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6237U - 叠合柱连接节点 - Google Patents

叠合柱连接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6237U
CN209556237U CN201920086006.3U CN201920086006U CN209556237U CN 209556237 U CN209556237 U CN 209556237U CN 201920086006 U CN201920086006 U CN 201920086006U CN 209556237 U CN209556237 U CN 2095562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posed column
column
cast
prefabricated post
stirr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860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剑
祝华栋
唐姝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Broad Homes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Broad Homes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Broad Homes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Broad Homes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860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62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62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62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柱、下叠合柱、叠合楼板及连接钢筋组件;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均包括预制柱壳及现浇部分,将楼板预制层一端搭设于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上,上叠合柱位于下叠合柱上,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及楼板现浇层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在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的对接位设置连接钢筋组件,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均包括预制柱壳及现浇部分,可提前在工厂将预制柱壳生产完成,其预制柱壳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保证叠合柱的结构强度,采用预制柱壳,可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Description

叠合柱连接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在工厂预先制作装配件,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品质,更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
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通常会在工厂预先制作好墙板、梁及楼板的预制部分,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相邻的墙板及楼板之间会预留出现浇柱的空间,现场搭设模板及钢筋,浇筑混凝土成型现浇柱及各构件的现浇部分,柱子则采用全现浇,导致装配式占有率受限,且支模施工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柱子则采用全现浇,导致装配式占有率受限,且支模施工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
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柱、下叠合柱、叠合楼板及连接钢筋组件;
所述上叠合柱与所述下叠合柱均包括呈中空布置的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现浇部分,所述预制柱壳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
所述连接钢筋组件一端容置于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另一端容置于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楼板预制层及设于楼板预制层上的楼板现浇层;
其中,所述楼板预制层一端搭设于所述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上,所述上叠合柱位于所述下叠合柱上,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及所述楼板现浇层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
上述叠合柱连接节点,将楼板预制层一端搭设于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上,上叠合柱位于下叠合柱上,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及楼板现浇层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在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的对接位设置连接钢筋组件,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其中,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均包括预制柱壳及现浇部分,可提前在工厂将预制柱壳生产完成,其预制柱壳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保证叠合柱的结构强度,采用预制柱壳,可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构钢筋组件包括多个均埋设于所述预制柱壳内的纵向钢筋及第一箍筋,所述纵向钢筋绕预制柱壳周侧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箍筋围设于所述纵向钢筋周侧并沿所述预制柱壳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构钢筋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纵向钢筋的周侧,并跨设于所述现浇部分,所述第二箍筋沿所述预制柱壳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筋组件包括竖向布置的多根连接钢筋及围设于所述连接钢筋周侧的第三箍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筋组件还包括第四箍筋,所述第四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连接钢筋的周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所述连接钢筋呈方形布置,所述第三箍筋围设于多根所述连接钢筋的外侧,所述第四箍筋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所述连接钢筋的外侧,且所述第四箍筋的围设面积小于所述第三箍筋的围设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板现浇层内布置有板面钢筋,所述板面钢筋一端延伸至所述上叠合柱与所述下叠合柱之间或者延伸至所述下叠合柱现浇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板预制层朝向所述楼板现浇层的一侧设有拼缝钢筋,所述拼缝钢筋一端延伸至所述下叠合柱现浇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叠合柱的预制柱壳底部预留有后现浇部分。
一种上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铺设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
插入连接钢筋组件于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内,预留出连接钢筋组件的一端伸出所述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
搭设楼板预制层于所述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顶部;
将上叠合柱的预制柱壳放置于所述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上方,且预留出的所述连接钢筋组件的一端伸入至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内;
浇筑混凝土至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所述楼板现浇层及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
上述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在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的对接位设置连接钢筋组件,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其中,上叠合柱与下叠合柱均包括预制柱壳及现浇部分,可提前在工厂将预制柱壳生产完成,其预制柱壳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保证叠合柱的结构强度,采用预制柱壳,可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叠合柱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与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柱10、下叠合柱20、叠合楼板30及连接钢筋组件70;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均包括呈中空布置的预制柱壳40及形成于预制柱壳40中空位置的现浇部分50,预制柱壳40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60;连接钢筋组件70一端容置于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另一端容置于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叠合楼板30包括楼板预制层310及设于楼板预制层310上的楼板现浇层320。
其中,楼板预制层310一端搭设于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上,上叠合柱10位于下叠合柱20上,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及楼板现浇层320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
上述叠合柱连接节点,将楼板预制层310一端搭设于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上,上叠合柱10位于下叠合柱20上,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及楼板现浇层320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在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的对接位设置连接钢筋组件70,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其中,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均包括预制柱壳40及现浇部分50,可提前在工厂将预制柱壳40生产完成,其预制柱壳40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60,保证叠合柱的结构强度,采用预制柱壳40,可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为便于表述,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统称为叠合柱,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构钢筋组件60包括多个均埋设于预制柱壳40内的纵向钢筋610及第一箍筋620,纵向钢筋610绕预制柱壳40周侧间隔布置,第一箍筋620围设于纵向钢筋610周侧并沿预制柱壳4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中,纵向钢筋610的纵向指的是预制柱壳40的高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竖向。通过第一箍筋620将沿预制柱壳40周向布置的纵向钢筋610连接在一起,生产便利,保证了预制柱壳40的结构强度,安全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构钢筋组件60还包括多个第二箍筋630,第二箍筋630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纵向钢筋610的周侧,并跨设于现浇部分50,第二箍筋630沿预制柱壳4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如图1及图4所示,竖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箍筋630,该第二箍筋630将相对布置的两侧的纵向钢筋610进行连接,且横跨现浇部分50,施工过程中浇筑于现浇部分50的混凝土内混有第二箍筋630,保证现浇部分50与预制柱壳40整体的结构强度,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预制柱壳40呈方形体,纵向钢筋610绕预制柱壳40的四周间隔布置。将预制柱壳40采用方形构造,适应建筑结构体系整体构造,生产施工便利。具体地,第一箍筋620围设于纵向钢筋610的周侧,第二箍筋630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纵向钢筋610的周侧。将第一箍筋620围设于纵向钢筋610的外围,将呈方形相对布置的两边的纵向钢筋610分为两组,分别通过第二箍筋630围设进行连接,同一方向布置的第二箍筋630为同一组,钢筋布置结构有序,避免紊乱,且第二箍筋630横跨现浇部分50,保证连接强度,且操作便利。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绑扎过程有序进行,两组第二箍筋630可采用相互垂直布置。第一箍筋620与第二箍筋630均呈方形状,且第一箍筋620的围设面积大于第二箍筋630的围设面积。第一箍筋620围设于纵向钢筋610外围,所有的纵向钢筋610均可通过与第一箍筋620绑扎或焊接而连接在一起,第二箍筋630则是将相对布置的两边的纵向钢筋610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具体如图1及图4所示,第二箍筋630将位于两边中间部分的纵向钢筋610围设在一起,位于四个角落的纵向钢筋610则只与第一箍筋620连接,进一步加强结构强度的同时,也实现了第二箍筋630横跨现浇部分50的目的,第一箍筋620与第二箍筋630均采用方形,操作便利,生产快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钢筋组件70包括竖向布置的多根连接钢筋710及围设于连接钢筋710周侧的第三箍筋720。多根连接钢筋710通过第三箍筋720绑扎或焊接为一体,便于整体插入叠合柱的现浇部分50,施工便利,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钢筋组件70还包括第四箍筋730,第四箍筋730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连接钢筋710的周侧。如图1至图3所示,竖向间隔布置多个第四箍筋730,该第四箍筋730将相对布置的两侧的连接钢筋710进行连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连接钢筋710呈方形布置,第三箍筋720围设于多根连接钢筋710的外侧,第四箍筋730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连接钢筋710的外侧,且第四箍筋730的围设面积小于第三箍筋720的围设面积。连接钢筋710通过第三箍筋720及第四箍筋730绑扎或焊接呈方形体,适应建筑结构体系整体构造,生产施工便利。将第三箍筋720围设于连接钢筋710的外围,将呈方形相对布置的两边的连接钢筋710分为两组,分别通过第四箍筋730围设进行连接,同一方向布置的第四箍筋730为同一组,钢筋布置结构有序,避免紊乱,保证连接强度,且操作便利。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绑扎过程有序进行,两组第四箍筋730可采用相互垂直布置。如图1及图2所示,第四箍筋730将位于两边中间部分的连接钢筋710围设在一起,位于四个角落的连接钢筋710则只与第三箍筋720连接,第三箍筋720与第四箍筋730均采用方形,操作便利,生产快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箍筋630位于预制柱壳40的中间段,如此,以为预制柱壳40的两端的中空位置插入连接钢筋组件70预留空间。通常第二箍筋630位于预制柱壳40的1/3段至2/3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楼板现浇层320内布置有板面钢筋322,板面钢筋322一端延伸至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之间或者延伸至下叠合柱20现浇部分50。将楼板现浇层320内铺设的板面钢筋322延伸至上下叠合柱20之间或者下叠合柱20现浇部分50,然后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提升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安全可靠。其中,板面钢筋322延伸位置根据实际施工现场来定,通常搭设楼板预制层310的一侧的预制柱壳40会提前预留缺口,如此,则板面钢筋322可延伸至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如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的顶部齐平,则板面钢筋322延伸至上下叠合柱20之间的现浇区域,两种方式均能保证连接强度。为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该板面钢筋322的延伸端部可弯折处理。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板面钢筋322延伸至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且延伸端部朝向下叠合柱20进行弯折处理。如图1所示,水平方向表示为纵向,楼板现浇层320内布置有纵向铺设的板面钢筋322及与板面钢筋322垂直的横向铺设的板面横筋,楼板预制层310内在工厂生产阶段预埋有纵向铺设的底面钢筋及与底面钢筋垂直的横向铺设的底面横筋,并与该底面钢筋和/或底面横筋绑扎或焊接的桁架钢筋,该桁架钢筋凸出于楼板预制层310表面并与板面钢筋322和/或板面横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保证楼板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楼板预制层310朝向楼板现浇层320的一侧设有拼缝钢筋324,拼缝钢筋324一端延伸至下叠合柱20现浇部分50。拼缝钢筋324的布置,进一步提升连接节点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该拼缝钢筋324上还搭设有垂直布置的附加通长构造钢筋,保证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底部预留有后现浇部分110。在施工过程中,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与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并非直接接触,二者之间还预留有后现浇部分110,一方面保证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底部的浇筑充分,另一方面也加强节点的连接强度。为保证浇筑充分,后现浇部分110的厚度可合理设置为大于20mm。
进一步地,预制柱壳40的底端开设有观察孔,便于实时掌控在施工过程中,浇筑于现浇部分50及后浇部分的混凝土是否浇筑充分,安全可靠。具体地,为便于观察及施工,观察孔的孔径大小可合理设置为大于或等于80mm*80mm。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一种上述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铺设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
S120,插入连接钢筋组件70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内,预留出连接钢筋组件70的一端伸出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
S130,搭设楼板预制层310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顶部;
S140,将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放置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上方,且预留出的所述连接钢筋组件70的一端伸入至所述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内;
S150,浇筑混凝土至所述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所述楼板现浇层320及所述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
上述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在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的对接位设置连接钢筋组件70,保证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其中,上叠合柱10与下叠合柱20均包括预制柱壳40及现浇部分50,可提前在工厂将预制柱壳40生产完成,其预制柱壳40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60,保证叠合柱的结构强度,采用预制柱壳40,可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步骤S110铺设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之后,为保证浇筑充分,会先浇筑混凝土至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内约2/3处,预留出放置连接钢筋组件70的空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铺设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时,如果是建筑物最底层,通常最底层采用的是全现浇的墙柱,其顶部伸出有连接钢筋组件70,此时将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插入该连接钢筋组件70,并浇筑混凝土至约预制柱壳40的2/3位置,相当于覆盖第二箍筋630的位置处。针对其他楼层,则本楼层的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插入至位于其下方的另一楼层的上叠合柱10顶部伸出的连接钢筋组件70,并浇筑混凝土至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的2/3位置。
步骤S130搭设楼板预制层310于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顶部之后,铺设楼板现浇层320内的板面钢筋322、拼缝钢筋324等钢筋,并将板面钢筋322及拼缝钢筋324伸出至上下叠合柱20之间或者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内。
步骤S150浇筑混凝土至所述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所述楼板现浇层320及所述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针对上叠合柱10的底部还有后浇部分的实施方案,则一并浇筑混凝土至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楼板现浇层320及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和后浇部分,从而将上叠合柱10、下叠合柱20及叠合楼板30连接为一体。其中,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浇筑2/3即浇筑至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2/3处即可,预留空间插入位于上方的连接钢筋组件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叠合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
铺设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并对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浇筑混凝土至2/3处;
插入连接钢筋组件70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内,预留出连接钢筋组件70的一端伸出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
搭设楼板预制层310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顶部;
将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放置于所述下叠合柱20的预制柱壳40上方,且预留出的所述连接钢筋组件70的一端伸入至所述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内;
浇筑混凝土至所述下叠合柱20的现浇部分50、所述楼板现浇层320及所述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其中,上叠合柱10的现浇部分50浇筑混凝土至2/3处,在上叠合柱10的预制柱壳40上端插入连接钢筋组件70,重复上述步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叠合柱、下叠合柱、叠合楼板及连接钢筋组件;
所述上叠合柱与所述下叠合柱均包括呈中空布置的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现浇部分,所述预制柱壳内埋设有结构钢筋组件;
所述连接钢筋组件一端容置于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另一端容置于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楼板预制层及设于楼板预制层上的楼板现浇层;
其中,所述楼板预制层一端搭设于所述下叠合柱的预制柱壳上,所述上叠合柱位于所述下叠合柱上,所述下叠合柱的现浇部分、所述上叠合柱的现浇部分及所述楼板现浇层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钢筋组件包括多个均埋设于所述预制柱壳内的纵向钢筋及第一箍筋,所述纵向钢筋绕预制柱壳周侧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箍筋围设于所述纵向钢筋周侧并沿所述预制柱壳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钢筋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纵向钢筋的周侧,并跨设于所述现浇部分,所述第二箍筋沿所述预制柱壳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组件包括竖向布置的多根连接钢筋及围设于所述连接钢筋周侧的第三箍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组件还包括第四箍筋,所述第四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连接钢筋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连接钢筋呈方形布置,所述第三箍筋围设于多根所述连接钢筋的外侧,所述第四箍筋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所述连接钢筋的外侧,且所述第四箍筋的围设面积小于所述第三箍筋的围设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现浇层内布置有板面钢筋,所述板面钢筋一端延伸至所述上叠合柱与所述下叠合柱之间或者延伸至所述下叠合柱现浇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预制层朝向所述楼板现浇层的一侧设有拼缝钢筋,所述拼缝钢筋一端延伸至所述下叠合柱现浇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叠合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叠合柱的预制柱壳底部预留有后现浇部分。
CN201920086006.3U 2019-01-18 2019-01-18 叠合柱连接节点 Active CN2095562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86006.3U CN209556237U (zh) 2019-01-18 2019-01-18 叠合柱连接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86006.3U CN209556237U (zh) 2019-01-18 2019-01-18 叠合柱连接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6237U true CN209556237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08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86006.3U Active CN209556237U (zh) 2019-01-18 2019-01-18 叠合柱连接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62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439A (zh) * 2019-01-18 2019-04-19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14457957A (zh) * 2020-11-10 2022-05-10 内蒙古中朵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框架柱及装配式建筑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439A (zh) * 2019-01-18 2019-04-19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14457957A (zh) * 2020-11-10 2022-05-10 内蒙古中朵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框架柱及装配式建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77049B (zh)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及施工方法
CN109653439A (zh) 叠合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206408836U (zh) 焊接箍筋钢骨梁柱
CN209556237U (zh) 叠合柱连接节点
CN108661171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连接结构
CN109183628A (zh) 一种超大型变截面索塔钢筋部品制作方法
CN102071746B (zh) 一种剪力墙结构叠合外墙与预制内墙t型连接节点
CN108625489A (zh) 一种钢筋桁架板边部与钢结构连接节点结构
CN110469001A (zh) 叠合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103741577B (zh) 一种设置下平联的t型梁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07514083B (zh) 侧悬钢筋带抗剪键混凝土叠合楼板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08331181A (zh) 预制混凝土梁湿接缝连接结构
CN201372486Y (zh) 一种加固混凝土框架的组合构件
CN102116058B (zh) 一种剪力墙结构叠合外墙l型连接节点
CN110258927A (zh) 一种正交钢筋网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CN209556195U (zh) 装配式梁板连接结构
CN108360724A (zh) 一种抗变形的混凝土叠合板
CN209293197U (zh) 墙体与楼板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CN207739390U (zh) 叠合墙与水平构件连接节点
CN110735492A (zh) 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024877A (zh) 预应力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节点构件
JPH05156707A (ja) 軸組み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の構築法
JPH0285450A (ja) プレキャスト床版の現場継手方法
CN207829168U (zh) 附加角部斜筋的预制叠合侧墙与叠合顶板连接节点
CN208803562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