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00565U -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00565U
CN209500565U CN201820826314.0U CN201820826314U CN209500565U CN 209500565 U CN209500565 U CN 209500565U CN 201820826314 U CN201820826314 U CN 201820826314U CN 209500565 U CN209500565 U CN 209500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postposition
preposition
high altitude
safety v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263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奇帅
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 Baid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 Bai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 Baid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 Bai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263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00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00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00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包括马甲本体、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所述前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器和第一充气开关,所述后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二充气器和第二充气开关;其中,所述前置气囊包括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二前置气囊,所述第一前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的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相互连通;所述后置气囊包括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所述第一后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后置气囊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快速穿戴、快速充气和快速脱离险境的诸多优势,保证了人身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背景技术
救生装置是各工作领域或生活领域的防护工具,如航空救生衣(降落伞)、航海救生衣、汽车上的安全气囊、游泳圈、高层建筑上防火设置的缓降器和逃生器,以及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栓系的安全带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层建筑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高层建筑物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高空及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时,人们把生存寄希望于消防的能力,消防一旦延迟或发生阻碍,人们也只能任由火势蔓延,只能坐以待毙,其原因是楼房上还没有配备高层逃生设备,充其量是在楼下紧急放置安全气垫。高层逃生并没有更好的设备可以选择,一旦有高层楼层有火灾或有轻生者时,在楼下铺设安全气垫将是唯一的被动救援的方法,但是由于人员高空坠落时受到高度或风速的影响,使人员容易偏离气垫,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况且人员从高空坠落时已经受到惊吓,摔在气垫上时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故而造成第二次伤害。因此急需一种更加便捷安全、适用于高层楼层主动救生的救援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高空逃生装置不安全便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包括马甲本体、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所述前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器和第一充气开关,所述后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二充气器和第二充气开关;其中,所述前置气囊包括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二前置气囊,所述第一前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的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相互连通;所述后置气囊包括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所述第一后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后置气囊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充气后的形状为半球体,整体构成一个球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弹性凸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口袋。
优选地,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阻燃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管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充气开关和第二充气开关为电器点火开关或者机械点火开关。
优选地,所述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上均设置有放气阀。
优选地,所述马甲本体为连体结构,包括用于固定上半身的衣服、用于固定臀部的裤子以及用于固定腰部的腰带。
优选地,所述腰带上设有用于调节长度的锁扣和通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包括马甲本体、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所述前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器和第一充气开关,所述后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二充气器和第二充气开关;其中,所述前置气囊包括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二前置气囊,所述第一前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的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相互连通;所述后置气囊包括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所述第一后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后置气囊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相互连通,可实现快速穿戴、快速充气和快速脱离险境的诸多优势,保证了人身的安全;当气囊落地时,第二前置气囊或第二后置气囊先接触地面,保证了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一后置气囊的完整性,而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有支撑和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保护了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一后置气囊,从而提高了逃生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的前置气囊的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马甲本体 2 前置气囊
21 第一前置气囊 22 第二前置气囊
23 第一连接部 3 后置气囊
4 第一充气开关 5 第二充气开关
6 第一充气器 7 腰带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如图1-图4所示,包括马甲本体1、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前置气囊2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器6和第一充气开关4,后置气囊3上设置有第二充气器和第二充气开关5;其中,前置气囊2包括第一前置气囊21和第二前置气囊22,第一前置气囊21位于第二前置气囊22的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23相互连通;后置气囊3包括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第一后置气囊位于第二后置气囊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相互连通。
其中,前置气囊2位于马甲本体1的前侧,人体的前胸刚好贴覆于马甲本体1前侧的内壁;后置气囊3位于马甲本体1的后侧,人体的后背刚好贴覆于马甲本体1后侧的内壁。前置气囊2与后置气囊3均有防裂性能好的织物制成,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可减少气囊充气膨胀时的惯性力。此外,为了使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内的气体密封,在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内涂敷密封的涂层材料。
需要进行高空逃难时,如图3所示,人先穿好马甲,站立,打开第二充气开关5,第二充气器对后置气囊3进行快速充气,气体能够快速充满后置气囊3(30ms左右),膨胀的后置气囊3将包裹人的后半身;然后打开第一充气开关4,第一充气器6对前置气囊2进行快速充气,气体快速充满前置气囊2(30ms左右),膨胀的前置气囊2会包裹人的前半身,操控人从高空跳出时蜷缩身躯,相互挤压的前后气囊会把人包裹在中央,而前置气囊与后置气囊中间仍然有一定的缝隙可供人正常呼吸。
本实用新型的前置气囊2与后置气囊3充气后由于体积很大,下落的速度也会因为风的阻力而减缓,设备在降落到地面时,气囊会缓冲人体对地面的撞击,从而保证了人身安全。为了增加风的阻力,可以在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的外表面设计很多口袋,使得设备在空中自然下落时有更大的阻力,减缓下降速度,增加安全性。
此外,当人体落地时,第二前置气囊22或第一后置气囊首先触碰地面,万一碰到非常尖锐的物体,气囊发生破裂,此时,第一前置气囊21和第二前置气囊22仍然能保持完整,保护人不受撞击的伤害。再者,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充气后,也会对第一前置气囊21和第一后置气囊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气囊撞击地面时,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有能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减少了人受第二次撞击受害的机率,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高空救生安全马甲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充气后的形状为半球体,整体构成一个球体(球型体设计的气囊便于滚动)。当需要逃生时,先找到适合从高处跳下的地方,例如开阔的阳台或楼顶,打开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后,藏在里面的人向要跳下的方向滚动,使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坠下,从而实现逃生,或在他人的协助下从高处坠下逃生。如果没有外人的帮助,就要依靠自己滚动实现高空坠下,因此,如果有阻碍就难以实现,必须事前做些准备,例如将较高的桌子搬到阳台,桌面的高度要接近阳台栏杆的高度,逃生者穿上安全马甲站在桌面上,分别对后置气囊3和前置气囊2充完气后朝阳台外的方向滚动就能够实现坠下。
进一步地,第二前置气囊22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弹性凸起结构。弹性凸起结构可以设计为表面为弧面的椭球形凸包,或者矩形结构的凸块,材料可以选用海绵或者泡沫,只要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即可。当气囊落地时,首先触碰地面的是弹性凸起结构,防止前置气囊或后置气囊因为与地面的剧烈撞击而破裂,进而增加了落地人员的安全性,避免了二次撞伤。
为了防止气囊的外表面被火点燃,第二前置气囊22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阻燃层。阻燃材料可选用无机阻燃材料或有机阻燃材料。其中,无机阻燃材料可采用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无机磷类、金属卤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阻燃材料可采用十溴联苯酸(DBDPO)、四溴双酚A(TBBPA)、溴化聚苯乙烯(BPS)三氯乙烯(TECP)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均为管状结构,沿着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的球体径向分布,第一连接部23不仅将第一前置气囊21和第二前置气囊22连通,使得充气方便,而且在气囊落地时还能支撑整个气囊,有缓冲的作用,在第二前置气囊22和第二后置气囊破裂的情形下,保护第一前置气囊21和第一后置气囊保持完整,再者,还能增加气囊在下落时的阻力,进而减缓下降速度。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为圆柱状的结构,第一连接部23等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前置气囊21与第二前置气囊22之间,对称地,第二连接部等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后置气囊与第二后置气囊之间。对称设计有利于保证气囊在下落时的平衡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气开关4和第二充气开关5为电器点火开关或者机械点火开关。只要认为按下电器点火开关或者机械点火开关,充气器就会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整个气囊。其中,机械点火开关为拉环式的开关,如图2所示,拔出拉环便可触发第一充气器6和第二充气器,操作简单、应急性好。此外,还设置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将人挤压受伤。在正常情况下,拉环未被拉出,充气器不产生气体;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拉出拉环,使点火装置点火,充气器点燃内部气体发生剂燃烧,释放出高温膨胀气体,气体冲入折叠气囊中,气囊膨胀后体积增大。可借鉴汽车上安全气囊原理: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拉环被拉出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和水蒸气。气囊内产生的气体只要对人体无害、且温度不会过高即可。
此外,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上均设置有放气阀,当气囊落地后,可通过外人的帮助打开放气阀将气囊内部气体释放出来。在马甲本体1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收纳前置气囊2和后置气囊3的收纳袋。
本实施例中的马甲本体1为连体结构,包括用于固定上半身的衣服、用于固定臀部的裤子以及用于固定腰部的腰带7。使用时,人的两只腿分别伸入马甲本体1的裤腿,然后穿好衣服,系好腰带7。连体结构使得马甲本体1更牢固,防止从高空下落过程中脱落。马甲本体1优选采用具有弹性的布料,适用于不同身材的人穿戴。
进一步地,腰带7上设有用于调节长度的锁扣和通孔。通过调节腰带7的宽度,确保马甲本体1与逃生人员身体紧密贴合。通过胯间向上固定于腰间的安全带上,防止马甲本体1向上滑动,没有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可实现快速穿戴、快速充气和快速脱离险境的诸多优势,保证了人身的安全。其次,在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一后置气囊外分别设置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当气囊落地时,如果触碰到尖锐物体或由于压力过大,首先破裂的是第二前置气囊或第二后置气囊,而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一后置气囊能保持完整性,增加了逃生人员的安全性;再者,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二前置气囊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通,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有缓冲和支撑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一后置气囊的完整性,在气囊下降的过程中,也增加了阻力,减缓气囊下降速度,避免气囊落地时与地面剧烈撞击产生过大的压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包括马甲本体、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所述前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器和第一充气开关,所述后置气囊上设置有第二充气器和第二充气开关;其中,所述前置气囊包括第一前置气囊和第二前置气囊,所述第一前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的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相互连通;所述后置气囊包括第一后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所述第一后置气囊位于所述第二后置气囊内部,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弹性凸起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管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充气后的形状为半球体,整体构成一个球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口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置气囊和第二后置气囊的外表面涂覆有一层阻燃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开关和第二充气开关为电器点火开关或者机械点火开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气囊和后置气囊上均设置有放气阀。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马甲本体为连体结构,包括用于固定上半身的衣服、用于固定臀部的裤子以及用于固定腰部的腰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空救生安全马甲,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带上设有用于调节长度的锁扣和通孔。
CN201820826314.0U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Active CN209500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6314.0U CN209500565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6314.0U CN209500565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00565U true CN209500565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86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6314.0U Active CN209500565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005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7167A (zh) * 2018-05-30 2018-10-02 深圳市易佰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7167A (zh) * 2018-05-30 2018-10-02 深圳市易佰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7454B (zh) 高空逃生舱
CN109008009A (zh) 一种可穿戴式防摔气囊及其控制方法
CN209500565U (zh)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CN205549262U (zh) 高空逃生气囊型救生衣
CN102556355B (zh) 一种多功能救生仓
CN102008793A (zh) 阻燃隔热耐冲击消防服
CN106516126A (zh) 高楼救生跳伞
CN106823167A (zh) 一种高空逃生器
CN108607167A (zh) 一种高空救生安全马甲
CN202078659U (zh) 高层建筑紧急逃生伞
CN209019797U (zh) 一种建筑逃生速降装置
CN107737423A (zh) 一种高空逃生布筒滑道
KR20120077503A (ko) 기구(氣球)가 부착된 비상탈출용 낙하산
CN110860048A (zh) 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
CN205598459U (zh) 一种发生灾害事故紧急逃生用安全防护服
CN105920755A (zh) 一种发生灾害事故紧急逃生用安全防护服
CN211798322U (zh) 一种便携式逃生装置
CN203075495U (zh) 高空逃生舱
CN209073595U (zh) 一种可穿戴式防摔气囊
CN206613046U (zh) 一种高空自救装置
CN206745777U (zh) 一种防火逃生衣
RU86106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варийного спуска человека с высотного объекта (варианты)
KR101867891B1 (ko) 다수의 독립된 가스셀이 형성된 가스 시트가 구비된 원단
CN214860682U (zh) 一种高层建筑消防用逃生装置
CN111111022A (zh) 一种逃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