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05340U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05340U CN209605340U CN201821504933.4U CN201821504933U CN209605340U CN 209605340 U CN209605340 U CN 209605340U CN 201821504933 U CN201821504933 U CN 201821504933U CN 209605340 U CN209605340 U CN 2096053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outdoor
- indoor
- supply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包括:壳体,并且壳体具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和室内排风口;新风过滤器,新风过滤器设置在室外进风口处,以对进入壳体的室外空气进行过滤;回风过滤器,回风过滤器设置在室内排风口处,以对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送风组件,送风组件通过室内送风口连接到壳体,送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送风末端且每个送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排风组件,排风组件通过室内排风口连接到壳体,排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排风末端且每个排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和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壳体、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相连接,以控制净化系统的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新风系统都是由壳体内部的风机送风,空气沿着送风管道到达需要净化的空间,这种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壳体在给各个空间送风过程中,沿着送风管道的加长以及弯角的增多,正压送风到达出风口的风量会显著衰减;二、由于整个新风系统只有壳体内部的一套风机,因此不可能实现每个空间风量的单独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包括:
壳体,并且壳体具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和室内排风口;
新风过滤器,新风过滤器设置在室外进风口处,以对进入壳体的室外空气进行过滤;
回风过滤器,回风过滤器设置在室内排风口处,以对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
送风组件,送风组件通过室内送风口连接到壳体,送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送风末端且每个送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
排风组件,排风组件通过室内排风口连接到壳体,排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排风末端且每个排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和
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壳体、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相连接,以控制净化系统的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以及室内送风口相连接且与控制器相连接的室外进风口风阀、室外排风口风阀以及室内送风口风阀,
其中,室内排风口通过室内送风口风阀和回风过滤器连接到室内送风口、通过新风过滤器和室外排风口风阀连接到室外排风口,室外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风阀通过新风过滤器和室内送风口风阀连接到室内进风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部且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接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和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设置在室内排风口处以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设置在室外进风口处以检测室外空气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根据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外空气质量控制室外进风口风阀、室外排风口风阀以及室内送风口风阀的打开与闭合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且室外进风口通过全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室内送风口相连接、室外排风口通过全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室内排风口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均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一空气通道与多个第二空气通道交叉贴合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送风组件还包括:
送风管道,送风管道的一端与室内送风口相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分别连接到送风管道,并且每个送风末端包括送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送风末端管道内的送风末端风机、送风末端止回阀和送风末端送风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送风末端还包括送风末端控制器,送风末端控制器与送风末端风机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送风末端的送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风组件还包括:
排风管道,排风管道的一端与室内排风口相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排风末端分别连接到排风管道,并且每个排风末端包括排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排风末端管道内的排风末端风机、排风末端止回阀和排风末端送风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风末端还包括排风末端控制器,排风末端控制器与排风末端风机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排风末端的排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新风过滤器和回风过滤器中的每一个为静电吸附式过滤网、机械式过滤网或者复合式过滤网。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将动力装置放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的终端,从而减小了壳体部分的体积,使壳体更加便于安装和移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的管道内部产生主动负压,理论上无论管道长短或者管道弯角的多少,对风量的影响都很小,因此负压送风到达每个送风末端的风量衰减较小;每个送风末端和每个排风末端的动力装置可以实现风量的单独控制,因此可以实现每个空间风量的单独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包括壳体1、新风过滤器9、回风过滤器3、送风组件、排风组件以及控制器12,其中新风过滤器9、回风过滤器3均设置在壳体1内以组成该净化系统的主机结构。
壳体1为该净化系统的主机结构的外壳,用于安装主机的其它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是金属材料制成的箱体结构。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室外进风口10、室外排风口7、室内送风口4和室内排风口2,以分别与室外和室内连接,实现空气交换。其中,室外进风口10通过室外进风管道15接收室外空气,室外排风口7通过室外排风管道21将空气排出至室外。
新风过滤器9设置在室外进风口10处,以对进入壳体1的室外空气进行过滤。回风过滤器3设置在室内排风口2处,以对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新风过滤器9和回风过滤器3为静电吸附式过滤网、机械式过滤网、复合式过滤网或者本领域常用的其它用于空气净化的装置。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主机结构中的新风过滤器9和回风过滤器3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而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另外,新风过滤器9和回风过滤器3中的每一个也可以是不同过滤装置的组合。
送风组件的一端通过室内送风口4连接到壳体1,另一端为至少一个送风末端且每个送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以将经过主机净化的空气从每个送风末端送出。排风组件的一端通过室内排风口2连接到壳体1、另一端为至少一个排风末端且每个排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以将室内空气排出,实现空气交换。这样,通过在每个独立房间设置一个或多个送风末端和一个或多个排风末端,可以对每个房间实现空气流动循环;在每个送风末端和排风末端设置动力装置,可以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中形成负压,从而驱动主机内和主机外的空气流动,实现无动力主机。
控制器12分别与新风过滤器9、回风过滤器3、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相连接,以控制新风过滤器9、回风过滤器3、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的工作,实现空气净化的作用。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新风净化系统还包括分别与室外进风口10、室外排风口7以及室内送风口4相连接且与控制器 12相连接的室外进风口风阀11、室外排风口风阀8以及室内送风口风阀5,并且室内排风口2通过室内送风口风阀5和回风过滤器3连接到室内送风口4、通过新风过滤器9和室外排风口风阀8连接到室外排风口7,室外进风口10和室外进风口风阀11通过新风过滤器9和室内送风口风阀5连接到室内送风口4。这样,通过控制室外进风口风阀11、室外排风口风阀8 以及室内送风口风阀5的打开和关闭可以控制主机内的空气流动模式,下面对此做详细说明。
打开室内送风口风阀5、关闭室外排风口风阀8和室外进风口风阀11,即,关闭主机结构与外界空气的交换通道。启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使设置在送风末端和排风末端的动力装置在系统内产生负压,室内空气通过排风组件和壳体1的室内排风口2进入壳体1,经过回风过滤器3的过滤后通过室内送风口风阀5和室内送风口4进入送风组件,最后进入每个独立的房间。这样,通过该净化系统实现了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和净化,可以称为内循环模式。
关闭室内送风口风阀5、关闭室外排风口风阀8和室外进风口风阀11,即,关闭室内送风口4与室内排风口2之间的连通。启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使设置在送风末端和排风末端的动力装置在系统内产生负压;室内空气通过排风组件内进入壳体1,经过回风过滤器3的过滤后经过室外排风口风阀8、室外排风口7排出;室外空气通过室外进风口10、室外进风口风阀进入壳体1,经过新风过滤器9过滤后进入室内送风口风阀和室内送风口4进入送风组件,由送风组件将净化后的新风送入每个房间。这样,通过末端驱动,实现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的循环和净化,可以称为外循环模式。
打开室内送风口风阀5和室外进风口风阀11、关闭室外排风口风阀8,即,关闭向外界排出气体的通道。启动送风组件和排风组件,使设置在送风末端和排风末端的动力装置在系统内产生负压;室内空气通过排风组件和壳体1的室内排风口2进入壳体1,经过回风过滤器3的过滤后通过室内送风口风阀和室内送风口4进入送风组件,最后进入每个独立的房间;同时,室外空气通过室外进风口10、室外进风口风阀11进入壳体1,经过新风过滤器9过滤后进油室内送风口风阀5和室内送风口4进入送风组件,由送风组件将净化后的新风送入每个房间。这样,通过末端驱动,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和净化,同时将外部空气净化后送入室内,可以对室内和室外实现混合送风模式,可以称为混合循环模式。
由此可知,通过设置室外排风口风阀8、室外进风口风阀11、室内送风口风阀5可以将不同的进风口与排风口连接,实现不同的空气循环和净化模式,从而可以根据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选择不同工作模式。
参照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部且分别与控制器12相连接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13和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14。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13设置在室内排风口2处以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并将室外空气质量数据传送至控制器12,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14设置在室外进风口10处以检测室外空气质量并将室外空气质量数据传送至控制器12。这样,控制器12可以比较室内与室外的空气质量来判断选择哪种循环模式更利于人体健康。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使用者也可以手动选择使用哪种工作模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还包括全热交换器6。全热交换器6设置在壳体1内部,并且室外进风口10通过全热交换器6的第一空气通道(图中未示出)与室内送风口4相连接、室外排风口7通过全热交换器6的第二空气通道(图中未示出)与室内排风口2相连接。优选地,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均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一空气通道与多个第二空气通道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以增加其中传送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还可以以能够增加表面积接触的其它方式进行排列,而不限于交错。这样,在实现空气净化时,由于室内和室外的空气具有温度差,当两种气体经过全热交换器6时可以进行温度交换,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向靠近室内温度的方向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温度调节装置在调节新补充的空气的温度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净化系统中的送风组件包括送风管道16 和多个送风末端。送风管道16的一端与室内送风口4相连接,以从壳体1 内获取净化后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分别连接到送风管道16,以将新风送至独立的房间。每个送风末端包括送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送风末端管道内的送风末端风机18、送风末端止回阀17和送风末端送风口20。优选地,每个送风末端还包括送风末端控制器12(图中未示出),该送风末端控制器12可以与送风末端风机18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送风末端的送风量。这样,可以通过单独控制每个送风末端的送风末端风机18的转速以及送风末端止回阀17来控制独立房间内的送风量,实现独立控制。
参照图1,与送风末端的结构相似,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净化系统中的排风组件包括排风管道22和至少一个排风末端。排风管道22的一端与室内排风口2相连接,以将室内空气送入、经过净化后回送至室内或排至室外。至少一个排风末端分别连接到排风管道22,以将独立的房间内的空气排出。每个排风末端包括排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排风末端管道内的排风末端风机 24、排风末端止回阀23和排风末端排风口25。优选地,每个排风末端还包括排风末端控制器12(图中未示出),该排风末端控制器12可以与排风末端风机24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排风末端的排风量。这样,可以通过单独控制每个排风末端的排风末端风机24的转速以及排风末端止回阀23来控制独立房间内的排风量,实现独立控制。
下面以送风组件具有三个送风末端、排风组件具有三个排风末端为例,通过试验数据说明本实用新型空开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的技术效果。
分别在三个房间中设置一个送风末端和一个排风末端,其中房间一的送风末端距离主机的距离为3m,房间二的送风末端距离主机距离为8m,房间三的送风末端距离主机距离为13m。表一、表二和表三分别示出了三个房间的试验数据。
表一
表二
表三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表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可以实现很好的净化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普通新风系统因为距离和安装等原因导致的风量衰减的问题。
Claims (11)
1.一种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和室内排风口;
新风过滤器,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以对进入所述壳体的室外空气进行过滤;
回风过滤器,所述回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口处,以对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
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通过所述室内送风口连接到所述壳体,所述送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送风末端且每个送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
排风组件,所述排风组件通过所述室内排风口连接到所述壳体,所述排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排风末端且每个排风末端均具有动力装置;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壳体、所述送风组件和所述排风组件相连接,以控制所述净化系统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系统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以及所述室内送风口相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室外进风口风阀、室外排风口风阀以及室内送风口风阀,
其中,所述室内排风口通过所述室内送风口风阀和所述回风过滤器连接到所述室内送风口、通过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所述室外排风口风阀连接到所述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进风口风阀通过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所述室内送风口风阀连接到所述室内送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系统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和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所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口处以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所述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以检测室外空气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室内空气质量和所述室外空气质量控制所述室外进风口风阀、所述室外排风口风阀以及所述室内送风口风阀的打开与闭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系统还包括:
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且所述室外进风口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所述室内送风口相连接、所述室外排风口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所述室内排风口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均为多个,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空气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空气通道交叉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还包括:
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送风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分别连接到所述送风管道,并且每个送风末端包括送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所述送风末端管道内的送风末端风机、送风末端止回阀和送风末端送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末端还包括送风末端控制器,所述送风末端控制器与所述送风末端风机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送风末端的送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组件还包括:
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排风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排风末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排风管道,并且每个排风末端包括排风末端管道和设置在所述排风末端管道内的排风末端风机、排风末端止回阀和排风末端送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末端还包括排风末端控制器,所述排风末端控制器与所述排风末端风机相连接以控制相应的排风末端的排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所述回风过滤器中的每一个为静电吸附式过滤网、机械式过滤网或者复合式过滤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504933.4U CN209605340U (zh) | 2018-09-14 | 2018-09-14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504933.4U CN209605340U (zh) | 2018-09-14 | 2018-09-14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05340U true CN209605340U (zh) | 2019-11-08 |
Family
ID=6839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504933.4U Active CN209605340U (zh) | 2018-09-14 | 2018-09-14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05340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05159A (zh) * | 2018-09-14 | 2019-03-01 | 山东雪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CN111351154A (zh) * | 2020-03-09 | 2020-06-30 | 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的构建与使用方法 |
CN113432224A (zh) * | 2021-07-27 | 2021-09-24 | 韦氏(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立式病房用洁净风处理装置 |
CN113432226A (zh) * | 2021-07-27 | 2021-09-24 | 韦氏(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医院用新风净化系统 |
-
2018
- 2018-09-14 CN CN201821504933.4U patent/CN2096053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05159A (zh) * | 2018-09-14 | 2019-03-01 | 山东雪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CN111351154A (zh) * | 2020-03-09 | 2020-06-30 | 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的构建与使用方法 |
CN113432224A (zh) * | 2021-07-27 | 2021-09-24 | 韦氏(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立式病房用洁净风处理装置 |
CN113432226A (zh) * | 2021-07-27 | 2021-09-24 | 韦氏(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医院用新风净化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605340U (zh)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
KR20170103133A (ko) | 환기장치 | |
CN107131567A (zh) | 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0177301A1 (zh) | 带有新风组件的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365297U (zh) | 新风机 | |
KR101860454B1 (ko) | 실내공기의 순환, 배출 및 흡입기능을 구비한 공기순환시스템 | |
KR20180014122A (ko) | 환기장치 | |
CN105423429A (zh) | 超薄空调壁挂室内机 | |
KR100730716B1 (ko) | 환기유니트가 일체로 구비되는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
CN208075240U (zh) | 新风换气机 | |
CN20892024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6430312U (zh) | 新风净化器及空气净化装置 | |
KR20090117043A (ko) |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CN108548216A (zh) |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 |
CN109405159A (zh) | 中央云无动力新风净化系统 | |
CN20829607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3119380U (zh) | 一种舒适节能新风机 | |
CN207815516U (zh) |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 |
CN206803335U (zh) | 多功能空调机组 | |
CN211290286U (zh) | 一种壁挂空气处理系统 | |
CN112229007A (zh) | 新风机 | |
CN209431609U (zh) | 一种可进行内循环的全热交换器 | |
CN208332484U (zh) | 一种小温差送风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06A (zh) | 一种壁挂空气处理系统 | |
CN206191750U (zh) |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