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8300U -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8300U
CN209638300U CN201920138195.4U CN201920138195U CN209638300U CN 209638300 U CN209638300 U CN 209638300U CN 201920138195 U CN201920138195 U CN 201920138195U CN 209638300 U CN209638300 U CN 209638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oling
cylinder body
heat
out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381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大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Songda Shock Absor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Songda Shock Absor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Songda Shock Absor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Songda Shock Absor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381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38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8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8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外缸体、拉杆、保护罩和散热组件,保护罩同轴套在拉杆和外缸体外且与拉杆固定,散热组件包括固定于外缸体下端的油室、套在外缸体侧面的冷却盘管、固定在外缸体上端的换液器和固定于保护罩外侧的散热管,冷却盘管下端与油室底部连通,换液器包括筒体和插入筒体内且密封滑动连接的活塞,筒体底部设有仅可单向流通的进液管口和出液管口,进液管口与冷却盘管上端连通,出液管口与散热管上端连通,散热管下端与油室连通,活塞的活塞杆上端与保护罩固定,由减震器本身提供导热油流动的动力,无需安装油泵,避免油泵使用过程中发热、振动对减震气散热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特别涉及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是现代汽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件,对汽车舒适性提高有重大作用。减震器使用过程中将汽车振动时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内能,并最终以热量的形式向外散发。由此减震器的散热尤为重要。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513754U的中国专利“一种减震器的消音散热装置”,包括减震缸体,减震缸体的外壁套接有导热套筒,导热套筒内设置有导热管,导热套筒的外壁套接有消音筒,导热管的出液端连接有出液管,导热管的进液端连接有进液管,出液管的底部连接有螺旋散热管,螺旋散热管的外部设置有导风保护罩,导风保护罩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的内腔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进风栅和下进风栅,螺旋散热管的底部设置有油泵,螺旋散热管的底部与油泵的抽液口连接,油泵的底部出液口与进液管连接,通过导热套筒中的导热油吸取减震缸体中的热量。
其不足之处在于导热油的流动由油泵提供,导致油泵为该装置不可缺少的组件,油泵使用需要额外供能和发热,使得减震器实际的散热效果较差,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由减震器本身提供导热油流动的动力,无需安装油泵,避免油泵使用过程中发热、振动对减震气散热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外缸体和一端同轴插入外缸体内且滑动连接的拉杆,还包括保护罩和散热组件,所述保护罩同轴套在拉杆和外缸体外,且所述保护罩与拉杆固定,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固定于外缸体下端的油室、套在外缸体侧面的冷却盘管、固定在外缸体上端的换液器和固定于保护罩外侧的散热管,所述冷却盘管下端与油室底部连通,所述换液器包括筒体和插入筒体内且密封滑动连接的活塞,所述筒体底部设有仅可单向流通的进液管口和出液管口,所述进液管口与冷却盘管上端连通,所述出液管口与散热管上端连通,所述散热管下端与油室连通,所述活塞包括位于筒体内的活塞头和上端延伸至筒体外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下端与活塞头固定,所述活塞杆上端与保护罩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缸体与汽车车轴固定,拉杆与车身固定,减震器在工作时,车身振动带动拉杆沿外缸体轴向上下推拉滑动,车身带动拉杆上拉时,拉杆带动活塞上升,将冷却盘管内的导热油从进液管口抽入筒体内;当车身带动拉杆下推时,拉杆带动活塞下降,将导热油从出液管口排出筒体,进入散热管内与远离外缸体的空气换热,在循环回油室内,使得冷却盘管和油室内的导热油形成循环,随车身震动的不断进行可对冷却盘管内的导热油进行完整的更新和换热冷却,对减小器进行散热,由此减震器本身提供导热油流动的动力,无需安装油泵,避免油泵使用过程中发热、振动对减震气散热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散热管的管段之间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散热管相互挨邻,增大散热管散热面积,同时散热管在自身向空气中散热的同时,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导给保护罩,再通过保护罩上端面和露出的侧面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保护罩侧面均匀分布有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散热孔挨邻设置且为正六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提高保护罩散热效果,同时散热孔挨邻设置且为正六边形,有利于保护罩的热量通过热辐射方式扩散,提高保护罩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散热管截面为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散热管内储存导热油的量,提高散热管散热效率,同时减小筒体需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冷却盘管包括与油室底部连通的下端口、与筒体底部连通的上端口和连接上端口、下端口的冷却段,所述冷却段为贴合外缸体侧面缠绕的盘管,所述冷却段中相邻管段挨邻贴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冷却盘管和外缸体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油室上端设置插接槽和定位槽,所述插接槽内设置有连通油室底部的接口,所述下端口插入插接槽内并与接口插接接通,所述冷却盘管还包括位于下端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端口插入插接槽内,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进而对冷却盘管的周向转动定位,防止因振动和由振动引起的冷却盘转动导致下端口和油室的连通断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插接槽内侧嵌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外侧抵贴插接槽的槽壁,所述密封环的内侧抵贴下端口的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下端口和接头的密封性,以及加强下端口和插接槽插接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油室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呈环形,所述外壳内侧过盈配合套在外缸体下端外侧,且所述外壳上端与冷却盘管的下端相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此位于冷却盘管下方,以承托冷却盘管,防止冷却盘管受长期振动和重量作用下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换液器还包括固定卡件,所述固定卡件包括相固定的固定环和卡接环,所述卡接环与筒体外侧卡接固定,所述固定环套接固定于外缸体上端的外侧,且所述固定环的下端抵接冷却盘管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室的外壳与固定环固定在外缸体的外侧,且夹持在冷却盘管的两端,进而对冷却盘管沿外缸体轴向的移动进行限位,固定卡件在固定筒体的同时,还防止冷却盘管沿外缸体轴向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外缸体与汽车车轴固定,拉杆与车身固定,减震器在工作时,车身振动带动拉杆沿外缸体轴向上下推拉滑动,进而带动活塞在筒体内来回升降,将冷却盘管内的导热油从进液管口抽入筒体内,再将导热油从出液管口排出筒体,进入散热管内与远离外缸体的空气换热,在循环回油室内,使得冷却盘管和油室内的导热油形成循环,随车身震动的不断进行可对冷却盘管内的导热油进行完整的更新和换热冷却,对减小器进行散热,由此减震器本身提供导热油流动的动力,无需安装油泵,避免油泵使用过程中发热、振动对减震气散热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拉杆、外缸体和散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油室和冷却盘管的结构视图图;
图4为图2在A处体现油室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换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在A处体现定位环和卡接环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换液器的爆炸图;
图8为第一单向阀剖视图;
图9为图1在C处体现保护罩、活塞杆和固定螺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2在D处体现上内接口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外缸体;2、保护罩;21、罩口;22、散热孔;3、拉杆;4、散热组件;41、油室;411、外壳;412、插接槽;413、定位槽;414、密封环;415、接口;42、冷却盘管;421、下端口;4211、下连接口;422、定位块;423、上端口;424、冷却段;43、换液器;431、筒体;4311、定位环;4312、进液管口;4313、出液管口;4314、第一单向阀;4315、第二单向阀;432、活塞;4321、活塞头;4322、活塞杆,4323、固定螺母;433、固定卡件;4331、固定环;4332、卡接环;44、散热管;441、上内接口;442、下内接口;443、散热段;5、进液端阀体;51、通孔;52、喇叭口;53、圆槽;54、条形槽;6、出液端阀体;61、阀孔;7、阀珠;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自流动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外缸体1、保护罩2和拉杆3。外缸体1呈柱状,内部中空。拉杆3的下端沿外缸体1轴心自上而下插入外缸体1内,且拉杆3下端与外缸体1内组件沿外缸体1轴心滑动连接。外缸体1内部结构和组件为现有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且非本实用新型创新点,可参见授权CN2644288Y的中国专利“摩托车液压减震器油缸”,故在此不做进一步阐述。
保护罩2设置有朝下的罩口21,其同轴套在拉杆3的外侧。保护罩2的上端被拉杆3贯穿且贯穿处与拉杆3侧面固定,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螺纹连接、卡接等,此次为焊接。
保护罩2侧面均匀分布有散热孔22,散热孔22挨邻设置,散热孔2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次散热孔22形状为正六边形,有利于热量传递和散发。
如附图2所示,汽车减震器还包括散热组件4,散热组件4包括油室41、冷却盘管42、换液器43和散热管44。
如附图3所示,油室41包括环形的外壳411,外壳411的内部储存有导热油。外壳411套同轴接于外缸体1的下端,外壳411与外缸体1下端相固定,外壳411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外壳411的内侧面与外缸体1下端的外侧面过盈配合固定。
外壳411的上表面下陷设有一个插接槽412和多个定位槽413,定位槽413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定位槽413数量为三。一个插接槽412和三个定位槽413围绕外壳411均匀分布,其形状为矩形。
如附图4所示,插接槽412内还容置有密封环414,密封环414为方环,密封环414的外侧面与插接槽412的四个槽壁相贴。
插接槽412的槽底中心还连接有接口415,接口415呈管状,接口415的横截面为与插接槽412相似的矩形。接口415的下端插入外壳411内的底边,接口415的上端沿外壳411轴向插入插接槽412内,且接口415的上端低于插接槽412的槽口。
如附图3所示,冷却盘管42包括位于下端的下端口421、定位块422,位于上端的上端口423,以及连接上端口423和下端口421的冷却段424。其中冷却段424为盘管,贴合外缸体1外侧面缠绕设置,冷却段424中相邻管段挨邻贴合。
如如图4所示,冷却段424的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优选冷却段424的截面为长宽比大于二的矩形,且矩形的长度方向的侧面于外缸体1的侧面相贴。冷却段424的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冷却段424为硬管,可选用金属材质。
如如图3所示,下端口421和定位块422呈长条状,其横截面呈矩形。
如附图4所示,下端口421与插接槽412相配合,下端口421可插入插接槽412内。下端口421内还设置有与冷却段424内部连通的下连接口4211,下连接口4211形状与插口上端形状相匹配。当下端口421插入插接槽412内时,下端口421的外侧与密封环414的内侧相抵贴,外壳411的上表面贴合冷却段424的下底面,此时插口插入下连接口4211内,且插口的外侧与下连接口4211的内侧相贴。
结合附图3所示,同时定位块422配合插入定位槽413内,对冷却盘管42周向转定位。
如附图3所示,上端口423呈圆形,其连接设置在冷却段424上端的端部,且其与冷却段424内部连通。
如附图5所示,换液器43包括筒体431、插入筒体431内的活塞432和卡接在筒体431外侧的固定卡件433。
如附图5所示,固定卡接包括固定环4331和卡接环4332。其中固定环4331呈环形,其套接固定于外缸体1上端的外侧面上,固定环4331的下端与冷却段424的上端相抵接,进而结合外壳411(参见附图4),夹持在冷却盘管42的两端,进而对冷却盘管42沿外缸体1轴向的移动进行限位,还防止冷却盘管42沿外缸体1轴向的移动。
如附图6所示,卡接环4332呈“C”形,且“C”形的缺口位于卡接环4332远离固定环4331的一侧。
如附图5所示,筒体431呈柱状,其直径与卡接环4332内卡接环4332内侧。
如附图6所示,筒体431的外侧同轴设置有两定位环4311,两定位环4311沿筒体431上下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与卡接环4332的厚度相等。筒体431位于两定位环4311之间的侧面卡入卡接环4332内,两定位环4311分别抵接于卡接环4332的上下端,继而将筒体431与卡接环4332固定。
如附图7所示,同时筒体431内部中空,其下端设置有向下设置的进液管口4312和出液管口4313。进液管口4312和出液管口4313均与筒体431内部的底部连通,其中进液管口4312上还有第一单向阀4314,且与上端口423通过软管或硬管连通,出液管口4313安装有第二单向阀4315。
第一单向阀4314仅供导热油向筒体431内流动,其内部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为现有技术,此处仅做简单阐述。
如附图8所示,第一单向阀4314包括进液端阀体5、出液端阀体6、阀珠7和弹簧8。进液端体内设有通孔51,通孔51的一端设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口52,另一端设有直径大于通孔51的圆槽53,且通孔51和喇叭口52之间的测面设置有多条平行通孔51轴相的条形槽54。出液端阀体6自圆槽53一侧插入进液端阀体5,并与圆槽53过盈配合,且出液端阀体6设有连通圆孔的阀孔61。
阀珠7和弹簧8位于通孔51内,其中阀珠7与喇叭口52内侧面贴合,而弹簧8一端定位抵接阀珠7,弹簧8的另一端抵接出液端阀体6,继而将阀珠7贴合密封抵压与喇叭口52。
由此液体仅可从进液端阀体5进入并克服弹簧8抵压力,再从出液端阀体6流出。
如附图7所示,第二单向阀4315仅供导热油向筒体431外流动,其结构与第一单向阀4314相同,安装时方向相反。
如附图7所示,活塞432包括位于筒体431内的活塞头4321和上端延伸至筒体431外的活塞杆4322。活塞头4321呈圆柱状,其侧面与筒体431的内侧部密封贴合。活塞杆4322轴心与筒体431轴心重合,其下端与活塞头4321上表面的中心固定,其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焊接或螺纹连接或过盈配合等。
如附图9所示,活塞杆4322的上端贯穿筒体431,且向上贯穿保护罩2的上端并与保护罩2相固定,实现活塞杆4322与拉杆3(参见附图1)相对固定。活塞杆4322与保护罩2的固定方式可根据情况而定,如焊接、卡接等,此处活塞杆4322上端带有外螺纹,且外螺纹上旋拧有两固定螺母4323,两固定螺母4323分别夹紧抵压保护罩2上端的内外侧。
如附图2和附图10所示,散热管44为硬质的盘管,其包括上内接口441、下内接口442和连接两者的散热段443。
如附图1所示,散热段443贴合保护罩2侧面设置,散热段443中相邻管段间隔设置。
如附图2所示,散热段443的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优选散热段443的截面为圆形,增大散热段443导热油储量,提高导热油与外界换热效果。
如附图2和附图10所示,上内接口441位于散热段443上端的内侧,且穿过一散热孔22(参见附图1)口与出液管口4313之间通过软管连接,且该软管长度设置有供拉杆3拉动带动软管拉伸展的长度余量。
如附图1和附图10所示,下内接口442位于散热段443的下端,且穿过一散热孔22口与外壳411(参见附图1)外侧通过软管连接,且该软管长度设置有供拉杆3拉动带动保护罩移动时,软管伸展变化的长度余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外缸体1与汽车车轴固定,拉杆3与车身固定,减震器在工作时,车身振动带动拉杆3沿外缸体1轴向上下推拉滑动,同时拉杆3带动活塞432在筒体431内上下推拉,由此吸取油室41和冷却盘管42内的导热油,并使其流动对外缸体1进行冷却,由减震器本身提供导热油流动的动力,无需安装油泵,避免油泵使用过程中发热、振动对减震气散热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筒体431下端设置有仅供导热油单向流动的进液管口4312和出液管口4313车身带动拉杆3上拉时,拉杆3带动活塞432上升,将冷却盘管42内的导热油从进液管口4312抽入筒体431内;当车身带动拉杆3下推时,拉杆3带动活塞432下降,将导热油从出液管口4313排出筒体431,进入散热管44内与远离外缸体1的空气换热,在循环回油室41内,使得冷却盘管42和油室41内的导热油形成循环,随车身震动的不断进行可对冷却盘管42内的导热油进行完整的更新和换热冷却,提高散热效果,并且减小筒体431大小的需求。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外缸体(1)和一端同轴插入外缸体(1)内且滑动连接的拉杆(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罩(2)和散热组件(4),所述保护罩(2)同轴套在拉杆(3)和外缸体(1)外,且所述保护罩(2)与拉杆(3)固定,所述散热组件(4)包括固定于外缸体(1)下端的油室(41)、套在外缸体(1)侧面的冷却盘管(42)、固定在外缸体(1)上端的换液器(43)和固定于保护罩(2)外侧的散热管(44),所述冷却盘管(42)下端与油室(41)底部连通,所述换液器(43)包括筒体(431)和插入筒体(431)内且密封滑动连接的活塞(432),所述筒体(431)底部设有仅可单向流通的进液管口(4312)和出液管口(4313),所述进液管口(4312)与冷却盘管(42)上端连通,所述出液管口(4313)与散热管(44)上端连通,所述散热管(44)下端与油室(41)连通,所述活塞(432)包括位于筒体(431)内的活塞头(4321)和上端延伸至筒体(431)外的活塞杆(4322),所述活塞杆(4322)下端与活塞头(4321)固定,所述活塞杆(4322)上端与保护罩(2)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44)的管段之间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2)侧面均匀分布有散热孔(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22)挨邻设置且为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44)截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管(42)包括与油室(41)底部连通的下端口(421)、与筒体(431)底部连通的上端口(423)和连接上端口(423)、下端口(421)的冷却段(424),所述冷却段(424)为贴合外缸体(1)侧面缠绕的盘管,所述冷却段(424)中相邻管段挨邻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室(41)上端设置插接槽(412)和定位槽(413),所述插接槽(412)内设置有连通油室(41)底部的接口(415),所述下端口(421)插入插接槽(412)内并与接口(415)插接接通,所述冷却盘管(42)还包括位于下端的定位块(422),所述定位块(422)插入定位槽(413)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412)内侧嵌有密封环(414),所述密封环(414)的外侧抵贴插接槽(412)的槽壁,所述密封环(414)的内侧抵贴下端口(421)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室(41)包括外壳(411),所述外壳(411)呈环形,所述外壳(411)内侧过盈配合套在外缸体(1)下端外侧,且所述外壳(411)上端与冷却盘管(42)的下端相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液器(43)还包括固定卡件(433),所述固定卡件(433)包括相固定的固定环(4331)和卡接环(4332),所述卡接环(4332)与筒体(431)外侧卡接固定,所述固定环(4331)套接固定于外缸体(1)上端的外侧,且所述固定环(4331)的下端抵接冷却盘管(42)的上端。
CN201920138195.4U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Active CN209638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8195.4U CN209638300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8195.4U CN209638300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8300U true CN209638300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79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38195.4U Active CN209638300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830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7376A (zh) * 2020-02-20 2020-06-05 唐山保靓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用于减震器的散热装置
CN114215873A (zh) * 2021-11-16 2022-03-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黏滞阻尼器
CN115234539A (zh) * 2022-09-01 2022-10-25 宁夏速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自散热型液压油缸组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7376A (zh) * 2020-02-20 2020-06-05 唐山保靓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用于减震器的散热装置
CN111237376B (zh) * 2020-02-20 2021-07-27 唐山保靓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用于减震器的散热装置
CN114215873A (zh) * 2021-11-16 2022-03-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黏滞阻尼器
CN114215873B (zh) * 2021-11-16 2023-12-05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黏滞阻尼器
CN115234539A (zh) * 2022-09-01 2022-10-25 宁夏速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自散热型液压油缸组件
CN115234539B (zh) * 2022-09-01 2024-03-08 山东同丰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自散热型液压油缸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38300U (zh) 一种自循环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CN108278191B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
CN108266350A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圆形缸头组件
CN104613440A (zh) 一种远距离led灯具的散热装置
CN209638309U (zh) 一种自流动冷却的汽车减震器
CN104613439A (zh) 一种led灯具的散热装置
CN209725019U (zh) 一种具有双执行器配双活塞的电子驻车系统
CN205859957U (zh) 汽车头灯
CN214499393U (zh) 一种具备双向流通散热功能的机油泵
CN207437632U (zh) 一种汽车制动盘结构
CN206449494U (zh) 一种具有对流散热结构的射灯
CN207647601U (zh) 一种风冷和水冷冷却油底壳的内燃机
CN111663992B (zh) 一种柴油机散热器
CN209569043U (zh) 一种散热器与油冷器的安装结构
CN109676338B (zh) 一种活塞冷却喷嘴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
CN208831173U (zh) 一种活塞式风冷空气压缩机
CN206973499U (zh) 一种led驱动器的散热集成模块
CN206831201U (zh) 一种能快速散热的led灯
CN208024690U (zh) 一种调温器安装工装
CN205783670U (zh) 一种具有消音机构的水路中央空调
CN212958795U (zh) 一种新型机油散热器
CN209562331U (zh) 用于电机与冷却器的一体式散热结构
CN210638555U (zh)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防垢节能保温罩
CN209278886U (zh) 一种钢盔式照明装置
CN209196648U (zh) 一种超导散热工矿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