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erospace information inno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