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7533U -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7533U
CN209557533U CN201822261803.9U CN201822261803U CN209557533U CN 209557533 U CN209557533 U CN 209557533U CN 201822261803 U CN201822261803 U CN 201822261803U CN 209557533 U CN209557533 U CN 2095575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hot
shoes
wire coi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618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明瑞
贾宝光
辛庆锋
吴海军
姜军平
张栋江
徐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618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75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75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75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所述电磁制动器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制动蹄,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由其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后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直至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形成一缺口,同时,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能够以其一端为轴转动,以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和线控施力机构,位于所述缺口内,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电磁制动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器能够迅速建立制动力。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鼓式制动器是最常见的制动器种类之一,在车辆上,尤其是中、重型商用车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于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有生产成本低、制动蹄片寿命长、防尘防污性能好、可靠性好等优点。同时,得益于其自身结构特点,大部分鼓式制动器都带有利用制动鼓的旋转自行增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制动效果;在驻车制动的布置上,也相对盘式制动器更加简单可靠。
随着科技的发展,线控制动技术为未来车辆研究方向,是无人驾驶车辆的前提技术。
虽然鼓式制动器有上述诸多优点,但是目前,现有的线控制动技术建立的力较慢,难以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能够迅速建立制动力。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能够建立精确的制动力。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电磁制动器,所述电磁制动器能够迅速建立制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包括:
对称设置的两个制动蹄,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由其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后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直至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形成一缺口,同时,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能够以其一端为轴转动,以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和
线控施力机构,位于所述缺口内,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制动底板和支撑销,所述支撑销穿过所述制动蹄的一端与并所述制动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制动蹄能够绕着所述支撑销转动,从而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使其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磁铁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沿所述磁铁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条,所述通电线圈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凸条相配的第一凹条;且
所述磁铁的外表面与所述通电线圈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线控施力机构还包括外壳,包覆在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且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
其中,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通电线圈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条,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二凸条相配的第二凹条。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朝向所述线控施力机构的一侧为与所述磁铁的径向平行的平面,所述线控施力机构的两端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部与所述通电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制动蹄的末端的一面为圆弧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簧,其两端分别邻近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且设置成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时能够通过自身收缩带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靠近。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和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使其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制动片,位于所述制动蹄的外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电磁制动器,所述车身与所述电磁制动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通过设置线控施力机构,位于所述缺口内,线控施力机构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因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设置制动轮缸来使得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本实用新型的线控施力机构可以在通电瞬间就快速地建立制动力,因而可以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减少事故发生,有效提升车辆行车安全。
进一步地,通过通电电流的大小控制两个磁性部件施加于制动蹄末端的推力的大小,因而可以准确控制制动力的大小,从而有效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制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磁铁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通电线圈及外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外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制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制动蹄1和线控施力机构2。所述两个制动蹄1分别由其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后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直至在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形成一缺口,同时,所述两个制动蹄1分别能够以其一端为轴转动,以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所述线控施力机构2位于所述缺口内,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远离。
在这里,所述电磁制动器为鼓式制动器的一种,只是把现有的鼓式制动器中的制动轮缸替换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控施力机构2。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器,通过设置线控施力机构2,位于所述缺口内,线控施力机构2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远离。因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设置制动轮缸来使得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本实用新型的线控施力机构可以在通电瞬间就快速地建立制动力,因而可以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减少事故发生,有效提升车辆行车安全。
进一步地,通过通电电流的大小控制两个磁性部件施加于制动蹄1末端3的推力的大小,因而可以准确控制制动力的大小,从而有效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器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且制造成本低,同时在损坏时也易于维修,因而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制动器还包括制动底板4和支撑销5,所述支撑销5穿过所述制动蹄1的一端与并所述制动底板4固定连接,所述制动蹄1能够绕着所述支撑销5转动,从而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磁铁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通电线圈及外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21(如图3所示)和磁铁22(如图2所示)。所述磁铁22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21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21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21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21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使其相互远离。
在这里,通电线圈21被通电后,其会产生感应磁场,特别是在圆柱体内,会产生与圆柱体的轴线平行的磁感线,因而位于圆柱体内的磁铁22会与通电线圈21产生斥力或者引力。斥力或者引力的产生取决于输入通电线圈21的电流方向,在这里,我们需要斥力来推动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使其相互远离,因而,只要简单地设置通入通电线圈21的电流方向即可实现。
因此,通过通电线圈21(如图3所示)和磁铁22(如图2所示)的设置,并通过接通电源即可产生瞬时的准确的制动力,因而可以为无人驾驶车辆的制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磁铁22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沿所述磁铁22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条221,所述通电线圈21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凸条221相配的第一凹条(图中未示出)。同时所述磁铁22的外表面与所述通电线圈21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
如此设置,则在磁铁22与通电线圈21相互移动时,磁铁22就可以沿着第一凸条221沿径向直线运动以避免磁铁22做旋转运动。同时,缝隙的设置也可以避免磁铁22与通电线圈21相互移动时发生干涉,如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等,因而可以有效保证线控施力机构2的正常工作。
同时,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控施力机构中外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线控施力机构2还可以包括外壳23,包覆在所述通电线圈21的外表面且所述通电线圈21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23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其中,所述通电线圈21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通电线圈2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条(图中未示出),如图4所示,所述外壳23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二凸条相配的第二凹条231。
同理,在通电线圈21相对于外壳23移动时,通电线圈21就可以沿着第二凹条231沿径向直线运动以避免通电线圈21做旋转运动。同时,缝隙的设置也可以避免通电线圈21相对于外壳23移动时发生干涉,如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等,因而可以有效保证线控施力机构2的正常工作。
同时,如图1所示,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朝向所述线控施力机构2的一侧为与所述磁铁22的径向平行的平面,所述线控施力机构2的两端设有第一推动部24(如图2所示)和第二推动部25(如图3和图4所示)。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推动部24与所述磁铁22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推动部25与所述通电线圈21固定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推动部24和所述第二推动部25靠近所述制动蹄1的末端3的一面为圆弧面。
将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朝向所述线控施力机构2的一侧设置为与所述磁铁22的径向平行的平面,并将第一推动部24和所述第二推动部25靠近所述制动蹄1的末端3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当线控施力机构2的两端推动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移动时,由于制动蹄1是绕着所述支撑销5转动的,因而平面和圆弧面的设置可以保证线控施力机构2的两端始终能够平顺的接触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并将推力均匀的施加至两个末端3,从而推动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远离产生制动力。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制动器还可以包括弹簧6,其两端分别邻近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且设置成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远离时能够通过自身收缩带动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靠近,以解除制动力。弹簧6为现有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因此不再赘述。同时,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制动器还可以包括制动片7,位于所述制动蹄1的外侧面。同样的,制动片7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可以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21和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21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21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21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21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使其相互远离。在本实施例中,将磁铁22换为电磁铁,不仅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还可以降低电磁制动器整体的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因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品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电磁制动器,所述车身与所述电磁制动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制动器与上述电磁制动器完全相同,针对电磁制动器部分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由于所述车辆包括电磁制动器,因此通过设置线控施力机构2,位于所述缺口内,线控施力机构2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1的末端3相互远离。因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设置制动轮缸来使得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本实用新型的线控施力机构可以在通电瞬间就快速地建立制动力,因而可以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减少事故发生,有效提升车辆行车安全。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称设置的两个制动蹄,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由其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后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直至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形成一缺口,同时,所述两个制动蹄分别能够以其一端为轴转动,以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和
线控施力机构,位于所述缺口内,包括两个磁性部件,所述两个磁性部件设置成通电后能够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底板和支撑销,所述支撑销穿过所述制动蹄的一端与并所述制动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制动蹄能够绕着所述支撑销转动,从而使得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和磁铁,所述磁铁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使其相互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沿所述磁铁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条,所述通电线圈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凸条相配的第一凹条;且
所述磁铁的外表面与所述通电线圈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施力机构还包括外壳,包覆在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且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缝隙;
其中,所述通电线圈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通电线圈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条,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二凸条相配的第二凹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朝向所述线控施力机构的一侧为与所述磁铁的径向平行的平面,所述线控施力机构的两端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部与所述通电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制动蹄的末端的一面为圆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其两端分别邻近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且设置成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远离时能够通过自身收缩带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相互靠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磁性部件分别为圆柱状的通电线圈和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不通电时位于所述通电线圈的圆柱体内,且设置成所述通电线圈被通电后能够沿径向朝远离所述通电线圈的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制动蹄的末端使其相互远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片,位于所述制动蹄的外侧面。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制动器,所述车身与所述电磁制动器固定连接。
CN201822261803.9U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Active CN2095575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1803.9U CN209557533U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1803.9U CN209557533U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7533U true CN209557533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06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61803.9U Active CN209557533U (zh) 2018-12-30 2018-12-30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75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4626B2 (en) Magnetically induced aircraft landing wheel rotation
EP3047173B1 (en) Disc for disc brakes and braking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isc
JP2009210054A (ja) 車輪構造
CN103089857A (zh) 一种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与鼓式制动器集成的制动器
WO2011018843A1 (ja) 発電装置及び制動装置
JP2017112673A (ja) 電磁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CN102303591A (zh) 磁控刹车
CN208252630U (zh) 一种集成电磁制动和摩擦制动的鼓式刹车装置
CN209557533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磁制动器及车辆
CN104967363A (zh) 一种电动机通电制动装置
JP5569407B2 (ja) 渦電流式減速装置
CN102904415B (zh) 刹车系统以及适用于刹车系统的电磁作动装置
CN204741398U (zh) 一种车辆电涡流制动器
CN208057759U (zh) 一种鼓式双转子电磁摩擦集成制动器
CN109340284A (zh) 一种带有电磁刹车的驱动电机
CN202840803U (zh) 一种电磁吸合机构
CN108869587B (zh) 一种汽车鼓式电磁摩擦制动器
CN105437868B (zh) 一种耦合轮对
CN203067607U (zh) 一种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与鼓式制动器集成的制动器
CN208669901U (zh) 一种汽车鼓式电磁摩擦制动器
CN208947296U (zh) 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可回收型制动器
KR101596684B1 (ko) 와전류를 이용한 드럼브레이크 및 제동방법
TWM630825U (zh) 電磁煞車系統
CN109039008A (zh) 电控绕线式车辆用磁力制动器
CN112253657B (zh) 一种具有快速刹车功能的刹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3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366, Weiwu Road, dajiangdo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