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10184U -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10184U
CN209510184U CN201821794609.0U CN201821794609U CN209510184U CN 209510184 U CN209510184 U CN 209510184U CN 201821794609 U CN201821794609 U CN 201821794609U CN 209510184 U CN209510184 U CN 209510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s
movable
movable device
curtai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946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晓都
李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XINYA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XINYA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XINYA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XINYA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946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10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10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10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包括窗体,室外窗体上设置有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第二增温活动机构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第二增温活动机构、第三增温活动结构包括,固定壳体、转动轴、转动增温帘和导轨支架,其中,所述固定壳体内部与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增温帘出口槽,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所述转动增温帘四周边缘设置有磁性贴片,所述固定壳体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转动增温帘相配合的导轨支架,具有增温效果显著,机动灵活,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被动增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背景技术
增温室是建筑功能的基础功能之一,现今建筑增温常采用墙体增温的方式来进行增温,如,热墙/水、特朗勃墙、太阳能集热墙等,采用墙体增温的手段对于窗体来说是保温的弱点,同时窗体也是散热最快的区域,因此,窗体增温与墙体增温互相配合可有效解决室内增温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具有增温效果显著,机动灵活,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包括窗体室外窗体上设置有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第二增温活动机构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第二增温活动机构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均包括,固定壳体、转动装置、转动增温帘和导轨支架,其中,所述固定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出口槽,所述固定壳体内部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所述转动增温帘四周边缘设置有磁性贴片,所述固定壳体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转动增温帘相配合的导轨支架。
所述转动增温帘为厚软质透明PVC帘,所述磁性贴片为橡胶软磁铁条。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两端通过固定壳体分别与第二增温活动机构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贯通连接。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的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向单元和第二转向单元,所述第一转动轴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单元和第二转向单元刚性连接,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三转动轴。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和第二转向单元均为蜗轮蜗杆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转向单元中的蜗杆一端与电动机输出轴刚性连接,第一转向单元中的蜗杆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轴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蜗轮中心与第三转动轴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中的蜗杆一端与第一转动轴另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中的蜗杆另一端与第一增温活动机构的固定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中的蜗轮中心与第二转动轴刚性连接。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设置在室外窗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左侧,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右侧。
所述导轨支架包括L形导轨支架、Y形导轨支架和直线形导轨支架。
所述L形导轨支架设置在室外窗体顶端和底部两侧,所述L形导轨支架分别设置在室外窗体顶端的两侧与中间位置处和窗体底部两端,,所述直线形导轨支架设置在室外窗体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
所述窗体底部的L形导轨支架与Y形导轨支架贯通相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在固定壳内装有可转动软质透明PVC帘,且软质PVC帘边缘四周设置有加软磁条,软质透明PVC帘在转动轴带动的作用下,从固定壳体出口槽内滑出,沿着导轨支架滑出,最终在窗体外围合成不透风的柔性透明增温室,增大了受热面积,形成温室效应,增温室吸收热量后对流到室内,对室内温度起到增温作用,且晚上增温室可以对窗户起到保温作用,所述增温活动窗,具有增温效果良好,节约能源,机动灵活,占用空间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可活动增温窗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活动增温窗左视图。
图3是蜗轮蜗杆示意图。
图4是窗体底部Y形导轨左视图。
图5是窗体增温活动机构转动增温帘完全展开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转向单元,2.第一增温活动机构,3.固定壳体,4.第一转动轴,5.转动增温帘,6.第二转向单元,7.L形导轨支架,8.第二转动轴,9.增温帘出口槽,10.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1.Y形导轨支架,12.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3.第三转动轴,14.直线形导轨支架,15.磁性贴片,16.蜗轮蜗杆机构,161.蜗杆,162蜗轮,17.转动增温帘落入口槽,18.窗体,19.第一增温活动机构转动增温帘,20.第三增温活动机构转动增温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实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实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实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包括窗体18,室外窗体上设置有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均包括,固定壳体3、转动装置、转动增温帘5和导轨支架,其中,所述固定壳体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出口槽9,所述固定壳体3内部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5,所述转动增温帘5四周边缘设置有磁性贴片15,所述固定壳体3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转动增温窗帘5相配合的导轨支架。
所述转动增温帘5为厚软质透明PVC帘,所述磁性贴片15为橡胶软磁铁条。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两端通过固定壳体3分别与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贯通连接。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的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轴4、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所述第一转动轴4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刚性连接,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二转动轴8,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三转动轴13。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均为蜗轮蜗杆机构16,其中,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中的蜗杆161一端与电动机输出轴刚性连接,第一转向单元1中的蜗杆161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轴4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蜗轮162中心与第三转动轴13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中的蜗杆161一端与第一转动轴4另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中的蜗杆161另一端与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的固定壳体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的蜗轮162中心与第二转动轴8刚性连接。
所述蜗轮蜗杆机构16,根据第一转动轴4、第二转动轴8和第三转动轴13的实际应用进行配合,使得第一转动轴4的转速略高于第二转动轴8和第三转动轴13的转速,这样,以保证窗体顶端的转动增温帘5先向下滑落,左右两侧的转动增温帘5稍后滑出。
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设置在室外窗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左侧,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右侧。
如图2所示,可活动增温窗左视图,直线形导轨支架14设置在其中间位置,转动增温帘5在第二转动轴8转动的作用下可沿着直线线导轨支架14从固定壳体3中滑出。
所述导轨支架均为铝合金支撑槽轨,所述导轨支架包括L形导轨支架7、Y形导轨支架11和直线形导轨支架14。
所述L形导轨支架7分别设置在室外窗体顶端的两侧与中间位置处和窗体底部两端,,所述Y形导轨支架11设置在室外窗体底部中间位置,所述直线形导轨支架14设置在室外窗体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
所述窗体底部的L形导轨支架7与Y形导轨支架11贯通相接,形成密闭的卡槽,以使得顶部的转动增温帘5落入密闭卡槽中。
如图4所示,Y形导轨支架11的顶端设置有转动增温帘5的落入口槽17,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的转动增温帘5从固定壳体3的增温帘出口槽9滑出,沿着顶部的L形导轨支架7向窗体底部滑落而后落入Y形导轨支架11的落入口槽17中。
所述可活动增温窗体,当中午阳光辐射较强时,可以开启活动增温窗进行增温,首先将电机通电,电机通过蜗轮蜗杆机构16使得窗体顶部转动增温帘5先向下滑出,稍后左右两侧的转动增温帘5沿直线形导轨14滑出,由于第一转动轴4的速度高于第二转动轴8和第三转动轴13的转速,所以,窗体顶部的转动增温帘5先落入窗体18底部的Y形导轨支架11和L形导轨支架7贯通的卡槽中,随后,窗体左右两侧的增温帘5全部完全滑出,且窗体左右两侧的增温帘5边缘与顶部增温帘5边缘磁性结合,形成密闭空间,如图5所示,这样,在室外窗体的密闭空间内形成温室效应,增温室吸收热量后对流到室内,对室内温度起到增温作用。
若不需要增温作用时,将电机反转,转动装置的转动形成的拉力大于转动增温帘5间的磁力,而后,转动增温帘5之间相互分离,最终分别滑入相应固定壳体3内部。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如可以将三组增温活动机构独立安装和独立增加驱动装置、或者将电机驱动改为手摇驱动等。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活动增温窗,包括窗体,其特征在于:室外窗体上设置有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均包括固定壳体(3)、转动装置、转动增温帘(5)和导轨支架,其中,所述固定壳体(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出口槽(9),所述固定壳体内部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上设置有转动增温帘(5),所述转动增温帘(5)四周边缘设置有磁性贴片(15),所述固定壳体(3)外部设置有与所述转动增温帘(5)相配合的导轨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增温帘(5)为厚软质透明PVC帘,所述磁性贴片(15)为橡胶软磁铁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两端通过固定壳体(3)分别与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和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贯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的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轴(4)、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所述第一转动轴(4)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刚性连接,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二转动轴(8),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中的转动装置为第三转动轴(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和第二转向单元(6)均为蜗轮蜗杆机构(16),其中,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中的蜗杆(161)一端与电动机输出轴刚性连接,第一转向单元(1)中的蜗杆(161)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轴(4)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蜗轮(162)中心与第三转动轴(13)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中的蜗杆(161)一端与第一转动轴(4)另一端刚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中的蜗杆(161)另一端与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的固定壳体(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单元(6)中的蜗轮(162)中心与第二转动轴(8)刚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温活动机构(2)设置在室外窗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增温活动机构(10)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左侧,所述第三增温活动机构(12)设置在室外窗体的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支架包括L形导轨支架(7)、Y形导轨支架(11)和直线形导轨支架(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导轨支架(7)分别设置在室外窗体顶端的两侧与中间位置处和窗体底部两端,所述Y形导轨支架(11)设置在室外窗体底部中间位置,所述直线形导轨支架(14)设置在室外窗体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活动增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体底部的L形导轨支架(7)与Y形导轨支架(11)贯通相接。
CN201821794609.0U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Active CN209510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4609.0U CN209510184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4609.0U CN209510184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10184U true CN209510184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9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94609.0U Active CN209510184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10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19651U (zh) 一种可移动太阳能双插式户外移动卫生间
CN207234721U (zh)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太阳能板支架
CN202745649U (zh) 供玻璃窗、玻璃幕墙楼体用保温隔热装置
CN108851541A (zh) 一种物联网软件开发用便于移动的工作台
CN209510184U (zh) 一种可活动增温窗
CN205297990U (zh) 一种风扇
CN219992928U (zh) 一种建筑遮阳装置
CN108984460A (zh) 一种多功能电子信息自动咨询服务机
CN204421165U (zh) 碳纤维取暖器
CN209211949U (zh) 一种具有降温装置的活动板房
CN208190071U (zh) 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控制柜
CN207948516U (zh) 一种规模化肉牛饲养保健牛舍
CN110521667A (zh) 一种应用于蟾蜍的人工养殖棚
CN212993392U (zh) 一种蔬菜大棚保温被收卷装置
CN213778509U (zh) 一种用于制茶工艺的烘干装置
CN208859695U (zh) 一种高效空气对流电暖器
CN212267527U (zh) 一种家庭安装门窗用的运输装置
CN110090361B (zh) 一种光波共振细胞光热仪
CN220791009U (zh) 一种石墨烯高分子发热移门
CN207863259U (zh) 可收起式保温采暖通风透光屋面
CN206330284U (zh) 一种暖风机
CN111075185A (zh) 一种用于爬架工作的记录仪
CN217635979U (zh) 水冷系统一体化空调机组
CN215062376U (zh) 一种带遮光结构的浴霸
CN206523820U (zh) 一种可控温的计算机主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