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6763U -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6763U
CN209656763U CN201920074226.4U CN201920074226U CN209656763U CN 209656763 U CN209656763 U CN 209656763U CN 201920074226 U CN201920074226 U CN 201920074226U CN 209656763 U CN209656763 U CN 209656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circuit
cathode
capacitor
nmos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742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保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of CAS filed Critic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pace Utilization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9200742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67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6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676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涉及磁隔离领域。包括:依次连接的初级电路、变压器和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包括:振荡器、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PMOS管、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通过振荡器输出的高电平和低电平控制各个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实现了把全幅度范围误差信号无延时地由变换器的次级电路传递至初级电路,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器件使用数量少、电路体积小、重量轻且成本低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隔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背景技术
由于太空电磁环境的特殊性,应用于航天器上的功率变换反馈电路大多采用磁隔离的方式。功率变换器输出参数经采样后与参数基准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用该误差信号调制高频载波信号,经调制后的高频信号通过信号变压器传递至功率变换电路的初级电路,把该信号解调后生成与次级误差信号成一定比例关系的信号,从而实现了输出参数与反馈信号的磁隔离。
目前,航天领域的功率变换反馈电路常采用两种,一种是使用TI公司的隔离反馈发生器UC1901组成磁反馈电路,电源输出电压经分压电阻分压后与UC1901内部基准源进行比较,产生的误差信号经放大后对UC1901内部振荡器输出信号进行幅度调制,从而把直流误差信号变换成高频脉冲信号,然后通过变压器传递至变换器初级PWM控制器。
另一种使用两个正激变换的双向磁隔离器,其中一个正激变换器把能量从初级电路传递至次级电路,给次级电路提供电源,另一个正激变换器把误差信号从次级电路传递至初级电路,从而实现了误差信号的磁隔离。
然而,上述方案都具有结构复杂,使用器件多,成本高的缺点,并且存有当次级误差信号降低较快时,传递到初级电路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初级电路、变压器和次级电路,所述初级电路包括:振荡器、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PMOS管、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其中:
所述振荡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g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g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s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s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NMOS管的d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作为所述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PMOS管的s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PMOS管的d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所述PMOS管的g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和所述第一NMOS管的d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通过振荡器输出的高电平和低电平控制各个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实现了把全幅度范围误差信号无延时地由变换器的次级电路传递至初级电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在全幅值范围完全相等,输入信号瞬时跌落可以无延时传递,提高了变换器瞬态响应能力,同时,利用振荡器作为该电路的激励源,可以方便的实现多变换器协同工作,还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器件使用数量少、电路体积小、重量轻且成本低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示意图,该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初级电路1、变压器T和次级电路2,初级电路1包括:振荡器Y、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PMOS管Q3、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其中:
振荡器Y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NMOS管Q1的g端和第二NMOS管Q2的g端连接,第一NMOS管Q1的s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NMOS管Q2的s端连接并接地,第二NMOS管Q2的d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负极连接,作为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PMOS管Q3的s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PMOS管Q3的d端与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PMOS管Q3的g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和第一NMOS管Q1的d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振荡器Y输出的信号频率是整个电路的基准频率,其宽度为PWM波的死区时间,可以同步整个电路的振荡器Y频率实现多个电路的同步工作。
初级电路1至次级电路2的能量传递占用的是死区时间,确保整个电路占空比或频率设定的时效性,并且信号为脉冲传递,无输出平滑电路,改善了动态响应性能。
下面对该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振荡器Y输出低电平时,此时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和PMOS管Q3截止,变压器T的励磁电感中存储的能量通过次级电路2释放,变压器T工作于反激模式,变压器T的两端相对于GNDP的电压(VP+Vin+2VD)经第一电容C1和第一二极管D1后在第一电阻R1上降为Vin,从而得到了与Vin幅值相等的Vout输出。其中,VD为第二二极管D2的正向导通压降。
本实施例提供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通过振荡器Y输出的高电平和低电平控制各个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实现了把全幅度范围误差信号无延时地由变换器的次级电路2传递至初级电路1,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在全幅值范围完全相等,输入信号瞬时跌落可以无延时传递,提高了变换器瞬态响应能力,同时,利用振荡器Y作为该电路的激励源,可以方便的实现多变换器协同工作,还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器件使用数量少、电路体积小、重量轻且成本低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次级电路2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作为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正极接地。
优选地,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参数相同。通过选择相同参数的二极管,使初级电路1中的第一二极管D1和次级电路2中的第二二极管D2的压降可以抵消,确保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可以传递全幅值范围的信号,且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下面结合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初级电路1还包括:连接在第一电阻R1和第二NMOS管Q2之间的第三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二NMOS管Q2的d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次级电路2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稳压电路3和电压跟随器A,其中: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变压器T次级线圈的正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和稳压电路3连接,稳压电路3分别与电压跟随器A的正电压端和负电压端连接,电压跟随器A的负电压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稳压电路3连接并接地;
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负极和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电压跟随器A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跟随器A的输入端作为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入端。
下面对该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振荡器Y输出高电平时,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和PMOS管Q3导通,第一电容C1的电压与参考电压相同。参考电压可以设置在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同名端处。此时,变压器T工作于正激模式,次级电路2中的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七二极管D7导通,给第二电容C2充电,稳压电路3把第二电容C2中的电压稳定后作为次级电路2的供电电源。
当振荡器Y输出低电平时,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和PMOS管Q3截止,变压器T的励磁电感中存储的能量通过次级电路2释放,此时,变压器T工作于反激模式,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导通,误差放大信号通过电压跟随器A后形成受控电压源,将变压器T的次级电压钳位于Veain+2VD,其中,VD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和稳压电路3中的第八二极管D8的正向导通压降,由于第一电容C1上的电压不能突变,变压器T的两端相对于GNDP的电压(VP+Veain+2VD)经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后在第一电阻R1上降为Veain,从而得到了与Veain幅值相等的Veaout输出。
下面结合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稳压电路3包括:第八二极管D8、稳压二极管D9、第二电阻R2、NPN型三极管Q4和第四电容C4,其中:
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电压跟随器A的正电压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电压跟随器A的负电压端连接并接地。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含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结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初级电路(1)、变压器(T)和次级电路(2),所述初级电路(1)包括:振荡器(Y)、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PMOS管(Q3)、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其中:
所述振荡器(Y)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MOS管(Q1)的g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g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Q1)的s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Q2)的s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NMOS管(Q2)的d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连接,作为所述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所述PMOS管(Q3)的s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PMOS管(Q3)的d端与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所述PMOS管(Q3)的g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和所述第一NMOS管(Q1)的d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电路(2)包括: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作为所述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正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电路(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NMOS管(Q2)之间的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NMOS 管(Q2)的d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电路(2)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稳压电路(3)和电压跟随器(A),其中: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次级线圈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和所述稳压电路(3)连接,所述稳压电路(3)分别与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正电压端和负电压端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负电压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所述稳压电路(3)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负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输入端作为所述脉冲采样隔离电路的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脉冲采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3)包括:第八二极管(D8)、稳压二极管(D9)、第二电阻(R2)、NPN型三极管(Q4)和第四电容(C4),其中:
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正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所述电压跟随器(A)的负电压端连接并接地。
CN201920074226.4U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567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4226.4U CN209656763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4226.4U CN209656763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6763U true CN209656763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74226.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56763U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67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368A (zh) * 2019-01-16 2019-05-03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N111257612A (zh) * 2020-01-17 2020-06-09 南京瑞控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磁传感器实现线性脉冲电量的隔离电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368A (zh) * 2019-01-16 2019-05-03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N109709368B (zh) * 2019-01-16 2024-03-22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N111257612A (zh) * 2020-01-17 2020-06-09 南京瑞控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磁传感器实现线性脉冲电量的隔离电路
CN111257612B (zh) * 2020-01-17 2022-02-25 南京瑞控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磁传感器实现线性脉冲电量的隔离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7949B (zh) 一种开关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CN209656763U (zh)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N207518331U (zh) 一种基于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车载充电器
CN203896193U (zh) 一种宽电压输入电源模块
CN103840670A (zh) 一种节能型高频开关电源
CN102064704B (zh) 一种单路多电压输出的电源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787372A (zh) 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
CN104702095A (zh) 开关电源控制器及包含该开关电源控制器的开关电源
CN201054545Y (zh) 中功率多路输出薄型开关电源
CN210898918U (zh) 一种数字电源电路结构
CN204442169U (zh) 开关电源控制器及包含该开关电源控制器的开关电源
CN209963967U (zh) 一种输出可调电源电路
CN208589920U (zh) 一种隔离型宽范围稳压电源电路
CN201830145U (zh) 开关电源
CN100392963C (zh) 一种低压大电流模块电源
CN109709368A (zh) 一种脉冲采样隔离电路
CN103441690B (zh) 高频交流侧串联实现紧调整输出的组合变流器的控制方法
CN102983763B (zh) 在原边控制开关电源变换器中实现恒流控制的电路
CN101521462B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104065249A (zh) 一种适用于副边控制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实时采样电路及方法
CN201491341U (zh) 大功率led电源电路
CN102324853A (zh) 一种dc-dc电源变换器的辅助供电方法及辅助电源电路
CN210488254U (zh) 一种单火线电力线通讯智能家居控制模块
CN111404390A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磁隔离反馈装置、方法和开关电源
CN203086360U (zh) 一种节能型高频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