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1020U -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1020U
CN209671020U CN201920348469.2U CN201920348469U CN209671020U CN 209671020 U CN209671020 U CN 209671020U CN 201920348469 U CN201920348469 U CN 201920348469U CN 209671020 U CN209671020 U CN 209671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evice
actuated piece
rotation
core hole
limi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4846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宇臣
岳聪
陈津
杨世锡
刘学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Hangfa Shanghai Aero Eng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Hangfa Shanghai Aero Eng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Hangfa Shanghai Aero Eng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China Hangfa Shanghai Aero Eng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4846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1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1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1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包括孔支撑机构,孔支撑机构包括:导向台,包括轴向导轨和径向导轨;活动件,由轴向导轨引导而轴向移动;多个联动单元,沿周向布置,每个联动单元包括:顶撑件,由径向导轨引导而径向移动;和连杆,一端铰接于活动件,另一端铰接于顶撑件。该盘心孔支撑装置可以应用于转子内腔进行支撑作用。

Description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旋转透平机械的转子通过盘状或盘鼓状零件组装而成,这些盘和盘鼓零件的组装形成了复杂结构的狭长转子内腔,在转子装配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转子内腔操作,比如转子内腔螺母拧紧,转子内腔盘心孔跳动测量等等。这些内腔操作的工装往往需要从转子后端入口进入,对转子内腔进行中心对称的操作。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5291024A公开了一种拧紧及限力装置,包括:止动装置和扳手组件,扳手组件安装在止动装置上;止动装置包括:止动套,止动套围设于扳手组件,止动套上端固接有止动盘,所述止动盘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用于插接扳手组件;扳手组件包括传动臂,所述传动臂一端的下部连接止动盘一端,上部设置有定位孔,力矩扳手外接于所述定位孔中,所述传动臂可相对止动盘转动,传动臂另一端固接第一扳手臂,第一扳手臂穿过第一通孔,第一扳手臂内腔设置有拉杆,拉杆下端铰接第二扳手臂一端,第二扳手臂另一端固接扳手头。该发明专利中即通过支撑在转子后端而进行止动。
但由于转子内腔狭长,安装在转子末端的细长工装在远端进行大负载操作时容易发生变形,造成工装的可靠性差,寿命短。以螺母分解为例,航空发动机的转子连接螺母分解可以超过150N.m,传统的工装靠螺纹固定在直径约100mm的转子后端螺纹上,对深度超过700mm的螺母进行分解。分解过程中的反扭需要靠跟工装配合的螺纹承担,整个工装均受力,这样很容易造成工装的整体扭转变形,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变形后工装定位不准的情形。如果在转子内腔进行相关操作时,工装的另一端能固定在转子内腔盘心孔,则对于装置的定心和载荷的合理分布都具有很大意义。
因而,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孔支撑装置,可以应用于类似转子内腔的复杂内腔进行支撑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支撑装置,可以便于进入转子内腔而进行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包括:孔支撑机构,包括:导向台,包括轴向导轨和径向导轨;活动件,由所述轴向导轨引导而轴向移动;多个联动单元,沿周向布置,每个所述联动单元包括:顶撑件,由所述径向导轨引导而径向移动;和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顶撑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安装机构,该安装机构包括致动组,所述致动组包括:第一致动件,设置成相对于第二致动件可轴向移动而接触所述活动件,并且设置成可通过转动而与所述活动件联接;和所述第二致动件,设置成可通过转动而与所述导向台联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件为一设置有外螺纹的圆轴;所述第一致动件为一设置有内螺纹的圆筒,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台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致动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置成可伸入所述卡槽并且转动后可与所述卡槽卡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安装平台和动力组;所述动力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的一侧;所述致动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的另一侧,并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安装平台可转动;所述动力组包括:第一致动源,驱动所述致动组相对于所述安装平台转动;和第二致动源,驱动所述第一致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致动件轴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致动件为内套筒,所述第二致动件为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围并且与所述内套筒同轴的外套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致动件为一沿周向开设有避让所述联动单元的多个开口的圆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顶撑件在径向外端设置有顶撑块,多个所述顶撑块的径向外表面构成一个圆柱的外周表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顶撑件上设置有L形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活动件朝向所述导向台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联动单元的所述连杆沿径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可以进入类似转子内腔这种复杂内腔进行支撑。
该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提供了一种强限制复杂空间零件装配的方案,通过精巧机械结构的设计使得装置能够从小入口进入避开转子内腔的复杂结构限制,并在转子内腔盘心孔处打开并完成在该内部孔道上的支撑。该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设计了方便拆卸的辅助安装机构,可以方便拆卸。
该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可以适用于转子内腔入口小、进深大、盘心孔直径大于转子内腔入口且装配过程不可见的情况。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是转子内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限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限力驱动单元与限力摆头对接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限力驱动单元与限力摆头对接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从又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出限力驱动单元和限力摆头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孔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孔支撑机构与安装机构配合的示意图。
图10是安装机构的第二致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孔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示例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如本实用新型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
为了方便描述,此处可能使用诸如“之下”、“下方”、“低于”、“下面”、“上方”、“上”等等的空间关系词语来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到,这些空间关系词语意图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器件的、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翻转附图中的器件,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或“下面”的元件的方向将改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而,示例性的词语“下方”和“下面”能够包含上和下两个方向。器件也可能具有其他朝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向),因此应相应地解释此处使用的空间关系描述词。此外,还将理解,当一层被称为在两层“之间”时,它可以是所述两层之间仅有的层,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介于其间的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以及后续其他的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不同实施方式下的变换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限力装置100及孔支撑装置6的作用,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转子200的内腔结构,也即,限力装置100及孔支撑装置6的应用环境。转子200为透平机械的转子组件,螺母M为待装配螺母或者待限力螺母。限力装置需要从转子200上端的入口B进入转子内腔200a的中心通道A,对处于限制空间的螺母M进行戴帽、预紧或限力等,螺母M处的操作半径大于入口B的半径。因而,设计了限力装置100,其可以从入口B处进入,到达待限力螺母M的高度时再伸展开达到所需要的操作半径。图2还示出了转子200的转子内腔200a中待限力螺母M的下侧还具有盘心孔H。为了便于描述,将图2中的上下方向限定为轴向D1,也即转子内腔的中心通道A的轴线延伸方向;将图2中垂直于轴向D1的任一方向限定为径向D2,图2中的左右方向即是一径向D2,径向D2也即转子的直径方向,径向D2包括沿直径方向延伸的多个方向,下面的描述中,轴向和径向均以此为参考。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限力装置100用于对转子内腔的连接螺母进行限力,孔支撑装置6用于支撑在转子内腔的盘心孔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限力装置100也可以用于对其它窄深内腔类的结构中的紧固件进行限力,紧固件例如可以是螺母、螺栓等,而孔支撑装置6也可以用于其他窄深内腔类的结构的支撑作用,特别应用于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
参见图1,图1示出了限力装置100的示例构造。限力装置100包括支承单元1、收放单元101和限力摆头2。支承单元1包括安装平台3。支承单元1还包括后面将会详细描述的孔支撑机构60,孔支撑机构60独立于安装平台3。在安装平台3的该一侧(图2中的下侧)对应沿轴向D1延伸的柱形空间S,柱形空间S由中心通道A限定,其尺寸不大于中心通道A的径向尺寸。图示实施方式中,收放单元101包括在安装平台3的一侧(图2中的下侧)设置的沿轴向D1延伸的筒形支架11,筒形支架11限定前述的柱形空间S的径向尺寸,柱形空间S包括筒形支架11占据的空间,以及筒形支架11轴向延伸对应的空间,柱形空间S的大小适合于从入口B进入到转子内腔200a,但不以此为限,柱形空间S的尺寸与入口B有关,与筒形支架11无直接关系,因此柱形空间S只要适合于小于入口B的径向尺寸即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大于筒形支架11的径向尺寸,柱形空间S的径向尺寸容许筒形支架11置入其中。也可以说,柱形空间S由限力装置100能进入的最小通道限定。限力装置100还包括驱动限力摆头2以输出限力力矩的限力驱动单元20,限力驱动单元20设置在筒形支架11内,可以与限力摆头2对接。这样,限力驱动单元20可以置于转子内腔200a内,从而可以减小传递路径,增加限力装置100的可靠性。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限力驱动单元20与限力摆头2对接前和对接后的状态,图5和图6从不同角度局部放大地示出了图4中限力驱动单元20与限力摆头2对接后的构造。图7示出了限力驱动单元20与限力摆头2的内部构造。下面将结合图3至图7对限力装置100的内部构造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3,在柱形空间S内,收放单元101包括移动件5和第一连杆51。移动件5设置成在筒形支架11内可沿轴向D1移动,并且延伸到安装平台3。第一连杆51的一端(图3中的较上端)铰接于移动件5,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图3中的较下端)铰接于限力摆头2。移动件5可以由筒形支架11支承并引导着而轴向移动。
参见图5,收放单元101还包括支点部10,限力摆头2与支承单元1的支点部10铰接,支点部10设置在筒形支架11的下端,或者也可以说,支点部10设置在筒形支架11的远离安装平台3的一端。图示实施方式中,限力摆头2具有第一铰接位P1和第二铰接位P2。在第一铰接位P1,如前所述,限力摆头2与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铰接位P2,如前所述,限力摆头2与支承单元1的支点部10铰接。图示实施方式中,限力摆头2中设置有两个第二铰接位P2,分别对应支承单元1中设置的两个支点部10。限力摆头2中还设置有两个第一铰接位P1,分别对应支承单元1中设置的两个移动件5和两个第一连杆51。图示实施方式中,筒形支架11的下侧包括底板111,收放单元101的支点部10设置于底板111。
结合图3、图4和图5,移动件5沿轴向D1移动时,在第一连杆51的拉动或推动作用下,限力摆头2以支点部10为支点摆动。在限力装置100的初始状态或者说回缩状态,限力装置100的限力摆头2可以呈竖直延伸状态(图中未示出),此时,限力摆头2位于柱形空间S内。然后,随着移动件5沿轴向D1移动(图3中,向上)时,在第一连杆51的拉动作用下,限力摆头2绕着支点部10与第二铰接位P2的铰接轴线经由图3的状态逐渐摆动到图4的状态,此时,限力摆头2朝向柱形空间S外摆出,该状态可以称之为限力装置100的摆出状态。也即,限力装置100具有限力摆头2完全位于柱形空间S内的回缩状态以及限力摆头2部分摆出柱形空间S外的摆出状态。
参见图3,限力摆头2包括力矩输出件21和输入传动件22。力矩输出件21可以输出限力力矩。输入传动件22设置成可旋转并且与力矩输出件21可传动地连接。图示实施方式中,力矩输出件21为一限力套筒,可内置紧固件诸如螺母,限力套筒旋转时带动内置的紧固件旋转,以进行限力操作。
参见图7,输入传动件22与力矩输出件21之间通过齿轮传动。输入传动件22与力矩输出件21之间连接有由多个彼此啮合的传动齿轮210构成的齿轮组,多个传动齿轮210中的头尾两个齿轮中,一个连接输入传动件22,另一个连接力矩输出件21,从而输入传动件22的旋转力矩可以传递到力矩输出件21。限力摆头2还包括盒体23,传动齿轮210皆内置于盒体23中。
继续参见图7,如前所述,限力驱动单元20可以与限力摆头2对接,具体地,限力驱动单元20可以与限力摆头2的输入传动件22对接以驱动输入传动件22旋转。
限力驱动单元20包括对接机构201、限力动力源203和对接驱动机构208。限力动力源203包括输出轴203a,输出轴203a可以输出旋转运动。对接驱动机构208驱动对接机构201沿轴向D1移动,以使对接机构201可传动地连接在限力动力源203的输出轴203a与限力摆头2的输入传动件22之间。
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接机构201包括外筒211和连接轴212。外筒211通过旋转轴承213设置于连接轴212外围。也即,外筒211与连接轴212可以相对彼此旋转,例如,旋转轴承213可以是一滚动轴承。连接轴212的一端(图7中的上端)可以通过花键连接限力动力源203的输出轴203a。图示实施方式中,连接轴212的上端设置有花键槽212a,而输出轴203a为外周设置有花键的轴,输出轴203a伸入花键槽212a中,彼此配合。连接轴212的另一端(图7中的下端)设置有花键筒202,而输入传动件22为一花键轴,花键筒202可以与作为输入传动件22的花键轴配合。对接驱动机构208连接对接机构201的外筒211。
图示实施方式中,限力动力源203固定于筒形支架1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限力动力源203也可以跟随对接机构201在对接驱动机构208的驱动作用下沿轴向D1移动,此时,连接轴212的上端可以不用花键连接。
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接驱动机构208包括对接传动件281和连接对接传动件281的拨叉28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对接传动件281是延伸到安装平台3的杆件,在相应驱动作用下,对接传动件281可以沿轴向D1移动从而带动拨叉282与之一起沿轴向D1移动,拨叉282与对接机构201的外筒211连接,从而带动对接机构201的外筒211沿轴向D1移动,也即拨叉282可以向下拨动对接机构201,拨叉282可以驱动对接机构201沿轴向D1移动。将花键槽212a与输出轴203a的配合距离设置得足够长,以使得对接机构201整体沿轴向D1移动时,输出轴203a不会脱离花键槽212a,例如可以将花键槽212a的槽深设置成输出轴203a的轴长的至少二分之一。由于旋转轴承213的存在,限力动力源203可以独立地驱动花键筒202旋转。花键轴与花键筒也可以反向设置,也即,输入传动件22为花键筒,而连接轴212的下端设置花键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对接传动件281可以是一丝杠,可转动地设置在筒形支架11内,并延伸到安装平台3,也即,在相应驱动作用下,作为对接传动件281的丝杠可以转动。而拨叉282是具有内螺纹282a的螺母件,作为拨叉282通过内螺纹282a与作为对接传动件281的丝杠啮合并且可沿轴向D1移动地设置于筒形支架11内。
参见图4,限力动力源203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包括电机、减速器203a和扭矩传感器203b。限力动力源203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包括电机、减速器203a,通过减速器将电机的动力输入并实现力矩的放大,使最终力矩满足限力要求。扭矩传感器203b可以实时测量电机通过减速器203a的输出力矩,在完成限力摆头2的输出力矩标定后可实时读取实时的限力力矩。集成扭矩传感器203b可以实时测量限力力矩,实时监控输出力矩。
结合图1、图4和图6,支承单元1在轴向D1上还包括独立于安装平台3的孔支撑机构60。孔支撑机构60对应于筒形支架11的远离安装平台3的一端设置,也即,图1中,安装平台3位于筒形支架11的上侧,孔支撑机构60位于筒形支架11的下侧。
图8示出了孔支撑机构60的示例构造。图9示出了孔支撑机构60与安装机构7配合的状态,图10还示出了安装机构的第二致动件,图11示例性地示出了孔支撑装置6的总构造。下面结合图8至图11以及前面的图4描述孔支撑机构60以及包括孔支撑机构60的孔支撑装置6。
结合图4和图8,孔支撑机构60包括活动件61、导向台64和多个联动构件620。活动件61相对于导向台64设置成可沿轴向D1移动。多个联动构件620沿周向布置。多个联动构件620可以是两个以上,图中为四个。图中,多个联动构件620沿周向均匀布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个联动构件620也可以沿周向非均匀布置。每个联动构件620包括顶撑件62和第二连杆63。顶撑件62在导向台64上可以径向移动,顶撑件62适合于与孔例如盘心孔H摩擦配合。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63的一端631铰接于活动件61,第二连杆63的另一端632铰接于顶撑件62。通过活动件61沿轴向D1移动,再通过第二连杆63的带动作用,可以使得顶撑件62在径向上伸缩,从而使得孔支撑机构60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
顶撑件62在径向外端还设置有顶撑块621,多个顶撑块621的径向外表面构成一个圆柱的外周表面。当顶撑件62沿径向向外展开到极限位置时,多个顶撑块621的径向外表面可以大体构成盘心孔H所形成的圆柱的外周表面,或者说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的内周表面,从而顶撑件62顶撑在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处。
参见图8,导向台64包括轴向导轨641和径向导轨642。轴向导轨641引导活动件61沿轴向D1移动。径向导轨642引导顶撑件62沿径向移动。图示实施方式中,顶撑件62还包括连接顶撑块621的导向件623,导向台64具有引导导向件623径向移动的径向导轨642。图示实施方式中,径向导轨642为一沿径向延伸的导向槽,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径向导轨642也可以为一导向条。导向台64还具有止动部64a,顶撑块621径向向内运动时抵接止动部64a而止动。
继续参见图8,当活动件61朝向导向台64移动到极限位置时,也即活动件61下移到极限位置时,联动构件620的第二连杆63沿径向延伸,也即图中水平延伸。此时,可以实现自锁功能。
图9和图11示出了包括孔支撑机构60的孔支撑装置6的示例结构。其中,图11示出了孔支撑装置6设置于转子内腔200a的立体图,图9放大性地示出了后面跟将会描述的安装机构7与孔支撑机构60配合的状态。如图所示,孔支撑装置6还包括安装机构7。
参见图9,安装机构7包括致动组73。致动组73包括第一致动件731和第二致动件732。
第一致动件731可以相对于第二致动件732可以沿轴向D1移动而接触孔支撑机构60的活动件61,并且通过转动而与活动件61联接。图9所示得实施方式中,活动件61为一设置有外螺纹的圆轴,第一致动件731为一设置有内螺纹的圆筒,第一致动件731的内螺纹与活动件61的外螺纹可以配合。
第二致动件732可以通过转动而与导向台64联接。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导向台64设置有卡槽64b。而参见图10,第二致动件732设置有卡接部733,卡接部733设置成可伸入卡槽64b并且转动后可与卡槽64b卡接。例如,卡槽64b为一沿周向呈L字形的槽,而卡接部733如图10所示为一呈L字形的钩状部。
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致动件731为内套筒,而第二致动件732为设置于作为第一致动件731的内套筒外围并且与该内套筒同轴的外套筒,该内套筒可以相对于该外套筒沿轴向D1伸缩。
参见图11,致动组73为筒形支架,第一致动件731(未示出)和第二致动件732皆设置于该筒形支架。安装机构7还包括安装平台71。图示实施方式中,安装平台71为一圆盘形状。安装机构7还包括动力组72,动力组72设置于安装平台71的一侧(图11中的上侧)。致动组73设置于安装平台71的另一侧(图11中的下侧),并且致动组73相对于安装平台71可以转动。图示实施方式中,动力组72包括第一致动源721和第二致动源722。图中,第一致动源721和第二致动源722皆是电机,第一致动源721和第二致动源722也可以是液压源等其他驱动装置。
第一致动源721可以驱动致动组73相对于安装平台7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致动件731和第二致动件732整体转动。例如,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致动源721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721a和第二齿轮721b的传动而驱动致动组73相对于安装平台71转动。
第二致动源722可以驱动第一致动件731相对于第二致动件732沿轴向D1移动。例如,第二致动源722可以通过齿轮齿条或者丝杠螺母等传动机构带动第一致动件731直线运动。
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活动件61还设置有矩形对接口61a,可以方便与其他工装的对接和配套使用。
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致动件732的外套筒的径向尺寸比安装平台71的径向尺寸小,因而,安装平台71可以安置于转子内腔200a的入口B或者说上端处,而第二致动件732和第一致动件731可以伸入转子内腔200a的中心通道A中。
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致动件732是一个沿周向开设有避让联动构件620的多个开口734的圆筒。
另外,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顶撑件62上还设置有L形钩622,可以在下面将会详述的顶撑作用下,辅之以钩挂作用,更加加强孔支撑机构60的支撑作用。L形钩622设置于顶撑块621。顶撑件62的顶撑块621的径向外端面还可以附接例如粘接有软质材料,从而避免孔支撑装置6引入的压力和摩擦力对转子盘心孔造成损伤,并且增加接触面积。
图9示出了孔支撑机构60处于收缩状态或者初始状态的示意构造。从孔支撑机构60的收缩状态开始,活动件61沿轴向D1朝向图9的下侧移动,在第二连杆63的联动作用下,顶撑件62径向移动,从而展开,达到图8或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展开后,通过顶撑件62顶住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可以固定孔支撑机构60。因而孔支撑机构60可以起到定心的作用,还可以在限力时顶住盘心孔H,提供部分反扭矩。
下面将描述孔支撑装置6的顶撑作用。
如图9所示,可以在第二致动件732与导向台64联接的状态下,使致动组73在转子内腔200a中整体向下移动,将整个孔支撑机构60送到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的高度处,然后例如利用安装平台71将孔支撑装置6安装在转子200的上端处,使得孔支撑机构60整体停滞在盘心孔H的高度处,进而第一致动件731在第二致动源722的驱动作用下相对于第二致动件732向下移动顶住活动件61从而带动活动件61下移,因而可以在活动件61下移的作用下使得顶撑件62沿径向展开,直到与盘心孔H摩擦配合。
然后,第一致动源721可以驱动致动组73(包括第一致动件731和第二致动件732)朝向使得第一致动件731与导向台64脱离的反转方向转动,从而,安装机构7与孔支撑机构60脱离,进而向上提升整个安装机构7,使得安装机构7撤离转子内腔200a。也即,孔支撑装置6完成孔支撑机构60的支撑后,即可通过第二致动件733脱离导向台64以及第一致动件731远离活动件61而拆除安装机构7,从转子内腔200a中取出安装机构7。当转子内腔其他操作工装诸如上述限力装置100安装时,就可以通过与活动件61对接,而实现工装稳固安装。例如可以使得限力装置100进入转子内腔200a,孔支撑机构60构成限力装置100的支承单元1的一部分。
待限力操作完成之后,除孔支撑机构60以外,限力装置100的其他部分撤出转子内腔200a。可以通过安装机构7配合孔支撑机构60以进行孔支撑机构60的拆除。
首先可以使安装机构7的致动组73伸入转子内腔200a然后使其整体向下移动,并使得第一致动件731正对导向台64的卡槽64b且第二致动件732正对活动件61,直到安装机构7的第一致动件731伸入卡槽64b内为止,然后例如利用安装平台71将孔支撑装置6安装在转子200的上端处,进而通过第一致动源721的驱动使得致动组73(包括第一致动件731和第二致动件732)朝向使得第一致动件731与导向台64联接的正转方向转动,因而第一致动件731与导向台64联接,与此同时,第二致动源722带动第二致动件732下移,因而在第一致动源721的转动驱动作用下以及第二致动源722的下移驱动作用下,第二致动件732的内螺纹与活动件61的外螺纹螺合,从而第二致动件732与活动件61联接。联接后,第一致动源721不再输出动力,而第二致动源722则驱动第二致动件732带着与之联接的活动件61向上移动,从而使得顶撑件62沿径向向内收缩,与盘心孔H脱离,然后将安装机构7连带孔支撑机构60的孔支撑装置6整体抽出转子内腔200a。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孔支撑装置6也可以包括四个独立的致动源,一个致动源可以驱动第一致动件731轴向移动,另一致动源可以驱动第一致动件731转动,又一致动源可以驱动第二致动件732轴向移动,再一致动源可以驱动第二致动件732转动。
回到图1至图6,参见图1,孔支撑机构60对应于筒形支架11的远离安装平台3的一端(图1中的下端)设置。参见图4,如上所述,孔支撑机构60适合于在盘心孔H内固定,孔支撑机构60对收放单元101进行支撑。
参见图6,活动件61为一圆形块。筒形支架11的下端(或者说,远离安装平台3的一端)沿轴向突出地设置多个顶接件110,顶接件110在活动件61的周向上夹持活动件61。具体地,筒形支架11的底板111的下侧延伸出若干个(图中,2个)顶接件110,顶接件110的内壁为与活动件61的外周契合的弧形面,并且顶接件110的内壁具有止动台阶110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接件110的内壁还可以设置有内螺纹以与活动件61的外螺纹配合,此时筒形支架11可以由后面将会描述动力组4的分度动力源41驱动而旋转,从而带动顶接件110旋转以与活动件61接合。当活动件61的上表面抵住止动台阶110a时,支承主体12便无法沿轴向D1移动,并且限制了筒形支架11下端的转动,从而起到反扭作用。当限力装置100安装到位时,顶接件110正好卡在活动件61外围,当螺母限力时,活动件61限制了顶接件110的周向转动,起到止转和反力作用。
参见图1,安装平台3的沿轴向D1的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安装有动力组4,又或者说,动力组4在安装平台3的相反于筒形支架11侧的一侧设置。动力组4为整个限力装置100的运动提供动力,动力组4也可实施为限力装置100的一部分。
例如,动力组4可以控制限力摆头2移动到待限力螺母M所在高度。参见图1,收放单元101相对于安装平台4可以沿轴向D1移动,进限力摆头2进行轴向移动。而动力组4包括第一动力源40,第一动力源40设置于安装平台4,第一动力源40驱动收放单元101轴向移动。例如,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源40为旋转电机,通过相互配合的锥齿轮40a、40b传动,然后锥齿轮40b通过相互配合的丝杠40c和收放单元101上设置的螺母(未示出)传动,将旋转电机输出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收放单元101沿轴向D1的直线运动,从而将限力摆头2移动到待限力螺母M所在高度。图1中,第一动力源40包括沿周向设置的两个旋转电机。
例如,动力组4还可以控制限力摆头2的摆动。参见图1,动力组4包括驱动移动件5沿轴向D1移动的移动动力源42,。例如,图示实施方式中,移动动力源42为旋转电机,可以通过齿轮齿条传动而实现移动件5沿轴向D1的直线运动。
例如,动力组4还可以在一颗螺母限力完成后,控制限力摆头2旋转到下一颗螺母进行限力等。参见图1,收放单元101包括转动平台108,而筒形支架11相对于转动平台108可以转动,图中,筒形支架11连接到上筒部107,上筒部107穿过转动平台108的中心,可以相对于转动平台108转动。动力组4包括分度动力源41,分度动力源41安装于转动平台108,分度动力源41可以驱动上筒部107或者说筒形支架11转动。例如,图示实施方式中,分度动力源41为旋转电机,通过驱动相互啮合的分度齿轮也即图中的小齿轮41a和连接上筒部107的大齿轮41b而驱动筒形支架11相对于转动平台108转动,从而筒形支架11连带限力摆头2一起在伸入转子内腔200a以后可以转动。
此外,参见图1,动力组4还可以包括驱动对接驱动机构208的对接动力源43,例如,对接动力源43是旋转电机,通过齿轮齿条传动驱动对接驱动机构208的对接传动件281沿轴向D1移动。
上述的致动源、动力源等可以是电机、液压源或其他驱动装置,又或者多个电机、液压源或其他驱动装置的组合。
上述限力装置100用于转子内腔200a的连接螺母限力时,也即用于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时,限力装置100的安装平台3可以固定于转子内腔200a的入口B处,限力摆头2置入转子内腔200a的中心通道A,柱形空间S的径向尺寸应不大于转子内腔200a的中心通道A的径向尺寸。
实际操作时,可以如下进行:
首先将孔支撑机构60安装在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上,上面已经描述了如何通过安装机构7将孔支撑机构60安装到转子内腔200a的盘心孔H然后拆除安装机构7;
然后在限力摆头2处于竖直延伸的状态下,或者,在限力装置100处于回缩状态下,将限力装置100吊装至竖直放置的转子轴上,动力组4的第一动力源40控制限力摆头2运动到指定高度,再通过动力组4的移动动力源42控制移动件5的轴向移动以控制限力摆头2从竖直延伸摆动到水平延伸的状态,也即摆动到限力装置100的摆出状态,使得限力摆头2的力矩输出件21位于待限力螺母M正下方;
然后可以通过升降动力源40驱动限力摆头2上移,使得待限力螺母M置于限力摆头2的作为力矩输入件21的限力套筒内;
动力组4的对接动力源43驱动对接驱动机构208,从而驱动对接机构201下移,以实现对接机构201的花键筒202与限力摆头2的输入传动件22对接;
限力动力源203通过花键筒202、输入传动件22以及传动齿轮210,将力矩传递到力矩输出件21,从而完成对螺母M的限力;
完成限力后,动力组4的第一动力源40驱动收放单元101连带限力摆头2下移,脱离螺母M;
在动力组4的分度动力源41的控制下,筒形支架11连带限力摆头2可以旋转到第二颗待限力螺母,对第二颗待限力螺母进行限力,如此往复,一直到完成所有螺母的限力。
孔支撑装置6应用于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时,可以提高复杂内腔诸如转子内腔各种操作工装诸如限力装置100的安装刚性,使工装在该复杂内腔的操作更准确和可靠。孔支撑装置6应用于转子内腔时,可以避免转子零件局部过大受力,避免对转子零件造成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理解想到的变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包含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孔支撑机构,包括:
导向台,包括轴向导轨和径向导轨;
活动件,由所述轴向导轨引导而轴向移动;
多个联动单元,沿周向布置,每个所述联动单元包括:
顶撑件,由所述径向导轨引导而径向移动;和
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顶撑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机构,该安装机构包括致动组,所述致动组包括:
第一致动件,设置成相对于第二致动件可轴向移动而接触所述活动件,并且设置成可通过转动而与所述活动件联接;和
所述第二致动件,设置成可通过转动而与所述导向台联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件为一设置有外螺纹的圆轴;
所述第一致动件为一设置有内螺纹的圆筒,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台设置有卡槽;
所述第二致动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置成可伸入所述卡槽并且转动后可与所述卡槽卡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安装平台和动力组;
所述动力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的一侧;
所述致动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的另一侧,并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安装平台可转动;所述动力组包括:
第一致动源,驱动所述致动组相对于所述安装平台转动;和
第二致动源,驱动所述第一致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致动件轴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致动件为内套筒,所述第二致动件为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围并且与所述内套筒同轴的外套筒。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致动件为一沿周向开设有避让所述联动单元的多个开口的圆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顶撑件在径向外端设置有顶撑块,多个所述顶撑块的径向外表面构成一个圆柱的外周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顶撑件上设置有L形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活动件朝向所述导向台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联动单元的所述连杆沿径向延伸。
CN201920348469.2U 2019-03-19 2019-03-19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Active CN209671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8469.2U CN209671020U (zh) 2019-03-19 2019-03-19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8469.2U CN209671020U (zh) 2019-03-19 2019-03-19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1020U true CN209671020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72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48469.2U Active CN209671020U (zh) 2019-03-19 2019-03-19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1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78732U (zh)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及限力装置
CN106628277A (zh) 一种空间捕获锁紧装置
CN209578753U (zh) 紧固件分解工装及拾取装置
CN110174230A (zh) 一种跌落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10561097B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连杆机构找准螺母拧紧装置及方法
CN107225564A (zh) 一种可蜷缩的蛇形机械臂
CN209671020U (zh)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盘心孔支撑装置
CN209986506U (zh)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及旋拧装置
CN209986507U (zh) 旋拧装置及转子内腔螺母旋拧装置
CN114850971A (zh) 大直径薄壁筒段零件多机器人阵列协同加工装置及方法
CN109638407B (zh) 一种双级并行联动电动缸
CN107178505A (zh) 一种滑旋便维卧式单级泵
CN207057722U (zh) 用于管材切割装置的进刀机构
CN116625799A (zh) 一种全尺寸管道的卧式拉伸力试验装置
US6499989B2 (en) Disk removing device
CN111716279B (zh) 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及限力装置
CN208811502U (zh) 一种零件对中工具
CN204603066U (zh) 一种冲压模具及其工件定位装置
CN104785999B (zh) 一种5m级贮箱封箱环缝内撑装置
CN209802665U (zh) 一种转向轴承动态耐久性试验装置
CN210180671U (zh) 减速齿轮箱测试装置
CN207020189U (zh) 一种离合装置及包括此离合装置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CN206795837U (zh) 机械手臂回转机构
CN211567070U (zh) 一种新型冲压件加工用冲床
CN215966465U (zh) 一种环形阵列式三孔开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