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5373U - 一种电陶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陶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55373U CN209655373U CN201821978854.7U CN201821978854U CN209655373U CN 209655373 U CN209655373 U CN 209655373U CN 201821978854 U CN201821978854 U CN 201821978854U CN 209655373 U CN209655373 U CN 2096553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ally conductive
- card slot
- arc
- unit
- p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陶炉,包括炉体、加热丝、电路板、散热器及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锅,炉体设有加热区和操作区,加热丝盘旋迂回内置在加热区,加热区设有多个卡槽,每个卡槽均与炉体的顶部及底部贯通;烹饪锅的锅底为平面,锅底的外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导热片,导热片用于与卡槽卡接配合,导热片与卡槽一一对应设置。该电陶炉能够解决电陶炉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如今的烹饪器具种类繁多,例如:煤气炉、电磁炉、电陶炉等,每种炉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例如煤气炉会出现煤气泄漏或者煤气爆炸及明火等重大安全隐患,还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去给煤气罐加气;电磁炉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由于电磁炉加热的最高温度在250°左右,爆炒效果不好,所以会出现人们所说的炒出来的菜没有煤气炉香及好吃,同时电磁炉是利用电磁辐射对锅具进行加热,普通的电磁炉在工作时线圈盘产生的电磁辐射除了给炉面上的烹饪锅加热外,还有一部分电磁辐射会从电磁炉体内和烹饪锅向往泄放,而产生人们所说的外泄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辐射就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电磁辐射源,该电磁辐射源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炉灶设备,其主要结构由发热盘、微晶板、电控系统、温控系统和炉体组成。电陶炉的最高温度能达到700°左右,对于爆炒能和煤气炉媲美,同时能适应不同的烹饪器具,以及没有辐射。但是电陶炉存在以下缺陷:加热速度稍慢,没有电磁炉速度快,需要等待电阻丝加热,再将热量传导至烹饪锅;热效率低,一般电陶炉热效率仅为60%左右;存在烫伤的安全隐患,电陶炉的加热温度达到700度,使用后需要较长时间冷却面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陶炉,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陶炉,包括炉体、加热丝、电路板及散热器,所述炉体设有加热区和操作区,所述加热丝盘旋迂回内置在所述加热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锅,所述加热区设有多个卡槽,每个所述卡槽均与所述炉体的顶部及底部贯通;所述烹饪锅的锅底为平面,所述锅底的外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用于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锅底为圆形,所述导热片为弧形导热片,多个所述弧形导热片以所述锅底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导热片单元;所述加热区为圆形,所述卡槽为弧形卡槽,多个所述弧形卡槽以所述加热区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卡槽单元;所述导热片单元与所述卡槽单元对应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片单元设有四个所述弧形导热片,所述卡槽单元设有四个所述弧形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锅底设有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沿所述锅底的径向等距分布;所述加热区设有多圈所述卡槽单元,多圈所述卡槽单元沿所述加热区的径向等距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锅底设有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沿所述锅底的径向不等距分布;所述加热区设有多圈所述卡槽单元,多圈所述卡槽单元沿所述加热区的径向不等距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片单元中的每个所述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均相同,所述卡槽单元中的每个所述弧形卡槽的弧长均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片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导热片单元、与第一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导热片单元、与第二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导热片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导热片单元;所述卡槽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卡槽单元、与第一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卡槽单元、与第二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卡槽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卡槽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四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一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所述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所述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四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为风扇,所述炉体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风扇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有进风口,所述加热区内部设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区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所述锅底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与所述通孔卡接配合的中空圆柱。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锅底的外底部额外增加导热片,同时在炉体的加热区相应设计出卡槽,当导热片插入卡槽时,炉体与锅底之间有多面接触,当加热丝对锅底加热时,加热丝的热量除了直接传递给锅底,还会传递给锅底的导热片,当锅底内的食材吸收锅底的热量时,锅底温度下降,与导热片形成温度差,此时加热丝的热量便会从导热片传递至锅底,这样使加热丝的热量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炉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炉体的剖视图之一,图中示出了加热丝;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炉体的剖视图之二,图中示出了风扇和散热通道;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烹饪锅的示意图。
图中:1、炉体;10、加热区;101、卡槽;102、通孔;11、操作区;12、放置槽;121、进风口;122、散热通道;13、把手;14、旋钮;2、加热丝;3、烹饪锅;30、锅底;31、导热片;32、中空圆柱;4、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包括炉体1、加热丝2、电路板、散热器及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锅3,炉体1设有加热区10和操作区11,加热丝2盘旋迂回内置在加热区10,加热区10设有多个卡槽101,每个卡槽101均与炉体1的顶部及底部贯通;烹饪锅3的锅底30为平面,锅底30的外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导热片31,导热片31用于与卡槽101卡接配合,导热片31与卡槽101一一对应设置。
现有的锅底30一般是直接放置电陶炉的表面上,其锅底30与电陶炉之间只有一面接触,加热丝2本身的热量除了传递给锅底30,还会往四周扩散,这样不仅利用率不高,还容易使炉体1本身的电器元件受热而加速老化;本实施例的改进的地方是在锅底30的外底部额外增加导热片31,同时在炉体1的加热区10相应设计出卡槽101,将导热片31插入卡槽101时,炉体1与锅底30之间有多面接触,当加热丝2对锅底30加热时,锅底30内的食材会吸收锅底30的热量,这时锅底30温度下降,使之与导热片31形成温度差,此时加热丝2的热量便会从导热片31传递至锅底30,这样使加热丝2的热量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另外,本实施例的电陶炉除了可以提高热效率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由于加热丝2周围都被烹饪锅3包围了,降低了往电路板方向传递的温度,降低了设备的老化速度。第二,由于原先的电陶炉表面是一个平整的面,炉体1表面的温度只能通过自然冷却处理,设备内的热量则由内部提供的散热器降温;而本实施例的电陶炉由于设计了贯通炉体1顶部及底部的卡槽101,使空气能从炉体1底部沿着卡槽101往炉体1顶部上吹风,能够更快的冷却加热区10的温度,降低被烫伤的可能性。第三,现有的平底锅在翻炒时容易产生滑动,所以在翻炒时通常需要把盖子拿开放在一边,然后再一手扶锅,一手翻炒,使用极不方便;本实施例通过炉体1与烹饪锅3卡接配合,使烹饪锅3能够固定在炉体1上,防止烹饪锅3随意滑动,这样翻炒时只需要一个手拿锅盖,一个手翻炒即可,极大方便了翻炒习惯,满足用户需求。
优选地,锅底30为圆形,导热片31为弧形导热片,多个弧形导热片以锅底30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导热片单元;加热区10为圆形,卡槽101为弧形卡槽,多个弧形卡槽以加热区10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卡槽单元;导热片单元与卡槽单元对应卡接配合。通过将卡槽101设置成弧形卡槽以及导热片31设置成弧形导热片,这样可以增加烹饪锅3与加热丝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当然,本实施例的导热片3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比如环形、方形等形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卡槽101的形状应根据导热片31的形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使导热片31能与卡槽101卡接配合。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导热片单元优选设有四个弧形导热片,卡槽单元设有四个弧形卡槽。通过设置多个弧形导热片,进一步增大锅底30与炉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当然,本实施例的导热片单元的弧形导热片的数量还可以设置成六个、八个或者更多,同样的,卡槽单元的弧形卡槽数量也做出相应的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弧形导热片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锅底30设有多圈导热片单元,多圈导热片单元沿锅底30的径向等距分布;加热区10设有多圈卡槽单元,多圈卡槽单元沿加热区10的径向等距分布。通过设置多圈导热片单元及多圈卡槽单元,增加锅底30与加热丝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具体地,锅底30设有多圈导热片单元,多圈导热片单元沿锅底30的径向不等距分布;加热区10设有多圈卡槽单元,多圈卡槽单元沿加热区10的径向不等距分布。通过设置多圈导热片单元及多圈卡槽单元,增加锅底30与加热丝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具体地,导热片单元中的每个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均相同,卡槽单元中的每个弧形卡槽的弧长均相同。通过将每个弧形导热片的弧长设置相同,便于批量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相同弧长的弧形导热片增加烹饪锅3的美观。当然,导热片单元中的每个弧形导热片的弧长也可以不相同,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导热片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导热片单元、与第一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导热片单元、与第二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导热片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导热片单元;卡槽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卡槽单元、与第一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卡槽单元、与第二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卡槽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卡槽单元。本实施例的导热片单元和卡槽单元设置成四圈,可以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当然,导热片单元和卡槽单元的圈数还可以是五圈、六圈或七圈等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第一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第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四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的弧长;第一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第四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通过将烹饪锅3的导热片31的弧长从最内圈至最外圈依次增大,卡槽101的弧长从最内圈至最外圈依次增大,可以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优选地,散热器为风扇4,炉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风扇4的放置槽12,放置槽12设有进风口121,加热区10内部设有与进风口121连通的散热通道122。风扇4从炉体1底部抽风,从进风口121吹向散热通道122,以对加热区10进行冷却降温;风扇4设置在炉体1底部,使风扇4从底部斜吹向加热丝2,由于加热区10设有多个卡槽101,热风可以从卡槽101中吹向炉体1的顶部,在带走热风的同时,能起到警示人们电陶炉表面高温容易烫伤的作用。另外,风扇4与电路板电连接,这样可以智能控制风扇4的打开和关闭,方便用户烹饪。
优选地,加热区10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102,锅底30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与通孔102卡接配合的中空圆柱32。通过设置通孔102和中空圆柱32,一是使烹饪锅3的导热片31与炉体1的卡槽101快速对准,二是可以进一步增加烹饪锅3与加热丝2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电陶炉的热效率。
优选地,操作区11包括开关键位、模式选项键位和显示屏,开关键位、模式选项键位和显示屏设置于电路板上,炉体1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与电路板相连的旋钮14以用于火力大小的调节。通过设置开关键位、模式选项键位和显示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模式来进行加热,其中模式选项键位有慢火模式、中火模式及猛火模式,适合不同食材、不同加热场合的需求,用户可以切换不同的模式进行烹饪;另外,用户还可以直接通过旋钮14来调节火力大小。通过设置旋钮14,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节火力的大小,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用性较强。另外,在烹饪过程时,由于操作区11的温度可能过高,这时,用户可以通过旋钮14调节火力大小。
具体地,炉体1的两侧还设有一对把手13。通过设置把手13,一方面便于用户握拿,特别是在刚加热完毕时,可以避免人手与加热面接触而烫伤;另一方面,把手13可以与挂钩配合,以将电陶炉挂在指定位置,从而可以节省空间。另外,本实施例的炉体1呈扁平的方形状,其左侧为加热区10、右侧为操作区11,旋钮14设置于靠近操作区11的炉体1侧部,较为符合大部分人的操作习惯。当然,旋钮14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陶炉,包括炉体、加热丝、电路板及散热器,所述炉体设有加热区和操作区,所述加热丝盘旋迂回内置在所述加热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锅,所述加热区设有多个卡槽,每个所述卡槽均与所述炉体的顶部及底部贯通;所述烹饪锅的锅底为平面,所述锅底的外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用于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为圆形,所述导热片为弧形导热片,多个所述弧形导热片以所述锅底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导热片单元;所述加热区为圆形,所述卡槽为弧形卡槽,多个所述弧形卡槽以所述加热区的圆心为基点呈圆形等距阵列设置形成卡槽单元;所述导热片单元与所述卡槽单元对应卡接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单元设有四个所述弧形导热片,所述卡槽单元设有四个所述弧形卡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设有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沿所述锅底的径向等距分布;所述加热区设有多圈所述卡槽单元,多圈所述卡槽单元沿所述加热区的径向等距分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设有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多圈所述导热片单元沿所述锅底的径向不等距分布;所述加热区设有多圈所述卡槽单元,多圈所述卡槽单元沿所述加热区的径向不等距分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单元中的每个所述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均相同,所述卡槽单元中的每个所述弧形卡槽的弧长均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导热片单元、与第一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导热片单元、与第二导热片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导热片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导热片单元;所述卡槽单元设有四圈,包括位于最内圈的第一卡槽单元、与第一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二卡槽单元、与第二卡槽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卡槽单元和位于最外圈的第四卡槽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二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三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小于所述四导热片单元中的弧形导热片的弧长;所述第一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所述第二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所述第三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小于所述第四卡槽单元中的弧形卡槽的弧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风扇,所述炉体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风扇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有进风口,所述加热区内部设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散热通道。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所述锅底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与所述通孔卡接配合的中空圆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78854.7U CN209655373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电陶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78854.7U CN209655373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电陶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55373U true CN209655373U (zh) | 2019-11-19 |
Family
ID=68517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78854.7U Active CN209655373U (zh) | 2018-11-28 | 2018-11-28 | 一种电陶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553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9332A (zh) * | 2018-11-28 | 2019-03-29 | 广州富港万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陶炉 |
-
2018
- 2018-11-28 CN CN201821978854.7U patent/CN2096553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9332A (zh) * | 2018-11-28 | 2019-03-29 | 广州富港万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陶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35163B1 (ko) | 전자유도가열방식을 이용한 회전형 국솥 | |
CN201368497Y (zh) | 电热电磁一体炉 | |
CN209655373U (zh) | 一种电陶炉 | |
CN203052812U (zh) | 一种多功能取暖炉 | |
RU103458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 |
CN109539332A (zh) | 一种电陶炉 | |
CN209655374U (zh) | 一种电陶炉定位结构 | |
CN102042623A (zh) | 脉冲蓄放加热炉 | |
CN203177244U (zh) | 一种电陶炉 | |
CN104905671A (zh) | 带制冷功能的电饭煲 | |
CN201310957Y (zh) | 高效节能电热炉 | |
CN204743710U (zh) | 带制冷功能的电饭煲 | |
CN207784981U (zh) | 一种烧烤装置 | |
CN101545648A (zh) | 一种可取暖光波炉 | |
CN201387049Y (zh) | 多功能取暖光波炉 | |
CN209629417U (zh) | 一种智能电饭煲 | |
CN201836942U (zh) | 脉冲蓄放加热炉 | |
CN204786617U (zh) | 高导热强散热的密封电磁锅炉 | |
CN208463596U (zh) |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 |
TWI834997B (zh) | 電磁加熱體、電磁加熱爐及電磁加熱裝置 | |
CN101696810A (zh) | 光波炉 | |
CN2699159Y (zh) | 台嵌双型组合电气炉灶 | |
CN204830066U (zh) | 一种高散热性电磁炉 | |
KR20090001349U (ko) | 가스 전기렌지 | |
CN211260903U (zh) | 一种带加热功能的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02 Address after: 501-2, Guangz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1, Nanyun fifth road,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FUGANG LIF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Guangzhou, Whampoa,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of science Road, South five road 11 light industrial park 501-1 (independent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