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8500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8500U
CN209558500U CN201822244873.3U CN201822244873U CN209558500U CN 209558500 U CN209558500 U CN 209558500U CN 201822244873 U CN201822244873 U CN 201822244873U CN 209558500 U CN209558500 U CN 209558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xygen
increasing device
outlet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448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宏亮
张滔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448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8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8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8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风道部件、风机部件和增氧装置,壳体上具有换热出风口,风道部件设在壳体内,风道部件限定出与换热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风机部件设在壳体内,风机部件包括设在换热风道内的至少一组对旋风机,增氧装置设于壳体且用于吹送增氧气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具有调节空气含氧量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可以对环境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且可以用于商用或家用等。其中,空调器可以包括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器,这两种空调器均是利用制冷剂的相态变化,来改变环境温度。然而,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功能较为单一、且送风效果较为单一,使得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具有调节空气含氧量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换热出风口;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部件限定出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部件包括设在所述换热风道内的至少一组对旋风机;以及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且用于吹送增氧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增氧装置,从而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氧含量的能力,丰富了空调器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设置成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和/或所述换热风道吹送增氧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的进气口连通至所述换热风道,从而空调器可以在制冷或制热的过程中运行增氧装置同时实现增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的进气口连通至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同样实现了空调器的增氧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换热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至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包括至少一组对旋风机,所述对旋风机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以实现无风感或柔风感等的送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一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道,以对流经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增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使得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可以快速、有效地分布在气流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便于第一增氧装置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外,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的侧开口,以保证第一风道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二增氧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增氧出口,所述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增氧出口,以提升增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增氧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方,所述第二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以便于实现远距离增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出风口还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换热风道还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部件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进一步使得空调器的送风效果多样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三增氧装置,所述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风道,以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增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风轮,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使得风轮具有灵活的设计选择性,保证空调器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后侧,所述第三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后侧,以提升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四增氧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二增氧出口,所述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增氧出口,以提升增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四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方,以便于实现周边近距离增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具有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入口,以进一步调节室内空气的氧含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增氧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1;换热出风口11;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12;进风口12;
第一增氧出口13;第二增氧出口14;新风入口15;
风道部件2;换热风道21;
第一风道211;侧开口2111;通口2112;第二风道212;
风机部件3;第一风机组件31;对旋风机30;第一风轮311;第二风轮312;
第二风机组件32;风轮321;
增氧装置4;进气口40;
第一增氧装置41;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
第二增氧装置42;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导向件420;
第三增氧装置43;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
第四增氧装置44;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
分子筛451;压缩机452;一级过滤装置453;二级过滤装置454;
冷却系统455;控制阀456;消音器457;调节阀45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其中,空调器100可以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空调器100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空调器100,而不限于此。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风道部件2、风机部件3和增氧装置4。
如图1-图9所示,壳体1上具有换热出风口11,风道部件2设在壳体1内,风道部件2限定出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的换热风道21,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可以流至换热出风口11处、并通过换热出风口11流至壳体1外,以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风机部件3设在壳体1内,风机部件3包括设在换热风道21内的至少一组对旋风机30,则至少一组对旋风机30位于空调器100的换热器的换热范围内,对旋风机30可以驱动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流动以将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送至换热出风口11处。增氧装置4具有增氧功能,增氧装置4用于吹送增氧气流,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以调节空气,使得空气更加清新,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增氧装置4设于壳体1,即增氧装置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设于壳体1,例如当增氧装置4间接设于壳体1时,增氧装置4可以通过支架等设于壳体1上;而且,增氧装置4设于壳体1可以包括增氧装置4设于壳体1内、也可以包括增氧装置4设于壳体1外,当增氧装置4设在壳体1内时,可以避免增氧装置4的设置影响空调器100的外观,使得空调器100布局合理、美观,同时壳体1可以对增氧装置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碰撞增氧装置4,保证了增氧装置4的使用寿命,当增氧装置4设在壳体1外时,增氧装置4可以安装在壳体1上,方便了空调器100的组装;但不限于此。其中,增氧装置4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产生氧气以增加空气氧含量的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增氧装置4,从而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氧含量的能力,丰富了空调器100的功能。
具体而言,对旋风机30可以为一组或多组,当对旋风机30为多组时,多组对旋风机30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换热风道21的具体结构布置。可以理解的是,对旋风机30可以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两个风轮,当两个风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时,两个风轮的出风方向相同。例如,在图1-图9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如果自后向前观察,当上述两个风轮中的其中一个风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风轮则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上述其中一个风轮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吹向上述另一个风轮,上述另一个风轮也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从换热出风口11排出。
另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通过相关控制,对旋风机30可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等送风效果,从而使得空调器100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提升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因此,通过在换热风道21内设置至少一组对旋风机30,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而且,由于壳体1内还设有增氧装置4,当增氧装置4与对旋风机30互相匹配运转时,可以通过调控对旋风机30产生的不同送风效果,并匹配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获得不同的增氧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具有多种增氧效果,从而空调器100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调节空气氧含量,提升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和使用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增氧装置4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和/或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即增氧装置4可以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朝向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朝向换热出风口11和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使得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或者换热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方便了增氧装置4与对旋风机30之间的互相匹配,便于实现空调器100的多种增氧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增氧装置4的进气口40连通至换热风道21,此时换热风道21内的换热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口40流至增氧装置4内,增氧装置4对上述气流进行处理,并排出增氧气流,实现空调器100的增氧功能;此时空调器100可以在制冷或制热的过程中运行增氧装置4以同时实现增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增氧装置4的进气口40连通至壳体1上的进风口12,此时进风口12处的部分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口40流至增氧装置4内,增氧装置4对上述气流进行处理,并排出增氧气流,实现空调器100的增氧功能;此时,空调器100的增氧功能可以与制冷、制热彼此互不干涉,有利于实现空调器100增氧功能的单独运行,例如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可以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增氧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2可以是空调器100引入室内空气的室内进风口、也可以是空调器100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入口15;其中换热风道21可以与进风口21连通、也可以不与进风口21连通。
当然,增氧装置4的进气口40还可以连通至其他位置,而不限于此。
具体地,如图1-图9所示,换热出风口11包括第一出风口111,换热风道21包括第一风道211,第一风道211连通至第一出风口111,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可以流至第一出风口111出、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11流至壳体1外,以调节环境温度;风机部件3包括第一风机组件31,第一风机组件31设在第一风道211内且第一风机组件31包括至少一组对旋风机30,第一风机组件31可以驱动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流动以将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送至第一出风口111处。
其中,对旋风机30包括沿第一风道211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再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从而可以通过具体设置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具体参数和相互配合工作关系,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等送风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第一风轮311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第二风轮312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当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动方向相反时,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出风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第一风轮311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轮312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图9的示例中,如果自后向前观察,当一组对旋风机30的两个风轮中的其中一个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则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风轮311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吹向第二风轮312,第二风轮312也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
由此,当参与组成对旋风机30的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速大体相同时,可以获得远距离的送风效果,而当组成对旋风机30的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速相差较大时(此时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或者相同),可以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当然,对旋风机30还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可以由一个电机驱动,此时,一种情况是:其中一个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个风轮受到气流作用跟转(例如第一风轮311由电机驱动、第二风轮312在第一风轮311引发的气流作用下被带动旋转),另一种情况是:其中一个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个风轮通过与该电机相连的具有反转功能的离合器等驱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也可以由两个电机驱动,此时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电机驱动,此时,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转动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下面,主要以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参与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0为例进行介绍,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不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0(即当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转动方向相同时,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出风方向相同)的实施方式。
此外,第一风机组件31除了可以包括上述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外,还可以包括其他风轮、例如还可以包括更多组对旋风机30、其他的轴流风轮、其他的斜流风轮等。
可选地,增氧装置4可以采用分子筛技术,以利用分子筛451的物理吸附和解吸技术提升氧含量。具体地,增氧装置4内可以装填分子筛451,分子筛451在加压时可将空气中的氮气吸附,剩余的未被吸收的氧气可以被收集起来,这些氧气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高纯度的氧气;分子筛451在减压时可以将吸附的氮气排放回环境空气中,在下一次加压时又可以吸附氮气并获取氧气,整个过程为周期性地动态循环过程,分子筛451并不消耗。
例如,如图10所示,原料空气由压缩机452加压后,经过空气预处理装置(例如一级过滤装置453和二级过滤装置454等)除去油、尘埃等固体杂质及水,并通过冷却系统455冷却至常温,经过处理后的压缩空气由控制阀456进入装有分子筛451(或称为吸附膜)的吸附塔,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被吸附,流出的气体即为高纯度的氧气,当吸附塔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后,控制阀456关闭吸附塔进入冲洗阶段,冲洗完成后,解吸阀打开进入解吸再生阶段,这样即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其中,压缩机452可以为无油空气压缩机;增氧装置4内可以设置消音器457以消音、降噪,增氧装置4内可以设置调节阀458,以调节气流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增氧装置4包括第一增氧装置41,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第一增氧装置41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排出、并流至第一风道211内,从而增加对第一风道211内气流的含氧量,增氧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由于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流动,氧气可以快速分布在气流中,使得第一增氧装置41对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具有良好的增氧效果。其中,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可以与第一风道211直接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11间接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包括第一增氧装置41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此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风道21(例如第一风道211)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风道21和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从而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此时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可以匹配换热风道21的送风效果以实现不同的增氧效果。但不限于此。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此时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的部分,第一增氧装置41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流出、并流至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氧气可以有效地、快速分布在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的高速气流中,使得第一增氧装置41对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具有更好的增氧效果,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增氧效率。
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内且第一增氧装置41位于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可以沿第一风道211的出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增氧装置41沿第一风道211的出风方向位于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11内的至少部分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1、第一增氧装置41和第二风轮312再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第一增氧装置41对流经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的气流进行增氧,增氧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
其中,第一增氧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11的壁面上,例如,第一增氧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11的顶侧壁面上,从而第一增氧装置41便于安装。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外,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的侧开口2111,第一增氧装置41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流出、并通过侧开口2111流至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从而第一增氧装置41同样可以对流经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的气流进行增氧。
其中,第一增氧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上方,此时侧开口2111可以位于第一风道211的上部,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可以朝下设置,使得第一增氧装置41的氧气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和侧开口2111流至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同样可以方便第一增氧装置41的安装。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还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1的上游的部分、也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1的下游的部分。其中,“上游”、“下游”是沿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下游。
例如,在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外,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的侧开口2111,侧开口2111位于第二风轮312的下游,使得第一增氧装置41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1的下游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增氧装置4包括第二增氧装置42,壳体1上具有第一增氧出口13,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连通至第一增氧出口13,第二增氧装置42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流出、并通过第一增氧出口13排出,以增加空气氧含量。由此,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第一增氧出口13,使得第二增氧装置42可以通过第一增氧出口13直接改善空气氧含量,缩短了氧气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升增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包括第二增氧装置42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此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和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从而换热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此时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可以匹配换热出风口11处的送风效果实现不同的增氧效果。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时,第一增氧出口13可以与换热出风口11间隔设置,此时从第一增氧出口13排出的增氧气流可以朝向换热出风口11的方向流动以吹向换热出风口11;但不限于此。
其中,第一增氧出口13可以与第一风道211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11不连通。当第一增氧口与第一风道211连通、第一风机组件31运行时,第一风道211内的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一增氧口排出,且在第一风道211内的上述部分空气流动的过程中会流经第二增氧装置42,第二增氧装置42对该部分空气增氧,此时氧气可以快速分散在气流中,保证第二增氧装置42的增氧效果;当第一增氧口与第一风道211不连通时,第一风道211内的空气不会流至第一增氧口,保证了第一风道211的风量,此时第二增氧装置42可以将氧气通过第一增氧出口13直接排出,以便保证增氧效率。
具体地,第一增氧出口13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上方,第一风道211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后方,第二增氧装置42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上方。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第一增氧出口13可以间隔设在第一出风口111的上方,第一风机组件31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向前排出,第二增氧装置42可以位于第一增氧出口13的后侧且第二增氧装置42可以邻近第一增氧出口13设置,第二增氧装置42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一增氧出口13向前排出,氧气经第一增氧出口13后可以向前、向下运动,当氧气运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11相对应的位置(例如氧气运动至第一出风口111的送风范围内)时,第一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氧气,使得氧气可以跟随气流流动以快速分布在环境中。
具体地,当第一风机组件31构造成为实现远距离送风效果时,第一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可以快速将从第一增氧出口13排出的氧气输送至较远距离,实现远距离范围的增氧,使得氧气可以在室内均匀扩散,保证环境含氧量的均匀性。
此外,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和第一增氧出口13中的至少一个处可以设有可转动的导向件420,导向件420可以引导第一增氧出口13处的氧气的流动方向,例如导向件420可以转动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位置,以将第二增氧装置421的氧气向前、向下引导。可选地,导向件420可以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导向板,每个导向板可以绕其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壳体1上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12,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道212和第二风机组件32,第二风道212设在壳体1内且第二风道212连通至第二出风口112,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可以流至第二出风口112处、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12流至壳体1外,以对环境空气进行调节;第二风机组件32设在第二风道212内,从而第二风机组件32可以驱动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流动以将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送至第二出风口112处,进一步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效果多样化。
在图1-图9的示例中,第一风道211与第二风道212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此时第一风机组件31和第二风机组件32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便于简化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12的结构,保证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12的风量,且节省了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如图5-图7所示,增氧装置4包括第三增氧装置43,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连通至第二风道212,第三增氧装置43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流出、并流至第二风道212内,从而对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进行增氧,增氧后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112排出;由于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流动,氧气可以快速分散在气流中,使得第三增氧装置43对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具有良好的增氧效果。其中,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可以与第二风道212直接连通、也可以与第二风道212间接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包括第三增氧装置43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此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风道21(例如第二风道212)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风道21和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从而换热风道21内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此时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可以匹配换热风道21的送风效果以实现不同的增氧效果。
可选地,第二风机组件32包括一个风轮321,风轮32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等,使得风轮321的设计具有灵活的选择,使得空调器100设计灵活,保证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
具体地,第二风机组件32设在第二出风口112的后侧,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32的后侧。例如,在图5-图7的示例中,第二风机组件32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12向前排出,第三增氧装置43可以对流经第二风机组件32后侧的气流进行增氧,增氧完成后被第二风机组件32推送至第二出风口112,氧气可以跟随气流快速分布在环境中,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增氧。
其中,第二风机组件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风机组件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此时将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32的后侧,可以有效提升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风轮321还可以为其他类型,而不限于轴流风轮和斜流风轮。
此外,当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32的后侧时,第三增氧装置43可以设在第二风道212内、也可以设在第二风道212外;例如,当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212内(如图5所示)时,第三增氧装置43可以设在第二风道212的壁面上;当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212外时,第二风道212的侧壁上可以具有与第三增氧装置43连通的开口。
具体地,如图8所示,增氧装置4包括第四增氧装置44,壳体1上具有第二增氧出口14,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连通至第二增氧出口14,第四增氧装置44的氧气可以通过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流出、并通过第二增氧出口14排出,以调节空气含氧量。由此,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第二增氧出口14,使得第四增氧装置44可以通过第二增氧出口14直接改善空气含氧量,缩短了氧气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升增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包括第四增氧装置44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时,此时,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或者增氧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和换热风道21吹送增氧气流,从而换热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将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送出,此时增氧装置4释放的氧气可以匹配换热出风口11处的送风效果实现不同的增氧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增氧装置4设置成朝向换热出风口11吹送增氧气流时,第二增氧出口14可以与换热出风口11间隔设置,此时从第二增氧出口14排出的增氧气流可以朝向换热出风口11的方向流动以吹向换热出风口11;但不限于此。
其中,第二增氧出口14可以与第一风道211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11不连通,第二增氧出口14可以与第二风道212连通、也可以与第二风道212不连通。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112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下方,第二风道212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下方,第四增氧装置44设在第二风道212的下方。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第二出风口112可以间隔设在第一出风口111的下方、且第二风道212可以间隔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下方,第二风机组件32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二风道212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12向前排出,同样第一风机组件31可以推送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向前排出;第二增氧出口14可以间隔设在第二出风口112的下方,第四增氧装置44位于第二增氧出口14的后方且第四增氧装置44邻近第二增氧出口14设置,第二增氧出口14处的氧气可以朝前、向上排出,从而当氧气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12相对应的位置(例如氧气运动至第二出风口112的送风范围内)时,第二出风口1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氧气,使得氧气可以跟随气流快速分布在环境中,同样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增氧。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增氧装置44还可以设在其他位置;例如,第四增氧装置44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12之间,此时第二增氧出口14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之间,第四增氧装置44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二增氧出口14向前排出,氧气可以向前、向下流动,当氧气流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氧气,也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增氧。
此外,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和第二增氧出口14中的至少一个处可以设有可转动的导向件420,导向件420可以引导第二增氧出口14处的氧气的流动方向,例如导向件420可以转动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位置,以将第四增氧装置441的氧气向前、向上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壳体1上具有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入口15,室外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入口15进入空调器100内、再排至室内,可以进一步调节室内空气的氧含量,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其中,新风入口15处可以设有新风阀门,新风阀门可以可运动地设在壳体1上以打开或关闭新风入口15。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入口15可以与第一风道211连通,使得室外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入口15流至第一风道211内、再通过第一出风口111排出;当然,新风入口15还可以与第一风道211不连通,室外空气通过新风入口15无法流至第一风道211内,此时,空调器100可以具有第二风道212新风入口15可以与第二风道2连通。
例如,在图9的示例中,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形成有通口2112,新风入口15与通口2112连通;其中,通口2112可以位于第一风道211的顶侧壁面上,新风入口15可以位于壳体1的顶部,使得新风入口15与通口2112之间的新风通道较短,便于布置。又例如,新风入口15与第二风道212连通,此时第二风道212的侧壁上可以形成有开口,新风入口15与开口连通,为便于减短新风入口15与开口之间的新风通道的长度,新风入口15可以设在壳体1的下部,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新风入口15连通的通口2112时,通口2112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通口2112可以沿第一风道211的气流方向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1的上游、也可以沿第一风道211的气流方向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1的下游,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图9以七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风道部件2、风机部件3和增氧装置4,壳体1上具有换热出风口11和进风口12,风道部件2、风机部件3和增氧装置4均设在壳体1内,风道部件2限定出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的换热风道21,风机部件3包括设在换热风道21内的一组对旋风机30。
具体地,换热出风口11包括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换热风道21包括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12,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均位于壳体1的前侧,且第一出风口111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上方。进风口12位于壳体1的后侧;第一风道211和第二风道212均设在壳体1内,第一风道211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后方且第一风道211分别连通至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11,第二风道212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后方且第二风道212分别连通至进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12,第一风道211位于第二风道212的上方。风机部件3包括第一风机组件31和第二风机组件32,第一风机组件31设在第一风道211内,第二风机组件32设在第二风道212内,使得第一风机组件31位于第二风机组件32的上方,且第一风机组件31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后侧、第二风机组件32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后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风机组件31包括沿第一风道211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0,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沿第一风道211的气流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的旋向相反,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再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第二风机组件32包括一个风轮321,风轮321为轴流风轮。其中,第二风机组件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风机组件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增氧装置4包括第一增氧装置41,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内,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的顶侧壁面上且沿第一风道211的出风方向、第一增氧装置41位于第一风轮311和第二风轮312之间,增氧装置4的进气口40连通至换热风道21,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的部分;当空调器100需要对环境进行增氧时,开启第一增氧装置41,第一增氧装置41的氧气可以通过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排出、并流至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从而对第一风道211内的气流进行增氧,增氧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1排出,以调节空气含氧量。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外且第一增氧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上方,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连通的侧开口2111,侧开口2111位于第一风道211的上部,使得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通过侧开口2111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一风轮311与第二风轮312之间的部分。
其中,增氧装置4的进气口40可以连通至进风口12。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侧开口2111位于第二风轮312的下游,使得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11通过侧开口2111连通至第一风道211的位于第二风轮312下游的部分。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增氧装置4包括第二增氧装置42,壳体1上具有第一增氧出口13,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连通至第一增氧出口13。
具体地,第一增氧出口13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上方,第二增氧装置42设在第一风道211的上方,第二增氧装置42位于第一增氧出口13的后侧且第二增氧装置42可以邻近第一增氧出口13设置;当空调器100需要对环境进行增氧时,开启第二增氧装置42,第二增氧装置42的氧气通过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流出、并通过第一增氧出口13排出,以增加空气含氧量。
其中,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21处设有导向件420,以引导氧气通过第以增氧出口14且向前、向下流动,从而当氧气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氧气,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增氧。
实施例五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增氧装置4包括第三增氧装置43,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32的后侧,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连通至第二风道212。
具体地,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212内,且第三增氧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212的壁面上,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31朝上设置以将氧气送至第二风道212内。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增氧装置4包括第四增氧装置44,壳体1上具有第二增氧出口14,第二增氧出口14位于第二出风口的下方,第四增氧装置44设在第二风道212的下方,第四增氧装置44位于第二增氧出口14的后方且第四增氧装置44邻近第二增氧出口14设置,且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连通至第二增氧出口14。
其中,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441处设有导向件420,以引导氧气通过第二增氧出口14且向前、向上流动,从而当氧气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氧气,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增氧。
实施例七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上具有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入口15,第一风道211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新风入口15连通的通口2112,使得室外空气可以依次通过新风入口15和通口2112流至第一通道2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11排出,以调节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同理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后方”和“后侧”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后方和斜后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换热出风口;
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部件限定出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
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部件包括设在所述换热风道内的至少一组对旋风机;以及
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且用于吹送增氧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设置成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和/或所述换热风道吹送增氧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的进气口连通至所述换热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的进气口连通至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换热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至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包括至少一组所述对旋风机,所述对旋风机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一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二风轮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外,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的侧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二增氧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增氧出口,所述第二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增氧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方,所述第二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出风口还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换热风道还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部件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三增氧装置,所述第三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风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风轮,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后侧,所述第三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后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第四增氧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二增氧出口,所述第四增氧装置的氧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增氧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四增氧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具有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入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
CN201822244873.3U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Active CN209558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873.3U CN209558500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873.3U CN209558500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8500U true CN209558500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0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44873.3U Active CN209558500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85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5019A (zh) * 2022-07-28 2022-10-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5019A (zh) * 2022-07-28 2022-10-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2282B (zh)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室内单元的方法
CN110410867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109990389A (zh) 空调器
CN2071465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525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7113012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109827244A (zh) 空调器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120733A (zh) 空调器
CN108278680A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105980178A (zh) 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628798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19899A (zh) 空调器的引风控制方法
CN206846919U (zh) 空调器
CN201748598U (zh) 一种双通道送风柜式空调器
CN209558500U (zh) 空调器
CN109442575A (zh) 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299435U (zh) 空调器和导风结构
CN109028309A (zh) 一种进出风口可调的空调
CN209689045U (zh) 空调器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18110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81094U (zh) 空调器
CN107270512A (zh)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CN2096890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019823A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