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1122U -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1122U
CN209541122U CN201821866097.4U CN201821866097U CN209541122U CN 209541122 U CN209541122 U CN 209541122U CN 201821866097 U CN201821866097 U CN 201821866097U CN 209541122 U CN209541122 U CN 209541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 plate
guide structure
air guide
gas flow
flow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660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方
许真鑫
孙卫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660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1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1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1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包括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支撑壳体、所述第二支撑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从上至下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固定气流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设置上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下导风结构,所述上导风结构与所述下导风结构形成导风路径,所述导风路径的一端与气流控制器联通,所述导风路径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联通,所述出风口设置在第三壳体主体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结构合理,连接稳定,保证空调器及气流控制器使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广泛应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是空调的重要部件,空调的许多部件例如电控元件、蒸发器等均安装在室内机的壳体内,并且,空调的进风口也形成在室内机的壳体上,而空调室内机由于安装在室内,所以会对室内的整体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室内机换热器制冷或制热的空气流向,在室内机中的出风口处会设置一个气流控制器,用以控制改变排放的气流的流向。但是,气流控制器的放置位置以及固定支撑结构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外,如何合理利用空调器内部的空间结构,对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支撑壳体、所述第二支撑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从上至下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固定气流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设置上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下导风结构,所述上导风结构与所述下导风结构形成导风路径,所述导风路径的一端与气流控制器联通,所述导风路径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联通,所述出风口设置在第三壳体主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接触,且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下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板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端部存在间距,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置槽口。
进一步的,所述下导风结构包括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限位板、第四限位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第三限位板、第四限位板均与所述第三壳体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卡块,在所述第三限位板上设置卡钩,所述卡钩与所述卡块卡接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设置第一定位装置,所述第四限位板在远离所述第三壳体主体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三定位装置,所述第三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限位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板呈弯折状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下表面设置第四限位筋,所述第四限位筋呈封闭状设置,所述第四限位筋用于支撑定位电控板,在所述第四限位筋的内部设置第二螺钉柱,所述第二螺钉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所述第二螺钉柱用于与所述电控板固定。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三限位板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第三螺钉柱,所述第三螺钉柱与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上设置的第一螺钉柱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三限位板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的一侧设置卡线箍,所述卡线箍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通过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配合的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在气流控制器的一侧,通过分别在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的上导风结构和第三壳体上设置的下导风结构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形成导风路径,该设置一方面便于对空调器的显示结构进行避让,另一方面也便于将气流空气器的导流方向多样化设置,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结构合理,连接稳定,保证空调器及气流控制器使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含上述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壳体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壳体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Ⅰ点的节点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Ⅲ点的节点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第二视角侧视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Ⅱ点的节点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第三视角侧视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Ⅳ点的节点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的第二视角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壳体,2-第一支撑部,3-第一支撑柱,4-第二支撑柱,5-第一限位筋,6-第一连接孔,7-第二支撑壳体,8-引导壁,9-第一连接部,10-第二支撑部,11-第二连接孔,12-第三连接孔,13-加劲肋装置,14-第一导风板,15-第一通孔,16-第二限位筋,17-加强肋,18-第三限位筋,19-第一卡板,20-第二卡板,21-凸台,22-第一螺钉柱,23-第一限位板,24-第二限位板,25-导风口,26-槽口,27-第一定位装置,28-卡块,29-第一定位板,30-第二定位板,31-第三壳体,32-第三壳体主体,33-出风口,34-第二导风板,35-第二定位装置,36-第三定位装置,37-第四限位筋,38-第二螺钉柱,39-卡线箍,40-第一连接板,41-第三螺钉柱,42-第三限位板,43-第四限位板,44-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结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和第二支撑壳体7,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上设置第一支撑部2,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上设置支撑柱装置,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包括引导壁8,在所述引导壁8上设置第一连接部9,在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支撑部10,所述支撑柱装置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10,在第一支撑部2与第二支撑部10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部10在远离第一支撑部2的侧面上固定气流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通过上下两层设置的第一支撑壳体和第二支撑壳体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合理利用空间结构,减小该支撑结构的体积,通过在第一支撑部上设置的支撑柱装置,保证了该支撑结构的强度和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气流控制器在使用时由于振动作用导致晃动等连接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支撑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上设置第一限位筋5,所述支撑柱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筋5的一侧,所述支撑柱装置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限位筋5的高度。将支撑柱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限位筋的高度,便于气流的进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述支撑柱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在第二支撑部10上设置第二连接孔11、第三连接孔12,所述第一支撑柱3与所述第三连接孔1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4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在所述第一支撑柱3、所述第二支撑柱4上设置第一连接孔6,所述的第一连接孔6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1、所述第三连接孔12螺栓连接。该设置公开了一种支撑柱装置的具体结构,保证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连接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连接孔11、所述第三连接孔12的周边设置凸台21,所述凸台21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0上靠近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的一侧。该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上设置第一通孔15,所述第一通孔15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联通。该设置便于对不同型号的气流控制器的部分结构进行容纳限位,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上设置卡板装置,所述卡板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远离第一导风板14的一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所述卡板装置包括第一卡板19、第二卡板20,所述卡板装置用于室内机内部的电控线路进行限位,避免电控线路紊乱。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上设置加劲肋装置13,所述加劲肋装置13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一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所述加劲肋装置13包括多条加劲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与第一连接部9的连接处也设置有加劲肋,该设置一方面加强第二支撑部的强度,另一方面便于对气流控制器的电控线路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上设置第二限位筋16,所述第二限位筋16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筋16与所述第一限位筋5套接接触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上平面与所述第一限位筋5接触支撑,该设置公开了一种第二支撑部10与第一支撑部2的定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装配的快捷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一连接部9上设置第三限位筋18,所述第三限位筋18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上平面、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上平面、所述第三限位筋18的上平面呈台阶状设置。该设置一方面保证了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装配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气流控制器控制气流进出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上平面上设置加强肋17。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强度,避免第一导风板14在使用过程中变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含上述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
实施例2
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第二支撑壳体7和第三壳体31,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所述第三壳体31从上至下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上设置第二支撑部10,所述第二支撑部10用于支撑固定气流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一侧设置上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三壳体31上设置下导风结构,所述上导风结构与所述下导风结构形成导风路径,所述导风路径的一端与气流控制器联通,所述导风路径的另一端与出风口33联通,所述出风口33设置在第三壳体主体32上,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通过第一支撑壳体与第二支撑壳体配合的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在气流控制器的一侧,通过分别在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的上导风结构和第三壳体上设置的下导风结构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形成导风路径,该设置一方面便于对空调器的显示结构进行避让,另一方面也便于将气流空气器的导流方向多样化设置,保证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上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14、第一限位板23、第二限位板24,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下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接触,且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下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下表面的高度。该设置公开了一种上导风结构的具体结构,通过将第一导风板14与第二支撑部10呈台阶状设置,便于与第一限位板23、第二限位板24配合的对气流控制器排出的气流进行收纳,将第一限位板23下表面的高度、第二限位板24下表面的高度均低于第二支撑部10下表面高度的设置,便于提高导风路径的导风效果。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板23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端部存在间距,在所述第一限位板23上设置槽口26。该设置将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形成导风口25,通过在第一限位板23上设置的槽口便于气流的导向和排出。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下导风结构包括第二导风板34,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三限位板42、第四限位板43,所述第二导风板34、第三限位板42、第四限位板43均与所述第三壳体主体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42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4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板43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3可拆卸固定连接。该设置公开了一种下导风结构的具体结构,通过将配合连接的第三限位板42、第二限位板24、第四限位板43、第一限位板23以及第一导风板14、第二导风板34形成导风路径,便于对气流控制器排出气流进行导向流通。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4上设置卡块28,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上设置卡钩44,所述卡钩44与所述卡块28卡接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板23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端部设置第一定位装置27,所述第四限位板43在远离所述第三壳体主体32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三定位装置36,所述第三定位装置36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27限位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远离所述第三壳体主体32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二定位装置35,所述第二定位装置35配合的对所述第二限位板24的端部进行限位。该设置公开了一种上导风结构和下导风结构装配的具体方式,方便快捷,连接稳定。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装置27包括第一定位板29、第二定位板30,所述第一定位板29与所述第二定位板30呈弯折状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3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下表面。该设置公开了一种第一定位装置的具体结构,保证了第一定位装置与第三定位装置定位装配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的下表面设置第四限位筋37,所述第四限位筋37呈封闭状设置,所述第四限位筋37用于支撑定位电控板,在所述第四限位筋37的内部设置第二螺钉柱38,所述第二螺钉柱38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上,所述第二螺钉柱38用于与所述电控板固定。该设置合理利用空间结构,提高空调器内部的空间使用率。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43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板40,在所述第一连接板40上设置第三螺钉柱41,所述第三螺钉柱41与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上设置的第一螺钉柱22可拆卸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述第三螺钉柱41在第三壳体31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螺钉柱22在第一支撑壳体1上设置多个,该设置保证了第一支撑壳体1、第二支撑壳体7、第三壳体31装配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43的一侧设置卡线箍39,所述卡线箍39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装置35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0之间。该设置避免电控线路紊乱,保证空调器及气流控制器使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含上述所述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第二支撑壳体(7)和第三壳体(31),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所述第三壳体(31)从上至下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7)上设置第二支撑部(10),所述第二支撑部(10)用于支撑固定气流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一侧设置上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三壳体(31)上设置下导风结构,所述上导风结构与所述下导风结构形成导风路径,所述导风路径的一端与气流控制器联通,所述导风路径的另一端与出风口(33)联通,所述出风口(33)设置在第三壳体主体(3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14)、第一限位板(23)、第二限位板(24),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下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0)接触,且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下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下表面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3)、所述第二限位板(24)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板(23)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10)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4)的端部存在间距,在所述第一限位板(23)上设置槽口(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风结构包括第二导风板(34),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三限位板(42)、第四限位板(43),所述第二导风板(34)、第三限位板(42)、第四限位板(43)均与所述第三壳体主体(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板(42)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4)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板(43)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3)可拆卸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4)上设置卡块(28),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上设置卡钩(44),所述卡钩(44)与所述卡块(28)卡接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板(23)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端部设置第一定位装置(27),所述第四限位板(43)在远离所述第三壳体主体(32)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三定位装置(36),所述第三定位装置(36)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27)限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27)包括第一定位板(29)、第二定位板(30),所述第一定位板(29)与所述第二定位板(30)呈弯折状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3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0)的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的下表面设置第四限位筋(37),所述第四限位筋(37)呈封闭状设置,所述第四限位筋(37)用于支撑定位电控板,在所述第四限位筋(37)的内部设置第二螺钉柱(38),所述第二螺钉柱(38)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34)上,所述第二螺钉柱(38)用于与所述电控板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43)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板(40),在所述第一连接板(40)上设置第三螺钉柱(41),所述第三螺钉柱(41)与所述第一支撑壳体(1)上设置的第一螺钉柱(22)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限位板(42)远离所述第四限位板(43)的一侧设置卡线箍(39),所述卡线箍(39)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35)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0)之间。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
CN201821866097.4U 2018-11-13 2018-11-13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209541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66097.4U CN209541122U (zh) 2018-11-13 2018-11-13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66097.4U CN209541122U (zh) 2018-11-13 2018-11-13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1122U true CN209541122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66097.4U Active CN209541122U (zh) 2018-11-13 2018-11-13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1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41163U (zh) 空调器
CN104165413B (zh) 机柜空调器
CN216693750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546640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5641191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183974U (zh) 一种散热型开关柜
CN209541122U (zh)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2792283U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7388364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接水盘装置
CN209541121U (zh)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固定装置及空调器
CN209541120U (zh) 一种气流密封装置及空调器
JP5389227B2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9541123U (zh)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支撑结构及空调器
JP2011017505A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63696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104344607B (zh) 一种换热器
CN202792241U (zh) 空调器
CN106225133A (zh) 用于竖款挂壁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竖款挂壁空调
CN20538375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5536174U (zh) 圆形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526634B (zh) 轴流柜机
CN1061232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210141651U (zh) 一种风道壳体及空调器
CN207703030U (zh) 一种电力柜用冷却塔
CN203907958U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