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74846U -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 Google Patents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74846U
CN209574846U CN201822185221.7U CN201822185221U CN209574846U CN 209574846 U CN209574846 U CN 209574846U CN 201822185221 U CN201822185221 U CN 201822185221U CN 209574846 U CN209574846 U CN 209574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ting
connecting tube
utricule
filler line
smal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852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美丽
李萍
付丽娜
韩丹
王李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 Bo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 Bo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 Bo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 Bo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852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74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74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74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包括置入套管,套管内充注管,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囊体设置管内硬质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上的充注口连接。套管内充注管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所述充注管与充注口通过细线捆绑固定;或者,充注管与充注口通过生物胶连接;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前端撑开部分及中间的连接管;连接管内设置牵拉条;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前端的伸出小杆,伸出小杆设置在连接管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每侧伸出小杆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通过上述置入器械的设置可以有效将囊状撑开器置入,操作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椎体外科手术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针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时使用的器械;具体涉及为一种设置在棘突间撑开器置入器械。
背景技术
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腰椎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退变,退变性腰椎疾患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骨病科常见的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在西方国家约有50%的成年人曾患腰痛,其中约半数需要就诊;在我国需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约每1000人每年1例。一直以来,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被普遍公认是治疗严重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主要方法,但融合固定术后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术后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可能。
目前腰椎动态固定正在成为近年来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比较热门的一种技术,有人工全椎间盘置换、人工髓核置换、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棘突间动态固定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其中棘突间动态固定创伤最小,安全性最高,操作最简单,并发症轻微,即使失败也不影响其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因而发展迅速。虽然棘突间内固定系统的植入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术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棘间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增大椎管容积,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的面积、卸载后方纤维环的负荷,减少相应节段小关节载荷。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复发率低,疼痛等症状缓解显著,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生活等诸多优点。
但现有的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器尚存在一些缺陷,如当固定器体积过大致术中创伤大、术后体内占位多、安装困难(如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或有的利用捆绑带长期固定易松弛等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稳定器因手术部分较小置入时间也长,置入困难,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压力;另外现有技术的棘突稳定器械已经置入,不好通过影等手段进行有效的突出观察。另外,现有的稳定器大小都是固定不可调节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及不同椎体间情况需要设置多个不同型号,使用时需要借用试模反复多次进行操作,因此需要根据现有技术中稳定器设置困难,创口较大,且置入后不好记录观察且操作时间长等问题,设置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棘突稳定器设置困难较费时,手术需要创口较大,且置入后不好记录稳定器情况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其包括一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囊体由弱弹性材料制备;囊体充满物质后的形成一个带两翼的结构,两翼中间设置连接,且两翼中间形成放置时与上下棘突吻合的凹陷;囊体顶部一侧设置一充气或充液的冲注口;囊体顶部中间设置防粘连胶体结构,且在囊体顶部设置影像标记。使用时,通过将未填充的囊体设置到手术部位,置入后通过后端充注口对囊体进行物质填充,整个操作更加顺畅,且因为注入时通过将囊体结构设置到手术部位的方式,使置入的结构更小,因此需要的手术开口更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更小,且在手术时因小创口而使黄韧带保留的机会更大,而减少现有技术设置在两棘突上绑带的设置,且撑开器械撑开的尺寸也会变小;上述一系列活动都将会减少手术难度,减少操作时间,进而会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另外因为是囊体的设置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量的物质填充,可以增加单个器械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所述囊体内填充可胶体化的液体,且在填充完成后的充注口内填充可固化封堵胶,此种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将囊体设置到棘突间进行撑开椎体,减少腰椎推行的痛苦。
进一步,所述影像标记为设置在囊体顶部的生物相容性金属标记,如钛合金标记,金属标记的设置可以在伤口缝合后通过影像照射获取囊体的位置图像,以协助医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诊断。
进一步,所述金属标记为十字形或“L”形标记。
进一步,在囊体两侧翼内设置数根垂直支撑,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囊体撑开后的韧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囊体位置。
进一步,设置3D打印的囊体,手术前通过扫描及手术模拟确定囊体的大小及形状,并根据囊体自身的弱弹性,实现一定范围的调节,保证个体化的有效性。
本发明设置了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其包括置入套管,套管内充注管,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囊体设置管内设置硬质套管内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上的充注口连接;套管内充注管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充注结构为高压冲注结构,且在高压充注结构内部设置压力感受器,以了解前方囊体内压力情况。使用时先将囊体与充注管连接,并将囊体与充注管设置到囊体设置管内,后将套管置入到对应棘突上方,将棘突撑开钳伸入手术部位处,后将两棘突撑开一定空间,后将囊体设置管通过此空间置入到棘突间的缝隙内,后将设置管后撤,漏出囊体,后利用充注管对囊体进行填充,填充后利用充注管再填充部分生物胶物质封堵充注口,后将充注管撤回即可。
进一步,所述充注管与充注口通过细线捆绑固定,此种固定方式可以在冲注结束后,通过手术剪将细线剪下后撤出充注管。或者充注管与充注口通过生物胶连接,待手术结束后通过将棘突撑开钳取出后,利用手术剪,将连接处剪开即可。
进一步,所述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前端撑开部分及中间的连接管;连接管内设置牵拉条,且连接管的管径稍大于牵拉条的直径;牵拉部分与牵拉条连接,牵拉条前端连接一活动推板;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前端的伸出小杆,伸出小杆设置在连接管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每侧伸出小杆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两直角梯形板沿连接管纵轴对称设置,两直角梯形板的窄边侧与伸出小杆通过转轴连接,正常设置状态下,两直角梯形形成一梯形空间,活动推板处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通过将活动推板从最大边处移到最小边处,达到使直角梯形板长边部分向外转动的目的,进而达到牵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设置在最前方,通过向后牵拉牵拉条达到撑开手术部位的目的,或者所述梯形空间的最大边设置在靠近连接管前方,通过向前推动牵拉条达到撑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直角梯形板上设置转轴孔,转轴伸入转轴孔内,转轴与伸出小杆一体连接,且在转轴与转轴孔之间设置一扭力弹簧,扭力弹簧一端连接在直角梯形板上,一端连接在转轴上,通过此种连接实现扭力自动复位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撑开与复位。
进一步,所述牵拉部分包括内外两部分,两部分顶部连接且下部中间为环形套入孔;套入孔套接在连接管上,内部部分设置一带螺纹孔的牵拉结构,螺纹孔供牵拉条的螺纹段伸入,外部部分设置在连接管外侧;通过转动牵拉部分实现牵拉部分与牵拉条位置的相对移动,达到上下牵拉移动的目的。
进一步,在连接管外侧设置凹槽,在牵拉部分外部部分内侧设置对应的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的将套接部分固定到连接管上,防止其脱出。
进一步,螺纹段的直径大于前端牵拉条的直径,且在连接管末端设置一供螺纹段移动的大口径部分。
进一步,所述充注管与连接管在末端分开设置,且在连接管上设置一弯折结构,且防止发生牵拉条转动的情况,防止发生相互干扰。
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囊体置入时体积更小,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的创口;减少患者痛苦,且在置入后通过注入填充材料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操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牵拉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牵拉部分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转轴在前方的牵拉部分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转轴部分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牵拉部分有连接管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牵拉部分无连接管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充注管、囊体及冲注结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囊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囊体结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囊体结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囊体;12、胶体结构;13、影像标记;14、垂直支撑;15、充注口;2、置入套管;21、囊体设置管;211、充注管;3、牵推式撑开钳;31、牵拉部分;311、环形套入孔;312、内部部分;314、螺纹孔;315、螺纹段; 316、外部部分;317、凹槽;318、凸出;319、大口径部分;32、连接管;33、前端撑开部分;34、牵拉条;35、活动推板;36、伸出小杆;37、直角梯形板; 38、转轴孔;39、转轴;391、扭力弹簧;4、冲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其包括一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囊体1;其特征在于,囊体1由弱弹性材料制备;囊体1充满物质后的形成一个带两翼的结构,两翼中间设置连接,且两翼中间形成放置时与上下棘突吻合的凹陷;囊体1顶部一侧设置一充气或充液的冲注口;囊体1顶部中间设置防粘连胶体结构12,且在囊体1顶部设置影像标记13。使用时,通过将未填充的囊体1设置到手术部位,置入后通过后端充注口15对囊体1进行物质填充,整个操作更加顺畅,且因为注入时通过将囊体1结构设置到手术部位的方式,使置入的结构更小,因此需要的手术开口更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更小,且在手术时因小创口而使黄韧带保留的机会更大,而减少现有技术设置在两棘突上绑带的设置,且撑开器械撑开的尺寸也会变小;上述一系列活动都将会减少手术难度,减少操作时间,进而会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另外因为是囊体1的设置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量的物质填充,可以增加单个器械的使用范围。
囊体1内填充可胶体化的液体,且在填充完成后的充注口15内填充可固化封堵胶,此种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将囊体1设置到棘突间进行撑开椎体,减少腰椎推行的痛苦。
影像标记13为设置在囊体1顶部的生物相容性金属标记,如钛合金标记,金属标记的设置可以在伤口缝合后通过影像照射获取囊体1的位置图像,以协助医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诊断。金属标记为十字形或“L”形标记。
实施例2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其包括一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囊体1;其特征在于,囊体1由弱弹性材料制备;囊体1充满物质后的形成一个带两翼的结构,两翼中间设置连接,且两翼中间形成放置时与上下棘突吻合的凹陷;囊体1顶部一侧设置一充气或充液的冲注口;囊体1顶部中间设置防粘连胶体结构12,且在囊体1顶部设置影像标记13。使用时,通过将未填充的囊体1设置到手术部位,置入后通过后端充注口15对囊体1进行物质填充,整个操作更加顺畅,且因为注入时通过将囊体1结构设置到手术部位的方式,使置入的结构更小,因此需要的手术开口更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更小,且在手术时因小创口而使黄韧带保留的机会更大,而减少现有技术设置在两棘突上绑带的设置,且撑开器械撑开的尺寸也会变小;上述一系列活动都将会减少手术难度,减少操作时间,进而会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另外因为是囊体1的设置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量的物质填充,可以增加单个器械的使用范围。
囊体1内填充可胶体化的液体,且在填充完成后的充注口15内填充可固化封堵胶,此种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将囊体1设置到棘突间进行撑开椎体,减少腰椎推行的痛苦。
影像标记13为设置在囊体1顶部的生物相容性金属标记,如钛合金标记,金属标记的设置可以在伤口缝合后通过影像照射获取囊体1的位置图像,以协助医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诊断。金属标记为十字形或“L”形标记。
在囊体1两侧翼内设置数根垂直支撑14,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囊体1撑开后的韧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囊体1位置。
设置3D打印的囊体1,手术前通过扫描及手术模拟确定囊体1的大小及形状,并根据囊体1自身的弱弹性,实现一定范围的调节,保证个体化的有效性。
实施例3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其包括置入套管2,套管内充注管 211,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21,囊体设置管 21内硬质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1上的充注口15连接。使用时先将囊体1与充注管连接,并将囊体1与充注管设置到囊体设置管21内,后将套管置入到对应棘突上方,将棘突撑开钳伸入手术部位处,后将两棘突撑开一定空间,后将囊体设置管21通过此空间置入到棘突间的缝隙内,后将设置管后撤,漏出囊体1,后利用充注管对囊体1进行填充,填充后利用充注管再填充部分生物胶物质封堵充注口15,后将充注管撤回即可。
充注管与充注口15通过生物胶连接,待手术结束后通过将棘突撑开钳取出后,利用手术剪,将连接处剪开即可。
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3,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31,前端撑开部分33及中间的连接管32;连接管32内设置牵拉条34,且连接管32的管径稍大于牵拉条34的直径;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连接,牵拉条34前端连接一活动推板35;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32前端的伸出小杆36,伸出小杆 36设置在连接管32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36;每侧伸出小杆36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两直角梯形板37沿连接管32纵轴对称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的窄边侧与伸出小杆36通过转轴39连接,正常设置状态下,两直角梯形形成一梯形空间,活动推板35处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通过将活动推板35从最大边处移到最小边处,达到使直角梯形板37长边部分向外转动的目的,进而达到牵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设置在最前方,通过向后牵拉牵拉条34达到撑开手术部位的目的,直角梯形板37上设置转轴孔38,转轴39伸入转轴孔38内,转轴39与伸出小杆36一体连接,且在转轴39与转轴孔38之间设置一扭力弹簧391,扭力弹簧391一端连接在直角梯形板37上,一端连接在转轴39上,通过此种连接实现扭力自动复位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撑开与复位。
所述牵拉部分31包括内外两部分,两部分顶部连接且下部中间为环形套入孔311;套入孔套接在连接管32上,内部部分312设置一带螺纹孔314的牵拉结构,螺纹孔314供牵拉条34的螺纹段315伸入,外部部分316设置在连接管32外侧;通过转动牵拉部分31实现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位置的相对移动,达到上下牵拉移动的目的。
套管内充注管211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充注结构为高压冲注结构4,且在高压充注结构内部设置压力感受器,以了解前方囊体1内压力情况。
所述充注管与连接管32在末端分开设置,且在连接管32上设置一弯折结构,且防止发生牵拉条34转动的情况,防止发生相互干扰。
实施例4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其包括置入套管2,套管内充注管 211,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21,囊体设置管 21内硬质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1上的充注口15连接。使用时先将囊体1与充注管连接,并将囊体1与充注管设置到囊体设置管21内,后将套管置入到对应棘突上方,将棘突撑开钳伸入手术部位处,后将两棘突撑开一定空间,后将囊体设置管21通过此空间置入到棘突间的缝隙内,后将设置管后撤,漏出囊体1,后利用充注管对囊体1进行填充,填充后利用充注管再填充部分生物胶物质封堵充注口15,后将充注管撤回即可。
充注管与充注口15通过细线捆绑固定,此种固定方式可以在冲注结束后,通过手术剪将细线剪下后撤出充注管。
所述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3,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31,前端撑开部分33及中间的连接管32;连接管32内设置牵拉条34,且连接管32的管径稍大于牵拉条34的直径;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连接,牵拉条34前端连接一活动推板35;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32前端的伸出小杆36,伸出小杆36设置在连接管32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36;每侧伸出小杆 36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两直角梯形板37沿连接管32纵轴对称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的窄边侧与伸出小杆36通过转轴39连接,正常设置状态下,两直角梯形形成一梯形空间,活动推板35处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通过将活动推板35从最大边处移到最小边处,达到使直角梯形板37长边部分向外转动的目的,进而达到牵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梯形空间的最大边设置在靠近连接管32前方,通过向前推动牵拉条34达到撑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直角梯形板37上设置转轴孔38,转轴39伸入转轴孔38内,转轴39与伸出小杆36一体连接,且在转轴39与转轴孔38之间设置一扭力弹簧391,扭力弹簧391一端连接在直角梯形板37上,一端连接在转轴39上,通过此种连接实现扭力自动复位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撑开与复位。
所述牵拉部分31包括内外两部分,两部分顶部连接且下部中间为环形套入孔311;套入孔套接在连接管32上,内部部分312设置一带螺纹孔314的牵拉结构,螺纹孔314供牵拉条34的螺纹段315伸入,外部部分316设置在连接管32外侧;通过转动牵拉部分31实现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位置的相对移动,达到上下牵拉移动的目的。
套管内充注管211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充注结构为高压冲注结构4,且在高压充注结构内部设置压力感受器,以了解前方囊体1内压力情况。
所述充注管与连接管32在末端分开设置,且在连接管32上设置一弯折结构,且防止发生牵拉条34转动的情况,防止发生相互干扰。
在连接管32外侧设置凹槽317,在牵拉部分31外部部分316内侧设置对应的凸出318,此种设置可以有效的将套接部分固定到连接管32上,防止其脱出。
实施例5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其包括置入套管2,套管内充注管 211,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21,囊体设置管 21内硬质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1上的充注口15连接。使用时先将囊体1与充注管连接,并将囊体1与充注管设置到囊体设置管21内,后将套管置入到对应棘突上方,将棘突撑开钳伸入手术部位处,后将两棘突撑开一定空间,后将囊体设置管21通过此空间置入到棘突间的缝隙内,后将设置管后撤,漏出囊体1,后利用充注管对囊体1进行填充,填充后利用充注管再填充部分生物胶物质封堵充注口15,后将充注管撤回即可。
充注管与充注口15通过生物胶连接,待手术结束后通过将棘突撑开钳取出后,利用手术剪,将连接处剪开即可。
所述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3,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31,前端撑开部分33及中间的连接管32;连接管32内设置牵拉条34,且连接管32的管径稍大于牵拉条34的直径;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连接,牵拉条34前端连接一活动推板35;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32前端的伸出小杆36,伸出小杆36设置在连接管32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36;每侧伸出小杆 36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两直角梯形板37沿连接管32纵轴对称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的窄边侧与伸出小杆36通过转轴39连接,正常设置状态下,两直角梯形形成一梯形空间,活动推板35处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通过将活动推板35从最大边处移到最小边处,达到使直角梯形板37长边部分向外转动的目的,进而达到牵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设置在最前方,通过向后牵拉牵拉条34达到撑开手术部位的目的。
直角梯形板37上设置转轴孔38,转轴39伸入转轴孔38内,转轴39与伸出小杆36一体连接,且在转轴39与转轴孔38之间设置一扭力弹簧391,扭力弹簧391一端连接在直角梯形板37上,一端连接在转轴39上,通过此种连接实现扭力自动复位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撑开与复位。
所述牵拉部分31包括内外两部分,两部分顶部连接且下部中间为环形套入孔311;套入孔套接在连接管32上,内部部分312设置一带螺纹孔314的牵拉结构,螺纹孔314供牵拉条34的螺纹段315伸入,外部部分316设置在连接管32外侧;通过转动牵拉部分31实现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位置的相对移动,达到上下牵拉移动的目的。
套管内充注管211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充注结构为高压冲注结构4,且在高压充注结构内部设置压力感受器,以了解前方囊体1内压力情况。
所述充注管与连接管32在末端分开设置,且在连接管32上设置一弯折结构,且防止发生牵拉条34转动的情况,防止发生相互干扰。
在连接管32外侧设置凹槽317,在牵拉部分31外部部分316内侧设置对应的凸出318,此种设置可以有效的将套接部分固定到连接管32上,防止其脱出。
螺纹段315的直径大于前端牵拉条34的直径,且在连接管32末端设置一共螺纹段315移动的大口径部分319。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其包括置入套管(2),套管内充注管(211),及棘突撑开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还设置囊体设置管(21),囊体设置管(21)内硬质充注管,充注管与囊体(1)上的充注口(15)连接;套管内充注管后端设置一连接充注管的充注结构;所述充注管与充注口(15)通过细线捆绑固定;或者,充注管与充注口(15)通过生物胶连接;棘突撑开钳为牵推式撑开钳(3),撑开钳包括后部的牵拉部分(31),前端撑开部分(33)及中间的连接管(32);连接管(32)内设置牵拉条(34),且连接管(32)的管径稍大于牵拉条(34)的直径;牵拉部分(31)与牵拉条(34)连接,牵拉条(34)前端连接一活动推板(35);撑开部分包括设置在连接管(32)前端的伸出小杆(36),伸出小杆(36)设置在连接管(32)两侧,且每侧设置两根伸出小杆(36);每侧伸出小杆(36)间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两直角梯形板(37)沿连接管(32)纵轴对称设置,两直角梯形板(37)的窄边侧与伸出小杆(36)通过转轴(39)连接,正常设置状态下,两直角梯形形成一梯形空间,活动推板(35)处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梯形空间的最大边处设置在最前方;或者所述梯形空间的最大边设置在靠近连接管(32)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直角梯形板(37)上设置转轴孔(38),转轴(39)伸入转轴孔(38)内,转轴(39)与伸出小板一体连接,且在转轴(39)与转轴孔(38)之间设置一扭力弹簧(391),扭力弹簧(391)一端连接在直角梯形板(37)上,一端连接在转轴(39)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分(31)包括内外两部分,两部分顶部连接且下部中间为环形套入孔(311);套入孔套接在连接管(32)上,内部部分(312)设置一带螺纹孔(314)的牵拉结构,螺纹孔(314)供牵拉条(34)的螺纹段(315)伸入,外部部分(316)设置在连接管(32)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32)外侧设置凹槽(317),在牵拉部分外部部分内侧设置对应的凸出(31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螺纹段(315)的直径大于前端牵拉条的直径,且在连接管(32)末端设置一供螺纹段(315)移动的大口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充注管(211)与连接管(32)在末端分开设置,且在连接管上设置一弯折结构。
CN201822185221.7U 2018-12-25 2018-12-25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Active CN209574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5221.7U CN209574846U (zh) 2018-12-25 2018-12-25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5221.7U CN209574846U (zh) 2018-12-25 2018-12-25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74846U true CN209574846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78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85221.7U Active CN209574846U (zh) 2018-12-25 2018-12-25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748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13448A1 (en) Cervical distraction method
ES2308014T5 (es) Aparato para la distracción y la fusión espinal
JP4703084B2 (ja) 脊椎治療用装置
US8372115B2 (en) Bone support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7611526B2 (en) Spinous process reinforcement device and method
US69214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al distraction and fusion
US816794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
CN208591119U (zh) 椎体扩张成形系统
CN108078656B (zh) 一种运用于脊柱微创手术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JP7025207B2 (ja) 連接ロッド挿入体
WO2022062779A1 (zh) 一种经椎弓根椎间融合系统
CN209574846U (zh) 设置在棘突间的撑开器置入器械
CN207708317U (zh) 椎体扩张成形系统
CN109480983A (zh) 一种作用在棘突间的撑开器械及撑开器械置入器械
US20130289725A1 (en) System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Nutrition to Intervertebral Tissue and Method of Use
RU2817034C1 (ru) Транспедикуля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межтелового спондилодеза
CN211749785U (zh) 神经外科椎管撑开复位器
CN210204887U (zh) 阻挡型脊椎填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