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96384U -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96384U
CN209596384U CN201822113610.9U CN201822113610U CN209596384U CN 209596384 U CN209596384 U CN 209596384U CN 201822113610 U CN201822113610 U CN 201822113610U CN 209596384 U CN209596384 U CN 209596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body
catheter
interposing
deformable member
curved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136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21136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96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96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963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属于医用器械领域。该介入导管包括第一导管本体、第二导管本体、可形变构件以及第三导管本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接通道以及第三通道能够形成贯通的物质输送通道,利用可形变构件的变形能力改变第一导管本体与目标血管的角度,从而使第一导管本体容易进入目标血管,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内可以通过物质输送通道向目标血管内输送物质。

Description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背景技术
介入导管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介入人体内部的医疗器具,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介入导管可以按照人体实际血管分布形状或者构造对导管头部定制化加工,使介入导管能够满足在迂回的血管内到达目标血管的任务。
而在实际的医治过程中,并不能针对实际的血管分布形状或者构造对导管头部进行设计加工。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单弯导管,其能够适合于目标血管与主动脉弓成直角或钝角的血管分支,但是对于成锐角的血管分支,该单弯导管常常插管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旨在改善介入导管在面对成锐角的血管分支时插管难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包括第一导管本体、第二导管本体、可形变构件以及第三导管本体。
其中,第二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二通道,第二导管本体与第一导管本体连接,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可形变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形变构件内部具有连通通道,第一连接端与第二导管本体连接;第三导管本体的内部具有第三通道,第三导管本体与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三通道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可形变构件被构造成在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变形以使得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接通道以及第三通道能够形成贯通的物质输送通道,利用可形变构件的变形能力改变第一导管本体的与目标血管的角度。在使用时,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时与血管壁抵持,第一导管本体受到来自血管壁的外力,外力经第二导管本体传递至可形变构件的第一连接端。第三导管本体由于位于血管内,其外壁被血管内的物质包裹,当外力传递到第一连接端时第三导管本体并不会移动,与第三导管本体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为可形变构件的变形提供支撑。这样,可形变构件在第一连接端受到的外力作用下变形,第一导管本体与目标血管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使得第一导管本体与目标血管之间更趋于平行,从而容易进入目标血管,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内可以通过物质输送通道向目标血管内输送物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形变构件为弧形管,弧形管由弹性材料构成,弧形管被构造成在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弧形管能够变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管本体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中,由于第一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和第二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成钝角或者直角,在第一导管本体进入血管分支中时会触碰到血管壁并与之抵持,这样第一导管本体在受力的情况下,弧形管发生变形使得第一导管本体转动,第一导管本体与目标血管之间形成的锐角变小,即两者的位置关系趋于平行,从而第一导管本体容易进入目标血管。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形变构件为弧形管,弧形管由挠性材料构成,弧形管被构造成在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弧形管能够变形。当介入导管需要通过的路径长度较短时,可以根据人体血管的形状和构造将由挠性材料制成弧形管的形状预先改变,这样在进入目标血管时通过较小的变形就可以进入或者直接顺利进入目标血管。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弧形管的弧度为π/4~π/2。弧形管的弧度影响着第一导管本体的可转动角度的范围,将弧形管的弧度设计成π/4~π/2时,第一导管本体的可转动角度的范围较大,更有利于进入目标血管。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弧形管与第一导管本体分别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的相对两侧。由于第一导管本体和弧形管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的相对两侧,当第一导管本体受到外力需要转动时,由于弧形管具有凹口,弧形管的第一连接端向弧形管的凹口区域移动并带动弧形管变形压缩以配合第一导管本体的转动,使得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弧形管包括多个,且多个弧形管中的每个弧形管均与第一导管本体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的相对两侧。由于存在多个弧形管,其多个弧形管位于同一侧,可以扩大第一导管本体的可转动角度,相当于其可调节范围更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形变构件为直管,直管由弹性材料构成,直管被构造成在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弯曲。作为一种可替代方案,可形变构件也可以为直管,直管由弹性材料构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形变构件为直管,所述直管由挠性材料构成,所述直管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弯曲。作为一种可替代方案,可形变构件也可以为直管,直管由挠性材料构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管本体的长度为2~5cm。由于血管宽度的限制,第二导管本体可设置的长度范围较窄,当第二导管本体的长度为2~5cm时,即使在第一导管本体的端部发生较小的位移,第一导管本体也能够转动较大的角度,角度变化更加敏感。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介入导管,包括第一导管本体、第三导管本体以及可形变构件。
其中,第一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三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三通道,第三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可形变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形变构件内部具有连通通道,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导管本体连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三导管本体连接,第三通道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导管组件,包括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的介入导管。
作为一个例子,介入导管组件还包括牵引丝,牵引丝用于牵引所述介入导管运动。具体地,牵引丝为导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变形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手术的示意图。
图标:10-介入导管;100-第一导管本体;300-第二导管本体;500- 可形变构件;510-第一连接端;530-第二连接端;700-第三导管本体; 710-第一段第三导管本体;730-第二段第三导管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是电性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介入导管是脑血管造影手术最常用的器械工具之一,其主要用于对脑动脉血管的选择,并在导丝配合下完成对目标血管的插管,为下一步造影或者治疗提供路径保障。
相关技术中的单弯导管,其头部与单弯导管的主干成直角或者锐角,其主要适用于目标血管与主动脉弓成直角或者钝角的血管分支,但是,该单弯导管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时,若单弯导管的头部触碰到血管壁,血管壁将会与单弯导管的头部抵持,阻止其进入该血管分支中,从而造成插管困难。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单弯导管在介入手术中,在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时,若是能在小角度范围内改变单弯导管头部与单弯导管的主干的角度就能顺利进入目标血管,而由于单弯导管的头部和主干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和刚性以便进入目标血管,单弯导管的头部与单弯导管的主干的角度并不能改变。
对此,发明人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研究,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其能够降低介入导管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的难度,改善介入导管在面对成锐角的血管分支时插管难的技术问题。下面结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10,该介入导管10包括第一导管本体100、第二导管本体300、可形变构件500 以及第三导管本体700。
其中,第一导管本体100的横截面呈圆形,第一导管本体100 的长度在2~8cm,其内部具有第一通道。可以理解,第一导管本体100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椭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尽可能圆滑,减小第一导管本体100在血管内移动时的阻力,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
第二导管本体300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其内部具有第二通道,第二导管本体300与第一导管本体100连接,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导管本体30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导管本体30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90~150°。可以理解,第二导管本体300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椭圆形,横截面的形状也尽可能圆滑以减小第二导管本体300在血管内移动时的阻力,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导管本体300的长度为2~5cm,由于血管宽度的限制,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宽度范围较窄,当长度为 2~5cm时,即使第一导管本体100的端部发生较小的位移,第一导管本体100也能够转动较大的角度,角度变化更加敏感。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 300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时,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 300的外径相同,可以减小二者在血管中运动时受到血管内物质对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300的阻力,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300的连接处可以采用圆滑过渡的方式连接。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导管本体100与第二导管本体300 可以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介入导管10的头部需要具有一定硬度,其中,头部也就是本实用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 300。具有一定硬度的头部的作用在于便于医护人员使用该介入导管 10时能够在血管内控制头部的转动和移动。具体地,在使用时,介入导管10配合导丝使用,介入导管10通过导丝转动使得介入导管 10转动,或者对导丝抽拉以控制介入导管10的进退,从而使介入导管10进入迂回的血管直至进入目标血管中。由于介入手术是现在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介入导管10也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具体硬度值或者硬度范围值是能够获知或者知晓的,故在此不作详细描述。
可形变构件500的作用在于能够在第一导管本体100触碰到血管壁时能够变形,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300转动,从而改变第一导管本体100与血管的角度。第一导管本体100在到达目标血管时则可以调整其与目标血管的角度,尽量使第一导管本体100 的长度方向与血管的延伸方向平行,这样便于介入导管10的进入。
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导管本体10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510 和第二连接端530,可形变构件500内部具有连通通道,第一连接端 510与第二导管本体30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连接通道能够形成贯通的物质运输通道,便于药物进入。
请参阅图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可形变构件500为弧形管,弧形管由弹性材料构成,弧形管在第一导管本体100与血管壁抵接时弧形管能够变形。在第一导管本体100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中,由于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轴线方向和第二导管本体300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成钝角或者直角,在第一导管本体100进入血管分支中时会触碰到血管壁并与之抵持,这样第一导管本体100在受力的情况下,弧形管发生变形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转动,从而更容易地进入目标血管。
在具体设置时,可形变构件500为弧形管,弧形管由挠性材料构成,弧形管在第一导管本体100与血管壁抵接时弧形管能够变形。与前述内容的区别在于弧形管的材料不同。
弹性材料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且在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挠性材料也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但是在外力消失后并不会恢复原状,而是保持变形后的形状。无论是挠性材料还是弹性材料,弧形管均能够变形以使得介入导管10进入血管壁中。在一种具体的使用场景中,例如,在股动脉造影中,由于介入导管10进入血管内的路径较短。可以根据人体血管的形状和构造将由挠性材料制成的弧形管的形状预先改变,这样在进入目标血管时通过较小的变形就可以进入或者直接顺利进入目标血管。而在脑血管造影手术中,由于介入导管 10需要进入血管内的路径较长,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弧形管能够更好地适应迂回的血管,减小对血管壁的影响。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在考虑血管的形状、构造以及介入导管10 需要进入血管的路径长度等因素的条件下对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具体设置时,弧形管的弧度为π/4~π/2。弧形管的弧度影响着第一导管本体100的可转动角度的范围,将弧形管的弧度设计成π/4~π/2时,第一导管本体100的可转动角度的范围较大,更有利于进入成锐角的血管分支。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弧形管与第一导管本体100分别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相对两侧。请参阅图3,弧形管的弧度为π/2,在该方案中第一导管本体100位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右侧,弧形管位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左侧,由于第一导管本体100和弧形管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相对两侧,当第一导管本体100受到外力需要转动时,由于弧形管具有凹口,该凹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图3 中箭头指示方向),弧形管的第一连接端510向弧形管的凹口区域移动并带动弧形管变形压缩,配合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转动。请参阅图4,在具体设置时,弧形管包括多个,且多个弧形管中的每个弧形管均与第一导管本体100分别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多个弧形管均设置于同一侧,例如,图3中的两个弧形管均位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左侧。由于存在两个弧形管设置于第二导管本体300的同一侧,可以扩大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转动角度。
可以理解,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请参阅图5,可形变构件500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例如,可形变构件500为直管,该直管由弹性材料或者挠性材料构成。直管在第一导管本体100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弯曲。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直管,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内容的弧形管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第三导管本体700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可形变构件500的变形提供支撑,可形变构件500的第一连接端510与第二导管本体300连接,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受到的力经第二导管本体300传递到第一连接端510,并使得可形变构件500压缩变形,而可形变构件500的变形还需要一个支撑点,否则可形变构件500受到由传递到第一连接端 510的外力作用下移动并不会发生变形。第三导管本体700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通过第二连接端530向可形变构件500提供支撑。
在具体设置时,第三导管本体700的内部具有第三通道,第三导管本体700与第二连接端530连接,第三导管本体700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二导管本体300连通,可形变构件500在第一导管本体100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变形以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进入血管内。由于第三导管本体700在血管内时,其与血管内的物质接触,也就是第三导管本体700被血管内的物质包裹,其具有一定的刚性,当第一导管本体 100受到的力经第二导管本体300传递到第一连接端510时,第三导管本体700并不会移动,其为第二连接端530提供支撑或者说限制第二连接端530移动,从而使得可形变构件500变形,第一导管本体 100顺利进入目标血管中。
其中,第三导管本体700可以由柔性材料和/或硬质材料制成。关于其具体材质的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人体血管的构造、形状以及介入导管10的路径长度选择。一般而言,当介入导管10的路径长度较长时,如在脑血管造影手术中,为了适应迂回的血管,第三导管本体700可以由柔性材料构成,或者与可形变构件500的第二连接端530直接连接的一段(以下称为第一段第三导管本体710)由硬质材料构成,第一段第三导管本体710再与由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段第三导管本体730连接(请参阅图6)。由于第一段第三导管本体710 是由硬质材料构成,其不易变形,能够为可形变构件500的变形提供更好的支撑,第二段第三导管本体730由于是柔性材料制成,能够适用迂回的血管。当介入导管10的路径长度较短时,如股血管造影手术中,第三导管本体700可以由硬质材料构成,这样更便于操作,甚至不需要再利用导丝牵引。
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导管本体100、第二导管本体300以及第三导管本体700可以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制成。此外,也可以采用其他常用医疗塑料,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
在其他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导管本体300也可以非必要的,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提供一种介入导管10,包括第一导管本体100、第三导管本体700以及可形变构件500。
其中,第一导管本体100内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三导管本体700 内部具有第三通道,第三导管本体70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管本体 100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可形变构件50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510和第二连接端530,可形变构件500内部具有连通通道,第一连接端510与第一导管本体100连接,第二连接端 530与第三导管本体700连接,第三通道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可形变构件5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管本体100 和第三导管本体700连通,即第一连接端510与第一导管本体100 连接,第二连接端530与第三导管本体700连接,第三通道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该实施例的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内容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介入导管10组件,该介入导管 10组件包括介入导管10和牵引丝。其中,牵引丝用于牵引介入导管 10运动。其中,牵引丝控制介入导管10的移动和转动。
在具体设置时,牵引丝为导丝,其中导丝的材料为不锈钢,表面为聚四氟乙烯涂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导丝。
为了便于领域,对本实用新型例提供的介入导管10及介入导管组件的工作过程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再次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8,示出了介入导管10进行脑血管造影手术的示意图。图8中,左颈总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股动脉穿刺成功后,介入导管10进入股动脉,在导丝的牵引下移动至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当第一导管本体100从左颈总动脉的入口处进入时,颈总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而第一导管本体100的轴线方向和第二导管本体300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钝角,其并不能直接进入左颈总动脉内,第一导管本体100的端部会与左颈总动脉的血管壁触碰,当第一导管本体100受到来自血管壁的施加的力时,可形变构件500变形,第一导管本体100和第二导管本体300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两者往趋于平行的位置关系发展,从而使得第一导管本体100进入左颈总动脉。在第一导管本体100进入左颈总动脉后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接通道以及第三通道形成的贯通的物质输送通道输送物质进入左颈总动脉,例如药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管本体,所述第一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一通道;
第二导管本体,所述第二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导管本体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
可形变构件,所述可形变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可形变构件内部具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连接;以及
第三导管本体,所述第三导管本体的内部具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导管本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可形变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变形以使得所述第一导管本体进入目标血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构件为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弧形管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所述弧形管能够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构件为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由挠性材料构成,所述弧形管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所述弧形管能够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管的弧度为π/4~π/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管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管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弧形管中的每个所述弧形管均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构件为直管,所述直管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直管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构件为直管,所述直管由挠性材料构成,所述直管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导管本体与血管壁抵接时能够弯曲。
9.一种介入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管本体,所述第一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一通道;
第三导管本体,所述第三导管本体内部具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或者直角;
可形变构件,所述可形变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可形变构件内部具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导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三导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三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10.一种介入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导管;以及
牵引丝,所述牵引丝用于牵引所述介入导管运动。
CN201822113610.9U 2018-12-17 2018-12-17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596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3610.9U CN209596384U (zh) 2018-12-17 2018-12-17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3610.9U CN209596384U (zh) 2018-12-17 2018-12-17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96384U true CN209596384U (zh) 2019-11-08

Family

ID=68396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1361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596384U (zh) 2018-12-17 2018-12-17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963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4622A (zh) * 2021-04-27 2021-08-20 上海火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管通路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4622A (zh) * 2021-04-27 2021-08-20 上海火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管通路系统
CN115845230A (zh) * 2021-04-27 2023-03-28 上海火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管通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02213B2 (ja) 配置された末梢静脈カテーテルによる流体移送デバイス及び方法
AU2019201492B2 (en) Graft for use with counterpulsation device
AU2012261630B2 (en) Anatomic fit of a percutaneous VAD for right heart support
CN103648572B (zh) 插管器用鞘
CN106999703B (zh) 双材料y形连接器
CN103153381B (zh) 固定装置及导管套件
EP2954923B1 (en) Balloon catheter
NZ243696A (en) Catheter with segments having different flexibility
CN209596384U (zh) 介入导管及介入导管组件
JPS62112567A (ja) 複合チユ−ブおよび該チユ−ブを用いる流体の採取または注入方法
JP2016537055A (ja) 弁器具への医療用装置の固定
CN102028510A (zh) 输送装置
US20230020179A1 (en) Indwelling venous cannula
WO2020153208A1 (ja) カテーテル
US2010024979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an implanted catheter from a patient
JP2011062320A (ja) 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US20220117764A1 (en) Delivery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0507307B2 (en) Guidewire for catheter insertion
US9637848B2 (en) Bendable straight knitting needle with ergonomic benefit
JP2014124302A (ja) カテーテル
CN206026794U (zh) 防血栓留置针
WO2014170782A1 (en) Optimal lumen design for optical shape sensing device
CN216824432U (zh) 一种可调弯鞘管
JP2007222666A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3087477A1 (zh) 一种可调弯鞘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