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45865U -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45865U CN209445865U CN201821831022.2U CN201821831022U CN209445865U CN 209445865 U CN209445865 U CN 209445865U CN 201821831022 U CN201821831022 U CN 201821831022U CN 209445865 U CN209445865 U CN 2094458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unit
- radiating shell
- heat
- thermal storage
- regenerative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蓄热单元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将电加热件和蓄热块设置在散热壳体内部,这样蓄热块产生的杂质便无法污染外界环境,并且将燃热壳体内部相对密封,能够减少蓄热体和电加热体同外界物质之间相互的影响,避免因影响降低各自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民众的供暖需求也同步增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众多蓄热电暖器,例如在乘坐公交车辆时,公交车上设置有相应的供暖设备。授权公告号为CN207291578U、授权公告日为2018.05.0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公交车辆电蓄热供暖设备,包括储热箱,储热箱即装置壳体,储热箱内设有储热体,储热体即蓄热块,储热体内设有储热砖,储热转内设有圆孔,圆孔分为通风换热孔和加热管固定孔,加热管固定孔与通风换热孔相邻,加热管固定孔内设有电加热管,通风换热空内不设置电加热管,冷空气从通风散热孔穿过被加热成热空气通入送风箱内,最后再经过送风口送入公交车辆内。
该电蓄热供暖设备在蓄热块内设置电加热件,蓄热块产生的杂质在风道中容易外漏,车辆运营的振动环境下,蓄热体会掉下颗粒,随风进入车内,同时电加热丝表面因高温生成的氧化物也会振动掉落,随风进入车内,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损害车内人员的健康。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蓄热设备中蓄热块产生的杂质容易外漏污染车内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单元,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蓄热设备中蓄热块产生的杂质容易外漏污染车内环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蓄热供暖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蓄热设备中蓄热块产生的杂质容易外漏污染车内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的技术方案是:
蓄热单元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
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将电加热件和蓄热块设置在散热壳体内部,这样蓄热块产生的杂质难以向外界泄漏,污染外界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蓄热单元在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还设有端盖,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安装较为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向散热壳体内凸出的端盖凸起,端盖通过端盖凸起与蓄热块顶压配合,通过端盖凸起能够对散热壳体内部的蓄热块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边沿设置有朝向散热壳体翻折的翻沿,所述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与端盖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翻沿罩设在连接法兰外,在散热壳体上设置连接法兰便于连接,在端盖边沿处设置翻沿能够更好的限制杂质外漏。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实现导热配合,相较于散热壳体与蓄热块间隔设置,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能够提高散热壳体与蓄热块之间的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技术方案是:
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置有供热风道,供热风道内设置有蓄热单元,所述蓄热单元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将电加热件和蓄热块设置在散热壳体内部,这样蓄热块产生的杂质难以向外界泄漏,污染外界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蓄热单元在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还设有端盖,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安装较为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向散热壳体内凸出的端盖凸起,端盖通过端盖凸起与蓄热块顶压配合,通过端盖凸起能够对散热壳体内部的蓄热块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边沿设置有朝向散热壳体翻折的翻沿,所述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与端盖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翻沿罩设在连接法兰外,在散热壳体上设置连接法兰便于连接,在端盖边沿处设置翻沿能够更好的限制杂质外漏。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实现导热配合,相较于散热壳体与蓄热块间隔设置,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能够提高散热壳体与蓄热块之间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散热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相对于仅在散热壳体一端进行固定的方案,通过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对散热壳体两端进行固定能够增强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单元设置至少两个,下支撑板上设有操作孔,散热壳体焊接固定在操作孔处,在下支撑板上设置操作孔,在操作孔处对散热壳体进行焊接不需要在箱内散热壳体之间设置焊接操作空间,减小相邻两个蓄热单元之间的距离,提高电蓄热供暖装置蓄热能力。
进一步的,装置壳体上设置有保温隔热层,装置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保温隔热层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壳体一端为伸出内壳体的伸出端,伸出端设置有用于外接电源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电加热件导电连接,伸出端伸出内壳体设置后接线端子远离装置壳体内部高温的环境,提高接线端子以及与其相连的导电件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技术方案是:
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蓄热供暖装置,所述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置有向车体内供热的供热风道,所述供热风道内设置有蓄热单元,所述蓄热单元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将电加热件和蓄热块设置在散热壳体内部,这样蓄热块产生的杂质难以向外界泄漏,污染外界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蓄热单元在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还设有端盖,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安装较为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向散热壳体内凸出的端盖凸起,端盖通过端盖凸起与蓄热块顶压配合,通过端盖凸起能够对散热壳体内部的蓄热块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边沿设置有朝向散热壳体翻折的翻沿,所述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与端盖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翻沿罩设在连接法兰外,在散热壳体上设置连接法兰便于连接,在端盖边沿处设置翻沿能够更好的限制杂质外漏。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实现导热配合,相较于散热壳体与蓄热块间隔设置,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能够提高散热壳体与蓄热块之间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散热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相对于仅在散热壳体一端进行固定的方案,通过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对散热壳体两端进行固定能够增强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单元设置至少两个,下支撑板上设有操作孔,散热壳体焊接固定在操作孔处,在下支撑板上设置操作孔,在操作孔处对散热壳体进行焊接不需要在箱内散热壳体之间设置焊接操作空间,减小相邻两个蓄热单元之间的距离,提高电蓄热供暖装置蓄热能力。
进一步的,装置壳体上设置有保温隔热层,装置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保温隔热层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壳体一端为伸出内壳体的伸出端,伸出端设置有用于外接电源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电加热件导电连接,伸出端伸出内壳体设置后接线端子远离装置壳体内部高温的环境,提高接线端子以及与其相连的导电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蓄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蓄热单元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电蓄热供暖装置装载在车顶上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的电蓄热供暖装置装上外壳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2的蓄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蓄热单元; 2、散热壳体;201、连接法兰; 3、端盖;31、翻沿; 4、电加热丝; 5、蓄热砖;6、导热缓冲板;7、端盖凸起;8、接线端子;9、接线柱; 10、宝塔公磁珠; 11、宝塔母磁珠; 12、接线板; 13、上支撑板;14、下支撑板;15、接口连接件; 16、定位凹槽; 17、操作孔;18、外壳体;19、保温隔热层;20、散热翅片; 21、送风口; 22、回风口;23、下支撑板进风口;24、下支撑板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蓄热供暖装置,所述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置有向车体内供热的供热风道,所述供热风道内设置有蓄热单元1,所述蓄热单元1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2,散热壳体2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蓄热单元1为筒状结构,蓄热单元1包括外侧的散热壳体2和位于散热壳体2内部的蓄热体和电加热件,散热壳体2外焊接有用于加快散热的散热翅片20。散热壳体2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散热壳体2的开口端设置有端盖3,在端盖3上设有用于连接电加热丝4的接线端子8。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电加热件为电加热丝4,蓄热体为蓄热砖5,蓄热砖5为圆柱形结构,蓄热砖5内设置有四个电加热丝4安装孔,每个蓄热单元1内上下布置三块蓄热砖5,蓄热砖5内的电加热丝4安装孔相对贯通。在蓄热单元1内,电加热丝4一端与接线端子8连接固定,电加热丝4穿装在第一个电加热丝4安装孔内后在下方穿至第二个电加热丝4安装孔内,之后再由上端穿入第三个电加热丝4安装孔,最后由第四个电加热丝4安装孔上端穿出,穿出后再与设置在端盖3上的接线端子8固定。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8包括接线柱9、宝塔公磁珠10和宝塔母磁珠11。接线柱9下方开设有通槽与接线孔,电加热丝4的端部能够由通槽处插入接线孔内并与接线柱9导电连接。宝塔公磁珠10和宝塔母磁珠11套设在接线柱9外侧,其中宝塔公磁珠10位于端盖3内侧,宝塔母磁珠11位于端盖3外侧,端盖3被夹装在两者之间,宝塔公磁珠10靠近端盖3的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凸台,用于将端盖3与接线柱9绝缘隔离。接线柱9顶端设有螺纹段,在接线柱9顶端旋拧上螺母后接线柱9向上运动,在接线柱9下方锥台的作用下使宝塔公磁珠10与宝塔母磁珠11夹紧端盖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蓄热砖5与散热壳体2之间直接导热接触,蓄热砖5与散热壳体2直接接触能够较快的传递热量。为了进一步的固定蓄热砖5,本实施例蓄热单元1的端盖3上还设置有向散热壳体2内凸出的端盖凸起7,端盖3通过端盖凸起7与位于最顶端的蓄热块顶压配合,使蓄热砖5在上下方向上也无法自由活动。
为了便于将端盖3与散热壳体2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壳体2的开口端设置有与端盖3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201,而端盖3在边沿处朝向散热壳体2翻折处翻沿31,翻沿31罩设在连接法兰201外能够进一步防止散热壳体2内杂质泄漏,防止散热壳体2内物质泄漏出散热壳体2污染环境以及避免被人体吸入影响人体健康。之后再连接法兰201处通过螺栓将端盖3与散热壳体2连接固定。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装置壳体和设置在装置壳体内的蓄热单元1,蓄热单元1能够发热从而对车辆进行供暖。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内共设置有16个蓄热单元1,蓄热单元1阵列分布,蓄热单元14个为一排,共设置四排。蓄热单元1为圆筒状结构,蓄热单元1一端面上设置有接线端子8,定义蓄热单元1设有接线端子8的一端位于上方,每一排的蓄热单元1为左右设置。
为了将蓄热单元1稳定的固定在电蓄热供暖装置内部,本实施例中的蓄热单元1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14。下支撑板14为一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蓄热单元1阵列布置在下支撑板14内部,然后通过焊接将蓄热单元1底部焊接在支撑板底部对蓄热单元1一一进行固定。但是如果从下支撑板14内部对蓄热单元1进行焊接的话,相邻的蓄热单元1之间需要留出供工作人员进行焊接操作的空间,这样会造成电蓄热供暖装置整体体积偏大,占用较多车体体积,并且浪费材料。因此,本实施例的下支撑板14上需要焊接蓄热单元1处设置有操作孔17,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操作孔17在底部将蓄热单元1与下支撑板14焊接在一起,相邻的蓄热单元1之间不再留出供工作人员焊接的操作空间,减小了蓄热单元1的体积。
为了便于确定蓄热装置在下支撑板14上的位置,下支撑板14上还设有长条形的定位凹槽16,定位凹槽16的宽度略大于蓄热单元1的直径,每个定位凹槽16内对应放置一排蓄热单元1。本实施例的上支撑板13上也设置有与蓄热单元1对应的圆孔,蓄热单元1的开口端凸出上支撑板13设置。为了便于将蓄热单元1产生的热空气输送出去,下支撑板14左右两侧留有空气流通通道,下支撑板14在空气流通通道处开设有下支撑板进风口23和下支撑板出风口24,下支撑板进风口23和下支撑板出风口24还焊接有接口连接件15便于将下支撑板进风口23和下支撑板出风口24与其他接口连通。本实施例中内壳体内腔构成供热管道。
装配时,首先先把下支撑板14放在焊接台上,把16个散热壳体2放进焊接部分的对应的操作孔17内,然后整体反转,校正高度与垂直度,从底面焊接散热壳体2和下支撑板14,焊接完成后,再整体反转,校正位置、高度和垂直度。之后把上支撑板13放在已焊好的部件上,对正位置,将上支撑板13分别与散热壳体2和下支撑板14对接焊接,焊接后进行焊接变形校正处理,保证焊接精度,之后在分别把16个连接法兰201按照设计的位置与方向焊接在散热壳体2上,用于连接固定端盖3。之后在散热壳体2内对应装入蓄热砖5和电加热丝4,并将电加热丝4与接线端子8连接固定,最后放入端盖3,通过螺栓将端盖3固定在连接法兰201上。
如图8至图10所示,为了增强电蓄热供暖装置的保温性能,降低电蓄热供暖装置的热损耗,提高热利用效率,电蓄热供暖装置设置有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包括外壳体18和内壳体,内壳体由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14构成,外壳体18和内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19。本实施例中的保温隔热层19的上下方向上由内至外分别为50mm陶瓷纤维毡层、25mm纳米板和25mm陶瓷纤维毡,四周方向上由内至外分别为25mm陶瓷纤维毡、25mm纳米板、50mm陶瓷纤维毡。并且上述的50mm的陶瓷纤维毡层由两层25mm的陶瓷纤维毡层组成,两层陶瓷纤维毡之间设置有接线板12,接线板12将各个蓄热单元1的接线端子8连接在一起后与外界电源连接,此时接线板12上、下的陶瓷纤维毡还起到绝缘的作用。电蓄热供暖装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18之间还设置有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包括用于将车体内的空气输送至内壳体内的进风管道和将内壳体内加热过的空气重新输送至车体内的出风管道,进风管道与下支撑板进风口23连接,出风管道与下支撑板出风口24连接。并且为了安装方便,本实施例中电蓄热供暖装置安装于车顶,与车内相连的仅为车顶中间开设的与进风管道连通的两个回风口22,电蓄热供暖装置两侧开设有与出风管道连通的送风口21,送风口21与原空调系统的送风道连通,不会改变车内内饰结构,适应现有车辆加装。本实施例中的其中一个回风口22与下支撑板出风口24连通,连通后共同连接送风口21,送风口21内设置有风机。使加热后的空气与由回风口22进入电蓄热供暖装置的空气混合后经送风口21排出,使乘客更加舒适。安装时,先将下支撑板14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架上,螺栓上套设有设置用于垫高的垫块,之后再将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体18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蓄热砖与散热壳体间隔设置,为了使蓄热砖相对固定,蓄热砖与散热壳体之间设置有导热缓冲板6。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壳体也可以是两端开口的结构,焊接时将散热壳2焊接在下支撑板上进行固定,此时下支撑板不再设置操作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电蓄热供暖装置工作温度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蓄热单元全部设置在内壳体内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蓄热单元的端盖上也可以不再设置凸起对蓄热砖进行定位,而是在端盖内侧设置垫块或是其他固定件用于固定蓄热砖。
在其他实施例中,蓄热单元内也可以设置单块蓄热砖,或者蓄热单元内的蓄热砖在侧壁上设置电加热件安装槽,两块蓄热砖对合拼接,对应的电加热件安装槽对合形成电加热件安装孔,电加热件设置在电加热件安装孔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蓄热供暖装置内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单独的蓄热单元进行发热,此时蓄热单元1内可以设置更多组的电加热丝以及蓄热砖。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蓄热供暖装置也可以不再设置外壳而是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内外粘贴保温材料形成保温隔热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再另外设置保温隔热层,装置壳体本身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用于隔热。
电蓄热供暖装置并不仅限于设置在车体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蓄热供暖装置也可以设置在住房内,例如将电蓄热供暖装置设置在吊顶上方,对屋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蓄热单元也可以不再焊接在下支撑板上,例如下支撑板上设置较深的凹槽或是凸台,将散热壳体放置在凹槽内,之后再将上支撑板与散热壳体与下支撑板焊接,此时不再需要操作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再设置导热板,仅通过空气传递热量;或是在散热壳体内放入蓄热颗粒料在蓄热块与散热壳体之间传递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与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电蓄热供暖装置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蓄热单元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蓄热单元与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中的蓄热单元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Claims (10)
1.蓄热单元,包括蓄热块和设置在蓄热块内的电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块外罩设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与蓄热块导热配合以将蓄热块内的热量散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蓄热单元在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还设有端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向散热壳体内凸出的端盖凸起,端盖通过端盖凸起与蓄热块顶压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边沿设置有朝向散热壳体翻折的翻沿,所述散热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与端盖固定连接的连接法兰,所述翻沿罩设在连接法兰外。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与蓄热块直接接触实现导热配合。
6.电蓄热供暖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置有供热风道,供热风道内设置有蓄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单元为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热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散热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单元设置至少两个,下支撑板上设有操作孔,散热壳体焊接固定在操作孔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上设置有保温隔热层,装置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保温隔热层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壳体一端为伸出内壳体的伸出端,伸出端设置有用于外接电源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电加热件导电连接。
10.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电蓄热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蓄热供暖装置为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蓄热供暖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31022.2U CN209445865U (zh) | 2018-11-07 | 2018-11-07 |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31022.2U CN209445865U (zh) | 2018-11-07 | 2018-11-07 |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45865U true CN209445865U (zh) | 2019-09-27 |
Family
ID=68011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31022.2U Active CN209445865U (zh) | 2018-11-07 | 2018-11-07 |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45865U (zh) |
-
2018
- 2018-11-07 CN CN201821831022.2U patent/CN2094458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30295428A1 (en) | Battery housing structure | |
CN212765825U (zh) | 一种充换电柜 | |
JP2012156083A (ja) | 車両搭載受電装置 | |
WO2022006707A1 (zh) | 新能源汽车及其高压电控总成 | |
CN209445865U (zh) | 一种蓄热单元、电蓄热供暖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 |
CN104868072A (zh) | 可接入的电池模块 | |
CN101193530A (zh) |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冷却装置和方法 | |
CN102694138B (zh) | 一种乘用车电池仓及乘用车电池仓组件 | |
US6557773B2 (en) | Heating system for heat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08394255A (zh) | 冷却剂加热器 | |
EP2969673A1 (en) | Defroster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 |
CN104118299A (zh) | 一种电加热器、除霜器、空调供暖系统及汽车 | |
CN212485403U (zh) | 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液冷控制系统和汽车 | |
CN203410429U (zh) | 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 | |
CN109866656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 |
CN206533066U (zh) | 一种智能环网开关控制器 | |
CN109509854A (zh) | 一种商用车用电池箱 | |
CN214625254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模块 | |
CN109888434B (zh) |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 |
CN211265667U (zh) |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结构 | |
CN104118398A (zh) | 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 | |
KR102305754B1 (ko) | 실외용 무시동 히터 | |
CN202585676U (zh) | 一种电池包系统 | |
CN211252136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制热空调用制热模块 | |
CN208738674U (zh) | 一种箱式岸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