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4929U -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 Google Patents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4929U
CN209554929U CN201821895004.0U CN201821895004U CN209554929U CN 209554929 U CN209554929 U CN 209554929U CN 201821895004 U CN201821895004 U CN 201821895004U CN 209554929 U CN209554929 U CN 209554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spiral
air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950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兆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Yuntou ecological lake trea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翟兆锐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翟兆锐 filed Critical 翟兆锐
Priority to CN2018218950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4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4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4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包括多功能吸藻头、藻浆池、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离子气浮装置、脱水装置和清水池以及溶气装置,多功能吸藻头通过原水泵分别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藻浆池的出口通过二次泵与脱水装置连通,脱水装置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入口连通;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的中心进水管连通,溶气装置分别与清水池和离子气浮装置连通;原水泵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并提出处理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水面或者同一水面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通过工艺流程的即时调整有效应对各种浓度情况下的蓝藻水华,提升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应用该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背景技术
水域的蓝藻处理目前一般采用打捞、药剂或综合处理等多种方法,其中蓝藻打捞船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处理设施。现有的蓝藻打捞船多数都是运用过滤技术对原水做过滤处理,分为加压过滤、重力过滤等方式,并使用效率较低的老式平流气浮方式处理蓝藻。该技术无法去除大量细小藻细胞,出水效果较差;由于藻细胞个体很小,经常堵塞滤料,维护管理工作繁重,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由于藻水中藻含量浓度随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而变化,在一些下风口,大多数情况下水体中含藻细胞数量较多,藻华堆积较厚。滤网密度致密时,常导致堵塞;滤网太稀松,则不能起到过滤作用。因此无论重力滤法或加压滤法都不能有效去除藻细胞,尤其无法去除大量细小藻细胞,生产过程常出现反冲洗不彻底、带堵塞的情况,需要停机管养,耗时耗力。为了解决传统的对蓝藻及水草进行过滤所采用的聚氨酯带堵塞问题,可中途设置水管进行反冲洗,清除滤带孔隙的堵塞物,但反冲洗水源需要储备,反冲洗时需要停机,而且反冲洗易造成二次污染。该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除了滤带易堵塞、效率低下外,传统的蓝藻打捞船平流气浮受到挂渣结构的制约无法经受风浪摆动,同时布气方式中溶气水属于螺旋上升,不能提供足够的浮力对应高浓的藻华。传统气浮装置为“深层”气浮,池深一般为2.0~2.5m,这是因为设备是静止的,水体是运动的。水体从反应室进入接触区时会产生流向的改变和流速的重新分布,即把水流转变成均匀向上的流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高度来完成这一变化,其高度一般不低于1.5m。另外在传统气浮装置中,难免有泥砂或絮粒沉于池底,为防止带出池底的泥砂,出水管一般悬高300mm。传统气浮装置中,水体的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min;溶气系统配备的是溶气罐,若按溶气罐的实际容积来计算,其水力停留时间为2~4min;刮渣器定期对浮渣层进行清除,无法根据浮渣的浮起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清理,因此不但对水体有较大的扰动,而且浮渣的含水率也较大。
现有的蓝藻打捞船进水系统一般采用软管放置于水中并通过绳索、浮筒等悬、浮、吊固定,取水深度不能随船舶、波浪起伏而精准控制,甚至进水口经常随波浪腾起漏出水面,造成水泵频繁气蚀,停机排空气。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水面或者同一水面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其蓝藻水华的分布浓度是不同的,现有的蓝藻打捞船由于其处理能力的限制,不能有效应对各种浓度情况下的蓝藻水华,处理区域也受到船舶通行的限制,这也影响了其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在此前申请并公开的专利文献CN107445369A中,提出了一种蓝藻水草处理船舶及蓝藻水草处理方法。所述蓝藻水草处理船舶,包括设置于船仓或甲板上的可升降进水系统、预处理池、离子气浮装置和加速沉淀池,所述可升降进水系统通过原水泵及其管路与预处理池连通,所述预处理池通过二次泵及其管路与离子气浮装置连通,离子气浮装置通过清水出水口管路与加速沉淀池连通;还包括与预处理池和离子气浮装置分别连通的藻浆池,所述藻浆池内设有藻浆脱水系统。并据此提出了上述蓝藻水草处理船舶的独特的蓝藻水草处理方法。该方案将蓝藻水草处理系统装置布置于船舶的船仓及甲板上,成为可移动的蓝藻处理工作站。进水经过可升降进水系统、预处理池和回转滤带等组成的蓝藻预处理装置去除较大体积藻群,使一定浓度的原水滤液进入高效离子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通过上述CN107445369A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使蓝藻处理效率得以提升。但是在此方案中还是采用了滤带结构,尽管克服了使用中的堵塞问题,但长期大量使用的话,还是存在堵塞可能,从长远角度来看尚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情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能够针对不同的水面或者同一水面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蓝藻水华的分布浓度不同的情况,通过工艺流程的即时调整有效应对各种浓度情况下的蓝藻水华,提升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多功能吸藻头、藻浆池、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离子气浮装置、脱水装置和清水池以及溶气装置,所述多功能吸藻头通过原水泵分别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所述藻浆池的出口通过二次泵与脱水装置连通,所述脱水装置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的中心进水管连通,离子气浮装置还设有与藻浆池连通的渣泥管以及与清水池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溶气装置分别与清水池和离子气浮装置连通;所述原水泵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通过以上设备和部件的配合,由管道阀门控制藻浆流通路径,可以在处理过程中即时调整不同工艺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及其工作顺序,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蓝藻浓度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可以处理各种浓度的蓝藻。
通过设置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可以在处理过程中预先对藻浆进行处理,从而减轻后道气浮工序的处理负担,提高效率。
对于高浓度的藻浆,脱水装置可以在工艺流程初期即启用,以预处理极高浓度的藻浆,减轻后续气浮处理工序的处理负担,同时也能对气浮处理之后的藻浆进行脱水处理分离出藻泥。对于浓度较低的藻浆,脱水装置可以在气浮处理之后,用于对气浮处理得到的藻浆进行脱水处理分离出藻泥。
优选地,还设有PAC加药泵,所述PAC加药泵的入口与PAC加药桶连接,PAC 加药泵的出口接入原水泵的出口管路中以分别与藻浆池或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管路连通。
优选地,还设有PAM加药泵,所述PAM加药泵的入口与PAM加药桶连接, PAM加药泵的出口分别与二次泵和脱水装置的连接管路、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和离子气浮装置的连接管路连接,在PAM加药泵与二次泵和脱水装置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以及PAM加药泵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和离子气浮装置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优选地,所述溶气装置包括回流泵、微气泡制造系统和空气制备系统,所述回流泵分别与清水池的回流出口、微气泡制造系统的水入口连接,所述空气制备系统与微气泡制造系统的进气口连接,微气泡制造系统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空气制备系统为混合加压机。所述微气泡制造系统也可采用常用的溶气装置。
优选地,所述离子气浮装置设有排空管,所述排空管通过排空管路与原水泵的入口管路连通;所述原水泵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连通管路上亦设有与原水泵的入口管路连通的排空管路;所述各个排空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排空管路的管道阀门。
优选地,所述脱水装置设置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上方。
优选地,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出口高度高于离子气浮装置的高度。
通过上述高差设计,可以使藻浆水形成自流效果,减少能源消耗。对螺旋预处理反应罐以及离子气浮装置来说,还可以避免泵送时的水压扰动,便于布水和絮凝。
脱水装置设置于上方,便于其尾水回流,减少动力消耗也减少占地,同时也便于藻泥外运,可以直接将藻泥通过螺旋运输机输送至装卸车或转运船上。
优选地,所述脱水装置设有藻泥出口,所述藻泥出口与藻泥外运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清水池设有清水达标排放口。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处理装置,可以固定设置(陆基),也可以移动设置(船基或车基)。陆基设置时,可以设置基础和支架以固定上述各部件,除多功能吸藻头外,其余部件均部署在所述基础和支架上。一般可设置在近水处,将多功能吸藻头设置于蓝藻水中,通过吸水软管将吸入的蓝藻水输入后道工艺设备中。车基设置时,可以将上述各部件设置于集装箱或拖车上,可行驶到近水处进行吸水处理。船基设置时,则将各部件设置于船上,直接在水面进行处理。
在船基部署时,快速固定卡槽固定设置在船体中部,多功能吸藻头通过快速固定卡件固定在快速固定卡槽中。在路基或车基部署时,所述快速固定卡槽可固定设置在整体支架上,考虑这两种情况下,整体支架可能距离水面较高,可以加高和/或加长所述快速固定卡槽的整体尺寸,也可以加长活动铰链组以与之配合。在路基或车基部署时,卷扬机可以部署在整体的基础及支架上,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另行布置,部署在整体基础及支架的两侧,以使多功能吸藻头运动更便利,活动范围更大。
优选地,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船体一侧或两侧设有多功能吸藻头,船体两端分别设有卷扬机,所述多功能吸藻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船体中部,多功能吸藻头的另一端通过牵引绳分别与船体两端的卷扬机连接;船体中还设有藻浆池、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离子气浮装置、脱水装置和清水池以及溶气装置,所述多功能吸藻头通过原水泵分别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所述藻浆池的出口通过二次泵与脱水装置连通,所述脱水装置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的中心进水管连通,离子气浮装置还设有与藻浆池连通的渣泥管以及与清水池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溶气装置分别与清水池和离子气浮装置连通;所述原水泵与藻浆池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进一步优选地,设有船舱、主甲板及二层甲板,所述藻浆池、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离子气浮装置、清水池和溶气装置设置于所述主甲板和/或船舱,所述脱水装置设置于二层甲板。
本实用新型为高浓度蓝藻水体及中低浓度蓝藻水体提供了两种运行模式,从而可处理各种藻浓度的水体。
高浓进水时经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接近极限的充分反应,进入藻浆池再次反应浓缩,使一定浓度的藻水进入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尾水进入离子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中低浓度进水时原水经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充分反应,进入离子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中低浓度运行模式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其步骤在于,通过多功能吸藻头吸入藻浆,经原水泵抽排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同时经PAC加药泵向藻浆中加入PAC;
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进行预处理后的藻浆自流至离子气浮装置,同时在离子气浮装置的进水管路上向藻浆中加入PAM;
通过溶气装置向进入离子气浮装置中的藻浆水中输入回流溶气水;
离子气浮装置对藻浆水进行气浮处理;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藻类浮渣流入藻浆池,经二次泵输送至脱水装置,经脱水装置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的尾水回流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清水流入清水池进行分离絮体处理,清水池中部的达标清水排放,清水池顶部和底部剩余浓液通过溶气装置回流至离子气浮装置再次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中低浓度运行模式蓝藻处理方法,原水经原水泵从多功能吸藻头提升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进行预处理,通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使进水得到充分搅拌,水流慢速翻滚,悬浮物充分混合PAC后形成较大絮体,同时保持均匀的浓度、避免有机物沉淀,有序等待流入后端处理装置离子气浮装置进行处理,之后依靠重力流入至后端处理装置――离子气浮装置(离子气浮池)。经离子气浮装置处理的出水依靠重力流入清水池进行深度处理,清水池分离残留于水中的剩余絮体,使出水各项指标优良。
通过在进水管道上加入PAC,经泵初步混合后,在运输管道中发生部分絮凝反应,后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的慢速翻滚流动使剩余悬浮物充分吸附反应。
通过在离子气浮装置进水管口处加入PAM,与经离子气浮装置底部混合管与提升上来的水充分混合,紧接着与溶气装置产生的回流溶气水(带正电荷的微小气泡)混合,使微小气泡与絮凝体、水中的藻类、悬浮物进行吸附、桥联,进入离子气浮装置的气浮布水系统;
通过布水系统使水进入气浮池体,气浮的布水系统及无级调速装置使进入气浮池内的水在布水区及气浮区进出水速率相同,总体达零速度;
凝聚的絮体及被微气泡吸附桥联的藻类在微气泡浮力的作用下迅速进行固液分离;
在离子气浮池清水区被分离而上浮的藻类浮渣被带螺旋的撇泥勺捞走,自流至藻浆池进入干化处理系统;
离子气浮装置中被分离在下层的清水通过回转桶下面的清水抽提槽管自流至清水池,中清液排放,池顶、底池剩余浓液回流离子气浮装置再次处理。
高浓度运行模式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其步骤在于,通过多功能吸藻头吸入藻浆,经原水泵抽排至藻浆池,同时经PAC加药泵向藻浆中加入PAC;
通过二次泵将藻浆池中藻浆输送至脱水装置,经脱水装置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的尾水进入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进行预处理后的藻浆自流至离子气浮装置,同时在离子气浮装置的进水管路上向藻浆中加入PAM;
通过溶气装置向进入离子气浮装置中的藻浆水中输入回流溶气水;
离子气浮装置对藻浆水进行气浮处理;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藻类浮渣流入藻浆池,经二次泵输送至脱水装置,经脱水装置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的尾水回流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清水流入清水池进行分离絮体处理,清水池中部的达标清水排放,清水池顶部和底部剩余浓液通过溶气装置回流至离子气浮装置再次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高浓度运行模式蓝藻处理方法,首先对蓝藻水华反应脱水后,降低了离子气浮装置的处理负荷,提高藻泥产量。能有效兼顾水体低、中、高、极高浓度的蓝藻浓度变化给最终处理效果带来的影响,确保稳定运行及达标出水。
在采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
1)经过高浓运行模式对蓝藻水华反应脱水后,降低了离子浅层气浮处理装置的处理负荷,提高藻泥产量。在中低浓度运行模式时,又能通过工艺流程及各部件运作顺序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能耗高效处理。能有效兼顾水体低、中、高、极高浓度的蓝藻浓度变化给最终处理效果带来的影响,确保稳定运行及达标出水。
2)能够针对不同的水面或者同一水面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其蓝藻水华的分布浓度不同的情况,通过工艺流程的即时调整有效应对各种浓度情况下的蓝藻水华,提升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3)彻底取消了滤带,避免了处理过程中因滤带可能的堵塞情况影响处理效率的问题。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1)将前述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布置于船舶的船仓及甲板上,成为可移动的蓝藻处理工作站,并可灵活调整运行模式,达到最大效率的处理不同浓度的藻水,增加产泥量,节省运行费用。
2)能随时追踪蓝藻暴发区域,驾驶船舶对重污染水域进行及时处理,实现了节能、高效。可直达污染水域进行作业,直奔目标,解决了自来水厂、污水厂的固定取水口无法对一些污染较重水域进行取水处理的窘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蓝藻处理方法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的多功能吸藻头俯视图(省略推杆和挂渣装置);
图4为本申请的多功能吸藻头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的多功能吸藻头断面图;
图6为本申请的多功能吸藻头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螺旋预处理反应罐结构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的离子气浮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船舱布置图;
图11为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主甲板布置图;
图12为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二层甲板布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多功能吸藻头1 挂渣装置支架169 中心进水管40
压水舱10 活动连接机构17 渣泥管41
存藻管11 快速固定卡件170 排水管42
吸藻口110 活动铰链组171 排空管43
输藻管12 万向球头172 脱水装置5
吸水软管120 快速固定卡槽 清水池6
吸藻调压管13 藻浆池2 溶气装置7
吸力调节阀130 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 回流泵71
浮管14 罐体30 微气泡制造系统72
往复式推杆装置15 中心管31 空气制备系统73
往复式连杆150 进水管口310 卷扬机90
往复式挂渣装置16 出水管口311 原水泵91
清扫支架160 螺旋叶片32 二次泵92
清扫支架杆161 出水管口33 PAC加药泵93
清扫片162 排渣管口34 PAC加药桶930
滚动轴承164 人孔35 PAM加药泵94
挂渣装置导轨168 离子气浮装置4 PAM加药桶9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所描述的实施例包括帮助理解的各种具体细节,但它们只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同时,为了使说明书更加清楚简洁,将省略对本领域熟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所述的“上”、“下”或者“上方”、“下方”是本申请附图所大致展示的上下关系。在放置状态发生变化时,例如翻转时,相应的位置关系也应随之转换以理解或实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并请参考图10至图12,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多功能吸藻头1、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脱水装置5和清水池6以及溶气装置7,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通过原水泵91分别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所述藻浆池2的出口通过二次泵92与脱水装置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5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的中心进水管40连通,离子气浮装置4还设有与藻浆池2连通的渣泥管41以及与清水池6连通的排水管42,所述溶气装置7分别与清水池6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通过以上设备和部件的配合,由管道阀门控制藻浆流通路径,可以在处理过程中即时调整不同工艺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及其工作顺序,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蓝藻浓度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可以处理各种浓度的蓝藻。
通过设置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可以在处理过程中预先对藻浆进行处理,从而减轻后道气浮工序的处理负担,提高效率。
对于高浓度的藻浆,脱水装置5可以在工艺流程初期即启用,以预处理极高浓度的藻浆,减轻后续气浮处理工序的处理负担,同时也能对气浮处理之后的藻浆进行脱水处理分离出藻泥。对于浓度较低的藻浆,脱水装置5可以在气浮处理之后,用于对气浮处理得到的藻浆进行脱水处理分离出藻泥。
进一步地,还设有PAC加药泵93,所述PAC加药泵93的入口与PAC加药桶 930连接,PAC加药泵93的出口接入原水泵91的出口管路中以分别与藻浆池2 或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还设有PAM加药泵94,所述PAM加药泵94的入口与PAM加药桶940连接,PAM加药泵94的出口分别与二次泵92和脱水装置5的连接管路、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和离子气浮装置4的连接管路连接,在PAM加药泵94与二次泵92和脱水装置5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以及PAM加药泵94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所述溶气装置7包括回流泵71、微气泡制造系统72和空气制备系统73,所述回流泵71分别与清水池6的回流出口、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水入口连接,所述空气制备系统73与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进气口连接,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连接。
所述空气制备系统73为混合加压机。所述微气泡制造系统72可以采用氧化旋溶溶气装置,也可采用其它常用的溶气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离子气浮装置4设有排空管43,所述排空管43通过排空管路与原水泵91的入口管路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连通管路上亦设有与原水泵91的入口管路连通的排空管路;所述各个排空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排空管路的管道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装置5设置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上方。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高度高于离子气浮装置4的高度。通过上述高差设计,可以使藻浆水形成自流效果,减少能源消耗。对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以及离子气浮装置 4来说,还可以避免泵送时的水压扰动,便于布水和絮凝。脱水装置5设置于上方,便于其尾水回流,减少动力消耗也减少占地,同时也便于藻泥外运,可以直接将藻泥通过螺旋运输机输送至装卸车或转运船上。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装置5设有藻泥出口,所述藻泥出口与藻泥外运装置连接。所述清水池6设有清水达标排放口。
下面具体阐述根据本申请的多功能吸藻头。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设有压水舱10,所述压水舱10 两侧分别设有存藻管11,压水舱10底部设有输藻管12,所述输藻管12通过吸藻调压管13分别与两侧的存藻管11连接;所述存藻管11侧面设有若干吸藻口 110;所述压水舱10上方设有往复式推杆装置15,存藻管11上方设有往复式挂渣装置16,所述往复式挂渣装置16上可移动地设有清扫支架160,所述往复式推杆装置15的往复式连杆150与所述清扫支架160连接;所述压水舱10的一端还设有活动连接机构17,所述活动连接机构17上设有快速固定卡件170;所述输藻管12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吸水软管120与后道处理设施连接。
通过原水泵从吸水软管120将输藻管12中的藻浆抽出,因为输藻管12与存藻管11连通,藻浆水通过吸藻口110被吸入存藻管11中。吸藻调压管13可以提供输藻管12与存藻管11的连接通道,并可调整管道压力和传输速度。往复式挂渣装置16主要配合清扫支架160清除吸藻口110处积聚的垃圾。通过在压水舱10中注入或排出压舱水,可以调节吸藻深度。活动连接机构17主要提供压水舱10及其上设置的其它组件的连接,并使其可以上下移动和水平转动,适应不同深度和不同范围的蓝藻聚集情况,可以大面积吸取蓝藻藻浆水。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机构17包括快速固定卡件170、活动铰链组171 和万向球头172,所述快速固定卡件170与活动铰链组171的一端连接,活动铰链组171的另一端与万向球头172的一个连接基座连接,万向球头172的另一端连接基座与压水舱10连接。所述活动铰链组171包括若干水平设置并相互连接的链条,链条之间的相互转动可以使活动连接机构17具有上下转动的功能,这样在压水舱10压水或其它情况使压水舱10及其上承载的组件上下移动时,其移动量由铰链转动来补偿,从而保持快速固定卡件170的固定连接可靠性。万向球头172主要是提供水平转动性能,也具备一定的其它方向的偏转性能,可以适应波浪环境。所述各部件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构件/连接件进行的间接连接,考虑尺寸、安装位置、连接便利、装拆方便等因素可能需要配置中间构件/连接件,可按常规设计方法考虑,本申请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还包括快速固定卡槽,所述快速固定卡槽固定设置在设有后道处理设施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或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上,所述快速固定卡件 170卡接在所述快速固定卡槽中。便于多功能吸藻头与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或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组卷扬机90,所述卷扬机90的牵引绳分别与压水舱10 的端部连接,压水舱10与牵引绳连接的一端位于远离所述活动连接机构17的一端;压水舱10和牵引绳的连接处与两组卷扬机90连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活动连接机构17水平回转中心与两组卷扬机90连线之间的距离。主要便于卷扬机 90快速牵引压水舱10回转。卷扬机90安装在船上,多功能吸藻头1布置在水中,由于船体尺寸和安装位置的限制,一般会形成满足上述条件的位置关系,不会卡在死点,即便卡在死点,推动一下压水舱10即可破解。但满足上述距离限制条件的话,将会对卷扬机90快速启动牵引压水舱10形成较大便利,提升效率。尤其是对于不是布置在船上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来说,注意此点对效率提升比较有效。
进一步地,所述清扫支架16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具有吸藻口110的存藻管 11外侧面处。用于清扫吸藻口110处的垃圾。
所述往复式挂渣装置16包括设置在存藻管11上方的挂渣装置支架169,所述挂渣装置支架169上设有挂渣装置导轨168;所述清扫支架160包括清扫支架杆161以及设置在清扫支架杆161下方的清扫片162,所述清扫支架杆161可移动地安装在挂渣装置导轨168上,所述清扫片162位于吸藻口110外侧;往复式连杆150与清扫支架杆16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挂渣装置导轨168为设置在挂渣装置支架169上的滑槽,所述清扫支架杆161上设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端部设有滚动轴承164,所述滚动轴承164安装于所述滑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往复式挂渣装置16设有多组,每组往复式挂渣装置16分别对应设置在各个吸藻口110上方,每组往复式挂渣装置16的清扫片162分别位于对应的吸藻口110外侧。
通过上述设置,使往复式挂渣装置16结构简便、连接可靠,运转灵活。
所述压水舱10上方设有若干浮管14,每一浮管1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存藻管11连通。提供多功能吸藻头1的浮力,与压水舱10内的压舱水配合,控制吸藻口110的深度。压水舱10可以是开放或封闭结构,其压舱水可以通过水泵及管路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吸藻调压管13并列设有多组,多组吸藻调压管13沿存藻管 11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所述吸藻调压管13上设有吸力调节阀130。所述吸力调节阀130可以采用常规压力调节阀例如自力式平衡阀、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器、动态平衡阀、流量平衡阀等。
所述吸藻口110处设有拦污钢丝网。
因蓝藻水华常漂浮于水面1mm~50cm内的深度,为了稳定保证进水口的深度是位于受到污染的水层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吸藻头,通过设置组合管式吸藻口加万向球头、水平铰链,可以通过压水舱升降精准调整进水口深度,使之稳定的保持在需要的深度并能各种角度随意摆动。同时通过变频器控制卷扬机一正一反转实现来回摆动,清除摆动范围内的漂浮蓝藻,速度可调,留出时间给蓝藻再次聚集。在吸藻拦污钢丝网处设置了往复式推杆挂渣装置,可解决静水湖湾区、河道伴随蓝藻漂浮而来的各种垃圾较多,频繁堵塞吸藻口的现状。该装置集导流、聚集、围捕为一体,通过模块化组合可根据情况加长或缩短藻头长度。
下面具体阐述根据本申请的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具有一竖直罐体30,所述罐体30中设有一中心管31,所述中心管31的顶部设有进水管口310,进水管口 310位于罐体30上方并伸出罐体30;所述中心管31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口311,出水管口311设置于罐体30内接近罐体30底部处;所述中心管31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32;所述罐体30上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出水管口33。
所述进水管口310用于将藻浆导入罐体30内,并从罐体30底部的出水管口 311流入罐体30内。流入罐体30内的藻浆事先已经添加药剂,在其水面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受到螺旋叶片32的阻隔,只能沿着螺旋叶片32限定的方向缓慢前进上升,在此过程中进行絮凝反应。由于中心管31的设置,进水仅能在罐体30 底部形成慢速翻滚,避免了进水水流的冲击,增加了藻浆水在罐体30内停留反应的时间,使细小悬浮物也能被充分絮凝,避免其被冲散或快速冲出以致增加后道离子气浮的处理负担。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叶片32的螺距小于或等于螺旋叶片32外直径的五分之一。通过螺旋叶片32纵向和横向尺寸的限制,可以在螺旋叶片32的叶片之间以及其与罐体30的内壁间形成较为密集且平缓的螺旋路径,使水流稳定有序推进,并且从底部的慢速翻滚状态逐步过渡至顶部的平稳流动状态,确保充分发挥絮凝作用,并能顺利从出水管口33流出,在出水管口33处不至于产生冲击和震动,减少噪音,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口33高于所述螺旋叶片32。可以确保在通过出水管口33出水时,不受螺旋叶片32扰动效果的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罐体30底部还设有排渣管口34。所述排渣管口34上设有启闭阀门或通过管口法兰安装设置管口密封板。排渣管口34主要用于将沉积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底部的藻渣排出,在排渣管口34上设置启闭阀门或密封板,可以在藻渣累积到一定数量后或间隔一定周期后排渣,减少排渣对预处理时水流运动的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罐体30上设有人孔35。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预处理反应罐,原水经多功能吸藻头1吸入后进入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预处理,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罐体30内设置了中心管31,中心管31使原水自下而上的进水,减缓水流冲击。中心管31外设有螺旋叶片32,该叶片的安装角度能使水流稳定、慢速翻滚、水流有序推进、增加停留时间、无死水、翻滚中进一步絮凝细小悬浮物,充分发挥絮凝作用,确保后道工序离子气浮发挥最大效率,提高出水水质。
对于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尤其是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来说,在狭窄的船体中,通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可有效絮凝细小悬浮物,使矾花较大,提高效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出水水质,使后端离子气浮处于最优工况,实现了高效、节能。
下面具体阐述根据本申请的蓝藻处理方法,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高浓度蓝藻水体及中低浓度蓝藻水体提供了两种运行模式,从而可处理各种藻浓度的水体。
高浓进水时经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接近极限的充分反应,进入藻浆池再次反应浓缩,使一定浓度的藻水进入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尾水进入离子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中低浓度进水时原水经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充分反应,进入离子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中低浓度运行模式: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其步骤在于,通过多功能吸藻头1吸入藻浆,经原水泵 91抽排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同时经PAC加药泵93向藻浆中加入PAC;
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进行预处理后的藻浆自流至离子气浮装置4,同时在离子气浮装置4的进水管路上向藻浆中加入PAM;
通过溶气装置7向进入离子气浮装置4中的藻浆水中输入回流溶气水;
离子气浮装置4对藻浆水进行气浮处理;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藻类浮渣流入藻浆池2,经二次泵92输送至脱水装置5,经脱水装置5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5的尾水回流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3;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清水流入清水池6进行分离絮体处理,清水池6中部的达标清水排放,清水池6顶部和底部剩余浓液通过溶气装置7回流至离子气浮装置 4再次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中低浓度运行模式蓝藻处理方法,原水经原水泵91 从多功能吸藻头1提升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3进行预处理,通过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使进水得到充分搅拌,水流慢速翻滚,悬浮物充分混合PAC后形成较大絮体,同时保持均匀的浓度、避免有机物沉淀,有序等待流入后端处理装置离子气浮装置4进行处理,之后依靠重力流入至后端处理装置――离子气浮装置4(离子气浮池)。经离子气浮装置4处理的出水依靠重力流入清水池6进行深度处理,清水池6分离残留于水中的剩余絮体,使出水各项指标优良。
通过在进水管道上加入PAC,经泵初步混合后,在运输管道中发生部分絮凝反应,后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慢速翻滚流动使剩余悬浮物充分吸附反应。
通过在离子气浮装置4进水管口处加入PAM,与经离子气浮装置4底部混合管与提升上来的水充分混合,紧接着与溶气装置7产生的回流溶气水(带正电荷的微小气泡)混合,使微小气泡与絮凝体、水中的藻类、悬浮物进行吸附、桥联,进入离子气浮装置4的气浮布水系统;
通过布水系统使水进入气浮池体,气浮的布水系统及无级调速装置使进入气浮池内的水在布水区及气浮区进出水速率相同,总体达零速度;
凝聚的絮体及被微气泡吸附桥联的藻类在微气泡浮力的作用下迅速进行固液分离;
在离子气浮池清水区被分离而上浮的藻类浮渣被带螺旋的撇泥勺捞走,自流至藻浆池进入干化处理系统;
离子气浮装置4中被分离在下层的清水通过回转桶下面的清水抽提槽管自流至清水池6,中清液排放,池顶、底池剩余浓液回流离子气浮装置4再次处理。
高浓度运行模式: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其步骤在于,通过多功能吸藻头1吸入藻浆,经原水泵 91抽排至藻浆池2,同时经PAC加药泵93向藻浆中加入PAC;
通过二次泵92将藻浆池2中藻浆输送至脱水装置5,经脱水装置5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5的尾水进入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
经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进行预处理后的藻浆自流至离子气浮装置4,同时在离子气浮装置4的进水管路上向藻浆中加入PAM;
通过溶气装置7向进入离子气浮装置4中的藻浆水中输入回流溶气水;
离子气浮装置4对藻浆水进行气浮处理;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藻类浮渣流入藻浆池2,经二次泵92输送至脱水装置5,经脱水装置5处理得到的藻泥外运,脱水装置5的尾水回流至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3;
经气浮处理得到的清水流入清水池6进行分离絮体处理,清水池6中部的达标清水排放,清水池6顶部和底部剩余浓液通过溶气装置7回流至离子气浮装置 4再次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高浓度运行模式蓝藻处理方法,首先对蓝藻水华反应脱水后,降低了离子气浮装置4的处理负荷,提高藻泥产量。能有效兼顾水体低、中、高、极高浓度的蓝藻浓度变化给最终处理效果带来的影响,确保稳定运行及达标出水。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述的离子气浮装置4也可以采用现有的藻水分离设备、气浮装置、气浮池等设施,其进水管、渣泥管、排水管等名称可能与本申请不同,但只要能实现导进藻浆水、导出渣泥和排出清水即可。将上述设施作为离子气浮装置4使用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也能实现本申请所述的适应处理各种不同浓度的蓝藻水、均衡各道流程处理能力减轻气浮装置负担等效果。相对于本申请所述的离子气浮装置4的具体技术方案,上述设施在处理能力和效果上稍微逊色。
如图9所示,本申请所述离子气浮装置4具有圆形气浮池,其装置功能集絮凝、气浮、撇渣、挤压、捞泥于一体,待处理的预处理水进中心进水管,通过布水系统均匀分配到气浮池内,布水管的移动速度和出水流速相同,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零速度”,进水扰动降至最低,絮体静态下垂直上浮。撇渣装置与主机行走机构同步移动,边旋转边移动,从而将浮渣收集起来,通过中央泥管排出池外。池中的清水通过清水收集管从中央排走,该收集管也与主机行走机构同步移动,清水管与布水管被布水机构隔开,彼此互不干扰。池底的沉积物被刮板收集进排放槽,定期排放。独特的空气溶解系统设计,体积小,溶气效率高,结构紧凑。
浅层气浮技术在传统气浮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零速度”和“浅池理论”原理,与传统气浮相比,有效水深仅需0.6m左右。本专利研发的浅层离子气浮设备,采用均衡消能装置取代传统的溶气释放器,微气泡直径平均仅约5μm(国内外常见平均约120μm),具有高效的净化能力、紧凑的结构等优势,且该设备为成套装置,符合应用在船舶上。
1、气浮原理:在污水中引入大量的微气泡,以形成水、气、及被去除物质的三相混合体,在界面张力、气泡上升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等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微细气泡粘附在被去除的微小悬浮物上后,因粘合体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到水面,从而使水中污染物质被分离去除。
2、浅池原理:离子气浮是集絮凝、气浮、撇渣、刮泥以一体的气浮装置,水力停留时间3-5分钟,强制布水,静态分离,微气泡与絮粒的粘附发生在包括接触区在内的整个气浮分离过程,浮渣瞬时排出,水体扰动小出水悬浮物低,出渣含固率高,悬浮物去除率最高可达99.5%以上,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5%以上。
3、零速原理:待处理的原水经提升泵至中心进水管,同时溶气水及药液一起被打入中心进水管与之混合,再经过布水管均匀布水到离子气浮池内,布水管的移动速度和出水流速相同,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零速度”,使进水的扰动降至最低,絮体的悬浮和沉降在静态下进行。悬浮物在相对静止的环境中垂直浮上水面,上浮路程减至最小,且不受出水流速的影响,上浮速度达到或接近理论的最大值。
超效浅层离子气浮与传统气浮装置的比较
①传统气浮装置中,池深一般为2.0~2.5m,这是因为设备是静止的,水体是运动的。水体从反应室进入接触区时会产生流向的改变和流速的重新分布,即把水流转变成均匀向上的流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高度来完成这一变化,其高度一般不低于1.5m。而超效浅层离子气浮由于“零速度”原理的应用,实现了设备是运动的,水体是静止的,消除了由于水体的扰动对悬浮颗粒与水分离的影响,降低了对高度的要求;另外在传统气浮装置中,难免有泥砂或絮粒沉于池底,为防止带出池底的泥砂,出水管一般悬高300mm,而在浅层离子气浮装置中,由于池底设置了刮泥装置,因此不需设置悬高段。通过以上分析,浅层离子气浮装置的有效水深一般为600~700mm。
②传统气浮装置中,水体的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min;而浅层离子气浮装置中,停留时间只需3~5min。
③传统气浮装置中,溶气系统配备的是溶气罐,若按溶气罐的实际容积来计算,其水力停留时间为2~4min;而浅层离子气浮装置中,溶气系统采用的是溶气管,取消了填料,使溶气管的容积利用率达100%,其水力停留时间只有8~ 12s。
④在传统气浮装置中,刮渣器定期对浮渣层进行清除,无法根据浮渣的浮起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清理,因此不但对水体有较大的扰动,而且浮渣的含水率也较大;在浅层离子气浮装置中,螺旋撇渣器安装在配水系统的前部,清除的浮渣总是气浮池内浮起时间最长(2~3min)的浮渣,即固液分离最彻底、含水率最小的浮渣。
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水华处理装置可以灵活部署,以适应不同的水域/取水口情况。
根据本实施例的蓝藻水华处理装置,可以固定设置(陆基),也可以移动设置(船基或车基)。陆基设置时,可以设置基础和支架以固定上述各部件,除多功能吸藻头1外,其余部件均部署在所述基础和支架上。一般可设置在近水处,将多功能吸藻头1设置于蓝藻水中,通过吸水软管120将吸入的蓝藻水输入后道工艺设备中。车基设置时,可以将上述各部件设置于集装箱或拖车上,可行驶到近水处进行吸水处理。船基设置时,则将各部件设置于船上,直接在水面进行处理。
在船基部署时,快速固定卡槽固定设置在船体中部,多功能吸藻头1通过快速固定卡件170固定在快速固定卡槽中。在路基或车基部署时,所述快速固定卡槽可固定设置在整体支架上,考虑这两种情况下,整体支架可能距离水面较高,可以加高和/或加长所述快速固定卡槽的整体尺寸,也可以加长活动铰链组171 以与之配合。在路基或车基部署时,卷扬机90可以部署在整体的基础及支架上,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另行布置,部署在整体基础及支架的两侧,以使多功能吸藻头1运动更便利,活动范围更大。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经过高浓运行模式对蓝藻水华反应脱水后,降低了离子浅层气浮处理装置的处理负荷,提高藻泥产量。在中低浓度运行模式时,又能通过工艺流程及各部件运作顺序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能耗高效处理。能有效兼顾水体低、中、高、极高浓度的蓝藻浓度变化给最终处理效果带来的影响,确保稳定运行及达标出水。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能够针对不同的水面或者同一水面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区域,其蓝藻水华的分布浓度不同的情况,通过工艺流程的即时调整有效应对各种浓度情况下的蓝藻水华,提升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彻底取消了滤带,避免了处理过程中因滤带可能的堵塞情况影响处理效率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处理装置船基部署的实施例,除以下所具体阐述的内容,其它特征及其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10至图12所示,并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船体一侧或两侧设有多功能吸藻头1,船体两端分别设有卷扬机90,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船体中部,多功能吸藻头1的另一端通过牵引绳分别与船体两端的卷扬机90连接;船体中还设有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脱水装置5和清水池6以及溶气装置7,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 通过原水泵91分别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所述藻浆池2的出口通过二次泵92与脱水装置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5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的中心进水管40连通,离子气浮装置4还设有与藻浆池2连通的渣泥管41以及与清水池6连通的排水管42,所述溶气装置7分别与清水池6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设有船舱、主甲板及二层甲板,所述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清水池6和溶气装置7设置于所述主甲板和/或船舱,所述脱水装置5设置于二层甲板。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将藻水处理系统装置布置于船舶的船仓及甲板上,成为可移动的蓝藻处理工作站,并可灵活调整运行模式,达到最大效率的处理不同浓度的藻水,增加产泥量,节省运行费用。
根据本申请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能随时追踪蓝藻暴发区域,驾驶船舶对重污染水域进行及时处理,实现了节能、高效。可直达污染水域进行作业,直奔目标,解决了自来水厂、污水厂的固定取水口无法对一些污染较重水域进行取水处理的窘境。

Claims (9)

1.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功能吸藻头(1)、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脱水装置(5)和清水池(6)以及溶气装置(7),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通过原水泵(91)分别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所述藻浆池(2)的出口通过二次泵(92)与脱水装置(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5)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的中心进水管(40)连通,离子气浮装置(4)还设有与藻浆池(2)连通的渣泥管(41)以及与清水池(6)连通的排水管(42),所述溶气装置(7)分别与清水池(6)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PAC加药泵(93),所述PAC加药泵(93)的入口与PAC加药桶(930)连接,PAC加药泵(93)的出口接入原水泵(91)的出口管路中以分别与藻浆池(2)或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PAM加药泵(94),所述PAM加药泵(94)的入口与PAM加药桶(940)连接,PAM加药泵(94)的出口分别与二次泵(92)和脱水装置(5)的连接管路、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和离子气浮装置(4)的连接管路连接,在PAM加药泵(94)与二次泵(92)和脱水装置(5)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以及PAM加药泵(94)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接管路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气装置(7)包括回流泵(71)、微气泡制造系统(72)和空气制备系统(73),所述回流泵(71)分别与清水池(6)的回流出口、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水入口连接,所述空气制备系统(73)与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进气口连接,微气泡制造系统(72)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装置(5)设置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高度高于离子气浮装置(4)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气浮装置(4)设有排空管(43),所述排空管(43)通过排空管路与原水泵(91)的入口管路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连通管路上亦设有与原水泵(91)的入口管路连通的排空管路;所述排空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排空管路的管道阀门。
8.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其特征在于,船体一侧或两侧设有多功能吸藻头(1),船体两端分别设有卷扬机(90),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船体中部,多功能吸藻头(1)的另一端通过牵引绳分别与船体两端的卷扬机(90)连接;船体中还设有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脱水装置(5)和清水池(6)以及溶气装置(7),所述多功能吸藻头(1)通过原水泵(91)分别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所述藻浆池(2)的出口通过二次泵(92)与脱水装置(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5)的尾水出口与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的出口与离子气浮装置(4)的中心进水管(40)连通,离子气浮装置(4)还设有与藻浆池(2)连通的渣泥管(41)以及与清水池(6)连通的排水管(42),所述溶气装置(7)分别与清水池(6)和离子气浮装置(4)连通;所述原水泵(91)与藻浆池(2)和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连接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用于启闭所在管路的管道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其特征在于,设有船舱、主甲板及二层甲板,所述藻浆池(2)、螺旋预处理反应罐(3)、离子气浮装置(4)、清水池(6)和溶气装置(7)设置于所述主甲板和/或船舱,所述脱水装置(5)设置于二层甲板。
CN201821895004.0U 2018-11-18 2018-11-18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Active CN209554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5004.0U CN209554929U (zh) 2018-11-18 2018-11-18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5004.0U CN209554929U (zh) 2018-11-18 2018-11-18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4929U true CN209554929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299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95004.0U Active CN209554929U (zh) 2018-11-18 2018-11-18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49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5734A (zh) * 2018-11-18 2019-02-05 翟兆锐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5734A (zh) * 2018-11-18 2019-02-05 翟兆锐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CN109305734B (zh) * 2018-11-18 2023-05-05 翟兆锐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77915U (zh) 化学除油沉分器
CN107445369A (zh) 一种蓝藻水草处理船舶及蓝藻水草处理方法
CN207941295U (zh) 污水沉淀处理系统
CN115872505A (zh) 海水淡化杂质预处理组件、系统及工艺
CN209554929U (zh)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船
CN209668847U (zh) 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CN209323490U (zh) 多功能吸藻头
CN106396162A (zh) 一种矿用组合式多级过滤废污水处理装置
CN113521808A (zh) 自来水尾水处理新工艺
CN106512491B (zh) 翻转沉淀分离装置
CN109305734A (zh) 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CN218188076U (zh) 一种洗沙废水重力浓缩防沉积装置
CN111018249A (zh) 污水强化预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07608441U (zh) 一种蓝藻水草处理船舶
CN211705996U (zh) 一种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
CN211471161U (zh) 一种工业污水多级处理设备
CN208632333U (zh) 高效印染废水处理系统
CN208065849U (zh) 一种水处理沉淀池
CN214784320U (zh) 一种淤泥杂质清除船
CN218058658U (zh) 一种垃圾焚烧电厂循环冷却水的排污优化系统
CN114873778B (zh) 一种煤炭洗选加工的煤泥水处理系统
CN220812147U (zh) 一种工业污水斜管沉淀装置
CN214032010U (zh) 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18485250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活性砂滤池
CN114790064B (zh) 一种原水除锰除铁处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5

Address after: Room 407, floor 4, block 1, A1-A4, No. 6, Jingpu Road, Kunm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650217

Patentee after: Yunnan Yuntou ecological lake treat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650224 No. 201, Building 2, 815 Jinshouyuan, Jinjiang Road, Panlong District, 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ai Zhaoru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