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6563U -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6563U
CN209686563U CN201920324936.8U CN201920324936U CN209686563U CN 209686563 U CN209686563 U CN 209686563U CN 201920324936 U CN201920324936 U CN 201920324936U CN 209686563 U CN209686563 U CN 209686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tube
impeller
rain perforaled
automatic flow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49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源
佟斯翰
吴振军
张鹤清
王晨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Energy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nneng Deme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nneng Deme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nneng Deme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2493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6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6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6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包括篦子、支撑筒、滤网以及延迟开启机构,所述支撑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篦子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滤网及延迟开启机构分别设置于支撑筒内,延迟开启机构用于封闭所述排水口,并在支撑筒内所聚集的雨水重量达到所设定的阀值时,开启所述排水口;本雨水篦子,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在雨天,不仅具有自动弃流和延时开启功能,防止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直接进入雨水管路,在晴天处于关闭状态,可以有效解决雨水口垃圾堆积造成的堵塞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道路、桥梁、建筑物等不可渗透表面不断增长,导致径流渗透减少、径流量急剧增加;在暴雨产生初期,主要是屋面和路面的大量污染物在雨水冲刷下径流通过城市排水管道或漫流进入河道、湖泊等受纳水体,形成典型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中后期雨水相对污染物较少,对河道等水体污染较低。
雨水篦子通常固定于雨水口处,在城市内,雨水篦子广泛应用于各道路、小区、商业街等人车流密集区域,以至于每个雨水篦子口下面都能看见堆积很厚的垃圾,这些垃圾包括树叶、果皮、小食品袋等,使得雨水篦子口严重堵塞;从而导致雨水口收水能力不足,汛期城市内涝严重。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些雨水篦子,但这些公开的雨水篦子通常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解决雨水口垃圾堆积造成的堵塞问题;例如,中国专利CN 207017412 U公开了一种分离式雨水篦子,虽然能够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中后期雨水收集,但该分离式雨水篦子属于常开型雨水篦子,无法解决雨水口垃圾堆积造成的堵塞问题;又如,中国专利CN207919721 U公开了一种环保智能雨水篦子,通过传感器实现对雨水篦子的启/闭控制,从而实现雨天开启、晴天关闭的功能,可以有效防治雨水篦子口垃圾的堆积问题,但该雨水篦子,结构复杂,产品造价高,由于存在电子器件,还需要考虑电源问题和防水问题,并且该雨水篦子无法对初期雨水进行分离(即弃流),不能缓解初期雨水带来的城市水源污染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结构紧凑,在雨天,不仅具有自动弃流和延时开启功能,防止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直接进入雨水管路,在晴天,可以有效解决雨水口垃圾堆积造成的堵塞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包括篦子、支撑筒、滤网以及延迟开启机构,所述支撑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篦子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滤网及延迟开启机构分别设置于支撑筒内,延迟开启机构用于封闭所述排水口,并在支撑筒内所聚集的雨水重量达到所设定的阀值时,开启所述排水口。
优选的,所述支撑筒为圆筒形结构或矩形筒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支撑筒上位于所述进水口一端的侧壁,沿垂直于支撑筒中心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并形成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用于支撑所述篦子。也用于固定所述支撑筒。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筒的侧壁还设置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分别用于支撑所述滤网和延迟开启机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为三角形块状结构。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延迟开启机构包括外框、若干叶板、平衡杆、若干控制杆,其中,所述外框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所述各叶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架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支架相垂直;各所述控制杆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叶板相连,并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平衡杆,
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筒内,控制杆用于利用平衡杆的自重使各叶板相连为一体,并封闭所述排水口,及用于在叶板所承受的压力大于所设定的阀值时转动,并开启所述排水口。
优选的,还包括若干旋转销轴,所述支架和平衡杆上分别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所述旋转销轴用于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及支架上的通孔实现控制杆与支架的铰接,及用于穿过所述第二铰接孔及平衡杆上的通孔实现控制杆与平衡杆的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所述两个连接板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支架的两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支架的两端相连,两个支架与两个连接板构成矩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控制杆为弯杆。
优选的,所述平衡杆为直杆。
优选的,所述控制杆采用焊接的方式垂直连接于所述叶板。
优选的,所述外框为一体成型构件,或由连接板与支架焊接而成。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延迟开启机构包括两个所述平衡杆,且所述两个平衡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叶板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两个平衡杆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叶板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用于封闭相邻两叶板之间的间隙,另一端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用于与另一个叶板上的密封件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密封件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叶板,或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叶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雨水篦子,结构紧凑,能够在未下雨或下雨初期封闭排水口,并实现弃流功能;在未下雨时,可以有效拦截的杂质、垃圾等,防止堵塞;在雨水初期,初期雨水不能够通过排水口直接进入雨水管网,而是直接流入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等高程较小的海绵城市单元,进行生态净化,可以有效防治城市初中期雨水带来的水源污染问题,并且可以有效防止进入雨水管网的泥沙太多,造成堵塞等问题。
2、本雨水篦子,在降雨持续一定时间后,可以延迟开启排水口,使得中后期雨水顺利通过排水口进入雨水管网,进而直接排入河道,可以有效发挥城市雨水口的功能,防治城市内涝。
3、本雨水篦子中,增设了滤网,能够对初期雨水中的较大砂粒进行截留,缓解雨水管网泥沙堆积的问题;并且滤网能够防止垃圾进入雨水井,避免因垃圾堆积而造成的堵塞问题。
4、本雨水篦子,结构合理,不仅能实现对初期雨水的自动弃流功能和延时开启功能,而且整个过程无需消耗额外动力,成本低,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中,支撑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中,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中,延迟开启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中,延迟开启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B-B向视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雨水篦子的横截面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篦子101,
支撑筒201,进水口202,排水口204,环状凸缘205,支撑块206,
滤网301,
延迟开启机构401,外框402,叶板403,平衡杆404,控制杆405,支架 406,连接板407,旋转销轴408,第一铰接孔409,第二铰接孔410,通孔411,第一铰接接头412,密封件4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包括篦子101、支撑筒201、滤网以及延迟开启机构401,所述支撑筒201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202,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口204,滤网用于在晴天拦截杂质、垃圾等,用于在雨天拦截雨水中所携带的砂粒、杂质、垃圾等,所述篦子101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进水口202,以便环卫工人可以方便的、定期取出篦子101,清理滤网上所拦截的砂粒、杂质、垃圾等,防止堵塞;
所述滤网及延迟开启机构401分别设置于支撑筒201内,延迟开启机构401 用于封闭所述排水口204,并在支撑筒201内所聚集的雨水重量达到所设定的阀值时,自动开启所述排水口204。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雨水篦子,通常可以安装在雨水井口处,且排水口204 与雨水井中的雨水管网相连通;在雨水初期,从地面汇集进入进水口202的雨水中携带有大量的泥沙、杂质等,如果直接让这些雨水通过排水口204进入雨水管网,非常容易造成雨水管网泥沙堆积、堵塞等问题,故在雨水初期,排水口204被延迟开启机构401所封闭,雨水不能通过排水口204进入雨水管网,达到自动弃流的目的,同时使得初期雨水只能进入城市下沉花园、植草沟等具有生态净化能力的海绵城市单元中,进行生态净化;中后期雨水相对污染物较少,对河道等水体污染较低,故,可以利用延迟开启机构401开启排水口204,使得进水口202与排水口204直接连通,雨水可以直接通过排水口204进入雨水管网,从而可以直接排入河道等,既能防治城市初期雨水带来的水源污染问题,又能有效发挥城市雨水口的功能,防治城市内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篦子10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常用的篦子101,所述滤网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滤网,尤其可以采用网孔较小、密度比较大的滤网,以便拦截杂质、垃圾以及雨水中所携带的较大砂粒等,可以有效缓解雨水管网中泥沙含量大、容易堆积的问题。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撑筒201可以为圆筒形结构或矩形筒形结构,如图2所示,作为举例,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支撑筒201为矩形筒形结构。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1或图2所示,所述支撑筒201上位于所述进水口202一端的侧壁,沿垂直于支撑筒201中心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并形成环状凸缘205,所述环状凸缘205既用于支撑所述篦子101,又用于固定所述支撑筒 201,使得支撑筒201可以方便的安装在雨水井口处。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延迟开启机构401包括外框402、若干叶板403、平衡杆404、若干控制杆 405,其中,
如图3所示,外框40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406,所述各叶板403相互平行的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架406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支架406相垂直;各所述控制杆405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叶板403相连,并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架406,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平衡杆404,
所述支架406固定于所述支撑筒201内,控制杆405用于利用平衡杆404 的自重使各叶板403相连为一体,并封闭所述排水口204,如图4及图5所示,此时,各叶板403均处于水平位置,且相互拼接;控制杆405还用于在叶板403 所承受的压力大于所设定的阀值时转动,并开启所述排水口204。
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延迟开启机构401的结构可以理解,平衡杆404具有一定的重量;初始时(即延迟开启机构401处于关闭状态时、雨水初期),如图 4或图5所示,此时,平衡杆40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稳定于支撑筒201的正下方,并通过控制杆405使得各叶板403均处于水平位置,此时,排水口204被各叶板403封闭,从而实现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功能;随着雨水持续进入支撑筒201(中、后期雨水),聚集在支撑筒201内的雨水会对下方的叶板403产生压力,当该压力相对于第一铰接接头412(为便于描述,将控制杆405与支架406的铰接接头称为第一铰接接头412)的转矩大于平衡杆404相对于第一铰接接头412的转矩时,平衡杆404会在压力作用下转动,从而使得相邻两叶板403 自动分离,出现间隙,自动完成延时开启排水口204的功能,如图6及图7所示;当雨量变小,施加到叶板403上的雨水压力不足以拉动控制杆405及平衡杆404时,叶板403、控制杆405及平衡杆404逐渐回复到初始时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为使本延迟开启机构401实现自动延时开启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控制杆405不能连接在叶板403的正中间位置处,如图5 或图7或图8所示,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平衡杆404的重量、以及第一铰接接头412 的位置等参数,可以计算出开启本延迟开启机构401时所需的最小的雨水重量,故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可以将此雨水重量作为所设定的阀值,从而计算出平衡杆404的重量、以及第一铰接接头412的位置等参数,一方面便于精确设计和制造本延迟开启机构401,另一方面可以制造不同规格的本延迟开启机构401,以便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在优选的方案中,还包括若干旋转销轴408,所述支架406和平衡杆404上分别设置有若干通孔411,如图5或图7所示,所述控制杆405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409和第二铰接孔410,所述旋转销轴408用于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409及支架406上的通孔411实现控制杆405与支架406的铰接(构成第一铰接接头 412),及用于穿过所述第二铰接孔410及平衡杆404上的通孔411实现控制杆 405与平衡杆404的铰接。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外框402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407,所述两个连接板407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支架406的两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支架406的两端相连,两个支架406与两个连接板407构成矩形结构,如图3 所示,有利于外框402的结构更加稳定。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外框402可以为一体成型构件,或由连接板407与支架406焊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外框402是由两个连接板407与两个支架 406焊接而成的,如图3所示。
如图5或图7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控制杆405为弯杆,更有利于控制杆405转动。
如图4或图5或图6或图7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平衡杆404为直杆,且平衡杆404延长长度方向的质量分布均匀。
如图5或图7或图8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控制杆405采用焊接的方式垂直连接于所述叶板403,以便驱动叶板403转动。
延迟开启机构401中,叶板403的数目与控制杆405的数目相适配,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而平衡杆404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平衡杆404 的数目为一个时,平衡杆404可以优先设置在平衡杆404的中间位置处;而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延迟开启机构401包括两个所述平衡杆404,且所述两个平衡杆404分别设置于所述叶板403的两端,如图4或图 6所示,一方面有利于受力更均匀,另一方面防止平衡杆404控制杆405等干扰雨水的流通。
如图9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两个平衡杆404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架406的下方;且,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架406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如图9所示,既便于安装,又可以有效保护旋转销轴408。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叶板403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413,密封件413用于封闭相邻两叶板403之间的间隙,另一端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用于与另一个叶板403上的密封件413相适配,如图5或图8所示,当延迟开启机构 401处于关闭状态时,各叶板403均处于水平位置、相互连接,且通过密封件 413密封相邻两叶板403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漏,实现良好的弃流效果。作为举例,密封件41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密封条,如橡胶密封条等;在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密封件413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叶板403,或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叶板403。
可以理解,叶板403与外框402之间可以不设置密封部件,使得叶板403 与外框402之间存在较小的间隙,以便在延迟开启机构401自动关闭之后,残留在支撑筒201内的雨水(积水)可以通过这些间隙排出支撑筒201,从而确保整个支撑筒201的洁净和干燥。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筒201的侧壁还设置有若干支撑块206,所述支撑块206分别用于支撑所述滤网和延迟开启机构401,便于滤网及延迟开启机构401的安装和拆卸;如图1或图2所示,作为举例,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撑块206为三角形块状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篦子、支撑筒、滤网以及延迟开启机构,所述支撑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篦子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滤网及延迟开启机构分别设置于支撑筒内,延迟开启机构用于封闭所述排水口,并在支撑筒内所聚集的雨水重量达到所设定的阀值时,开启所述排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上位于所述进水口一端的侧壁,沿垂直于支撑筒中心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并形成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用于支撑所述篦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的侧壁还设置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分别用于支撑所述滤网和延迟开启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开启机构包括外框、若干叶板、平衡杆、若干控制杆,其中,所述外框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所述各叶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架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支架相垂直;各所述控制杆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叶板相连,并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平衡杆,
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筒内,控制杆用于利用平衡杆的自重使各叶板相连为一体,并封闭所述排水口,及用于在叶板所承受的压力大于所设定的阀值时转动,并开启所述排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旋转销轴,所述支架和平衡杆上分别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所述旋转销轴用于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及支架上的通孔实现控制杆与支架的铰接,及用于穿过所述第二铰接孔及平衡杆上的通孔实现控制杆与平衡杆的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所述两个连接板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支架的两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支架的两端相连,两个支架与两个连接板构成矩形结构;所述外框为一体成型构件,或由连接板与支架焊接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为弯杆,所述平衡杆为直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开启机构包括两个所述平衡杆,且所述两个平衡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叶板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叶板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用于封闭相邻两叶板之间的间隙,另一端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用于与另一个叶板上的密封件相适配。
CN201920324936.8U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Active CN209686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4936.8U CN209686563U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4936.8U CN209686563U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6563U true CN209686563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60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4936.8U Active CN209686563U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65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8670A (zh) * 2021-08-10 2021-11-19 天津大学 一体化自调式城市雨水口截污及初期雨水弃流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8670A (zh) * 2021-08-10 2021-11-19 天津大学 一体化自调式城市雨水口截污及初期雨水弃流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2416B (zh) 一种自动翻转式雨水口截污装置
CN102808448A (zh)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CN212506628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排水装置
CN102776949A (zh) 分建式雨水调蓄系统
CN105297645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滞蓄渗净用排系统管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09675367A (zh) 一种雨水溢流净化装置
CN209686563U (zh) 一种对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雨水篦子
CN201778383U (zh) 一种一体化环保雨水口
CN209457129U (zh) 一种易清扫的自动封闭雨水口
CN206902888U (zh) 一种流量自调节式公路路面排水井
CN202689172U (zh)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CN101812865A (zh) 一种一体化环保雨水口
CN208430430U (zh) 一种公路桥路面排水装置
CN206529878U (zh) 一种市政排水社区雨水调蓄池
CN211571912U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水位控制系统
CN210482518U (zh) 一种预制式截流闸
CN211523443U (zh) 一种下水井防护并用排水装置
CN209011283U (zh) 一种海绵城市新型雨水分流系统
CN112763274A (zh) 一种地表径流自动采样器
CN202689163U (zh) 分建式雨水调蓄系统
CN207499119U (zh) 一种新型雨水截流装置
CN217175145U (zh) 一种市政道路的双层雨水斗系统
CN220336039U (zh)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CN209686559U (zh) 一种具有自动延时开启功能的雨水篦子
CN206220223U (zh) 一种可除砂限流的截流式雨水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7

Address after: Room 207, Unit 2, Floor 2, Building 3, Yard 75, Guche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3

Patentee after: China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Energy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 Wushun South Road, Huangcun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26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uanneng Deme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