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2742U -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52742U CN209452742U CN201920060944.6U CN201920060944U CN209452742U CN 209452742 U CN209452742 U CN 209452742U CN 201920060944 U CN201920060944 U CN 201920060944U CN 209452742 U CN209452742 U CN 2094527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layer
- cooling
- precoated sand
- bottom plat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属于耐高温覆膜砂生产装置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包括底板和侧板,冷却壳体的一端倾斜向下,冷却壳体较高端设置有进料口,较低端设置有出料口,冷却壳体的底板向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第一夹层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连通有水源,第二夹层开设有进风口,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固定连接有通风柱,通风柱穿过第一夹层和底板且垂直于底板,通风柱与底板固定连接,通风柱在底板上方的部分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与第二夹层连通,达到快速冷却覆膜砂以节约冷却时间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高温覆膜砂生产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覆膜砂是砂粒表面在造型前覆有一层固体树脂膜的型砂或芯砂。
热法覆膜是覆膜砂的一种主要生产工艺,热法覆膜是把砂预热到一定温度,加树脂使其熔融,搅拌使树脂包覆在砂粒表面得到覆膜砂。
覆膜砂覆膜完成后,温度很高,需要先进行冷却,自然冷却消耗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冷却覆膜砂以节约冷却时间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包括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相对的两侧竖直向上的侧板,冷却壳体的一端倾斜向下,且冷却壳体较高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较低的一端设置有出料口,冷却壳体的底板向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第一夹层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连通有水源,第二夹层开设有进风口,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固定连接有通风柱,通风柱穿过第一夹层和底板且垂直于底板,通风柱与底板固定连接,通风柱位于底板上方的部分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与第二夹层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打开进水管连通的水源的开关,同时从进风口向第二夹层通入冷风,覆膜完成的热的覆膜砂从进料口进入冷却壳体,沿着倾斜的冷却壳体下滑,热覆膜砂与第一夹层的冷却水发生热交换,进行降温,同时,冷风在第二夹层移动,冷风与第一夹层的水进行一部分热交换,使水升温减慢,从而水能够与覆膜砂进行更多的降温,同时冷风经过第二夹层吹入通风柱,从通风孔吹出,从而风直接吹在覆膜砂的表面,对覆膜砂进行降温,使覆膜砂得到了进一步的降温,风的吹动也对覆膜砂起到了搅拌的作用,使覆膜砂翻动,从而覆膜砂尽可能均匀接触底板,与第一夹层的水进行热交换,使降温更加均匀,从而达到快速冷却覆膜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位于第一夹层较低的一端,出水管位于第一夹层较高的一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与热覆膜砂的滑动方向相反,使覆膜砂与冷却水进行逆流冷却,使能够在较小的传热面积内,即在较短的滑动距离内,将覆膜砂冷却到目标温度,同时减少冷却流体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通风柱在第一隔板上均匀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通风孔吹出的风均匀分布,从而将热覆膜砂较为均匀被吹而翻动,使覆膜砂均匀与第一夹层进行热交换,保证了覆膜砂的均匀降温,多个通风柱对第一隔板起到加强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柱的水平截面为圆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覆膜砂沿着冷却壳体的倾斜方向滑动时,要穿过均匀分布的通风柱,覆膜砂接触到通风柱的周向面,从通风柱弧形表面的两侧滑过,而不会阻挡覆膜砂的滑动,使覆膜砂的滑动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通风柱的通风孔开设两个,两个通风孔相对设置,两个通风孔的连线平行于冷却壳体的倾斜方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同一个通风柱上两个通风孔中吹出的风的方向与覆膜砂的滑动方向平行,能够在覆膜砂的滑动方向上对覆膜砂进行吹动,使其在覆膜砂的滑动方向上进行翻动,使覆膜砂不会被吹向两侧,而难以与第一夹层进行较多的热交换,保证了覆膜砂与第一夹层的接触,从而保证了覆膜砂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壳体的上方设置有出风罩,出风罩的两侧与侧板固定连接,出风罩的顶端连接有出风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通风孔吹出的风从出风罩吹出,通风孔吹出的风不会直接吹向工作区域,提高了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同时,被风吹起的覆膜砂被出风罩挡住,然后沿出风罩落回冷却壳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管远离冷却壳体的一端连接有抽风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抽风机使出风罩的吸力加强,能够吸走通风孔吹出的风里夹带的粉尘,降低了工作环境的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罩紧密设置有至少两个,使出风罩遮满冷却壳体的上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却壳体的上方被完全覆盖,保证了出风罩对覆膜砂的完全的阻挡,更全面的吸走通风孔吹出的风里夹带的粉尘,进一步降低了工作环境的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冷却壳体的底板向下依次设置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第一夹层设置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连通水源,第二夹层开设进风口,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之间设置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固定连接通风柱,通风柱在底板上方的部位开设通风孔,通风孔与第二夹层连通,达到快速冷却覆膜砂的效果;
2、通过设置进水管位于第一夹层较低的一端,出水管位于第一夹层较高的一端,使覆膜砂与冷却水进行逆流冷却,使能够在较小的传热面积内,将覆膜砂冷却到目标温度,同时减少冷却流体的消耗;
3、通过设置多个通风柱,多个通风柱在第一隔板上均匀分布,使热覆膜砂较为均匀被吹而翻动,使覆膜砂均匀与第一夹层进行热交换,保证了覆膜砂的均匀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冷却壳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隐去出风罩的冷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冷却壳体的剖视图;
图7为过滤箱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冷却壳体;11、底板;12、侧板;121、支撑杆;13、振动电机;14、进料口;15、出料口;2、冷却层;21、第一夹层;211、进水管;212、出水管;22、第二夹层;3、第一隔板;31、通风柱;32、通风孔;4、出风罩;41、出风管;42、抽风机;5、减震支座;51、上固定板;52、弹簧;53、下固定板;6、第一水泵;61、过滤箱;611、滤布;612、滤板;7、冷却组件;71、第一冷却水箱;711、第一储水阀门;712、第一出水阀门;72、第二冷却水箱;721、第二储水阀门;722、第二出水阀门;8、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冷却壳体1,冷却壳体1包括底板11和侧板12,侧板12垂直于底板11竖直向上且固定连接于底板11相对的两侧,冷却壳体1的一端倾斜向下,冷却壳体1的较高端封闭,冷却壳体1较高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14,较低的一端设置有出料口15,出料口15在覆膜砂的下料方向呈缩口状,冷却壳体1的底板11向下设置有冷却层2,冷却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13,冷却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支座5。振动电机13启动,热覆膜砂从进料口14连续进入,沿着倾斜的冷却壳体1下滑,同时振动电机13冷却壳体1振动,冷却壳体1带动覆膜砂振动,振动沿使覆膜砂在冷却壳体1滑动更加均匀稳定,覆膜砂在冷却壳体1的底板11上滑动时与冷却层2进行热交换,使覆膜砂依次达到出料口15时,温度降到指定温度,达到冷却过程连续化并且下料稳定的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冷却层2包括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从底板11开始向下依次设置,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与均与底板11的竖直投影重合,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3,第一夹层21设置有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进水管211位于第一夹层21较低的一端,出水管212位于第一夹层21较高的一端,使覆膜砂与冷却水进行逆流冷却,逆流传热的平均温度差最大,使热覆膜砂的温度降低较多,加快冷却速度,进水管211连通有水源,第二夹层22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位于冷却壳体1的较高端,第一隔板3固定连接有多个通风柱31,多个通风柱31在第一隔板3上均匀分布,通风柱31的水平截面为圆形,通风柱31穿过第一夹层21和底板11且垂直于第一夹层21和底板11,通风柱31与底板11固定连接,通风柱31位于冷却壳体1的底板11上方的部分开设有通风孔32,通风孔32与第二夹层22连通,每个通风柱31开设两个通风孔32,两个通风孔32相对设置,两个通风孔32的连线平行于冷却壳体1的倾斜方向。
如图1和图6所示,打开进水管211连通的水源的开关,同时从进风口向第二夹层22通入冷风,热覆膜砂从进料口14进入冷却壳体1,沿着倾斜的冷却壳体1下滑,热覆膜砂与第一夹层21的冷却水发生热交换,使热覆膜砂进行降温,同时,冷风在第二夹层22吹过,冷风与第一夹层21的水进行一部分热交换,使水的升温减慢,从而水能够与覆膜砂进行更多的降温,此外,冷风经过第二夹层22吹入通风柱31,从通风孔32吹出,从而风直接吹在覆膜砂的表面,对覆膜砂进行降温,使覆膜砂得到了进一步的降温,风的吹动也对覆膜砂起到了搅拌的作用,使覆膜砂翻动,从而覆膜砂尽可能均匀接触底板11,与第一夹层21的水进行热交换,使降温更加均匀,从而达到快速冷却覆膜砂的效果。
如图1所示,出水管212依次连通有第一水泵6、过滤箱61、冷却组件7和第二水泵8,第二水泵8连通进水管211,过滤箱61的底部高于冷却组件7的顶部,对覆膜砂进行冷却后的水从出水管212流出后,经过第一水泵6输送到过滤箱61,过滤除去可能含有的杂质,防止冷却水的管道堵塞,过滤后经过输送到冷却组件7冷却后,由第二水泵8输送到进水管211,进行冷却水的重复使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如图7所示,过滤箱61的入口在顶部,出口在底部,即水从过滤箱61的顶部进入,底部流出,过滤箱6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滤布611、滤板612,水进入过滤箱61后依次经过滤布611和滤板612过滤掉较大的杂质,再进入冷却组件7,避免冷却水管道的堵塞。
如图2所示,冷却组件7包括第一冷却水箱71和第二冷却水箱72,第一冷却水箱71和第二冷却水箱72并联设置,第一冷却水箱71和第二冷却水箱72的及进口位置在侧面靠近顶部的位置,出口在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且进口和出口位于相对两个侧面,第一冷却水箱71的进口位置设置有第一储水阀门711,出口位置设置有第一出水阀门712,第二冷却水箱72的进口位置设置有第二储水阀门721,出水位置设置有第二出水阀门722。关闭第二储水阀门721和第二出水阀门722,关闭第一出水阀门712,打开第一储水阀门711,水从出水管212流出进入第一冷却水箱71,当水在第一冷却水箱71到达一定水位时,关闭第一储水阀门711,使水在第一冷却水箱71内自然冷却,不需要额外进行降温,节约资源,冷却后,打开第一出水阀门712,水从进水管211进入第一夹层21,对覆膜砂进行冷却。关闭第一储水阀门711后,打开第二储水阀门721,水从出水管212流出进入第二冷却水箱72,继续在第二冷却水箱72内进行聚集,水在第二冷却水箱72到达一定水位时,关闭第二储水阀门721,使水在第二冷却水箱72内自然冷却,使废水的回收和冷却使用能同时进行。
如图1所示,冷却壳体1的上方设置有出风罩4,出风罩4紧密设置至少两个,使出风罩4遮满冷却壳体1的上方,出风罩4的两侧与侧板12固定连接,出风罩4的顶端连接有出风管41,出风管41远离冷却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抽风机42。抽风机42通过出风罩4将通风孔32吹出的风抽出,同时抽走通风孔32吹出的风里夹带的粉尘,降低了工作环境的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如图4和图5所示,减震支座5包括上固定板51、弹簧52和下固定板53,上固定板51和下固定板53水平设置,弹簧52竖直设置,弹簧52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51和下固定板53固定连接,每个减震支座5设置两个弹簧52,两个弹簧52的连线平行于侧板12,减震支座5与地面固定连接,减震支座5设置四个,分别位于冷却壳体1较高端底部的两端和较低端底部的两端。侧板1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支撑杆121,支撑杆121的另一端向远离冷却壳体1的方向延伸,支撑杆121与上固定板51转动连接。振动电机13带动冷却壳体1振动时,冷却壳体1的振动带动弹簧52上下振动,弹簧52减缓了冷却壳体1振动时的冲力,使冷却壳体1振动稳定,冷却壳体1被振动电机13带动振动时不仅仅是上下振动,当冷却壳体1的倾斜角度因振动而有微小改变时,支撑杆121与上固定板51产生为微小的相对转动,从而避免了冷却壳体1受到因冷却壳体1的倾斜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剪切力,增加了冷却壳体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振动电机13启动,进水管211连通的水源的开关打开,同时从进风口向第二夹层22通入冷风,热覆膜砂从进料口14连续进入,沿着倾斜的冷却壳体1下滑,同时振动电机13冷却壳体1振动,冷却壳体1带动覆膜砂振动,振动沿使覆膜砂在冷却壳体1滑动更加均匀稳定,热覆膜砂沿着冷却壳体1下滑时,热覆膜砂与第一夹层21的冷却水发生热交换,使热覆膜砂进行降温,同时,冷风在第二夹层22吹过,冷风与第一夹层21的水进行一部分热交换,使水的升温减慢,从而水能够与覆膜砂进行更多的降温,此外,冷风经过第二夹层22吹入通风柱31,从通风孔32吹出,从而风直接吹在覆膜砂的表面,对覆膜砂进行降温,使覆膜砂得到了进一步的降温,从通风孔32吹出的风被出风罩4抽走,抽风罩同时抽走通风孔32吹出的风里夹带的粉尘,降低了工作环境的空气中的粉尘含量,风的吹动也对覆膜砂起到了搅拌的作用,使覆膜砂翻动,从而覆膜砂尽可能均匀接触底板11,与第一夹层21的水进行热交换,使降温更加均匀,从而达到快速冷却覆膜砂的效果,使覆膜砂依次达到出料口15时,温度降到指定温度。
对覆膜砂进行冷却后的水从出水管212流出后,经过第一水泵6输送到过滤箱61,过滤除去可能含有的杂质,防止冷却水的管道堵塞,过滤后输送到冷却组件7。关闭第二储水阀门721和第二出水阀门722,关闭第一出水阀门712,打开第一储水阀门711,水从出水管212流出进入第一冷却水箱71,当水在第一冷却水箱71到达一定水位时,关闭第一储水阀门711,使水在第一冷却水箱71内自然冷却,不需要额外进行降温,节约资源,水自然冷却后,打开第一出水阀门712,水由第二水泵8输送到进水管211,水从进水管211进入第一夹层21,对覆膜砂进行冷却,实现了冷却水的重复使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关闭第一储水阀门711后,打开第二储水阀门721,水从出水管212流出进入第二冷却水箱72,继续在第二冷却水箱72内进行聚集,水在第二冷却水箱72到达一定水位时,关闭第二储水阀门721,使水在第二冷却水箱72内自然冷却,使废水的回收和冷却使用能同时进行。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1)包括底板(11)和垂直于底板(11)相对的两侧竖直向上的侧板(12),冷却壳体(1)的一端倾斜向下,且冷却壳体(1)较高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14),较低的一端设置有出料口(15),冷却壳体(1)的底板(11)向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第一夹层(21)设置有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进水管(211)连通有水源,第二夹层(22)开设有进风口,第一夹层(21)和第二夹层(2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3),第一隔板(3)固定连接有通风柱(31),通风柱(31)穿过第一夹层(21)和底板(11)且垂直于底板(11),通风柱(31)与底板(11)固定连接,通风柱(31)位于底板(11)上方的部分开设有通风孔(32),通风孔(32)与第二夹层(2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11)位于第一夹层(21)较低的一端,出水管(212)位于第一夹层(21)较高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柱(3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通风柱(31)在第一隔板(3)上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柱(31)的水平截面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风柱(31)的通风孔(32)开设两个,两个通风孔(32)相对设置,两个通风孔(32)的连线平行于冷却壳体(1)的倾斜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1)的上方设置有出风罩(4),出风罩(4)的两侧与侧板(12)固定连接,出风罩(4)的顶端连接有出风管(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41)远离冷却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抽风机(4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4)紧密设置有至少两个,使出风罩(4)遮满冷却壳体(1)的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60944.6U CN209452742U (zh) | 2019-01-14 | 2019-01-14 |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60944.6U CN209452742U (zh) | 2019-01-14 | 2019-01-14 |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52742U true CN209452742U (zh) | 2019-10-01 |
Family
ID=68044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060944.6U Active CN209452742U (zh) | 2019-01-14 | 2019-01-14 |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5274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8275A (zh) * | 2019-10-29 | 2020-02-14 | 莆田市牧升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铸造用冷却设备 |
-
2019
- 2019-01-14 CN CN201920060944.6U patent/CN20945274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8275A (zh) * | 2019-10-29 | 2020-02-14 | 莆田市牧升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铸造用冷却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91640B (zh) |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452742U (zh) | 覆膜砂高效冷却装置 | |
CN104390334A (zh) |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 |
CN104913382B (zh) | 空调器 | |
CN206677045U (zh) | 一种用于汽车零件冲压后冷却的冷却水箱 | |
CN106855739A (zh) | 垂直风道式散热机箱 | |
CN108437272A (zh) | 塑料冷却设备 | |
CN209393922U (zh) | 覆膜砂稳定下料的冷却装置 | |
CN206207905U (zh) | 一种烘干设备结构 | |
CN1098445C (zh) | 冷柜机房的配置 | |
CN108323125B (zh) | 服务器散热机柜 | |
CN218230279U (zh) | 空气循环设备和集装箱 | |
CN1828204A (zh) | 干燥机 | |
CN107008852B (zh) | 型砂换热处理系统 | |
CN208398289U (zh) | 一种空气处理系统 | |
CN206230707U (zh) | 一种可降温木塑混合装置 | |
CN205913270U (zh) | 一种搅拌机排风结构 | |
CN100490982C (zh) | 台式微量高速离心机 | |
CN106937515A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集装箱式数据中心 | |
CN212598695U (zh) | 一种再生砂生产用物料冷却装置 | |
CN207877830U (zh) | 一种稀土用循环冷却装置 | |
CN205784092U (zh) | 一种空调主机散热处理装置 | |
CN106825396B (zh) | 铸造型砂冷却方法 | |
CN206230757U (zh) | 小型塑料部件降温筒 | |
CN207247920U (zh) | 具有旋转布料器的立式烧结矿冷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Chen Wenl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Li Inventor after: Zhu Dongsheng Inventor after: Kou Jingli Inventor after: Wang Rongli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Ro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