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64188U -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 Google Patents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64188U
CN209564188U CN201821711855.5U CN201821711855U CN209564188U CN 209564188 U CN209564188 U CN 209564188U CN 201821711855 U CN201821711855 U CN 201821711855U CN 209564188 U CN209564188 U CN 209564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bone grafting
support body
lateral approach
far lat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1185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贤华
杨爱萍
王鹏
李鸿
吕国玉
李亮
郭洪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GUO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GUO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GUO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GUO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1185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64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64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64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包括基体,侧视方向基体为梭形,俯视方向基体为长方形,所述梭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平行;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设有齿面,齿面区有植骨槽,植骨槽贯穿基体的上、下表面,植骨槽沿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植骨槽的槽壁上有贯穿基体外表面的通孔;基体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极外侧入路手术,基体上设置多个植骨槽,既能保证假体强度,降低椎体下沉的发生率,又能增大植骨空间,提高手术后的融合率;上下表面呈一定夹角,更能与终板面面贴合,增加融合率以及力学平衡;本实用新型体积大,与终板接触面积大,更能分散终板的应力载荷,力学稳定好。

Description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脊柱退行性的病症逐渐增多,而腰椎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发病率明显提高,它是老年人腰腿疼的最主要原因。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传统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如牵引、中医调理、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虽能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但不能根除病症,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目前,手术治疗主要为后路开放脊柱减压手术,通过清除发生病症的椎间盘,植入金属融合器或者生物材料融合器,从而重建脊柱高度,稳定脊柱力学,最终达到脊柱减压的作用,因此,手术治疗为目前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应用范围也最广。
现有主要手术方式解析: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之一。传统的手术方式有前路融合(ALIF)、后路融合(PLIF)、经椎间孔入路(TLIF)等。脊柱椎间融合技术因其具有脊柱生理弧度,恢复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临床治疗比较好。但传统的手术方式开口大切口较长、出血多、软组织广泛剥离,造成术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极外侧入路(XLIF),是近年来美国广泛开展的脊柱融合技术。最早于2003年由Neilwright报道。术中操作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达到腰椎的一种全新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与传统的前路、后路等入路技术相比,拥有以下优势:不经过腹腔,不需开腹,无需分离、解剥大的血管和神经丛。避免对腹腔内脏器和腹部动静脉的干扰、大大减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XLIF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可极大的减少深部组织伤害的发生;XLIF保留小关节,最大限度保护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用于极外侧入路手术,既能保证假体强度,降低椎体下沉的发生率,又能增大植骨空间,提高手术后的融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包括基体,侧视方向基体为梭形,俯视方向基体为长方形,所述梭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平行;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部均设有齿面,齿面的齿宽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宽边方向平行;
齿面区有植骨槽,植骨槽贯穿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植骨槽沿基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植骨槽的左、右槽壁上有贯穿基体外表面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齿面为三角形直齿面。
进一步的,俯视方向基体的后端为圆弧形状或子弹形状。
进一步的,基体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下对称。
进一步的,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显影装置。
优选地,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3个显影装置,其中两个分别后端的左侧和右侧,另一个位于前端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的,基体的前端面设有夹持孔和夹持槽,夹持孔位于前端面的中央,夹持孔贯通最前端的植骨槽;
夹持槽有两个,其中一个夹持槽位于左侧面与前端面的交接处,另一个夹持槽位于右侧面与前端面的交接处,夹持孔和夹持槽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植骨槽有三个。
优选地,植骨槽左、右槽壁的距离为12mm-16mm。
优选地,基体的宽度为18mm-22mm,基体的长度为34mm-56mm,基体的高度为8mm-1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适用于XLIF手术,可极大的减少深部组织伤害的发生,保留小关节,最大限度保护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基体上间隔设置多个植骨槽,既能保证假体强度,降低椎体下沉的发生率,又能增大植骨空间,提高手术后的融合率;
2,上下表面呈一定夹角,根据脊柱曲度特征设计,更能与终板面面贴合,增加融合率以及力学平衡;
3,本实用新型体积大,与终板接触面积大,更能分散终板的应力载荷,力学稳定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视角下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另一个视角下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上表面、2-下表面、3-左侧面、4-右侧面、5-通孔、6-植骨槽、7-后端、8-前端、9-夹持孔、10-夹持槽、11-齿面、12-显影装置、13-前端面、14-加固脊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包括基体,侧视方向基体为梭形;俯视方向基体为长方形,基体的后端7为圆弧形状或子弹形状。梭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平行;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的中部均设有齿面11,齿面11的齿宽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宽边方向平行。
齿面11区有植骨槽6,植骨槽6贯穿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植骨槽6沿基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植骨槽6间隔设置因而在相邻植骨槽6之间形成加固脊梁14,可以提高基体的整体刚度与强度,降低椎体下沉的发生率。
植骨槽6的左、右槽壁上有贯穿基体外表面的通孔5。优选地,齿面11的齿为三角形直齿;植骨槽6有三个。
如图5所示,基体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上下对称。通过左右侧的高度差使得上表面1与下表面2形成一定夹角。夹角的大小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方式中夹角范围5°-10°。
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均设有显影装置12。上表面1和下表面2均设有3个显影装置12,其中两个分别后端7的左侧和右侧,另一个位于前端8左侧或右侧。
基体的前端面13设有夹持孔9和夹持槽10,夹持孔9位于前端面13的中央,夹持孔9贯通最前端的植骨槽6;
夹持槽10有两个,其中一个夹持槽10位于左侧面3与前端面13的交接处,另一个夹持槽10位于右侧面4与前端面13的交接处,夹持孔9和夹持槽10在同一水平面上。
基体的宽度即基体的前侧面3与后侧面4的垂直距离,基体的宽度为18-22mm,基体的长度指基体后端面中央至前端面13的直线距离,基体的长度为34mm-56mm。如图4所示,左视图方向基体的上下边缘为上下对称的弧形轮廓,该弧形轮廓的半径为130mm-190mm;基体的高度即左侧面3上弧形最高点与下弧形最低点的距离,基体的高度为8mm-14mm;齿面11的齿的齿厚为1mm-2mm,齿高为0.5mm-1mm。基体尺寸标识为长×宽×高,每个长度含有上述高度范围值和宽度范围值。
产品体积大,长、宽明显大于现有同类产品,与终板接触面积大,更能分散终板的应力载荷,力学稳定好,可降低椎体下沉的发生率。
植骨槽6左、右槽壁的距离为12mm-16mm,骨植骨量大,植骨空间大,能植入更多的自体骨,可提高手术后的融合率。夹持孔9可为简单的通孔也可为内攻螺纹孔,孔径大于2mm不超过4.5mm;显影装置12为金属圆柱型棒或球体,圆柱直径或球径不超过1mm。基体的材质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极外侧入路手术,可极大的减少深部组织伤害的发生,保留小关节,最大限度保护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侧视方向基体为梭形,俯视方向基体为长方形,所述梭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平行;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的中部均设有齿面(11),齿面(11)的齿宽方向与所述长方形的宽边方向平行;
齿面(11)区有植骨槽(6),植骨槽(6)贯穿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植骨槽(6)沿基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植骨槽(6)的左、右槽壁上有贯穿基体外表面的通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面(11)为三角形直齿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俯视方向基体的后端(7)为圆弧形状或子弹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基体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上下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基体的上表面(1)和下表面(2)均设有显影装置(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上表面(1)和下表面(2)均设有3个显影装置(12),其中两个显影装置(12)分别后端(7)的左侧和右侧,另一个显影装置(12)位于前端(8)左侧或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基体的前端面(13)设有夹持孔(9)和夹持槽(10),夹持孔(9)位于前端面(13)的中央,夹持孔(9)贯通最前端的植骨槽(6);
夹持槽(10)有两个,其中一个夹持槽(10)位于左侧面(3)与前端面(13)的交接处,另一个夹持槽(10)位于右侧面(4)与前端面(13)的交接处,夹持孔(9)和夹持槽(10)在同一水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植骨槽(6)有三个。
9.根据权利要求1、4或8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植骨槽(6)左、右槽壁的距离为12mm-16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基体的宽度为18mm-22mm,基体的长度为34mm-56mm,基体的高度为8mm-14mm。
CN201821711855.5U 2018-10-22 2018-10-22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Active CN209564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1855.5U CN209564188U (zh) 2018-10-22 2018-10-22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1855.5U CN209564188U (zh) 2018-10-22 2018-10-22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64188U true CN209564188U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19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11855.5U Active CN209564188U (zh) 2018-10-22 2018-10-22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64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4019B2 (en) Interbody cage for spinal fusion and method of implanting interbody cages into spines
US20190314169A1 (en) Coated and layered vertebral disc arthrodesis prothesis
US9737410B2 (en) Intervertebral prosthesis for introduction via posterior approach
CN103610523A (zh) 微创侧方入路椎间融合器
CN203662946U (zh) 微创侧方入路椎间融合器
CN102525624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05698136U (zh) 一种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
CN101999951B (zh) 记忆合金颈椎人工椎间盘
CN209564188U (zh) 极外侧入路椎间支撑体
CN202477826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09951366U (zh) 一种脊柱胸廓成形装置
CN209032748U (zh) 分体式人工椎体
CN216495884U (zh) 椎体假体
CN204655198U (zh) 一种人工枢椎
CN103622767A (zh) 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
CN201912273U (zh) 记忆合金颈椎人工椎间盘
CN216021553U (zh) 一种胸腰椎前路锁定加压融合器
CN111631844B (zh) 一种双皮质弹性固定融合器
CN213665987U (zh) 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
CN205307156U (zh) 一种腰椎间融合器
CN216495886U (zh) 颈椎假体
CN206424182U (zh) 钛钉固定的腰椎椎间融合固定装置
CN209392160U (zh) 椭圆型椎体支撑体
CN219461545U (zh) 椎间融合器
CN211131545U (zh) 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腰椎椎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