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06651U -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06651U
CN209606651U CN201920022201.XU CN201920022201U CN209606651U CN 209606651 U CN209606651 U CN 209606651U CN 201920022201 U CN201920022201 U CN 201920022201U CN 209606651 U CN209606651 U CN 209606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light guide
light
angle
lattic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222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宏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yu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yu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yu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yu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222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06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06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06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其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该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该第一、第二表面的入光面,该第二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和三个以上连接面,该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及各连接面相交,使该第一面呈现为一多边形,各连接面还分别与第一表面相交,该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90°,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90°,该多边形的宽度沿远离该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导光板的出光面辉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基于所述导光体网点结构的导光体、模具、背光模组、复合导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 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的导光板网点结构、高辉度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等,属于光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目前,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出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
为了增加光照均匀度及光照强度,一般在导光板(LGP)底面上设置网点,该些网点的作用就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参阅图1a-图3b,目前导光板1的网点结构通常采用圆形网点(外凸形网点1’、内凹型网点 1”)或圆环形网点1”’,其主要是采用热压、激光或射出工艺制备成型。但现有的这些导光板网点结构局限于其形状,对光线是扩散型反射(参阅图4),因此无法进一步提升导光板的正面辉度。
尽管业界也有众多研究人员提出了其它类型的导光板网点结构,但其对于光线的利用率都较低,因此需要在背光模组中增设多种光学材料例如扩散片、复合膜片、反射片等与导光板配合(参阅图5),但这无疑增加了工艺难度和成本,且也导致背光模组的结构复杂化,厚度等亦进一步增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导光体网点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导光体、其模具、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中,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为一梯形,所述第一面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相交的边,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还均同时与第一表面、第一面相交,所述第二面还同时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中任一者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均≤90°,且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中,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还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二面为一连续的弧形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中,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和n个连接面, n≥3,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及各个连接面相交,使所述第一面呈现为一多边形,每一连接面还均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均≤90°,所述多边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导光体,其具有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导光体模具,其包括至少两个模仁,所述至少两个模仁配合形成用于成型所述导光体的模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及所述的导光体,所述光源对应于导光体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体的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为出光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包含所述导光体或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较之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导光体的网点结构进行改良设计,以最大程度修正光线于导光体内的行进角度,使得入光光线在网点的结构面即形成固定方向反射,继而还可沿固定角度将光线导入与导光体搭配的光学膜片,搭配背光机构膜片的修正角度,从而达到显著提升背光模组正面辉度的效果。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a-图1b是现有的一种导光板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a-图2b是现有的一种导光板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图3b是现有的一种导光板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一种导光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导光板网点的右视图、后视图、俯视图及立体图。
图7a-图7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外三种导光板网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及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d-图8e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线在一种导光板网点结构上的行进路线图。
图9a-图9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及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导光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1a-11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12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种导光板的出光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导光板1’、外凸形网点1’、内凹型网点1”、圆环形网点1”’、导光板1、梯形倾斜平面101、梯形倾斜平面102、三角形倾斜平面103、三角形倾斜平面104、斜面101’、斜面102’、斜面103’、斜面104’、斜面201、斜面202、斜面203、斜面204、斜面301、连接面302、导光板底面110、导光板顶面120、光源2、反射片3、背板4、扩散片5、复合膜片6、上胶框7、逆棱镜复合膜8。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和n个连接面, n≥3,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及各个连接面相交,使所述第一面呈现为一多边形,每一连接面还均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均≤90°,所述多边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导光体可以为导光板或导光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距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最远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地,该n个连接面中有多个连接面是呈镜像对称设置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面和n个连接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弧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并且所述短边或长边远离所述入光面。例如,在所述网点结构为凹下结构时,所述短边远离所述入光面。反之,在所述网点结构为凸起结构时,所述长边远离所述入光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各连接面相交的边也围合形成另一多边形,该另一多边形的宽度亦沿远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导光板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 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为一梯形,所述第一面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相交的边,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还均同时与第一表面、第一面相交,所述第二面还同时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中任一者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均≤90°,且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具有相对的长边和短边,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相交于所述长边、短边,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并且所述短边远离所述入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相交的边围合形成另一梯形,该另一梯形的长边、短边分别为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相交的边。
或者,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相交的边和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面亦为梯形面,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第一面分别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长边、短边,同时所述第二面还分别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两个斜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第四面为三角形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三面、第四面形成的夹角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相交的边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100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相交的两个边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0~200μ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的梯形长边、短边的长度均优选在20~200μm范围内。
更为具体地,请参阅图6a-图6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一种导光板网点是凹设在导光板1的底面110(设其为基准面,并定义为第一表面)上的,其包括梯形倾斜平面101(定义为第一面)、梯形倾斜平面102(定义为第二面)、三角形倾斜平面103(定义为第三面)、三角形倾斜平面104(定义为第四面)。这些斜面与基准面配合形成一类似“梯形体”的形状。其中,梯形倾斜平面101与基准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β、梯形倾斜平面102与基准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α均小于90°,β<α。该基准面与三角形倾斜平面103、三角形倾斜平面 104形成的夹角相等。
其中,梯形倾斜平面101与梯形倾斜平面102相交之边到基准面之间的距离a为1~100um;梯形倾斜平面101与基准面相交之边和梯形倾斜平面102与基准面相交之边的距离b为 20~200um;梯形倾斜平面101与梯形倾斜平面102相交之边的长度c、梯形倾斜平面101与基准面相交之边的长度d均为20~200um,且c等于或小于d。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网点亦可以是其它构型的。
例如,请参阅图7a所示,一种导光板网点亦凹设在导光板1的底面上,其具有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网点的结构,并且包括斜面101’、斜面102’、斜面103’、斜面104’。但其中的斜面101’可以为具有近似梯形轮廓的弧面。斜面102’、斜面103’、斜面104’可以为倾斜的平面,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
例如,再请参阅图7b所示,一种导光板网点亦凹设在导光板1的底面上,其具有斜面201、斜面202、斜面203、斜面204,斜面201、斜面202均为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 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还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二面为一连续的弧形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具有一直边和一弧形边,所述直边与弧形边连接形成一封闭图形,所述封闭图形的宽度沿远离直边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相交于所述直边、弧形边,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直边亦朝向所述入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更为具体的,请参阅图7c所示,一种导光板网点凹设在导光板1的底面上,其具有斜面301、连接面302。其中的斜面301可以为具有近似梯形轮廓的弧面。连接面302为连续的曲面。该连接面302可以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锐角或直角,但优选为锐角。
需说明的是,对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导光板网点,特别是图6a-图7c所示的导光板网点,其亦可以被设置为具有对应形态的凸起结构,并可凸设在导光板的底面上。
当然,从利于导光板与反光板的配合、减少背光模组厚度等方面考虑,采用将导光板网点凹设在导光板底面上的方案可能是比较优选的。
再请参阅图8a-图8c,以具有图6a-图6d所示网点的导光板1为例,其具有一底面110、一顶面120、一入光面130,其中底面110上凹设有多个网点10,这些网点可以阵列形式分布或者其他合适形态分布。其中,光线沿箭头所示方向射入导光板,并接触到网点10的斜面而反射至作为出光面的顶面120。
再请参阅图9a-图9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导光板1可以具有一底面110、一顶面 120、一入光面130,其中底面110上凸设有多个网点10’,这些网点也可以阵列形式分布或者其他合适形态分布。其中,光线沿箭头所示方向射入导光板,并接触到网点10’的斜面而反射至作为出光面的顶面120。
另请参阅图10,以图8a-图8c所示导光板为例,其在工作时,底面可以与反光板3配合,光源2发射的光线射入导光板后,于网点10的斜面上反射,再从顶面(出光面)射出。
另请参阅图8d-图8e,其中第一面101为靠近入光面的光接收面,其较之其他形状的面(如矩形面)是加大的,可以一次接收到更多的光线继而反射到出光面上。而第二面、第四面与第一表面呈现一定的倾角,接收的光线可以一次反射到出光面上,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正面辉度。
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点结构具有前述的特殊形状设计,可以以最大程度修正光线的行进角度,使得入射光线在网点的结构面即形成固定方向反射,进而可以达成显著提升正面辉度的效果,即,使得导光板为超高辉度导光板(Super Bright LGP)。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述导光板亦可是薄膜形态的,即,可以认为是导光膜。其也可以搭配其它光学膜或光学材料形成复合光学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述导光板、导光膜的材质可以是业界已知的,例如可以是PMMA、PC、 MS、PS、PET、PVA、PI等材料,其可以通过注塑、热压、UV压印,3D打印,激光镭射加工,挤出成型,胶黏,精密涂布等多种工艺制成。
相应的,为制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述导光板,本领域人员可以依据常规技术设计模具。例如,可以设计包括至少两个模仁的模具,该至少两个模仁配合形成用于成型所述导光体的模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述导光板的整体外形可以是多种的,例如,参阅图11a-图11c,其可以是平板、楔形板、局部楔形板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网点在以上类型板材上不限正、反面皆可加工。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除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点结构之外,亦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搭配其它形式的网点,例如已知的圆形网点、圆环形网点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述导光板的出光面120可以是镜面或具有合适的光学微结构,例如 V-CUT微结构型、R-CUT微结构型等(参阅图12a、12b)。该出光面上的光学微结构排布方式可是包含基础矩阵式以外的多种式样。同时,这些光学微结构的水平面纹路角度及排布方式可根据光学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优选的,光学微结构的纹路可以垂直于光源(参阅图 14示意方向)。具体可以参考《导光板微结构型式的设计与模拟验证》(李保安,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等文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述导光板还可与光学膜(例如逆棱镜复合膜)组配形成复合导光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具有本实用新型网点结构的前述导光板出光面搭配光学微结构时,可与光学膜(例如逆棱镜复合膜)组配成复合导光结构。此导光板出光面微结构功能可将光线沿视向方向修正聚集,在提升导光板正面亮度的同时,使其保持光线的均匀性;导光板出光面出射光线经过逆棱镜光学膜的下表面棱镜结构(参阅图13箭头所示方向),可将导光板小角度出射光线进一步修正提升至视向角度,再搭配以逆棱镜复合膜的扩散层,使光视向方向亮度提升且均一性表现俱佳,从而实现一张膜的背光结构,节省扩散膜及其他棱镜膜片。
优选的,所述逆棱镜复合膜上的棱镜纹路和导光板出光面上的光学微结构的纹路角度相互垂直(参阅图14),如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正面辉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述导光板可组装为背光模组。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光源及所述导光板,所述光源对应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的与第一表面(底面)相背的第二表面(顶面)为出光面。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图1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所述导光板1、框体 (上胶框)7、背板4、逆棱镜复合膜8、光源2、反射片3等。所述导光板1、逆棱镜复合膜8、反射片3被安装在所述框体7与背板4组合形成的安装空间内。所述逆棱镜复合膜与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配合设置。所述光源2设置在该安装空间外,其可以是多个点光源(如LED)组成的灯条等。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在背光模组中设置多种光学膜片搭配的设计,该实施例中只需以下表面具有棱镜结构的逆棱镜复合膜8搭配本实用新型具有特殊网点结构的导光板形成背光结构,使得膜片数量减少为一张,降低背光整体厚度,同时提升背光整体亮度。其中,所述逆棱镜复合膜具有的棱镜结构与形成在所述导光体出光面上的光学微结构的纹路相互垂直。
另外,还可在逆棱镜复合膜的出光面上设置光扩散涂层等。
显然的,此种设计还可进一步减少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降低其组装难度和整体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包含所述导光体或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和与之配合的背光模组,而其组装方式可以是业界已知的。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为一梯形,所述第一面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相交的边,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还均同时与第一表面、第一面相交,所述第二面还同时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中任一者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均≤90°,且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具有相对的长边和短边,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相交于所述长边、短边,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并且所述短边或长边远离所述入光面;和/或,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和/或,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相交的边围合形成另一梯形,该另一梯形的长边、短边分别为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相交的边;或者,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相交的边和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长度相等;和/或,所述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亦为梯形面,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第一面分别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长边、短边,同时所述第二面还分别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两个斜边;或者,所述第二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具有相对的长边和短边以及连接于长边与短边之间的两个斜边,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第一面分别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长边、短边,同时所述第二面还分别与第三面、第四面相交于所述第二面的两个斜边;和/或,所述第三面、第四面为三角形面;和/或,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三面、第四面形成的夹角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相交的边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100μm;和/或,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第二面相交的两个边之间的距离为20~200μm;和/或,所述第一面的梯形长边、短边的长度均在20~200μm范围内。
5.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还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二面为一连续的弧形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具有一直边和一弧形边,所述直边与弧形边连接形成一封闭图形,所述封闭图形的宽度沿远离直边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第二面相交于所述直边、弧形边,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直边亦朝向所述入光面;和/或,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和/或,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面与第一表面形成的夹角;和/或,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7.一种导光体网点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光体第一表面的凸起和/或凹下结构,所述导光体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或凹下结构包括第一面和n个连接面,n≥3,所述第一面分别与第一表面及各个连接面相交,使所述第一面呈现为一多边形,每一连接面还均与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90°,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均≤90°,所述多边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最远的连接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和/或,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入光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亦朝向所述入光面;和/或,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和/或,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面、各连接面相交的边也围合形成另一多边形,该另一多边形的宽度亦沿远离所述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交的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9.一种导光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体网点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包括平板、楔形板或局部表面呈现为楔形面的导光体;和/或,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光学微结构;和/或,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上还设置有光扩散层;和/或,所述导光体为导光板或导光膜。
11.一种导光体模具,包括至少两个模仁,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模仁配合形成用于成型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导光体的模腔。
12.一种复合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体以及光学膜,所述光学膜的一侧面具有光学微结构,且所述光学膜的该一侧面与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结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导光结构为复合导光膜;和/或,所述光学膜具有的光学微结构与形成在所述导光体出光面上的光学微结构相互配合。
14.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及导光体,所述光源对应于导光体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体的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为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采用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逆棱镜复合膜,所述逆棱镜复合膜与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配合设置,并且所述逆棱镜复合膜具有的棱镜结构与形成在所述导光体出光面上的光学微结构的纹路相互垂直;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体,所述反光体与导光体的第一表面配合设置;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框体和背板,至少是所述导光体及反光体被安装在所述框体与背板组合形成的安装空间内。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体、权利要求12-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导光结构或权利要求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920022201.XU 2019-01-07 2019-01-07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606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22201.XU CN209606651U (zh) 2019-01-07 2019-01-07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22201.XU CN209606651U (zh) 2019-01-07 2019-01-07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06651U true CN209606651U (zh) 2019-11-08

Family

ID=68400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22201.XU Active CN209606651U (zh) 2019-01-07 2019-01-07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066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8439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8439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2563B2 (en) Optical device
CN101078795B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00476535C (zh) 照明装置、图像显示装置及用于这些装置的光扩散板
US6502947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11413760A (zh)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KR20030010525A (ko) 면형 조명장치
CN101329035A (zh)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
CN102914907B (zh) 显示装置
CN201218442Y (zh)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JP5575697B2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JPH09101521A (ja) 面状光源用導光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28087B (zh) 側入式背光模組及側入式導光板
CN209606651U (zh) 导光体网点结构、导光体、模具、复合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261390A (zh) 复合式光学基板
JP2011503771A (ja) 変動する厚さを持つ光源
CN209417334U (zh) 改良的导光结构、模具、复合导光结构及装置
CN109725381A (zh) 改良的导光结构、模具、复合导光结构及装置
WO2020237715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CN214586326U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背光模组
JP2002133906A (ja) 面光源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7335195A (ja) 照明装置並びにそれが備える光制御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表示装置
CN215375842U (zh) 一种图形化导光板
CN215005949U (zh) 一种导光板及黑板灯
CN220730573U (zh) 光学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0123511U (zh) 一种光学膜片组及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