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8511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8511U
CN209558511U CN201822098084.3U CN201822098084U CN209558511U CN 209558511 U CN209558511 U CN 209558511U CN 201822098084 U CN201822098084 U CN 201822098084U CN 209558511 U CN209558511 U CN 209558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sub
air duct
wind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980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张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980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8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8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8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出风口,空调器室内机内具有第一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且第一出风风道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于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风机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的渐扩部位使气流有效地扩散开,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散风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室内机,散风效果不佳,从而在送风过程中,气流只能较为集中地朝向一个方向送出,送风范围有限,环境温度调节速度较慢,用户体验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散风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内具有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风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的渐扩部位使气流有效地扩散开,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级风轮和第二级风轮。由此,可以通过具体设置第一级风轮和第二级风轮的具体参数和相互配合工作关系,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等送风效果,同时通过第一出风风道的渐扩部位使第一出风风道内的气流有效地扩散开,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在上述模式下的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风轮和所述第二级风轮组成一组对旋风机。由此,不但可以通过对旋风机将出风打散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的渐扩部位使被打散的气流有效地扩散开,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在无风感或柔风感送风模式下的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面对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二级风轮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包括的全部风轮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轮。由此,被对旋风机打散的气流可以直接从出风口排出,从而提高出风距离和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包括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上、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衔接连通的上游风道段和下游风道段,所述下游风道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上游风道段且位于所述下游风道段的上游,所述下游风道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一风机组件流出的气流可以在下游风道段内有效地扩散开,并且保持扩散趋势从第一出风口送出,从而可以增大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可及范围,使出风有效且迅速地扩散开以调节环境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限定出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框部件,所述第一出风框部件限定出第二子风道;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道组件限定出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三子风道,其中,所述风机部件、所述第一出风框部件和所述面板部件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上、沿着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子风道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子风道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提高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第一级风道件和第二级风道件,所述第一级风道件限定出第一级风道,所述第二级风道件限定出第二级风道,所述第一级风道和所述第二级风道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以构成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级风轮设于所述第一级风道,所述第二级风轮设于所述第二级风道,其中,所述第二级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二入口风道段和第二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级风轮设在所述第二入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由此,从第二级风轮送出的气流可以较好地扩散开,从而提高了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也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平滑相连为渐扩风道段。由此,从第一出风口送出的气流可以良好地保持扩散趋势送出,从而增大出风可及的区域范围,以有效且迅速地调节环境温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风轮的轴线、所述第二级风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重合,且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的长度L3、所述第二子风道的长度L2、所述第一子风道的长度L1之间满足关系:0.8≤L3/L2≤1.2;0.8≤L3/L1≤1.2。由此,可以保证第二出口风道段的长度足够,进一步提高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的第一入口风道段和第一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一级风轮设在所述第一出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一入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减小的缩口形状。由此说明第一入口风道段的入口范围较大,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进入第一入口风道段内、并更集中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从而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部件还限定出第四子风道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出风框部件,所述第二出风框部件限定出第五子风道,所述风机部件还包括第二风道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三风道件,所述第三风道件限定出第六子风道,所述第六子风道、所述第五子风道和所述第四子风道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四子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六子风道,所述第六子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三入口风道段和第三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三入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三出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由此,从第二风机组件送出的气流可以较好地扩散开,从而提高了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方。由此,可以提高对旋风机送出气流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充分地与环境中的空气混合,提高温度调节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落地机、或挂机、或天花机、或移动空调。由此说明空调器室内机的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一个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另一个局部放大图;
图6是沿图2中B-B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面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面板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部件的爆炸图;
图11是图7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部件的剖视图;
图12是图7中所示的风机部件的爆炸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第二级风道件和第二级风轮的爆炸图;
图14是图7中所示的风机部件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圈示的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00;
面板部件1;
第一子风道101a;第四子风道101b;
第一出风口102a;第二出风口102b;
第一出风框部件2a;第二子风道201a;
第二出风框部件2b;第五子风道201b;
出风框体21;百叶组件22;横百叶221;百叶连杆222;
风机部件3;
第一风道组件31a;第三子风道301a;
第一级风道件311;
第一级风道3011;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第一出口风道段3011b;
第二级风道件312;风道支架3121;电机盖3122;电机33;
第二级风道3012;第二入口风道段3012a;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
第二风道组件31b;第六子风道301b;
第三风道件313;第三入口风道段3013a;第三出口风道段3013b;
中央安装板310;
第一风机组件32a;对旋风机321;第一级风轮3211;第二级风轮3212;
第二风机组件32b;
后箱体部件4;底座5;顶盖6;蒸发器部件7;
第一出风风道S1;
上游风道段S11;下游风道段S12;渐扩风道段S01;
预设段S02;起始位置S021;结束位置S022;渐扩轮廓型线S3;
第二出风风道S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类型不限,可以为落地机、或挂机、或天花机、或移动空调等。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出风口102a,空调器室内机100内具有第一出风风道S1,第一出风风道S1与第一出风口102a连通,且第一出风风道S1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出风风道S1的第一风机组件32a,即第一风机组件32a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都设在第一出风风道S1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为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的向外延伸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F1方向)。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S1的渐扩部位使气流有效地扩散开,降低风阻和噪音,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散风效果。
如图3-图4所示,第一风机组件32a可以包括沿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如图4中所示的F1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也就是说,在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上,第二级风轮3212位于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一出风口102a之间。其中,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叶片偏置方向可以相反,以组成后文所述的对旋风机31,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叶片偏置方向也可以相同,以组成后文所述的非对旋风机。由此,可以通过具体设置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具体参数和相互配合工作关系,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等送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可以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1,也就是说,第一级风轮3211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第二级风轮3212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当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动方向相反时,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出风方向相同。
例如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如果自后向前观察,当其中一级风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级风轮则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级风轮3211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吹向第二级风轮3212,第二级风轮3212也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从第一出风口102a排出。
由此,当组成对旋风机31的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速大体相同时,可以获得远距离的送风效果。而当组成对旋风机31的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速相差较大时(此时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或者相同),可以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可以由一个电机33驱动,此时,一种情况是:其中一级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级风轮受气流作用跟转(例如第一级风轮3211由电机33驱动、第二级风轮3212在第一级风轮3211引发的气流作用下被带动旋转),另一种情况是:其中一级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级风轮通过与该电机相连的具有反转功能的离合器等驱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电机33驱动,此时,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转动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从而可以获得不同距离、不同风感的送风效果。
这样,当对旋风机321在第一出风风道S1内工作时,不但可以通过对旋风机321将出风打散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风道S1的渐扩部位使被打散的气流有效地扩散开,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在无风感或柔风感送风模式下的散风效果,降低风阻和噪音,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
下面,主要以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组成旋风机31为例进行介绍,当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组成非对旋风机31(即当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转动方向相同时,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的出风方向相同)的实施方式。
可选地,如图4所示,对旋风机321面对第一出风口102a设置(也就是说,对旋风机321的轴线可以穿过第一出风口102a,或者说,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向空调器室内机100内部观察,可以看到对旋风机321),且第二级风轮3212为第一风机组件32a所包括的全部风轮中、最靠近第一出风口102a的风轮。由此,被对旋风机321打散的气流可以直接从第一出风口102a排出,从而提高出风距离和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出风风道S1可以包括在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上、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衔接连通的上游风道段S11和下游风道段S12,也就是说,上游风道段S11的出口即为下游风道段S12的入口,下游风道段S12的出口与第一出风口102a衔接连通,也就是说,下游风道段S12的出口即为第一出风口102a的入口,第一风机组件32a设于上游风道段S11且位于下游风道段S12的上游,即第一风机组件32a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都设在上游风道段S11内,在第一风机组件32a工作时,气流依次流经上游风道段S11和下游风道段S12,或者说,气流流经第一风机组件32a后会流入下游风道段S12。
其中,下游风道段S12的过流面积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下游风道段S12的过流面积从下游风道段S12的入口到下游风道段S12的出口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一风机组件32a流出的气流可以在下游风道段S12内有效地扩散开,并且保持扩散趋势从第一出风口102a送出,由此,可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02a出风可及的区域范围,以使出风有效且迅速地扩散开、并调节环境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图15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出风风道S1的预设段S02中的至少一段或者全部设置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的形状,预设段S02的起始位置S021可以为:第一风机组件32a中最靠近第一出风口102a的那个风轮(如本文所述的第二级风轮3212)、在叶高H前1/3的位置(即图中所示的前H/3处);预设段S02的结束位置S022可以为:第一出风风道S1的出口、即第一出风口102a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渐扩风道段S01的过流面积沿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中“逐渐增大”的增大幅度不限,例如图4所示,在第一出风风道S1的横截面上,第一出风风道S1中渐扩风道段S01的渐扩轮廓型线S3可以为直线段、曲线段(包括圆弧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包括:面板部件1、第一出风框部件2a、风机部件3,面板部件1限定出第一子风道101a和第一出风口102a,第一出风框部件2a限定出第二子风道201a,风机部件3包括第一风道组件31a和第一风机组件32a,第一风道组件31a限定出第三子风道301a,第一风机组件32a设于第三子风道301a,也就是说,第一风机组件32a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设在第三子风道301a内。其中,第一风机组件32a除了包括上文所述的对旋风机321之外,还可以包括额外的对旋风机、或者至少一个轴流风轮、或者至少一个斜流风轮、或者其他类型的风轮。
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部件3、第一出风框部件2a、面板部件1在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上、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可拆卸地相连,即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穿过风机部件3、第一出风框部件2a、面板部件1,且气流依次经过风机部件3、第一出风框部件2a、面板部件1后,再从第一出风口102a吹出,风机部件3、第一出风框部件2a可拆卸地相连,第一出风框部件2a、面板部件1可拆卸地相连。
从而第三子风道301a、第二子风道201a和第一子风道101a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第一出风风道S1,也就是说,也就是说,第三子风道301a的出口即为第二子风道201a的入口,第二子风道201a的出口即为第一子风道101a的入口,第一子风道101a的出口与第一出风口102a衔接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101a的出口即为第一出风口102a的入口。其中,第三子风道301a、第二子风道201a和第一子风道101a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由此,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后期维护。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子风道101a可以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101a从其入口到其出口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一出风口102a送出的气流可以良好地保持扩散趋势送出,从而增大出风可及的区域范围,以有效且迅速地调节环境温度,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子风道201a可以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也就是说,第二子风道201a从其入口到其出口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一出风口102a送出的气流可以较好地保持扩散趋势送出,从而增大出风可及的区域范围,以有效且迅速地调节环境温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风道组件31a可以包括第一级风道件311和第二级风道件312,第一级风道件311限定出第一级风道3011,第二级风道件312限定出第二级风道3012,第一级风道3011和第二级风道3012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以构成第三子风道301a,也就是说,第三子风道301a由第一级风道3011和第二级风道3012组成。第一级风轮3211设于第一级风道3011,第二级风轮3212设于第二级风道3012,也就是说,第一级风轮3211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设在第一级风道3011内,第二级风轮3212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设在第二级风道3012内。其中,第一级风道件311和第二级风道件312的连接关系不限,例如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装配相连。
如图4所示,第二级风道3012可以包括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二入口风道段3012a和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第二级风轮3212设在第二入口风道段3012a内,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也就是说,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从其入口到其出口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二级风轮3212送出的气流可以较好地扩散开,从而提高了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时,第一子风道101a和第二子风道201a也可以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此时,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第二子风道201a、第一子风道101a平滑相连(即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的渐扩轮廓型线S3、第二子风道201a的渐扩轮廓型线S3、第一子风道101a的渐扩轮廓型线S3平滑相连)为渐扩风道段S01。也就是说,从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的入口到第一子风道101a的出口、渐扩风道段S01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由此,从第一出风口102a送出的气流可以良好地保持扩散趋势送出,从而增大第一出风口102a出风可及的区域范围,以有效且迅速地调节环境温度,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级风轮3211的轴线、第二级风轮3212的轴线与第一出风口102a的中心线重合。由此,方便加工,且被对旋风机321打散的气流可以更精准地从相应的第一出风口102a排出,从而提高出风距离和散风效果。此时,在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上,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的长度L3、第二子风道201a的长度L2、第一子风道101a的长度L1之间满足关系:0.8≤L3/L2≤1.2;0.8≤L3/L1≤1.2。由此,可以保证第二出口风道段3012b的长度足够,进一步提高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级风道3011包括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的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和第一出口风道段3011b,第一级风轮3211设在第一出口风道段3011b内,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可以构造为沿着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减小的缩口形状。也就是说,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从其入口到其出口过流面积逐渐减小。由此,说明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的入口范围较大,气流可以更多地进入第一入口风道段3011a内、并更集中地流向第一风机组件32a,从而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效率。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面板部件1还可以限定出第四子风道101b和第二出风口102b,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出风框部件2b,第二出风框部件2b可以限定出第五子风道201b,风机部件3还可以包括第二风道组件31b和第二风机组件32b,第二风道组件31b包括第三风道件313,第三风道件313限定出第六子风道301b,第六子风道301b、第五子风道201b和第四子风道101b沿着第二出风口102b的出风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F2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第二出风风道S2,也就是说,第六子风道301b的出口即为第五子风道201b的入口,第五子风道201b的出口即为第四子风道101b的入口,第四子风道101b的出口与第二出风口102b衔接连通,也就是说,第四子风道101b的出口即为第二出风口102b的入口。
第二风机组件32b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第二风机组件32b设于第六子风道301b,第六子风道301b包括沿着第二出风口102b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三入口风道段3013a和第三出口风道段3013b,第二风机组件32b设在第三入口风道段3013a内,第三出口风道段3013b可以构造为沿着第二出风口102b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由此,从第二风机组件32b送出的气流可以较好地扩散开,从而提高了散风效果。
此外,如图3所示,面板部件11立式设置时,第一出风口102a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02b的上方,此时,可以提高对旋风机321送出气流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充分地与环境中的空气混合,从而提高温度调节效率。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为落地机等,提供了一种无风感增强方案,方案具体为:将第一出风风道S1的至少一段设置为沿出风方向逐渐扩大的形状,从而使得第一出风风道S1整体上具有扩口的趋势,再与之配合具有良好散风性能的对旋风机321,能够充分发挥轴流风叶向四周扩散送风的优势,从而增强了无风感、柔风感模式下的送风效果、送风风量和制冷量,提高了无风感、柔风感模式下的舒适性。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既能实现远距离送风,又能在无风感、柔风感模式下呈现良好的散风效果。
下面,参照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为落地机,且可以包括:底座5、顶盖6、后箱体部件4、面板部件1、蒸发器部件7,其中,顶盖6设在底座5的上方,后箱体部件4连接在顶盖6与底座5之间,面板部件1封闭在后箱体部件4的前侧,以使底座5、顶盖6、后箱体部件4、面板部件1之间限定出腔室,蒸发器部件7设置于腔室,且蒸发器部件7可以位于腔室内的中部和上部,蒸发器部件7可以与后箱体部件4等固定连接。
如图3和图7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风机部件3,风机部件3包括第一风机部件、第二风机部件和中央安装板310,中央安装板310可以固定在后箱体部件4、顶盖6、底座5中的至少一个上,结合图4,第一风机部件可以包括:第一风道组件31a和第一风机组件32a,第一风道组件31a可以包括:第一级风道件311和第二级风道件312,第一级风道件311设在中央安装板310的上游侧(如图4中所示的后侧)且限定出第一级风道3011,第二级风道件312设在中央安装板310的下游侧(如图4中所示的前侧)且限定出第二级风道3012,第一风机组件32a可以包括对旋风机321,对旋风机321可以包括第一级风轮3211和第二级风轮3212,第一级风轮3211设于第一级风道3011,第二级风轮3212设于第二级风道3012,此时,第一级风道3011和第二级风道3012组成第三子风道301a段。
结合图5,第二风机部件可以包括:第二风道组件31b和第二风机组件32b,第二风道组件31b可以包括:第三风道件313,第三风道件313设在中央安装板310的下游侧(如图5中所示的前侧)且限定出第六子风道301b,第二风机组件32b可以为轴流风轮且设于第六子风道301b。
结合图12和图13,每个风道件(即第一级风道件311、第二级风道件312、第三风道件313)均可以由风道支架3121和电机盖3122组成。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风机组件(即第一风机组件32a、第二风机组件32b)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机33。
前面板部件1可以包括:前面板、显示盒组件等,前面板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2a和第二出风口102b、第一子风道101a和第四子风道101b。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出风框部件2a和第二出风框部件2b,结合图10-图11,每个出风框部件均可以包括:出风框体21、百叶组件22、轴套、驱动电机、保温件等,其中,百叶组件22可以包括百叶连杆222、多个横百叶221和/或多个竖百叶。每个出风框部件均设在面板部件1与风机部件3之间,第一出风框部件2a限定出连通第一子风道101a和第三子风道301a的第二子风道201a,第二出风框部件2b限定出连通第四子风道101b和第六子风道301b的第五子风道201b。
其中,第一子风道101a、第二子风道201a、第三子风道301a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段,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渐扩形状。由此,在对旋风机321工作时,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具有良好的散风效果。其中,当第一子风道101a、第二子风道201a、第三子风道301a均构造为沿着第一出风口102a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渐扩形状、且平滑相连时,在对旋风机321工作时,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具有更好的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内具有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风机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级风轮和第二级风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风轮和所述第二级风轮组成一组对旋风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面对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二级风轮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包括的全部风轮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包括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上、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衔接连通的上游风道段和下游风道段,所述下游风道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上游风道段且位于所述下游风道段的上游,所述下游风道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限定出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一出风框部件,所述第一出风框部件限定出第二子风道;
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道组件限定出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三子风道,其中,所述风机部件、所述第一出风框部件和所述面板部件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上、沿着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子风道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和所述第一子风道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级风轮和第二级风轮,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第一级风道件和第二级风道件,所述第一级风道件限定出第一级风道,所述第二级风道件限定出第二级风道,所述第一级风道和所述第二级风道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以构成所述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级风轮设于所述第一级风道,所述第二级风轮设于所述第二级风道,其中,所述第二级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二入口风道段和第二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级风轮设在所述第二入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也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平滑相连为渐扩风道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风轮的轴线、所述第二级风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线重合,且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出口风道段的长度L3、所述第二子风道的长度L2、所述第一子风道的长度L1之间满足关系:0.8≤L3/L2≤1.2;0.8≤L3/L1≤1.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排列且连通的第一入口风道段和第一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一级风轮设在所述第一出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一入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减小的缩口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部件还限定出第四子风道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出风框部件,所述第二出风框部件限定出第五子风道,所述风机部件还包括第二风道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三风道件,所述第三风道件限定出第六子风道,所述第六子风道、所述第五子风道和所述第四子风道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衔接连通以构成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四子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衔接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六子风道,所述第六子风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三入口风道段和第三出口风道段,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三入口风道段内,所述第三出口风道段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的扩口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落地机、或挂机、或天花机、或移动空调。
CN201822098084.3U 2018-12-13 2018-12-13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09558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98084.3U CN209558511U (zh) 2018-12-13 2018-12-13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98084.3U CN209558511U (zh) 2018-12-13 2018-12-13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8511U true CN209558511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0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98084.3U Active CN209558511U (zh) 2018-12-13 2018-12-13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85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317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082316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317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082316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177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57593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5585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8536142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71465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596064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475464U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05864899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827244A (zh) 空调器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81286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744903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403231A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9442575A (zh) 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169802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109854523A (zh)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7262566U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60669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55853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65518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536152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765084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7262677U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10081517A (zh) 多风感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CN209181088U (zh) 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