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5866U -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5866U
CN209655866U CN201920288056.XU CN201920288056U CN209655866U CN 209655866 U CN209655866 U CN 209655866U CN 201920288056 U CN201920288056 U CN 201920288056U CN 209655866 U CN209655866 U CN 209655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inner tube
tube
heat exchange
distu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8805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启林
何正云
赵可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Shuangliu Geelee Energy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Shuangliu Geelee Energy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Shuangliu Geelee Energy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engdu Shuangliu Geelee Energy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92028805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5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5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586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通道换热管,它包括通过水盒连通的若干外管,其中每个外管内均设置有内管,所述外管和/或内管内设置有扰流装置。该热交换器换热效率高,且能够减小生活用水和取暖用水在取暖用水通道和生活用水通道中流动所产生的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领域,特指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通道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吸热片组成的集热器,集热器两端设置有水盒;集热器上还设置有若干外管,集热器两端的水盒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集热器两端的水盒通过外管连通,形成取暖用水通道(主换热通道);同时每根外管内还设置有内管,每根外管内的内管相互串联在一起,形成生活用水通道(内换热通道)。
现有的生活用水和取暖用水是直接在取暖用水通道(主换热通道)和生活用水通道(内换热通道)直接流动的,由于水的传热很慢会导致外管和内管的换热效率低,且生活用水和取暖用水是直接在取暖用水通道和生活用水通道直接流动的会导致换热器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双通道换热管,该双通道换热管换热效率高,且能够减小水在主换热通道和内换热通道中流动所产生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它包括4根外管和4根内管,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使外管和内管间的间隙构成主换热通道,使内管内部构成内换热通道;所述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设置有扰流装置。
由于上述结构,在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设置扰流装置,改变水在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的流动方向,在主换热换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产生紊流。延长了水与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的接触时间,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还能减小水在主换热通道和内换热通道内流动时产生的噪声。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装置沿外管和/或内管的轴线方向连续或间隔的设置在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
由于上述结构,扰流装置连续设置能够增强扰流效果,而间隔设置能够在保证扰流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材料,减轻热交换器的重量。
进一步的,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内壁上,沿内管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
由于上述结构,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螺旋扰流管,因此内换热通道内的水能够使内换热通道内的水扰动,使内换热通道内的水与内换热通道充分接触,提高内换热通道的热交换效果。同时,螺旋扰流管为空心状,也能够使水在螺旋扰流管内流动,进一步的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外壁上,沿内管轴线方向延伸的外螺旋扰流管。
由于上述结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与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一样均为螺旋扰流管,因此能够使水在主换热通道内扰动,使水与内换热管外壁和主换热通道内壁充分接触,提高主换热通道内的水与内换热通道内的水的换热效果,同时提高主换热通道内的水和主换热通道外集热器间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外壁上,沿内管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叶片。
由于上述结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沿内管螺旋设置的螺旋扰流叶片,因此能够使主换热通道内的水在主换热通道内螺旋流动,延长了水的流通路径,因此使水与主换热通道内壁和内管外壁接触时间变成,提高主换热通道内的水与内管内的水的换热效果,同时提高主换热通道内的水和主换热通道外集热器间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外壁上的若干扰流凸起。
由于上述结构,当主换热通道内的水撞在凸起上时,能够使水在主换热通道内的流动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扰流,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内管外壁一周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个扰流凸起组,其中,每个扰流凸起组均包括若干个沿内管轴线方向等间隔设置的扰流凸起。
由于上述结构,凸起规则的布置在内管外壁上,能够使水均匀的在主换热通道内扰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水的流动。
进一步的,相邻两扰流凸起组中的扰流凸起在同一圆周上相互对齐或错位。
当凸起相互错位时,避免主换热通道的水集中在部分位置扰流,而使水能够在主管换热通道的整个延伸方向均能够得到扰流。
进一步的,所述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等间隔设置在内管外壁上的若干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沿内管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外管径向方向平行,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由于上述结构,扰流板使主换热通道内的水进行分流,同时,扰流板也能起着外管和内管间的热传递的作用,外管内的水与扰流板接触时,增大了外管内的水和外管和内管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沿扰流板延伸方向,扰流板上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加固套;所述加固套包括内套和外套;所述内套设置在外套内,所述扰流板设在内套和外套间,将内套和外套连接在一起;所述扰流板通过内套套设在内管上,所述外套与外管内壁接触。
进一步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套设在内管上的刺片筒;所述刺片筒的筒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每个通孔处均设置有向刺片筒内部或外部翻折的刺片;其中,向内翻折的刺片与内管外壁接触,向外翻折的刺片与外管内壁接触。
由于上述结构,当主换热通道内的水与刺片筒内部或外部的刺片碰撞时,能够产生扰流效果,且刺片筒通过内外翻折的刺片也能够直接在主换热通道和内换热通道间传递热量,提高热交换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呈多列绕内管外壁一周等间隔设置,同列中的通孔均等间隔的位于同一轴线上,并沿内管轴线方向延伸,在同列中,通孔处的刺片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
进一步的,每个通孔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处的刺片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
进一步的,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内管外壁向外凸起形成的若干凸筋,所述凸筋沿内管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外管内壁接触。
由于上述结构,通过拉拔成型工艺,能够快速的使内筒外壁形成凸筋,方便内管在外管内的定位和安装;同时主换热通道内的水进行分流,同时,凸筋也能起着外管和内管间的热传递的作用,外管内的水与凸筋接触时,增大了外管内的水和外管和内管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凸筋等间隔的设置在内管外壁上,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通道热交换器在外管和/或内管内设置了扰流装置,通过扰流装置使外管和内管内的水扰动产生絮流,进而增加了热交换效果,且能减小水流动时产生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双通道热交换器的结构图;
图2是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方案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方案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扰流板设置加固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方案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刺片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和10是方案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双通道热交换器,包括由若干吸热片组成的集热器5,集热器5两端设置有水盒3;集热器5上还设置有若干外管1,图1中有4根外管,4根外管1与左右两端的水盒3连通,右端的水盒3上设置有水盒3进水口和出水口;四根外管1、左右水盒3、水盒3进水口和出水口共同构成取暖用水通道,即主换热通道;同时每根外管1内还设置有内管2,每根外管1内的内管2相互串联在一起呈迂回的折线状,形成生活用水通道,即内换热通道。
换热时,外管1中的水与外管1外的集热器5进行热交换,内管2中的水与外管1中的水进行热交换。
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减小外管1和内管2间的噪声,在主换热通道和/内换热通道内设置扰流装置。且所述扰流装置沿外管1和/或内管2的轴线方向连续或间隔的设置在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外管1和内管2内的扰流装置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案进行设置。
方案一:
如图2所示,所述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螺旋扰流管4内允许水进行流过。
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外螺旋扰流管50,外螺旋扰流管50内允许水进行流过。
方案二:
如图3所示,所述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螺旋扰流管4内允许水进行流过。
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叶片51。
方案三:
如图4所示,所述内换热管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螺旋扰流管4内允许水进行流过。
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的若干扰流凸起52。该凸起为内管2外壁向外形成的“鼓包”,使整个内管2外壁呈“狼牙棒”状。
所述内管2外壁一周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个扰流凸起组,其中,每个扰流凸起组均包括若干个沿内管轴线方向等间隔设置的扰流凸起52。
如图4所示,相邻两扰流凸起组中的扰流凸起52在同一圆周上相互对齐或错位。图4中,为相互错位。
方案四:
如图5和6所示,所述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
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等间隔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的若干扰流板61;所述扰流板沿内管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外管径向方向平行,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如图6所示,换热管外壁上设置有4个扰流板61,将外管1和内管2间的间隙分成4瓣扇面形。
沿扰流板61延伸方向,扰流板61上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加固套;所述加固套包括内套62和外套63;所述内套62设置在外套63内,所述扰流板61设在内套62和外套63间,将内套62和外套63连接在一起;所述扰流板61通过内套62套设在内管2上,所述外套与外管1内壁接触。
方案五:
如图7和8所示,所述内换热管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
主换热管内的扰流装置为套设在内管2上的刺片筒71;所述刺片筒71的筒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每个通孔处均设置有向刺片筒71内部或外部翻折的刺片72;其中,向内翻折的刺片72与内管2外壁接触,向外翻折的刺片72与外管1内壁接触。所述通孔呈多列绕内管2外壁一周等间隔设置,本方案中,设置有4列;同列中的通孔均等间隔的位于同一轴线上,并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在同列中,通孔处的刺片72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45°;每个通孔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处的刺片72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
方案六:
所述内换热管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
如图9和10所示,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内管2外壁向外凸起形成的若干凸筋8,所述凸筋8沿内管2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外管1内壁接触。
所述凸筋8等间隔的设置在内管外壁上,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4根外管(1)和4根内管(2),所述内管(2)设置在外管(1)内,使外管(1)和内管(2)间的间隙构成主换热通道,使内管(2)内部构成内换热通道;所述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设置有扰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沿外管(1)和/或内管(2)的轴线方向连续或间隔的设置在主换热通道和/或内换热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内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内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管(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外螺旋扰流管(5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扰流叶片(5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的若干扰流凸起(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内管(2)外壁一周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个扰流凸起组,其中,每个扰流凸起组均包括若干个沿内管轴线方向等间隔设置的扰流凸起(5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扰流凸起组中的扰流凸起(52)在同一圆周上相互对齐或错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等间隔设置在内管(2)外壁上的若干扰流板(61);所述扰流板沿内管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外管径向方向平行,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沿扰流板(61)延伸方向,扰流板(61)上等间隔的设置有若干加固套;所述加固套包括内套(62)和外套(63);所述内套(62)设置在外套(63)内,所述扰流板(61)设在内套(62)和外套(63)间,将内套(62)和外套(63)连接在一起;所述扰流板(61)通过内套(62)套设在内管(2)上,所述外套与外管(1)内壁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套设在内管(2)上的刺片筒(71);所述刺片筒(71)的筒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每个通孔处均设置有向刺片筒(71)内部或外部翻折的刺片(72);其中,向内翻折的刺片(72)与内管(2)外壁接触,向外翻折的刺片(72)与外管(1)内壁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呈多列绕内管(2)外壁一周等间隔设置,同列中的通孔均等间隔的位于同一轴线上,并沿内管(2)轴线方向延伸,在同列中,通孔处的刺片(72)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每个通孔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处的刺片(72)间隔的向内或向外翻折。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主换热通道内的扰流装置为内管(2)外壁向外凸起形成的若干凸筋(8),所述凸筋(8)沿内管(2)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外管(1)内壁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通道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8)等间隔的设置在内管外壁上,将主换热通道均匀分隔成若干个子主换热通道。
CN201920288056.XU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55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88056.XU CN209655866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88056.XU CN209655866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5866U true CN209655866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6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8805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55866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5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3416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5937857B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01331184Y (zh) 热泵热水器水箱
CN105605952A (zh) 一种双通道壁挂换热器
CN105300140A (zh) 一种螺旋带支撑正(余)弦纹管的壳程复合强化换热器
CN209655866U (zh) 一种双通道换热管
CN203927881U (zh) 一种燃油燃气锅炉节能器
CN208458815U (zh) 一种用于气体计量的稳流器及气体计量仪表
CN110057214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3968677A (zh) 冷凝器
CN203534241U (zh) 冷凝器
CN202101582U (zh) 碟环式缩放管换热器
CN208398689U (zh) 一种自支撑双螺旋翅片管换热器
CN207180409U (zh) 一种用于脱硫塔的凝水换热器
CN108759522A (zh) 一种球形湍流管壳式换热器
CN206257994U (zh) 一种换热机组
CN108519007A (zh) 一种自支撑双螺旋翅片管换热器
CN108895864B (zh) 折流板组件和包括此组件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01126319Y (zh) 双螺旋水流筒式高效冷却器
CN209570047U (zh) 一种纯碱加工吸收塔冷却水箱结构
CN210952491U (zh) 一种改进环境侧风对冷却塔传热传质性能影响的装置
CN102878830A (zh) 风叶型隔板管壳式换热器
CN207894276U (zh) 高效率钛管式换热器
CN209655871U (zh) 一种球形湍流板式换热器
CN206037803U (zh) 一种花瓣形换热管与整圆形孔板组合式换热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