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88294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88294U
CN209588294U CN201920185674.1U CN201920185674U CN209588294U CN 209588294 U CN209588294 U CN 209588294U CN 201920185674 U CN201920185674 U CN 201920185674U CN 209588294 U CN209588294 U CN 209588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shell
indoor ai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56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勇
严亚鹏
李艳荣
张文武
邱敏
冉靖杰
孙星星
姚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56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88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88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88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换热器,换热器位于壳体内,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内出风口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外出风口连通;电控盒,电控盒与壳体的外周壁连接,且电控盒邻近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通过将电控盒邻近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可以减少电控盒外侧的空气与电控盒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进而提升新风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机上设置有电控盒,新风机工作过程中,电控盒上容易出现凝露,影响新风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可以减少凝露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电控盒,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且所述电控盒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通过将电控盒邻近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可以减少电控盒外侧的空气与电控盒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进而提升新风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所述电控盒设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邻的两侧壁中的一个上,且所述电控盒设在相应的侧壁的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所述侧板形成为环形以限定出上下均敞开的容纳空间;和顶板,所述顶板设在所述侧板的上方以封堵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部敞开口,所述顶板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侧板的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为一体成型件;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连接以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部分的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边缘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个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形成为矩形环状,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板连接,所述第二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第三板,所述第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板垂直,所述第三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其中,所述顶板由所述第一板弯折形成,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相对的部分的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在所述侧板的下方以封堵所述容纳空间的下部敞开口,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的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邻近所述顶板的边缘且与所述翻边间隔开,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翻边与所述凸起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翻边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沿所述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所述侧板的部分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凹入以形成凹入部,所述凹入部上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贯穿孔,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控盒连接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相对设置,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过线胶圈,所述过线胶圈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凹入部的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止抵。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电控盒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电控盒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电控盒的主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新风机的电控盒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新风机100,
壳体1,室外进风口11,室外出风口12,
室内进风口13,室内出风口14,第二贯穿孔15,
换热器2,电控盒3,侧板31,
第一侧板311,第一板3111,第二板3112,第三板3113,
第二侧板312,凹入部313,第一贯穿孔3131,
顶板32,翻边321,底板33,
凸起34,过线胶圈4,进风风机5,排风风机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顶”、“底”、“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100,包括:壳体1、换热器2和电控盒3。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上设有室外进风口11、室外出风口12、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换热器2位于壳体1内,换热器2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11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内出风口14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13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外出风口12连通。
由此,室内的空气在经过换热器2排向室外的过程中,可以与换热器2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这部分空气的余热或者余冷的回收,具有节能和环保的优点。同时,室外的新鲜空气在经过换热器2输送至室内的过程中,可以与换热器2进行换热,以实现对新鲜空气的加热或者冷却,从而减少新鲜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进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盒3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且电控盒3邻近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电控盒3可以是邻近室内进风口13设置;或者,电控盒3邻近室内出风口14设置;或者,电控盒3设置在邻近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的位置。
由于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存在较大的温差,尤其是在冬季或者夏季,对于安装在室外的新风机100,新风机100暴露在室外的环境中,新风机100的壳体1与室内的空气也存在较大的温差。
当电控盒3邻近室内进风口13设置时,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3进入新风机100内,并朝向换热器2流动,且这部分气流在流向换热器2的过程中,可以与其外侧的靠近室内进风口13的壳体1进行换热,以减少靠近室内进风口13的壳体1与这部分气流之间的温差。同时,靠近室内进风口13的壳体1又可以与其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这部分壳体1的空气与邻近室内进风口13设置的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例如,在冬季时,室内的温度相对于室外的温度会更高,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3进入新风机100,由于这部分空气的温度相对较高,这部分空气可以与其外侧的温度较低的壳体1进行换热,同时经过换热后的这部分壳体1又可以与壳体1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这部分壳体1的空气的温度与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再如,在夏季时,室内的温度相对于室外的温度会更低,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3进入新风机100,由于这部分空气的温度相对较低,这部分空气可以与其外侧的温度较高的壳体1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这部分壳体1又可以与壳体1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这部分壳体1的空气的温度与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当电控盒3邻近室内出风口14设置时,室外的空气可以经过室外进风口11进入第一换热通道,并在第一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空气在流向室内出风口14的过程中,会与外侧的靠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这部分壳体1又可以与壳体1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的空气与邻近室内出风口14的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例如,在冬季时,电控盒3相对于室外的温度会更高,室外的空气可以经过室外进风口11进入第一换热通道,并在第一换热通道内进行吸热,经过升温后的空气在流向室内出风口14的过程中,会与外侧的邻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进行换热,使得这部分壳体1的温度升高,升温后的这部分壳体1又可以与壳体1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的空气与邻近室内出风口14的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再如,在夏季时,电控盒3相对于室外的温度会更低,室外的空气可以经过室外进风口11进入第一换热通道,并在第一换热通道内进行放热,经过降温后的空气在流向室内出风口14的过程中,会与外侧的邻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进行换热,使得这部分壳体1的温度降低,降温后的这部分壳体1又可以与壳体1外侧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靠近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的空气与邻近室内出风口14的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当电控盒3设置在邻近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的位置,从室内进风口13进入新风机100内的空气以及从室外进风口11进入新风机100内并与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的空气,均可以与靠近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的壳体1进行换热,使得邻近室内出风口14和室内进风口13的壳体1周围的空气与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100,通过将电控盒3邻近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可以减少电控盒3外侧的空气与电控盒3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凝露的产生,进而提升新风机100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设在壳体1的同一侧壁上,电控盒3设在壳体1上与室内进风口13相邻的两侧壁中的一个上,且电控盒3设在相应的侧壁的靠近室内进风口13的一端。由此,可以简化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设置位置的复杂度,使得新风机100结构更加的规整、美观,同时还可以降低安装的难度,提升安装和检修的效率。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设在壳体1的左侧壁(如图1所示的左侧)上,电控盒3设在邻近室内进风口13的下侧壁(如图1所示的下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电控盒3包括:侧板31和顶板32,侧板3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侧板31形成为环形以限定出上下均敞开的容纳空间,顶板32设在侧板31的上方以封堵容纳空间的上部敞开口,顶板32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参照图6),翻边321位于侧板31的远离容纳空间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翻边321对侧板31具有包裹的效果,翻边321可以遮挡侧板31与顶板32之间的间隙,外界的水(例如雨水)流过顶板32时,不会浸入电控盒3的内部,从而可以提升电控盒3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侧板31包括: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第一侧板31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为一体成型件,第一侧板31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311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另一端连接以限定出容纳空间,顶板32的与第二侧板312相对部分的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由此,可以简化侧板31结构的复杂度,降低侧板31的制造成本。此外,顶板32的与第二侧板312相对部分的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翻边321对第二侧板312与顶板32之间的间隙具有遮挡的作用。
其中,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一体成型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的装配效率,保证了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的连接可靠性,再者,一体成型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顶板32的与第一侧板311相对的边缘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板312在与第一侧板311配合安装后,第二侧板312与顶板32之间存在间隙,同时第二侧板312与第一侧板311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之间也存在间隙,通过将顶板32的与第一侧板311相对的边缘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翻边321可以对第一侧板311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与第二侧板312之间的间隙存在遮挡。由此,可以更好的提升电控盒3的防水效果,进而保证电控盒3工作的安全性。
具体地,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顶板32的与第一侧板311相对的边缘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翻边321,且与顶板32的与第二侧板312相对部分的外边缘处的翻边321为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侧板31形成为矩形环状,第一侧板311包括:第一板3111、第二板3112和第三板3113,第一板311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第二板3112的一端与第一板3111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板3111连接,第二板3112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一端连接,第三板3113的一端与第一板3111的另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板3111垂直,第三板3113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连接。其中,顶板32由第一板3111弯折形成,顶板32的与第二板3112和第三板3113相对的部分的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
可以理解的是,侧板31形成为矩形环状,可以便于侧板31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同时侧板31的结构也更加规整,视觉上更加美观。此外,顶板32由第一板3111弯折形成,不仅可以保证第一板3111与顶板32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第一板3111与顶板32的装配效率,保证了第一板3111与顶板32的连接可靠性,再者,还可以提升侧板31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同时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控盒3还包括底板33,底板33设在侧板31的下方以封堵容纳空间的下部敞开口,底板33与第二侧板312一体成型。其中,底板33与第二侧板312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底板33与第二侧板312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底板33与第二侧板312的装配效率,保证了底板33与第二侧板312的连接可靠性,再者,一体成型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顶板32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凸起34,凸起34邻近顶板32的边缘且与翻边321间隔开,第二侧板312位于翻边321与凸起34之间。
凸起34与翻边321可以限定出一个容纳空间,第二侧板312的一端可以容纳在容纳空间内,从而实现对第二侧板312的限位。此外,凸起34对第二侧板312还具有支撑作用,可以避免第二侧板312受力朝向电控盒3的内部凹陷,从而可以提升电控盒3的结构强度,保证电控盒3工作的可靠性。例如,凸起34可以为支撑块、凸筋或者压筋。
进一步地,凸起34为多个,多个凸起34沿翻边3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凸起34可以在多个位置承担对第二侧板312的支撑和限位的作用。由此,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二侧板312受力朝向电控盒3的内部凹陷,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控盒3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电控盒3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凸起34沿翻边321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凸起34沿翻边321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增加凸起34与第二侧板312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二侧板312受力朝向电控盒3的内部凹陷,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控盒3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电控盒3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与壳体1连接的侧板31的部分朝向容纳空间凹入以形成凹入部313,凹入部313上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贯穿孔3131,壳体1与电控盒3连接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贯穿孔15,第二贯穿孔15与第一贯穿孔3131相对设置,新风机100还包括过线胶圈4,过线胶圈4一端穿过第二贯穿孔15与凹入部313的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止抵。
需要说明的是,电控盒3与新风机100壳体1内的器件之间设置有连接线,连接线可以穿过过线胶圈4,过线胶圈4对连接线具有保护的作用,可以提升连接线工作的可靠性。
相关技术中,过线胶圈容易出现固定不紧的问题,造成过线胶圈脱落,影响连接线工作的可靠性。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控盒3的与壳体1连接的侧板31的部分朝向容纳空间凹入形成凹入部313,凹入部313的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可以与过线胶圈4的穿过第二贯穿孔15的一端止抵,通过凹入部313可以将过线胶圈4压紧,以实现对过线胶圈4的进一步固定,从而可以提升过线胶圈4工作的可靠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新风机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新风机100包括壳体1、换热器2、电控盒3、进风风机5和排风风机6。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上设有室外进风口11、室外出风口12、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其中室外进风口11和室外出风口12位于壳体1的右侧壁上,室内进风口13和室内出风口14无语壳体1的左侧壁上,同时室内进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2靠近壳体1的下侧壁设置,室内出风口14和室外进风口11靠近壳体1的上侧壁设置。
如图1所示,换热器2位于壳体1内,换热器2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11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内出风口14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13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室外出风口12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风机5和排风风机6均靠近壳体1的下侧壁设置。具体地,进风风机5位于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左端),且进风风机5位于靠近室内进风口13的一侧。排风风机6位于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且排风风机6位于靠近室外出风口12的一侧。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电控盒3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且电控盒3邻近室内进风口13设置。具体地,电控盒3包括:侧板31、顶板32和底板33,侧板3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侧板31形成为环形以限定出上下均敞开的容纳空间,顶板32设在侧板31的上方以封堵容纳空间的上部敞开口,顶板32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翻边321位于侧板31的远离容纳空间的一侧。底板33设在侧板31的下方以封堵容纳空间的下部敞开口。
如图1和图3所示,与壳体1连接的侧板31的部分朝向容纳空间凹入以形成凹入部313(参照图2),凹入部313上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贯穿孔3131,壳体1与电控盒3连接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贯穿孔15,第二贯穿孔15与第一贯穿孔3131相对设置,新风机100还包括过线胶圈4,过线胶圈4一端穿过第二贯穿孔15与凹入部313的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止抵。
如图4和图5所示,侧板31形成为矩形环状,侧板31包括: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第一侧板31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第一侧板311与顶板32为一体成型件。第一侧板31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311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另一端连接以限定出容纳空间,顶板32的与第二侧板312相对部分的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参照图6)。其中,顶板32的与第一侧板311相对的边缘的靠近第二侧板312的两个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侧板311包括:第一板3111、第二板3112和第三板3113,第一板3111与壳体1的外周壁连接。第二板3112的一端与第一板3111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板3111连接,第二板3112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的一端连接。第三板3113的一端与第一板3111的另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板3111垂直,第三板3113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312连接。其中,顶板32由第一板3111弯折形成,顶板32的与第二板3112和第三板3113相对的部分的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321。
如图7和图8所示,顶板32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凸起34,凸起34邻近顶板32的边缘且与翻边321间隔开,第二侧板312位于翻边321与凸起34之间。具体地,凸起34为多个,多个凸起34沿翻边3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且所述电控盒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所述电控盒设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邻的两侧壁中的一个上,且所述电控盒设在相应的侧壁的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
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所述侧板形成为环形以限定出上下均敞开的容纳空间;和
顶板,所述顶板设在所述侧板的上方以封堵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部敞开口,所述顶板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侧板的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为一体成型件;和
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连接以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部分的外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边缘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个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形成为矩形环状,所述第一侧板包括:
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连接;
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板连接,所述第二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
第三板,所述第三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板垂直,所述第三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
其中,所述顶板由所述第一板弯折形成,所述顶板的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相对的部分的边缘设有向下弯折的所述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在所述侧板的下方以封堵所述容纳空间的下部敞开口,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邻近所述顶板的边缘且与所述翻边间隔开,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翻边与所述凸起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翻边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沿所述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所述侧板的部分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凹入以形成凹入部,所述凹入部上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贯穿孔,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控盒连接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相对设置,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过线胶圈,所述过线胶圈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凹入部的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止抵。
CN201920185674.1U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Active CN209588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5674.1U CN209588294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5674.1U CN209588294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88294U true CN209588294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54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5674.1U Active CN209588294U (zh) 2019-02-01 2019-02-01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88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0101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5757925A (zh)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0755579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9588294U (zh) 新风机
CN207963099U (zh) 空调器的外壳组件及空调器
CN103542452A (zh) 嵌入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5847065U (zh) 一种高压变频器散热结构
CN204629830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758516U (zh) 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05641400U (zh)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10861424U (zh) 蜗壳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742201U (zh) 空空冷三相异步电动机风罩
CN206231184U (zh) 汽车空调的进气系统
CN205957311U (zh) 一种风洞空调器
CN208382532U (zh) 底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781921A (zh) 空调室外机的壳体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04322983U (zh) 一种冷暖除霜器
CN208920185U (zh) 取暖器
CN205641197U (zh) 空调柜机
CN202993371U (zh) 嵌入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8804784U (zh) 电控盒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09054980U (zh) 一体式换热器结构
CN208296098U (zh) 空调器
CN205641403U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柜机
CN2916453Y (zh) 一种分体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