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1617U -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1617U
CN209681617U CN201920069772.9U CN201920069772U CN209681617U CN 209681617 U CN209681617 U CN 209681617U CN 201920069772 U CN201920069772 U CN 201920069772U CN 209681617 U CN209681617 U CN 209681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ld steel
component
ontology
barrier assembly
noumen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697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辉
熊国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zhou Longhui Forging Di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zhou Longhui Forging Di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zhou Longhui Forging Die Co Ltd filed Critical Ezhou Longhui Forging Di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697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1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1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16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钢生产线,包括辅热转移组件、压铸组件和剪切组件,压铸组件设置在辅热转移组件与剪切组件之间,辅热转移组件内分别设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和第一加热组件,压铸组件内分别设有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剪切组件的下方设有回收装置,且回收装置与剪切组件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钢生产线,通过辅热转移组件可以在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之前进行充分预热,并且通过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将其与空气隔离,大大降低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被氧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压铸组件在加热的同时进行压铸,再有剪切组件进行剪切,大大提高了成品质量,改善了模具钢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炼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钢铁冶炼技术中,模具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模具材料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目前的钢铁冶炼生产线中,生产模具钢主要是采用锻造的生产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生辰出来的模具钢通常存在着质量不高,表面裸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导致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氧化层,在轧制过程中该氧化层会被压入到模具钢中,这会严重影响模具钢的质量,存在产品性能低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模具钢生产线,包括辅热转移组件、压铸组件和剪切组件,所述压铸组件设置在所述辅热转移组件与所述剪切组件之间,所述辅热转移组件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预热的第一加热组件,所述压铸组件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组件,所述剪切组件的下方设有回收装置,且所述回收装置与所述剪切组件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钢生产线,通过所述辅热转移组件可以在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之前进行充分预热,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将其与空气隔离,大大降低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被氧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压铸组件在加热的同时进行压铸,再有剪切组件进行剪切,大大提高了成品质量,改善了模具钢的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辅热转移组件包括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第一本体和多个滚轮,所述多个所述滚轮并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内,且多个所述滚轮由外部驱动电机驱动并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可向下喷射气体以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所述第一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内侧壁和/或内顶壁。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外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滚轮转动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待加工模具钢顺利转移至所述第一本体内,并由所述辅热转移组件将进入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充分预热,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将其与空气隔离,大大降低其表面与空气的接触,有效防止被氧化。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包括多个喷射口,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分别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顶壁,且多个所述喷射口通过管路与外部气源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喷射口可以便于气体向下喷出,以将带加工模具钢与空气有效隔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的顶壁为内部中空的腔体,且所述腔体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连通,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顶壁上。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喷射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顶壁上,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内留出更多的空间,方便带加工模具钢顺利的进入。
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内部的腔体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第一本体内部的腔体设置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使得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喷出的气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内形成环形气流,使得气体更加均匀充分地充满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部空间,这样待加工模具钢就可以与空气较好地隔离。
进一步:所述压铸组件包括呈U型结构的第二本体和压铸板,所述第二本体对准所述第一本体一侧的开口,所述压铸板通过多个液压杆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上方,且所述液压杆可驱动所述压铸板向下运动并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压铸,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液压杆可以自动驱动所述压铸板向下运动并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均匀压铸,同时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喷出的气体讲进入所述第二本体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隔离,通过第二加热组件对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提高压铸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壁设有导热隔离板,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导热隔离板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U型槽内一侧,所述导热隔离板上设有多个供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喷出的气体通过的气孔。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导热隔离板一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导热作用,便于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可以在压铸板对模具钢进行压铸时起到侧向辅助支撑的作用,提高压铸效果,同时可以对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所述剪切组件包括呈U型的第三本体、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本体内壁的凸模和凹模,以及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下端与在所述第三本体的U型凹槽底壁连接,上端与所述凹模连接,所述凸模设置在所述凹模的上方,且所述凸模上设置的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模上设置的多个凹腔一一对应且上下对齐,所述凸模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第三本体的内壁滑动连接的驱动板,外部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板传动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凸模向下运动。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外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凸模向下运动,并与所述凹模共同完成对模具钢的剪切,非常方便。
进一步:所述第三本体的底壁呈中间低边缘高的斜面状,且所述第三本体的底壁中心设有与所述回收装置连通的漏渣口。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对压铸后的模具钢进行剪切时产生的残渣碎屑收集至所述回收装置内,避免粉尘飞扬,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身心健康。
进一步: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还包括用于缓冲隔离组件和对加工完成后的模具钢进行冷却的冷却转移组件,所述缓冲隔离组件相邻设置在所述剪切组件与所述冷却转移组件之间,且所述缓冲隔离组件与所述剪切组件密封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缓冲隔离组件可以对所述剪切组件剪切后的模具钢进行缓冲隔离以及初步冷却,再由所述冷却转移组件进行再次冷却,并将模具钢转移至外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钢生产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本体内顶壁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本体内顶壁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组件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剪切组件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辅热转移组件,2、压铸组件,3、剪切组件,4、第一气体隔离组件,5、第一加热组件,6、第二气体隔离组件,7、第二加热组件,8、回收装置,9、缓冲隔离组件,10、冷却转移组件;
101、滚轮,102、第一本体,201、第二本体,202、压铸板,203、液压杆,204、导热隔离板,301、第三本体,302、凸模,303、凹模,304、支撑臂,305、驱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模具钢生产线,包括辅热转移组件1、压铸组件2和剪切组件3,所述压铸组件2设置在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与所述剪切组件3之间,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预热的第一加热组件5,所述压铸组件2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组件7,所述剪切组件3的下方设有回收装置8,且所述回收装置8与所述剪切组件3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钢生产线,通过所述辅热转移组件可以在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之前进行充分预热,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将其与空气隔离,大大降低了待加工模具钢压铸被氧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压铸组件在加热的同时进行压铸,再有剪切组件进行剪切,大大提高了成品质量,改善了模具钢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包括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第一本体102和多个滚轮101,所述多个所述滚轮101并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内,且多个所述滚轮101由外部驱动电机驱动并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可向下喷射气体以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所述第一加热组件5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侧壁和/或内顶壁。通过外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滚轮101转动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待加工模具钢顺利转移至所述第一本体102内,并由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将进入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充分预热,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将其与空气隔离,大大降低其表面与空气的接触,有效防止被氧化。
实际中,所述滚轮101的与所述第一本体102沿着所述滚轮101轴线方向的尺寸相匹配,即所述滚轮101的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两侧,再由外部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带动所述滚轮同步转动,外部驱动电机可以与所述滚轮传动连接,具体的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在赘述。
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包括多个喷射口,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分别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且多个所述喷射口通过管路(耐高温的合金材质)与外部气源连通。通过多个喷射口可以便于气体向下喷出,以将带加工模具钢与空气有效隔离。
如图2和图3所示,更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本体102的顶壁为内部中空的腔体,且所述腔体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连通,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上。通过将所述喷射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上,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02内留出更多的空间,方便带加工模具钢顺利的进入,所述第一加热组件5设置字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腔体内(如图3所示)。
为了取得较好的隔离效果,在待加工模具钢进入所述第一本体102之前通入气体,使得气体预先充满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部空间。
更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本体102内部的腔体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通过将所述第一本体102内部的腔体设置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使得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喷出的气体在所述第一本体102内形成环形气流,使得气体更加均匀充分地充满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部空间,这样待加工模具钢就可以与空气较好地隔离。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压铸组件2包括呈U型结构的第二本体201和压铸板202,所述第二本体201对准所述第一本体102一侧的开口,所述压铸板202通过多个液压杆203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上方,且所述液压杆203可驱动所述压铸板202向下运动并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201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压铸,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第二加热组件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耐高温的合金材质)连通。通过所述液压杆203可以自动驱动所述压铸板202向下运动并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201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均匀压铸,同时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喷出的气体讲进入所述第二本体201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隔离,通过第二加热组件7对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提高压铸效果。
实际中,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两侧侧壁上端分别竖向设有与所述液压杆203的凹槽,所述液压杆203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凹槽内,驱动端(即上端)与所述压铸板202连接,这样液压杆203的驱动端在上下伸缩运动时即可带动所述压铸板202运动,从而完全对模具钢的压铸和松开。
为了使得压铸过程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杆203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两侧上端,当然也可以为六个、八个等,本实用新型中不做任何限定。
另外,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液也优选采用类似于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那样的喷射口,喷射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内壁上。
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本体201的内壁设有导热隔离板204,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第二加热组件7分别设置在所述导热隔离板204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01的U型槽内一侧,所述导热隔离板204上设有多个供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喷出的气体通过且与所述第二本体201的内壁上的喷射口一一对应的气孔。通过设置所述导热隔离板204一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导热作用,便于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201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可以在压铸板202对模具钢进行压铸时起到侧向辅助支撑的作用,提高压铸效果,同时可以对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第二加热组件7起到保护作用。
这里,所述导热隔离板需要选择导热性能较好、耐温性能较好、结构强度比较大的材质。另外,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和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通入的气体均可以为氦气等惰性气体。实际中,由于由于钢水的温度比模具钢高,并且钢水在高温下也很难与惰性气体发生反应,因此,模具钢与惰性气体不会发生反应,保证压铸质量。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剪切组件3包括呈U型的第三本体301、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本体301内壁的凸模302和凹模303,以及支撑臂304,所述支撑臂304的下端与在所述第三本体301的U型凹槽底壁连接,上端与所述凹模303连接,所述凸模302设置在所述凹模303的上方,且所述凸模302上设置的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模303上设置的多个凹腔一一对应且上下对齐,所述凸模302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内壁滑动连接的驱动板305,外部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板305传动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凸模302向下运动。通过外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凸模302向下运动,并与所述凹模303共同完成对模具钢的剪切,非常方便。这里,所述外部驱动装置可以为设置在所述驱动板305上方的液压缸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底壁呈中间低边缘高的斜面状,且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底壁中心设有与所述回收装置8连通的漏渣口。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对压铸后的模具钢进行剪切时产生的残渣碎屑收集至所述回收装置8内,避免粉尘飞扬,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身心健康。
优选地,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还包括用于缓冲隔离组件9和对加工完成后的模具钢进行冷却的冷却转移组件10,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相邻设置在所述剪切组件3与所述冷却转移组件10之间,且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与所述剪切组件3密封连接。通过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可以对所述剪切组件3剪切后的模具钢进行缓冲隔离以及初步冷却,同时也可以对所述剪切装置中正在剪切的模具钢进行辅助隔离,避免空气从所述剪切组件3的出口一侧进入,再由所述冷却转移组件9进行再次冷却,并将模具钢转移至外部。
这里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为一两端设有开口的结构,其内部设有环形输送带,将所述剪切组件剪切完成的模具钢转移至所述冷却转移组件10内,,一端与所述剪切组件3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移组件10连接。
所述冷却转移组件10优选采用类似于辅助预热组件1内的滚轮101和冷却风机(图中未示出),滚轮101用于对模具钢进一步转移,同时所述冷却风机对所述模具钢进行再次冷却,便于输出端接收并包装、存储和转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5和第二加热组件7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部件,比如电阻丝,本实用新型中不做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辅热转移组件(1)、压铸组件(2)和剪切组件(3),所述压铸组件(2)设置在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与所述剪切组件(3)之间,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预热的第一加热组件(5),所述压铸组件(2)内分别设有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的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用于对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组件(7),所述剪切组件(3)的下方设有回收装置(8),且所述回收装置(8)与所述剪切组件(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热转移组件(1)包括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第一本体(102)和多个滚轮(101),所述多个所述滚轮(101)并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内,且多个所述滚轮(101)由外部驱动电机驱动并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可向下喷射气体以将进入其内的待加工模具钢与空气进行隔离,所述第一加热组件(5)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侧壁和/或内顶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隔离组件(4)包括多个喷射口,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分别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且多个所述喷射口通过管路与外部气源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02)的顶壁为内部中空的腔体,且所述腔体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连通,多个所述喷射口均匀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顶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02)内部的腔体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铸组件(2)包括呈U型结构的第二本体(201)和压铸板(202),所述第二本体(201)对准所述第一本体(102)一侧的开口,所述压铸板(202)通过多个液压杆(203)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上方,且所述液压杆(203)可驱动所述压铸板(202)向下运动并对进入所述第二本体(201)内的待加工模具钢进行压铸,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第二加热组件(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与外部气源通过管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1)的内壁设有导热隔离板(204),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和第二加热组件(7)分别设置在所述导热隔离板(204)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01)的U型槽内一侧,所述导热隔离板(204)上设有多个供所述第二气体隔离组件(6)喷出的气体通过的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组件(3)包括呈U型的第三本体(301)、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本体(301)内壁的凸模(302)和凹模(303),以及支撑臂(304),所述支撑臂(304)的下端与在所述第三本体(301)的U型凹槽底壁连接,上端与所述凹模(303)连接,所述凸模(302)设置在所述凹模(303)的上方,且所述凸模(302)上设置的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模(303)上设置的多个凹腔一一对应且上下对齐,所述凸模(302)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内壁滑动连接的驱动板(305),外部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板(305)传动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凸模(302)向下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底壁呈中间低边缘高的斜面状,且所述第三本体(301)的底壁中心设有与所述回收装置(8)连通的漏渣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模具钢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缓冲隔离组件(9)和对加工完成后的模具钢进行冷却的冷却转移组件(10),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相邻设置在所述剪切组件(3)与所述冷却转移组件(10)之间,且所述缓冲隔离组件(9)与所述剪切组件(3)密封连接。
CN201920069772.9U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81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9772.9U CN209681617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9772.9U CN209681617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1617U true CN209681617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98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6977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81617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16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8711A (zh) * 2020-06-24 2020-08-21 无锡瑞精机械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铝合金金属铸件铸造的铝液传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8711A (zh) * 2020-06-24 2020-08-21 无锡瑞精机械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铝合金金属铸件铸造的铝液传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81277B (zh) 一种金属铝环低压铸造工艺
CN209681617U (zh) 一种模具钢生产线
CN106673410A (zh) 应用于3d曲面玻璃热压设备中的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N108455832A (zh) 一种盖板玻璃的弯曲成型装置和弯曲成型方法
CN101570884B (zh) 一次可同时拉制十六根硅芯或其它晶体材料的高频线圈
CN101570886B (zh) 可以拉制二十二根硅芯或其它晶体材料的高频线圈结构
CN211218589U (zh) 紫铜锭大规格水平连铸用结晶器
CN110421139B (zh) 一种后盖铸件定位成型模具及成型加工方法
CN108504880A (zh) 高速铁路用铜碲合金接触线生产工艺
CN206028628U (zh) 圆柱直齿轮真空热精锻成形模具
CN106746532A (zh) 一种3d曲面玻璃热压方法
CN114589284B (zh) 合金棒料的一火次开坯模具、方法及镦挤镦大变形方法
CN206200060U (zh) 一种非晶产品模锻设备及非晶产品
CN110842162A (zh) 紫铜锭大规格水平连铸用结晶器
CN101633503B (zh) 多晶硅氢化炉双层导流隔热罩
CN202454360U (zh) 一种新型钢化玻璃绝缘体成型模具
CN210702464U (zh) 一种后盖铸件定位成型模具
CN213968832U (zh) 一种车轮锻件的仿形模具
CN209206076U (zh) 凸轮轴的挤压模具
CN209890489U (zh) 双隧道热弯炉及热弯成型设备
CN208945144U (zh) 一种用于金属锅制造的铸锻装置
CN220951529U (zh) 一种石英玻璃筒的热熔成型装置
CN116652083B (zh) 一种商用车车轮锻造装置
CN109433842A (zh) 凸轮轴的热挤压成型方法及挤压模具
CN207028260U (zh) 一种生产效率高的鞋材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