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7111U -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57111U
CN209457111U CN201821771246.9U CN201821771246U CN209457111U CN 209457111 U CN209457111 U CN 209457111U CN 201821771246 U CN201821771246 U CN 201821771246U CN 209457111 U CN209457111 U CN 209457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bed
regenerated
regenerated bone
construction refuse
aggre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7124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名成
徐希娟
邓朝显
梁行行
姬国强
李娜
马越
贾德生
马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Province west Ham District Metro West Symphon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Fengxi New 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Xixian New Area Shaanxi Province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xi New 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Xixian New Area Shaanxi Province,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Fengxi New 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Xixian New Area Shaanxi Province
Priority to CN20182177124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57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57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5711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在素土地基层上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生物覆盖层;其中,再生骨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含下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和上再生骨料层。该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吸水能力、蓄水能力和渗水能力均较佳,通过设置的中再生骨料层可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不仅从粒径上进行合理的承上启下,还使得再生骨料层的整体渗水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采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全部替代石灰石、砂砾等天然材料,所得生物滞留设施渗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低,变废为宝,低碳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改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数量日益增多,建筑垃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要拆除3×107~4×107m2旧建筑,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其中仅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多万吨。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传统方法(露天堆放、填埋、焚烧等)予以处理,不仅耗用了大量耕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还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困难,这无疑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国策相悖。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过程造成城市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加,地表径流较开发前显著增大,降雨时地表产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峰值时间提前,给传统城市排水设施带来了极大压力,我国70%以上城市遭遇过强降水并发生了严重城市内涝;同时,城市面源污染也在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系统健康,传统开发建设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解决径流雨水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维持或恢复城市海绵功能。
生物滞留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一般采用的是天然砂石骨料,如石灰石或砂砾,而碎石、砂砾的获取需经过挖山采石、开挖河道。而目前,我国的天然砂石资源面临枯竭,长期以来开采砂石骨料极大地破坏了绿色植被,暴露了原矿,毁坏了自然景观,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现有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生产成本过高,渗水和蓄水能力较差以及建筑垃圾的利用不充分是一项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该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吸水能力、蓄水能力和渗水能力均较佳,通过设置的中再生骨料层可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不仅从粒径上进行合理的承上启下,还使得再生骨料层的整体渗水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采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全部替代石灰石、砂砾等天然材料,所得生物滞留设施渗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生产成本低,变废为宝,低碳环保。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在素土地基层上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生物覆盖层;其中,所述再生骨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含下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和上再生骨料层。
作为优选的,所述中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10~30cm。
作为优选的,所述下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15~30cm。
作为优选的,所述上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5~15cm。
作为优选的,所述中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下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上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的厚度为50~70cm;所述生物覆盖层的厚度为50~75mm。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包含砂、原土和椰糠。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包含砂40~60份、原土20~40份和椰糠10~30份。
优选的,所述素土地基层的压实度不小于93%。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物覆盖层种植有耐淹耐旱植物。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溢流井和穿孔排水管,所述溢流井纵向设置于所述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内,所述溢流井的上端高出生物覆盖层10~100mm,所述穿孔排水管设置于所述下再生骨料层内,所述溢流井的底部与所述穿孔排水管相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穿孔排水管的孔径不超过所述下再生骨料层内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粒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得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能、蓄水性能、净水性能和排水性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吸水、蓄水、净水和排水作用,该生物滞留设施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且低碳环保。
(2)本实用新型的再生骨料层包含上再生骨料层(含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中再生骨料层(含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和下再生骨料层(含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三层骨料层的粒径由小至大逐层过渡,因此,设置中再生骨料层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骨料层内空隙内部联通,不仅从粒径上进行合理的承上启下,还使得再生骨料层的整体排水和蓄水的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3)本实用新型的再生骨料层中全部采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代替砂砾、碎石等天然骨料,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疏松、多孔、轻质、透(蓄)水性能良好等特性,其吸水性能、排水性能和蓄水性能大大优于砂砾、碎石等天然骨料,使所得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渗水能力、蓄水能力和净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4)本实用新型的再生骨料层中全部采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城市内日益加剧的“建筑垃圾围城”的难题,低碳环保,减少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和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又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砂石材料短缺难题,降低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在以上图中:1素土地基层;2下再生骨料层;3中再生骨料层;4上再生骨料层;5生物过滤介质层;6生物覆盖层;7穿孔排水管;8溢流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的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在素土地基层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规格为下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上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生物覆盖层,其具体施工方法为:
(1)测量放线
根据需求宽度放出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上口宽位置,用白灰撒出中线及边线。
(2)沟槽开挖
沟槽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放坡开挖和人工开挖,现场土方装车拉出场外。遇有地下管线时,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完成后进行人工修坡及起槽,人工起槽时要注意槽宽和槽深,并挂线精平。
沟槽开挖时,先进行测量定位并标示出开挖边线,放完线复核无误后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时要注意保留沟底高程之上20cm的保护层,用人工清底。采用小型打夯机将基底素土地基进行夯实,要求夯实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3%。
(3)人工刷坡
首先放出坡顶桩、坡底桩,按设计标高挂线。沟槽刷坡用机械与人工配合进行刷坡,先用机械刷坡,根据沟槽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后用人工刷坡。将边坡上多余的土方采用自上而下全部刷至坡角,清除底坡角线,多余土方堆至坡角护道两侧,弃土全部拉运至弃土场内。或采用自下而上进行刷坡,多余的土用运输车边刷边拉,运至弃土场,对基床表层不能破坏,破坏后及时进行压实恢复。
若有缺土部分,取与绿化带内填料相同的土进行填补,之后夯拍密实。边坡施工完毕,要用坡度尺及时检查,不足之处及时填补。
(4)铺筑下再生骨料层
在素土地基的上表面铺筑下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前应先检查外观,保证外观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颗粒组成均匀,铺筑时采用人工运至沟槽底。首先在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内铺设8.5cm厚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沿沟槽中心放置FH100软式透水管(穿孔排水管),透水管的管径为100mm,透水软管放置的同时可进行管子两侧及上部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直至下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30cm。
(5)铺设中再生骨料层
在下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中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中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10cm。
(6)铺筑上再生骨料层
在中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上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上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5cm。
(7)铺筑生物过滤介质层
在上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厚度为60cm的生物过滤介质层,先将40%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40%原土和20%椰糠拌合均匀,运至现场沟槽边,应级配良好,且含水量最佳,人工回填高于沟槽设计标高5cm(考虑下沉)。
(8)种植生物覆盖层
在生物过滤介质层的上表面种植厚度为62mm的生物覆盖层,可种植耐淹耐旱植物如芒草、花叶芦竹、狼尾草或美人蕉等,也可种植常规的花草等植物。
(9)人工修坡
边坡施工完毕后,应对进行拉线找平,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修整,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使所刷边坡线形平顺,即得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实施例2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在素土地基层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规格为下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上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生物覆盖层,其具体施工方法为:
(1)测量放线
根据需求宽度放出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上口宽位置,用白灰撒出中线及边线。
(2)沟槽开挖
沟槽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放坡开挖和人工开挖,现场土方装车拉出场外。遇有地下管线时,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完成后进行人工修坡及起槽,人工起槽时要注意槽宽和槽深,并挂线精平。
沟槽开挖时,先进行测量定位并标示出开挖边线,放完线复核无误后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时要注意保留沟底高程之上20cm的保护层,用人工清底。采用小型打夯机将基底素土地基进行夯实,要求夯实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3%。
(3)人工刷坡
首先放出坡顶桩、坡底桩,按设计标高挂线。沟槽刷坡用机械与人工配合进行刷坡,先用机械刷坡,根据沟槽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后用人工刷坡。将边坡上多余的土方采用自上而下全部刷至坡角,清除底坡角线,多余土方堆至坡角护道两侧,弃土全部拉运至弃土场内。或采用自下而上进行刷坡,多余的土用运输车边刷边拉,运至弃土场,对基床表层不能破坏,破坏后及时进行压实恢复。
若有缺土部分,取与绿化带内填料相同的土进行填补,之后夯拍密实。边坡施工完毕,要用坡度尺及时检查,不足之处及时填补。
(4)铺筑下再生骨料层
在素土地基的上表面铺筑下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前应先检查外观,保证外观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颗粒组成均匀,铺筑时采用人工运至沟槽底。首先在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内铺设8.5cm厚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沿沟槽中心放置FH100软式透水管,透水管的管径为100mm,透水软管放置的同时可进行管子两侧及上部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直至下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22cm。
(5)铺设中再生骨料层
在下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中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中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20cm。
(6)铺筑上再生骨料层
在中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上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上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10cm。
(7)铺筑生物过滤介质层
在上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厚度为50cm的生物过滤介质层,先将50%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20%原土和30%椰糠拌合均匀,运至现场沟槽边,应级配良好,且含水量最佳,人工回填高于沟槽设计标高5cm(考虑下沉)。
(8)种植生物覆盖层
在生物过滤介质层的上表面种植厚度为50mm的生物覆盖层,可种植耐淹耐旱植物如芒草、花叶芦竹、狼尾草或美人蕉等,也可种植常规的花草等植物。
(9)人工修坡
边坡施工完毕后,应对进行拉线找平,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修整,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使所刷边坡线形平顺,即得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实施例3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在素土地基层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规格为下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上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生物覆盖层,其具体施工方法为:
(1)测量放线
根据需求宽度放出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上口宽位置,用白灰撒出中线及边线。
(2)沟槽开挖
沟槽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放坡开挖和人工开挖,现场土方装车拉出场外。遇有地下管线时,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完成后进行人工修坡及起槽,人工起槽时要注意槽宽和槽深,并挂线精平。
沟槽开挖时,先进行测量定位并标示出开挖边线,放完线复核无误后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时要注意保留沟底高程之上20cm的保护层,用人工清底。采用小型打夯机将基底素土地基进行夯实,要求夯实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3%。
(3)人工刷坡
首先放出坡顶桩、坡底桩,按设计标高挂线。沟槽刷坡用机械与人工配合进行刷坡,先用机械刷坡,根据沟槽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后用人工刷坡。将边坡上多余的土方采用自上而下全部刷至坡角,清除底坡角线,多余土方堆至坡角护道两侧,弃土全部拉运至弃土场内。或采用自下而上进行刷坡,多余的土用运输车边刷边拉,运至弃土场,对基床表层不能破坏,破坏后及时进行压实恢复。
若有缺土部分,取与绿化带内填料相同的土进行填补,之后夯拍密实。边坡施工完毕,要用坡度尺及时检查,不足之处及时填补。
(4)铺筑下再生骨料层
在素土地基的上表面铺筑下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前应先检查外观,保证外观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颗粒组成均匀,铺筑时采用人工运至沟槽底。首先在生物滞留设施的沟槽内铺设5.0cm厚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沿沟槽中心放置FH100软式透水管,透水管的管径为100mm,透水软管放置的同时可进行管子两侧及上部的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直至下再生骨料层的厚度为15cm。
(5)铺设中再生骨料层
在下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中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中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30cm。
(6)铺筑上再生骨料层
在中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上再生骨料层,选用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进行铺设,上再生骨料层的铺设厚度为15cm。
(7)铺筑生物过滤介质层
在上再生骨料层的上表面铺筑厚度为70cm的生物过滤介质层,先将60%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20%原土和20%椰糠拌合均匀,运至现场沟槽边,应级配良好,且含水量最佳,人工回填高于沟槽设计标高5cm(考虑下沉)。
(8)种植生物覆盖层
在生物过滤介质层的上表面种植厚度为75mm的生物覆盖层,可种植耐淹耐旱植物如芒草、花叶芦竹、狼尾草或美人蕉等,也可种植常规的花草等植物。
(9)人工修坡
边坡施工完毕后,应对进行拉线找平,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修整,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使所刷边坡线形平顺,即得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以上实施例中,溢流井纵向设置于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内,溢流井的上端高出生物覆盖层10~100mm,溢流井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用于暴雨时紧急排水使用;穿孔排水管设置于下再生骨料层内,溢流井的底部与穿孔排水管的一端相连通,穿孔排水管用于将渗透入下再生骨料层内的水排出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外,穿孔排水管的另一端可与市政管道等连通,用于花园灌溉等。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包含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三档规格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均为将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经过破碎、磁选、筛分等工艺后形成的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且三档规格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均为砖混类混合材料,不需要将砖块和混凝土块按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离,减少了砖块和混凝土块分离工艺,可对建筑垃圾进行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水洗处理,应洁净、干燥、无风化,颗粒组成应均匀,具有一定强度且耐腐蚀,具体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微粉含量(%) <3.0
泥块含量(%) <1.0
针片状颗粒含量(%) <10.0
杂物含量(%) <1.0
坚固性(%) <15.0
压碎指标(%) <55.0
表观密度(kg/m<sup>3</sup>) >2150
松散堆积空隙率(%) <53
试验1
对天然碎石和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进行测试,具体试验方法参照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天然碎石和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性能差异
表2中的数据均为3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与天然碎石相比,再生骨料表面疏松多孔,骨料自身孔隙率远远超过天然碎石,尤其开口孔隙较多,会大大提升骨料的吸水性。由表2可知,天然碎石的1h和24h吸水率无变化,均为0.1%;而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1h吸水率为14%,24h吸水率为15.2%;表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吸水能力是天然碎石的140~150倍,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作为蓄水层材料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蓄水系数高于天然碎石的蓄水系数,表明在蓄水厚度增加的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蓄水能力同样优于天然碎石。
综上所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都明显优于天然碎石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生物滞留设施能够起到很好的蓄水和渗水作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材料是解决地材短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试验2
分别对上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渗水能力和蓄水能力进行试验,其中,上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中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下再生骨料层包含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体如下:
1)试验方法:
参照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对渗水能力进行测试,并采用蓄水系数表征其蓄水能力。
2)试验结果:
渗水能力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蓄水能力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3渗水能力试验结果
序号 结构层 质量/g 时间/s 水/mL 渗水系数mL/min
1 上再生骨料层 3300 12 400 2000
2 中再生骨料层 2810 3 400 8000
3 下再生骨料层 2831 5 400 4800
由表3可知,中再生骨料层的渗水系数为8000mL/min,明显高于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渗水系数,表明由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构成的中再生骨料层的渗水性能更佳。
此外,传统的砾石排水层只包含上砾石层(包含粒径为5~10mm的天然碎石)和下砾石层(包含粒径为30~50mm的天然碎石),由于上砾石层和下砾石层中碎石的粒径跨度较大,且下砾石层的空隙率较大,上砾石层中粒径为5~10mm的天然碎石会向下填充至下砾石层内的30~50mm的天然碎石内,造成下砾石层的空隙率下降,影响砾石排水层的排水效果。
而本发明的排水层为再生骨料层,通过设置的中再生骨料层可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不仅从粒径上进行合理的承上启下,还使得再生骨料层的整体渗水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本发明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内,中再生骨料层的渗水性能明显优于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渗水性能,且设置的中再生骨料层可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使得本发明所得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渗水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表4蓄水能力试验结果
序号 结构层 蓄水系数/% 结构层 蓄水系数/%
1 上再生骨料层 7 上砾石层 5
2 中再生骨料层 5 中砾石层 3
3 下再生骨料层 2 下砾石层 2
由表4可知,上再生骨料层的蓄水系数高于上砾石层的蓄水系数,中再生骨料层的蓄水系数高于中砾石层的蓄水系数,表明由建筑垃圾再生垃圾构成的上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的蓄水性能分别优于由天然碎石构成的上砾石层、中砾石层的蓄水性能。同时也表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蓄水性能明显由于天然碎石的蓄水性能,主要是由于同样是饱和面干的状态下,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表面孔隙较多,而碎石和砂砾等天然骨料表面光滑且孔隙较少,因此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蓄水能力更优。
此外,再生骨料层中上再生骨料层、中再生骨料层、下再生骨料层的蓄水能力依次递减,这是由于再生骨料层中随着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的增大其蓄水能力逐渐减小。砾石层中上砾石层、中砾石层、下砾石层的蓄水能力依次递减,这是由于随着砾石层中随着碎石粒径的增大其蓄水能力逐渐减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具有较好的吸水能力、渗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且中再生骨料层的设置可实现上再生骨料层和下再生骨料层的过渡,使得本发明所得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吸水能力、渗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无机材料,耐酸、耐碱、耐水性好,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同时也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颗粒大、透水性好、不冻涨、塑性小,其经过处理后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再次应用于工程建设,可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与天然碎石相比,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疏松、多孔、轻质、透(蓄)水性能良好等特性,尤其适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建设材料的需要。“海绵城市”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两者紧密结合,并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可显著缓解城市下水道的排放压力,减少城市内涝,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也能解决砂石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建筑垃圾日渐增加的严峻形势等问题,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减少碎石、砂砾等天然石材的使用,显著降低工程造价,所得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的渗水、蓄水性能更佳。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在素土地基层(1)上表面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再生骨料层、生物过滤介质层(5)、生物覆盖层(6);其中,所述再生骨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含下再生骨料层(2)、中再生骨料层(3)和上再生骨料层(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再生骨料层(3)的厚度为10~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再生骨料层(2)的厚度为15~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再生骨料层(4)的厚度为5~15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再生骨料层(3)包含粒径为10~2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再生骨料层(2)包含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再生骨料层(4)包含粒径为5~10mm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5)的厚度为50~70cm;所述生物覆盖层(6)的厚度为50~7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5)包含砂、原土和椰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井(8)和穿孔排水管(7),所述溢流井(8)纵向设置于所述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内,所述溢流井(8)的上端高出生物覆盖层(6)10~100mm,所述穿孔排水管(7)设置于所述下再生骨料层(2)内,所述溢流井(8)的底部与所述穿孔排水管(7)相连通。
CN201821771246.9U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57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71246.9U CN209457111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71246.9U CN209457111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57111U true CN209457111U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37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7124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57111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571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83946A (zh) * 2018-10-30 2019-01-11 西安公路研究院 一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83946A (zh) * 2018-10-30 2019-01-11 西安公路研究院 一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83946A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及其施工方法
CN208235696U (zh) 一种基于海绵生态体系水质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CN109854248B (zh) 一种露天矿保水复垦方法
CN106193247B (zh) 用于海绵城市的一体化雨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6869237A (zh)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2503890U (zh) 一种盐碱地水土改良系统
CN106638918A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6759825A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5803894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CN110366986A (zh) 矿山污染废石堆场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生层结构及恢复方法
CN204741964U (zh) 一种雨水花园
CN107034767A (zh) 一种再生骨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107061A (zh) 一种近城市废弃露天矿地层重构方法
CN104412751A (zh) 一种盐碱滩地黏质滨海盐土改良方法
CN107371432B (zh) 一种利用生物炭土和建筑废弃土综合改良滩涂沙土的方法
CN207062672U (zh) 一种透水铺装结构
CN205617188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CN108457241B (zh) 一种盐碱地人工湖生态型防水减渗的方法
CN209457111U (zh) 一种含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CN208995858U (zh) 一种采用透气防渗砂的海绵城市道路
CN110240280B (zh) 一种园路绿化隔离带的雨水净化系统
CN105484125B (zh) 一种收集利用雨水的台阶
CN110357267A (zh) 梯级多段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池及其施工方法
Ramasesha et al. Efficacy of sub-surface dykes as groundwater conservation structures in hard rock terrain of Tamil Nadu, India
CN114182686B (zh) 原木框体与资源化混凝土组合结构生态护坡及其构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710075 No. 60, Gaoxin Sixth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Xi'an Highwa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ANXI PROVINCE,WEST HAM DISTRICT METRO WEST SYMPHONY DEVELOPMENT(Group)CO. Ltd.

Address before: No.60, Gaoxin 6th Road, Xi'an, Shaanxi 710065

Patentee before: XI'AN HIGHWAY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PROVINCE,WEST HAM DISTRICT METRO WEST SYMPHONY DEVELOPMENT(Group)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