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7510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87510U
CN209487510U CN201920177099.0U CN201920177099U CN209487510U CN 209487510 U CN209487510 U CN 209487510U CN 201920177099 U CN201920177099 U CN 201920177099U CN 209487510 U CN209487510 U CN 209487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ing area
light
display panel
building block
emitting j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770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珺
楼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770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87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87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87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结构块;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和/或;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被配置为减弱或消除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故而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Notch),在开槽区域设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但开槽区域并不能用来显示画面,如现有技术中的刘海屏,或者采用在屏幕上开孔的方式,对于实现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来说,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孔处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如在摄像头区域不能显示画面。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结构块;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和/或;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
所述辅助结构被配置为减弱或消除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封装层,所述辅助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层上的多组凹槽。发光层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封装层上的凹槽时会发生散射,光线发生散射后向不同的方向传播,使得显示面板在辅助结构的位置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变得模糊,从而减弱辅助结构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封装层包括玻璃盖板,所述多组凹槽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在玻璃盖板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形成多组凹槽,制备工艺比较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多组凹槽,所述多组凹槽沿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排布设置。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显示区邻接交界的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邻接交界的各处区域显示的画面均变得模糊,减弱交界两侧的各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优选的,每组凹槽包括多个凹槽,且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如此设置可使得交界两侧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均变得模糊,因而减弱交界两侧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每组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如此设置,每组凹槽对第一显示区邻接交界的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邻接交界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的减弱作用相当,从而使得交界两侧的区域显示的画面效果相差不大。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尺寸为2μm-10μm。如此设置可避免凹槽的深度尺寸太小导致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弱而不能有效减弱画面的锯齿感,又可避免凹槽的深度尺寸太大导致制备凹槽时难度较大。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纵截面呈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如此设置可使得凹槽对经过凹槽的光线的散射作用较强,从而显示面板在多组凹槽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变得更模糊,更有利于减弱该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时,所述非直线型边界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多组凹槽,所述多组凹槽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排布设置。如此设置可使得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各处区域显示的画面均变得模糊,减弱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各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优选的,每组凹槽包括多个凹槽,且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每组凹槽的多个凹槽沿非直线型边界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可保证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大部分通过凹槽并发生散射,从而有效减弱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尺寸为2μm-10μm。如此设置可避免凹槽的深度尺寸太小导致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弱而不能有效减弱画面的锯齿感,又可避免凹槽的深度尺寸太大导致制备凹槽时难度较大。
优选的,所述凹槽纵截面呈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如此设置可使得凹槽对经过凹槽的光线的散射作用较强,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多组凹槽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变得更模糊,更有利于减弱该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设置在所述色阻之间的黑矩阵;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时,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黑矩阵。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设置的黑矩阵可将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遮挡,进而可减弱或消除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锯齿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在形成滤光层时可同时形成辅助结构,简化了制备工艺。
优选的,所述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或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的部分。所述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时,可保证辅助结构包括的黑矩阵将邻近交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全部或大部分遮挡,有效减弱或消除邻近交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的黑矩阵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的部分时,可减弱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而发光结构块的未被黑矩阵覆盖的区域可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有效显示面积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设置在所述色阻之间的黑矩阵;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时,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黑矩阵。在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设置的黑矩阵可将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遮挡,进而可消除或减弱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在形成滤光层时可同时形成辅助结构,简化了制备工艺。
优选的,所述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或者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部分。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时,可保证辅助结构包括的黑矩阵将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出的光线全部或大部分遮挡,有效减弱或消除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黑矩阵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部分时,黑矩阵将发光结构块41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部分覆盖即可减弱发光结构块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而发光结构块的未被黑矩阵覆盖的区域可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有效显示面积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为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为非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被所述第二显示区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如此设置,光线可透过第一显示区进入到感光器件中,从而在保证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同向延伸的第一电极,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上对应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发光结构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条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排列成一行多列、或一列多行、或两列多行、或两行多列、或多行多列;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由一个图形单元或者多个图形单元组成;
优选的,所述图形单元为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或矩形。所述图形单元为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及葫芦形,如此第一电极的宽度连续变化或者间断变化,则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间距连续变化或者间断变化,从而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产生衍射的位置不同,不同位置处的衍射效应相互抵消,从而可以有效减弱衍射效应,进而确保第一显示区下方设置的摄像头拍照得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发光结构块时,多个发光结构块的颜色相同。如此便于发光结构块的制备,并可防止在蒸镀时相邻的发光结构块的颜色不同而导致的混色问题。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材料为透明材料;
优选的,所述透明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90%;
优选的,所述透明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或者掺杂银的氧化铟锌;如此可提高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
优选的,所述透明显示区呈水滴形、圆形、矩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共用同一衬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具有器件区;
如上述的显示面板,覆盖在所述设备本体上;
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为透明显示区,所述器件区位于所述透明显示区下方,且所述器件区中设置有透过所述透明显示区进行光线采集的感光器件;
优选的,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摄像头、光线感应器、光线发射器中的至少一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中位于二者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辅助结构,可以减弱或消除由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造成的邻接二者交界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通过在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辅助结构,可以减弱或消除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弱或消除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沿AA的一种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一种投影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另一种投影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又一种投影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设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上,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等感光器件,一般是通过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明显示屏的方式,来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为了提高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及减小外部光线经过透明显示区时发生的衍射问题,一般设置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非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但是这样将导致显示面板在显示时透明显示区与非透明显示区中邻近二者交界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锯齿感。并且,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美观性,一般将显示面板的边角处的边界设计为非直线型边界,邻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中像素的排布方式呈阶梯状,也会导致在显示时该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锯齿感。显示面板在显示时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沿AA的一种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图7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玻璃盖板的剖视图;图8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图9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一种投影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另一种投影示意图;图11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又一种投影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设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衬底1、位于所述衬底1上的第一电极层2、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上的发光层3和位于所述发光层3上的第二电极层4,所述发光层3包括多个发光结构块41。
参见图1,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之间存在交界30,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辅助结构50;和/或,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辅助结构50。其中,所述辅助结构50被配置为减弱或消除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
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时,会导致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邻近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的显示画面呈现锯齿感。显示面板100中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呈阶梯状排布,也会导致在显示时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锯齿感。显示面板100在显示时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可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同时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该情况下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上方、以及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均设置有辅助结构50;或者,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但是显示区的边界均为直线型边界,该情况下只需在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上方设置辅助结构50;或者,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但是显示区只包括一个显示区,该情况下只需在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设置辅助结构50。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位于二者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对应设置辅助结构50,可以减弱或消除由于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造成的邻接二者交界30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通过在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对应设置辅助结构50,可以减弱或消除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弱或消除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4上的封装层6,所述辅助结构50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上的多组凹槽。也即是,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且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时,第一显示区10及第二显示区20上方设置有多组凹槽,多组凹槽可沿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排布设置。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时,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多组凹槽,所述多组凹槽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排布设置。
其中,图2仅以多组凹槽设置在封装层6的上表面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多组凹槽还可以设置在封装层6的下表面,或者设置在封装层的内部,例如在封装层6为薄膜封装层时,薄膜封装层可包括有机层与无机层交替叠加形成的叠层结构,多组凹槽也可设置在薄膜封装层的位于最上层与最下层之间的有机层或者无机层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
发光层4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封装层6上的凹槽51时会发生散射,光线发生散射后向不同的方向传播,使得显示面板100在辅助结构50的位置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变得模糊,从而减弱辅助结构50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所述封装层6可包括如图3至图7所示的玻璃盖板61,所述多组凹槽可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其中,凹槽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指的是凹槽由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指的是凹槽由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可采用刻蚀的方式在玻璃盖板61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形成多组凹槽,制备工艺比较简单。
参见图3,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邻近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以及位于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均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参见图4,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邻近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以及位于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均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参见图5,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邻接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位于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邻接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位于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可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邻接二者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可部分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另一部分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位于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多组凹槽也可部分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上表面,另一部分设置在玻璃盖板61的下表面。
每组凹槽可包括多个凹槽51,每一凹槽51的纵截面可呈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等。将凹槽51设置为纵向截面为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可使得凹槽51对经过凹槽51的光线的散射作用较强,从而显示面板100在多组凹槽处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变得更模糊,更有利于减弱该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3至图5所示的凹槽51的纵截面呈半圆形;图6所示的凹槽51的纵截面呈圆角矩形,其中凹槽51的纵截面中位于凹槽51底部的两个边角为弧形;图7所示的凹槽51的纵截面呈水滴形,其中沿凹槽51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凹槽51的纵截面的横向尺寸逐渐增大然后再减小。
进一步地,凹槽51的深度尺寸可为2μm-10μm,例如可以是2μm、4μm、6μm、8μm、10μm等。其中,凹槽51的深度尺寸指的是凹槽51沿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凹槽51的深度尺寸可为2μm-10μm时,可避免凹槽51的深度尺寸太小导致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弱而不能有效减弱画面的锯齿感,又可避免凹槽51的深度尺寸太大导致制备凹槽51时难度较大。
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且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时,再次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对应设置的多组凹槽中,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51沿第一显示区10指向第二显示区20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第一显示区10的邻近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以及第二显示区20的邻近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在显示时都会呈现锯齿感,每组凹槽的多个凹槽51沿第一显示区10指向第二显示区20的方向并列排布时,可使得第一显示区10邻接交界30的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20邻接交界30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均变得模糊,因而可减弱交界30两侧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每组凹槽的多个凹槽5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如此设置,每组凹槽对第一显示区10邻接交界30的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20邻接交界30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的减弱作用相当,从而使得交界30两侧的区域显示的画面效果相差不大。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时,设置在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每组凹槽包括多个凹槽,且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51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其中非直线型边界40的外侧指的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之外的区域,非直线型边界40的内侧指的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内的区域。每组凹槽的多个凹槽51沿非直线型边界40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可保证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大部分通过凹槽51并发生散射,从而有效减弱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区域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4上的滤光层7,所述滤光层7包括多个色阻72和设置在所述色阻72之间的黑矩阵71。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41的密度不同时,所述辅助结构50可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黑矩阵71。发光结构块41上方未设置辅助结构50时,发光结构块41上方对应设置有同样颜色的色阻72,相邻的两个色阻72之间设置黑矩阵71。
在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设置的黑矩阵71可将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遮挡,进而可减弱或消除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锯齿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在形成滤光层7时可同时形成辅助结构50,简化了制备工艺。
一种可选方式中,黑矩阵71可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处的发光结构块41。如此设置,可保证辅助结构50包括的黑矩阵71将邻近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全部或大部分遮挡,有效减弱或消除邻近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
另一种可选方式中,黑矩阵71可覆盖该发光结构块41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30的部分。邻近交界3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锯齿感的原因主要是发光结构块41邻近交界30的部分与交界30不能完全匹配造成的,因此黑矩阵将发光结构块41邻近交界30的部分覆盖即可减弱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而发光结构块41的未被黑矩阵71覆盖的区域可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有效显示面积增大。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时,所述辅助结构50可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的黑矩阵71。在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上方设置的黑矩阵71可将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遮挡,进而可消除或减弱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在形成滤光层7时可同时形成辅助结构50,简化了制备工艺。
一种可选方式中,黑矩阵71可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如此设置,可保证辅助结构50包括的黑矩阵71将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出的光线全部或大部分遮挡,有效减弱或消除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
另一种可选方式中,黑矩阵71可覆盖该发光结构块41邻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的部分。非直线型边界40处的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锯齿感的原因主要是该发光结构块41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部分与非直线型边界40不能完全匹配造成的,因此黑矩阵71将发光结构块41邻近非直线型边界40的部分覆盖即可减弱发光结构块41发光时呈现的锯齿感,而发光结构块41的未被黑矩阵71覆盖的区域可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有效显示面积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时,所述第一显示区10可为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20可为非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10可至少部分被所述第二显示区20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其中,感光器件可包括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
如此设置,光线可透过第一显示区10进入到感光器件中,从而在保证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全面屏显示。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可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1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也可等于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或者,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等于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2可以是阳极层,第二电极层4可以是阴极层。阴极层可以是面电极。
参见图9至图11,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电极层2可包括多个同向延伸的第一电极21。图9至图11仅以延伸方向为行方向为例进行说明,延伸方向为列方向时第一电极21的示意图不再列举。
所述第一电极21可为条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21可排列成一行多列、或一列多行、或两列多行、或两行多列、或多行多列。再次参见图9,多个第一电极21排列成一行多列;再次参见图10和图11,多个第一电极21排列成多行多列。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21在所述衬底1上的投影可由一个图形单元或者由多个图形单元组成。其中,所述图形单元可为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或矩形。图9中所示的第一电极21包括一个电极块,该电极块在衬底上的投影由一个图形单元组成,该图形单元为矩形;图10中所示的第一电极21包括三个电极块211,每一电极块211在衬底上的投影由一个图形单元组成,该图形单元为葫芦形;图11所示的第一电极21包括三个电极块211,每一电极块211在衬底上的投影由一个图形单元组成,该图形单元为哑铃形。优选的,所述图形单元为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及葫芦形,如此第一电极21的宽度连续变化或者间断变化,则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21之间的间距连续变化或者间断变化,从而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21产生衍射的位置不同,不同位置处的衍射效应相互抵消,从而可以有效减弱衍射效应,进而确保第一显示区10下方设置的摄像头拍照得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所述第一电极21上可对应设置有一个发光结构块或者多个发光结构块。同一第一电极21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发光结构块时,多个发光结构块的颜色可相同。如此便于发光结构块的制备,并可防止在蒸镀时相邻的发光结构块的颜色不同而导致的混色问题。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21上对应设置的发光结构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21在所述衬底1上的投影不同,以进一步减弱光线通过第一显示区10时产生的衍射效应。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10的光透过率,第一显示区10的各层材料均可采用透明材料。例如,所述第一电极层2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4的材料均为透明材料。优选的,制备所述第一电极层2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4的透明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90%。进一步地,制备所述第一电极层2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4的透明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或者掺杂银的氧化铟锌。
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可共用同一衬底。并且,第一显示区10的发光结构块与第二显示区20的发光结构块可采用同一张掩膜板蒸镀,也即是在同一工艺中形成,从而可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备工艺流程。
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10可呈水滴形、圆形、矩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椭圆形等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一显示区10设计为其他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见图12,显示装置200可包括设备本体201及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参见图13,设备本体201具有器件区202,显示面板100覆盖在所述设备本体201上。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时,所述第一显示区10至少部分为透明显示区,所述器件区202位于透明显示区下方,且所述器件区202中设置有透过所述透明显示区进行光线采集的感光器件203。
其中,所述感光器件404可包括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器件区202中还可设置除感光器件404的其他器件,例如陀螺仪或听筒等器件。器件区202可以是开槽区,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10可对应于开槽区贴合设置,以使得感光器件203能够透过该第一显示区10对外部光线进行采集等操作。
上述的显示装置,其显示面板包括在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中的邻接二者交界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的辅助结构,该辅助结构可减弱由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造成的邻接二者交界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显示面板的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辅助结构,该辅助结构可以减弱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减弱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掌上电脑、ipod等数码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3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结构块;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和/或;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辅助结构;
所述辅助结构被配置为减弱或消除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封装层,所述辅助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层上的多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玻璃盖板,所述多组凹槽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多组凹槽,所述多组凹槽沿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排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组凹槽包括多个凹槽,且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组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尺寸为2μm-10μ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纵截面呈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时,所述非直线型边界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多组凹槽,所述多组凹槽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排布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组凹槽包括多个凹槽,且每组凹槽包括的多个凹槽沿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尺寸为2μm-1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纵截面呈半圆形、水滴形或圆角矩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设置在所述色阻之间的黑矩阵;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不同时,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黑矩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或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上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设置在所述色阻之间的黑矩阵;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界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时,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上方的黑矩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全部覆盖对应设置在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处的发光结构块或者覆盖该发光结构块邻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为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为非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被所述第二显示区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下方可设置感光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块的密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同向延伸的第一电极,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上对应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发光结构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条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排列成一行多列、或一列多行、或两列多行、或两行多列、或多行多列。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由一个图形单元或者多个图形单元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形单元为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或矩形。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发光结构块时,多个发光结构块的颜色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材料为透明材料。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90%。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或者掺杂银的氧化铟锌。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呈水滴形、圆形、矩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椭圆形。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共用同一衬底。
2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具有器件区;
如权利要求1-2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覆盖在所述设备本体上;
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为透明显示区,所述器件区位于所述透明显示区下方,且所述器件区中设置有透过所述透明显示区进行光线采集的感光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摄像头、光线感应器、光线发射器中的至少一个。
CN201920177099.0U 2019-01-31 2019-01-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487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7099.0U CN209487510U (zh) 2019-01-31 2019-01-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7099.0U CN209487510U (zh) 2019-01-31 2019-01-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87510U true CN209487510U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33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77099.0U Active CN209487510U (zh) 2019-01-31 2019-01-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875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0477A (zh) * 2019-11-29 2020-03-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WO2021120761A1 (zh) * 2019-12-16 2021-06-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0477A (zh) * 2019-11-29 2020-03-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WO2021103667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0890477B (zh) * 2019-11-29 2022-04-1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WO2021120761A1 (zh) * 2019-12-16 2021-06-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67720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229359B2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0767694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8622778U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210516000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87322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48751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91917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EP4036979B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substrate,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690066B (zh) 陣列基板、顯示面板和顯示裝置
CN110504287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08608202U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114694524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智能终端
CN110767085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155589A1 (zh)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优化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6822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1503345A (zh) 一種像素佈置方法及使用該方法的顯示面板
CN107564940A (zh) 双面oled显示器
WO201921892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11743156U (zh) 像素排布结构、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8170307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967876A (zh) 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TWI504985B (zh) 顯示面板
CN207780741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7301866U (zh) 一种护眼型计算机屏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