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0450U -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 Google Patents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0450U
CN209650450U CN201822245967.2U CN201822245967U CN209650450U CN 209650450 U CN209650450 U CN 209650450U CN 201822245967 U CN201822245967 U CN 201822245967U CN 209650450 U CN209650450 U CN 2096504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art
handle mechanism
body part
magnetic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459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申
袁玉斌
陈中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b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459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04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04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04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把手机构包括:座体部;本体部,本体部绕预设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座体部上,以使本体部具有原始位置和转动位置;其中,本体部与座体部之间具有空间场力,空间场力用于驱动本体部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把手机构的扭力弹簧容易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门把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背景技术
电动摩托车是一种两轮的交通工具,一般为后轮为电机驱动轮,前轮为转向轮,电机由蓄电池提供电能,控制器控制电流的输出,其中油门把手负责调节电流输出的大小,所以油门控制把手都有自回位特性,松开油门把手,油门自动回到零油门位置。
常规油门把手的自回位的回复力由扭力弹簧提供,扭力弹簧的一端与把手座固定,另外一端与油门把手固定,当扭动油门把手时候,扭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回复力,当松开把手时,这个回复力是油门把手回到零位置。
然而,常规的油门把手内置扭力弹簧安装时候需要提供一定的预扭转来维持一个预紧力,如此油门在零位置时不容易松动,但这个预扭动会给装配带来很多困难,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预紧力会逐渐降低造成松动从而无法回到零位置,即油门把手内置的扭力弹簧出现损坏,无法继续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把手机构的扭力弹簧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把手机构,包括:座体部;本体部,本体部绕预设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座体部上,以使本体部具有原始位置和转动位置;其中,本体部与座体部之间具有空间场力,空间场力用于驱动本体部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
进一步地,把手机构还包括: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设置在座体部上;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本体部上;其中,第一磁性件的至少部分与第二磁性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且磁极相反。
进一步地,座体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磁性件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本体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磁性件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座体部上设置有容纳槽,本体部上设置有转接件,转接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内;其中,第二安装槽设置在转接件上,第一安装槽与容纳槽间隔设置,第一安装槽位于容纳槽的外侧,以使第一磁性件位于第二磁性件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槽设置在转接件的周向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容纳槽为第一弧形槽,转接件为与第一弧形槽相配合的弧形结构;其中,转接件相对于容纳槽转动角度的最大值为a,0≤a≤60°。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为第二弧形槽,第一磁性件为与第二弧形槽相适配的第一弧形块;第二安装槽为第三弧形槽,第二磁性件为与第三弧形槽相适配的第二弧形块。
进一步地,第一磁性件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的弧度为b,π/3≤b≤π;第二磁性件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的弧度为c,π/3≤c≤π。
进一步地,当本体部位于原始位置时,第一圆弧面的中心线与第二圆弧面的中心线相重合。
进一步地,当本体部位于原始位置时,第二磁性件在第一磁性件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一磁性件上;当本体部转动至最大角度时,第二磁性件在第一磁性件上的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性件的外部。
进一步地,当第二磁性件远离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时,第一磁性件靠近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或,当第二磁性件远离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时,第一磁性件靠近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车本体和设置在车本体上的把手机构,把手机构为上述的把手机构。
进一步地,把手机构用于控制车体的油门输出大小,当本体部位于原始位置时,油门输出为0;当本体部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油门输出最大。
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通过本体部与座体部之间的空间场力驱动本体部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即本体部与座体部之间的空间场力代替了原有的扭力弹簧产生的弹性驱动力,由于空间场力为一个空气力,故用于产生空间场力的结构之间不存在相互接触的问题,即二者也不会出现如扭力弹簧长时间使用而产生的结构损坏问题,在保证向本体部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不会出现结构上的损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把手机构的扭力弹簧容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的第一对应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的第二对应位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座体部;11、第一安装槽;12、容纳槽;13、止挡部;20、本体部;21、第二安装槽;22、转接件;30、第一磁性件;40、第二磁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把手机构,请参考图1至图5,把手机构包括:座体部10;本体部20,本体部20绕预设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座体部10上,以使本体部20具有原始位置和转动位置;其中,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具有空间场力,空间场力用于驱动本体部20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通过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的空间场力驱动本体部20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即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的空间场力代替了原有的扭力弹簧产生的弹性驱动力,由于空间场力为一个空气力,故用于产生空间场力的结构之间不存在相互接触的问题,即二者也不会出现如扭力弹簧长时间使用而产生的结构损坏问题,在保证向本体部20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不会出现结构上的损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把手机构的扭力弹簧容易损坏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场力包括电场力、磁场力等。
为了能够在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产生空间场力,如图1和图2所示,把手机构还包括:第一磁性件30,第一磁性件30设置在座体部10上;第二磁性件40,第二磁性件40设置在本体部20上;其中,第一磁性件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磁性件4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且磁极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座体部10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30,本体部20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40,其中,第一磁性件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磁性件4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且磁极相反,从而可以在撤销外部驱动力后,在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产生的磁场力的作用下,本体部20自动恢复的原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磁极相反,即可以保证二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此保证本体部20可以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
为了保证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的安装稳定性,座体部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第一磁性件30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内;本体部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第二磁性件40设置在第二安装槽2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0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内,相应地,第二磁性件40设置在第二安装槽21内,从而在保证二者稳定设置的前提下,也可以保证第一磁性件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磁性件4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此保证二者产生的磁场力。
为了能够实现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的相互连接,如图2所示,座体部10上设置有容纳槽12,本体部20上设置有转接件22,转接件22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12内;其中,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转接件22上,第一安装槽11与容纳槽12间隔设置,第一安装槽11位于容纳槽12的外侧,以使第一磁性件30位于第二磁性件40的外侧。其中,第一磁性件30位于第二磁性件40的外侧,即第一磁性件30与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磁性件40与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0的转接件22设置在容纳槽12内,而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转接件22上,且第一安装槽11与容纳槽12间隔设置且位于容纳槽12的外侧,即在转接件22设置在容纳槽12内后,第一磁性件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磁性件4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11和容纳槽12的开口均朝向本体部20,第一安装槽11和容纳槽12不连通,故,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具有一定的分隔部,在具体结构设置时,为了保证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分隔部不会影响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之间产生磁场力,分隔部可以采用例如塑料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座体部10的部分段体穿设在本体部20内,从而实现二者的稳定连接,其中,座体部10的端部设置有止挡部13,防止座体部10与本体部20的相互脱离,且此止挡部13为变形体,以此保证止挡部13可以穿过本体部20且可以设置在本体部20的止挡槽内。
优选地,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转接件22的周向外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转接件22的周向外表面上,即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本体部20具有中心轴线,而转接件22围绕中心轴线设置,其周向外表面即为离中心线最远的表面。由于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转接件22的周向外表面上,故第二安装槽21的开口背离中心轴线设置,从而在转接件22设置在容纳槽12内后,第一磁性件30和第二磁性件40可以相对设置。
优选地,第二磁性件40与容纳槽12的槽壁相对设置。
优选地,容纳槽12为第一弧形槽,转接件22为与第一弧形槽相配合的弧形结构;其中,转接件22相对于容纳槽12转动角度的最大值为a,0≤a≤6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本体部20以及座体部10的结构相匹配,且考虑到本体部20为一个转动件,为保证转动顺畅,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均为弧形块,相应地,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21为弧形槽。
针对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的具体结构大小,第一磁性件30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的弧度为b,π/3≤b≤π;第二磁性件40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的弧度为c,π/3≤c≤π。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本体部20相对于座体部10的转动范围为0至60°,为了保证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能够有足够的吸引力,使本体部20可以由转动位置自动恢复到原始位置。优选地,第一圆弧面的弧度和第二圆弧面的弧度均为2π/3。
针对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的具体位置关系,如图4和图5所示,当本体部20位于原始位置时,第一圆弧面的中心线与第二圆弧面的中心线相重合。
优选地,当本体部20位于原始位置时,第二磁性件40在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一磁性件30上;当本体部20转动至最大角度时,第二磁性件40在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性件30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40在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即为第二磁性件40朝向第一磁性件30的方向上获得的投影。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此时本体部20位于原始位置,第二磁性件40在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一磁性件30上,即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均位于同一扇形区域内,此扇形区域可以以第一磁性件30的两个端面为界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此时本体部20位于转动位置,第一磁性件30所在的第一扇形区域与第二磁性件40所在的第二扇形区域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此时可以连接为第一磁性件30的端面与第二磁性件40的端面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夹角,即二者不是完全相对设置,第二磁性件40在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性件30的外部。
为了保证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之间的磁场力,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均为径向充磁。
优选地,当第二磁性件40远离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时,第一磁性件30靠近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或,当第二磁性件40远离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时,第一磁性件30靠近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均为径向充磁,且充磁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0与第二磁性件40均为弧形块,故径向充磁即可以理解为由弧形块的内弧面到外弧面的方向上充磁,或由弧形块的外弧面到内弧面的方向上充磁。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机构由油门把手座(座体部10)、油门把手(本体部20)、把手座磁铁(第一磁性件30)、把手磁铁组成(第二磁性件40)。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座磁铁镶嵌在油门把手座的油门把手槽(第一安装槽11)里面,把手磁铁镶嵌在把手磁铁槽(第二安装槽21)里面。把手座磁铁槽和把手磁铁槽装配后为同心圆关系,两者之间留有很小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磁铁和把手座磁铁为同心弧关系,两块磁铁皆为径向充磁,并且充磁方向相同,使得把手座磁铁内侧和把手磁铁外侧异性相吸(把手座磁铁内侧为S,则把手磁铁外侧为N,或把手座磁铁内侧为N则把手磁铁外侧为S)。
在本实施例中,零油门时候把手座磁铁和把手磁铁处于同一扇形区,当转动油门把手,把手磁铁所处的扇形区和把手座磁铁扇形区形成一定夹角,磁铁的磁力使得把手磁铁回到原始位置,实现自回位。
在本实施例中,油门把手的转动角度为60°,而两块弧形磁铁的重合角度为120°,当转到极限位置时候把手座磁铁和把手磁铁还有60°的重合角度,从而保证转动从初始位置到极限位置都有较强的回复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车本体和设置在车本体上的把手机构,把手机构为上述的把手机构。
优选地,把手机构用于控制车体的油门输出大小,当本体部20位于原始位置时,油门输出为0;当本体部20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油门输出最大。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机构为油门把手机构,以此实现对车体的油门输出大小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可以为摩托车。进一步地,摩托车可以微电动摩托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通过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的空间场力驱动本体部20由转动位置运动至原始位置,即本体部20与座体部10之间的空间场力代替了原有的扭力弹簧产生的弹性驱动力,由于空间场力为一个空气力,故用于产生空间场力的结构之间不存在相互接触的问题,即二者也不会出现如扭力弹簧长时间使用而产生的结构损坏问题,在保证向本体部20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不会出现结构上的损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把手机构的扭力弹簧容易损坏的问题。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扭力弹簧,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机构解决油门把手扭力弹簧安装困难的问题、解决油门把手使用一段时间后松动的问题以及解决油门把手使用手感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部(10);
本体部(20),所述本体部(20)绕预设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座体部(10)上,以使所述本体部(20)具有原始位置和转动位置;
其中,所述本体部(20)与所述座体部(10)之间具有空间场力,所述空间场力用于驱动所述本体部(20)由所述转动位置运动至所述原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机构还包括:
第一磁性件(30),所述第一磁性件(30)设置在所述座体部(10)上;
第二磁性件(40),所述第二磁性件(40)设置在所述本体部(20)上;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3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磁性件(4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且磁极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部(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所述第一磁性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所述本体部(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所述第二磁性件(40)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部(10)上设置有容纳槽(12),所述本体部(20)上设置有转接件(22),所述转接件(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12)内;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所述转接件(22)上,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与所述容纳槽(1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11)位于所述容纳槽(12)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30)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件(40)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1)设置在所述转接件(22)的周向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2)为第一弧形槽,所述转接件(22)为与所述第一弧形槽相配合的弧形结构;其中,所述转接件(22)相对于所述容纳槽(12)转动角度的最大值为a,0≤a≤60°。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为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磁性件(30)为与所述第二弧形槽相适配的第一弧形块;所述第二安装槽(21)为第三弧形槽,所述第二磁性件(40)为与所述第三弧形槽相适配的第二弧形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30)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弧度为b,π/3≤b≤π;所述第二磁性件(40)的周向外表面为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弧度为c,π/3≤c≤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本体部(20)位于所述原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圆弧面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圆弧面的中心线相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本体部(20)位于所述原始位置时,所述第二磁性件(40)在所述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30)上;当所述本体部(20)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第二磁性件(40)在所述第一磁性件(30)上的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30)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磁性件(40)远离所述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30)靠近所述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或,当所述第二磁性件(40)远离所述预设轴线的一端为N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30)靠近所述预设轴线的一端为S极。
12.一种车体,包括车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车本体上的把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机构用于控制车体的油门输出大小,当本体部(20)位于原始位置时,油门输出为0;当所述本体部(20)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油门输出最大。
CN201822245967.2U 2018-12-28 2018-12-28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Active CN2096504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5967.2U CN209650450U (zh) 2018-12-28 2018-12-28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5967.2U CN209650450U (zh) 2018-12-28 2018-12-28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0450U true CN209650450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9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45967.2U Active CN209650450U (zh) 2018-12-28 2018-12-28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04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362A (zh) * 2021-10-08 2021-12-21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终端支架和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362A (zh) * 2021-10-08 2021-12-21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终端支架和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0022B (zh) 机械能源采集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无线控制终端
EP0570412A1 (en) Gyroscopic device
CN209650450U (zh) 把手机构及具有其的车体
CN207591273U (zh) 一种提供扳机阻力的扳机结构和游戏装置
CN204334449U (zh) 空间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机构
CN102570755A (zh) 球型电机
WO2019114396A1 (zh) 电机转子及电机
CN207432237U (zh) 蛇形机器人关节模块和蛇形机器人
CN203967938U (zh) 电磁逆变控制电机
CN112217363A (zh) 一种发电机
CN207819716U (zh) 一种新型旋转结构的电机
CN106143118A (zh) 一种具有盘式轮毂电机的汽车
CN206364681U (zh) 一种电子换向有刷直流电动机
CN101881257B (zh) 轮毂惯性发电机
CN104385276B (zh) 单电机三自由度机械手臂机构
WO2002071583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or
CN206834971U (zh) 三维度有限转角球形电机
CN207664847U (zh) 一种插接式永磁直流电动机
CN203416138U (zh) 高效节能永磁电动机
CN105958787A (zh) 径向叠加磁路永磁直流电动机
CN206579787U (zh) 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结构以及电动自行车
CN206332567U (zh) 转页发电装置及转页发电设备
CN109780109A (zh) 电磁阻尼器结构以及电磁阻尼器
CN217694976U (zh) 一种渔轮的内置金属线杯中支撑缓速刹装置
CN204009315U (zh) 一种用于相机模块的抗冲击双稳态快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