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0095U -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0095U
CN209620095U CN201822174045.7U CN201822174045U CN209620095U CN 209620095 U CN209620095 U CN 209620095U CN 201822174045 U CN201822174045 U CN 201822174045U CN 209620095 U CN209620095 U CN 209620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basement
supporting element
floor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740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丹
熊雄
周雷靖
尹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740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0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0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0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将楼板一端与主体结构隔开设置,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独立于主体结构,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够先于主体结构作业,进而有效避免基坑因无法回填而长时间占用周边地或者道路,如此,使得地下室的施工顺序合理,有利于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同时,第一支撑件设置在侧壁本体与底板之间,由此可知,侧壁本体除了受底板的侧向支撑外,还受到第一支撑件的稳定支撑,从而改善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合理,有利于减少地下水和土地对侧壁本体的弯矩。

Description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室侧壁为地下室的围护结构,主要承受由地下水和土地传来的侧向压力。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给地下室侧壁提供稳定侧向支撑,地下室主体结构通常优先于地下室侧壁施工。当地下室主体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时,由于地下室主体结构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因此,地下室侧壁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够施工,在地下室侧壁完成之前,基坑则一直无法被回填,导致基坑长时间占用周边场地、道路。当地下室主体结构为钢结构时,由于基坑没有被回填,导致履带吊无法靠近施工地,从而给起吊作业带来极其不便。同时,由于钢结构施工与混凝土施工交替作业,因此,导致地下室施工效率严重降低。
为此,有人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先对地下室侧壁进行施工,施工完后,再对基坑进行回填,避免基坑长时间占用周边地、道路。然而,这样建造的地下室侧壁只受地下室底板的侧向支撑,导致地下室侧壁承受过大弯矩,严重影响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它能够兼顾施工顺序与结构受力合理。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包括:侧壁本体,所述侧壁本体用于装设在底板上;楼板,所述楼板装设在所述侧壁本体上,所述楼板上远离所述侧壁本体的一端用于与主体结构隔开设置;及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设置在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底板之间。
上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将楼板一端与主体结构隔开设置,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独立于主体结构,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够先于主体结构作业,进而有效避免基坑因无法回填而长时间占用周边地或者道路,如此,使得地下室的施工顺序合理,有利于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同时,第一支撑件设置在侧壁本体与底板之间,由此可知,侧壁本体除了受底板的侧向支撑外,还受到第一支撑件的稳定支撑,从而改善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合理,有利于减少地下水和土地对侧壁本体的弯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下室的侧壁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交叉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件用于设置在所述楼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下室的侧壁结构还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用于连接在所述楼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楼板沿着所述侧壁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下室的侧壁结构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下室的侧壁结构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交叉设置,所述第四支撑件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下室的侧壁结构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立柱与墙体,所述楼板装设在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墙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立柱包括两个以上的立柱段,两个以上的所述立柱段依次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段中,用于靠近所述底板设置的所述立柱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用于远离所述底板设置的所述立柱段的横截面面积。
一种地下室,包括底板、主体结构及以上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主体结构间隔装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楼板位于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主体结构之间,且所述楼板上远离所述侧壁本体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结构隔开设置。
上述的地下室,采用上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将楼板一端与主体结构隔开设置,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独立于主体结构,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够先于主体结构作业,进而有效避免基坑因无法回填而长时间占用周边地或者道路,如此,使得地下室的施工顺序合理,有利于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同时,第一支撑件设置在侧壁本体与底板之间,由此可知,侧壁本体除了底板的侧向支撑外,还受到第一支撑件的稳定支撑,从而改善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上的受力合理,有利于减少地下水和土地对侧壁本体的弯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地下室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地下室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第二支撑件与第四支撑件的地下室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所述的地下室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地下室结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拱形墙体的受力分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10、侧壁本体,111、第三立柱,1111、立柱段,112、墙体,120、楼板,130、第一支撑件,140、第一立柱,150、第三支撑件,160、第二立柱,170、第二支撑件,180、第四支撑件,200、底板,300、主体结构,400、通风结构,410、通风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包括:侧壁本体110、楼板120及第一支撑件130。侧壁本体110用于装设在底板200上。楼板120装设在侧壁本体110上,楼板120上远离侧壁本体110的一端用于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第一支撑件130用于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与底板200之间。
上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将楼板120一端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独立于主体结构300,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够先于主体结构300作业,进而有效避免基坑因无法回填而长时间占用周边地或者道路,如此,使得地下室的施工顺序合理,有利于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同时,第一支撑件130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与底板200之间,由此可知,侧壁本体110除了受底板200的侧向支撑外,还受到第一支撑件130的稳定支撑,从而改善侧壁本体110上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110上的受力合理,有利于减少地下水和土地对侧壁本体110的弯矩。此外,由于楼板120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因此,侧壁本体110也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如此,本实施例将侧壁本体110与主体结构300之间的间隙作为通风通道,从而满足工业生产上通风需求。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楼板120为钢铬栅楼板。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130用于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与底板200之间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将第一支撑件130一端用于设置在底板200上,第一支撑件130另一端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上;或者将第一支撑件130一端用于设置在底板200上,第一支撑件130另一端设置在楼板120上,可参考图3;又或者将第一支撑件130一端用于设置在底板200上,第一支撑件130另一端设置在楼板120与侧壁本体110的连接处,可参考图1。
具体地,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130一端用于设置在底板200上,第一支撑件130另一端设置在楼板120与侧壁本体110的连接处。如此,使得侧壁本体110更加稳定支撑在底板200上,从而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第二支撑件170。第一支撑件130与第二支撑件170交叉设置。第二支撑件170用于设置在楼板120与底板200之间。如此,通过第一支撑件130与第二支撑件170共同支撑侧壁本体110,使得侧壁本体110上的受力分布合理,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支撑件130与第二支撑件170交叉设置,使得第一支撑件130、第二支撑件170、楼板120及底板200之间形成三角形桁架结构,增加侧壁本体110抵抗地下水和土地压力的侧向刚度,从而使得侧壁本体110得到更加稳定支撑,进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小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钢材或者水泥用量,从而降低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工程造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第一立柱140。第一立柱140用于连接在楼板120与底板200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立柱140,使得楼板120稳定支撑在底板200上,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30一端用于设置在第一立柱140与底板200的连接处,第一支撑件130另一端设置在楼板120与侧壁本体110的连接处,如此,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布置合理。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第二支撑件170,第二支撑件170的一端用于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与底板200的连接处,第二支撑件170的另一端设置在楼板120与第一立柱140的连接处。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侧壁本体110、楼板120、第一立柱140及底板200形成四边形结构,且第一支撑件130与第二支撑件170分别处于该四边形结构的对角线上,如此,第一支撑件130与第二支撑件170将该四边形结构划分为多个三角形桁架结构,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楼板12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楼板120沿着侧壁本体1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使得地下室具有两层以上。其中,为了便于理解侧壁本体110的高度方向,以图3为例,侧壁本体110的高度方向为图3中S表示的方向。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3,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三支撑件150。第三支撑件150连接在相邻两个楼板120之间。如此,使得楼板120与楼板120之间得到稳定加固,从而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四支撑件180。第四支撑件180与第三支撑件150交叉设置。第四支撑件180连接在相邻两个楼板120之间。由此可知,通过第三支撑件150与第四支撑件180共同支撑在相邻两个楼板120之间,使得楼板120与楼板120之间的结构强度更高,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同时,第三支撑件150与第四支撑件180交叉设置,使得第三支撑件150、第四支撑件180及相邻两个楼板120之间形成三角形桁架结构或近似三角形桁架结构,从而使得楼板120之间得到更加稳定加固,进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二立柱160,第二立柱160连接在相邻两个楼板120之间。如此,进一步提高楼板120之间的结构强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楼板120、侧壁本体110及第二立柱160围成四边形结构,第三支撑件150位于该四边形结构的对角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5,侧壁本体1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立柱111与墙体112,楼板120装设在第三立柱111与墙体112上。如此,在墙体112上加入第三立柱111,改善侧壁本体110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110具有较强的抗剪、抗弯的能力,从而使得侧壁本体110结构更加稳定。其中,第三立柱111与墙体112均可为等截面结构或者变截面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三立柱111包括两个以上的立柱段1111。两个以上的立柱段1111依次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立柱段1111中,用于靠近底板200设置的立柱段11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用于远离底板200设置的立柱段1111的横截面面积。由此可知,第三立柱111为变截面结构,且第三立柱111越靠近底板200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越大。由于侧壁本体110上越靠近底板200的部分所受的侧向压力越大,因此,本实施例根据侧壁本体110实际受力情况,合理设置第三立柱111的尺寸,不仅有利于提高侧壁本体110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还有利于节省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墙体112也为变截面结构,有利于节省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与图7,第三立柱111为多个,墙体112为多个,墙体112与第三立柱111为交替连接。且墙体112为拱形结构,如此,将墙体112由平板改为拱形结构后,由于拱形的特性能将弯矩转化为沿拱轴线方向的压力,因此,极大减少了墙体112中部和端部的弯矩和弯力,改善了墙体112上的受力分布。如图7所示,由于拱形结构的受力特性,在第三立柱111处除了产生一个向地下室内侧的剪力F1y与F2y外,还会产生一个对支座的水平推力F1x与F2x。当第三立柱111两侧的拱跨度相同时,两侧的F1x与F2x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因此,该两作用力相互抵消了。而F1y与F2y均作用在第三立柱111上。为此,本实施例将第一支撑件130一端设置在第三立柱111上,以提高第三立柱111的抗剪和抗弯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地下室,包括底板200、主体结构300及以上任意实施例中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侧壁本体110与主体结构300间隔装设在底板200上。楼板120位于侧壁本体110与主体结构300之间,且楼板120上远离侧壁本体110的一端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
上述的地下室,采用上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将楼板120一端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独立于主体结构300,从而使得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能够先于主体结构300作业,进而有效避免基坑因无法回填而长时间占用周边地或者道路,如此,使得地下室的施工顺序合理,有利于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同时,第一支撑件130设置在侧壁本体110与底板200之间,由此可知,侧壁本体110除了受底板200的侧向支撑外,还受到第一支撑件130的稳定支撑,从而改善侧壁本体110上的受力分布,使得侧壁本体110上的受力合理,有利于减少地下水和土地对侧壁本体110的弯矩。其中,侧壁本体110与主体结构300间隔设置,因此,本实施例将侧壁本体110与主体结构300之间的间隙作为通风通道,从而满足工业生产上通风需求。
进一步地,地下室还包括通风结构400,该通风结构400装设在地下室的侧壁结构100上,且通风结构400与主体结构300隔开设置。同时,通风结构400上设有通风百叶窗41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壁本体,所述侧壁本体用于装设在底板上;
楼板,所述楼板装设在所述侧壁本体上,所述楼板上远离所述侧壁本体的一端用于与主体结构隔开设置;及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设置在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交叉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件用于设置在所述楼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用于连接在所述楼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楼板沿着所述侧壁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交叉设置,所述第四支撑件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立柱与墙体,所述楼板装设在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墙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立柱包括两个以上的立柱段,两个以上的所述立柱段依次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段中,用于靠近所述底板设置的所述立柱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用于远离所述底板设置的所述立柱段的横截面面积。
10.一种地下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主体结构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室的侧壁结构,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主体结构间隔装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楼板位于所述侧壁本体与所述主体结构之间,且所述楼板上远离所述侧壁本体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结构隔开设置。
CN201822174045.7U 2018-12-24 2018-12-24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Active CN209620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74045.7U CN209620095U (zh) 2018-12-24 2018-12-24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74045.7U CN209620095U (zh) 2018-12-24 2018-12-24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0095U true CN209620095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46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74045.7U Active CN209620095U (zh) 2018-12-24 2018-12-24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0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4593B (zh)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格构钢撑”剪力墙及作法
CN105926802A (zh) 一种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的配筋结构
CN203808292U (zh) 装配式网格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03639807U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桁架梁用y形桥墩
CN202866078U (zh) 设有承重式桁架钢筋框的混凝土楼层板建筑构件
CN113279501A (zh) 带撑排钢管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CN207295986U (zh) 装配式交错贝雷架钢结构建筑
CN209620095U (zh) 地下室及其侧壁结构
CN205153121U (zh) 屈曲约束支撑与混凝土梁柱角钢锚固连接节点
CN207582275U (zh) 一种pbl加劲型扁平钢箱混凝土板拱
CN206245522U (zh) 一种冷弯薄壁型钢土坯墙
CN202248960U (zh) 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拼装阳台底板
CN212078348U (zh) 一种装配式内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04631618A (zh) 一种抗震性强的摇摆填充墙框架结构
CN201144463Y (zh) 双梁结构
CN107083819A (zh) 一种预制蜂窝复合结构墙板
CN111364644A (zh) 一种装配式内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7749677U (zh) 一种交错布置加劲肋t形钢板组合剪力墙
CN208907225U (zh) 一种拱形布置的双排桩基坑围护结构
CN202925551U (zh) 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结构
CN207672592U (zh) 高层建筑室内下沉空间基础结构
CN109629672A (zh) 装配式交错贝雷架钢结构建筑
CN207419867U (zh) 钢结构房屋面板拼接模块
CN205153120U (zh) 屈曲约束支撑与混凝土梁柱t型钢锚固连接节点
CN204531173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基础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