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16099U - 冷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冷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16099U
CN209416099U CN201822018106.0U CN201822018106U CN209416099U CN 209416099 U CN209416099 U CN 209416099U CN 201822018106 U CN201822018106 U CN 201822018106U CN 209416099 U CN209416099 U CN 209416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dium
sub
inlet tube
cool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181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振中
邢旭辉
杨建新
熊跃春
罗志强
符方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220181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16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16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16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冷却设备包括:容纳结构,用于放置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介质;冷却主体,用于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冷却主体具有介质进入部和介质排出部;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子管道组件和第二子管道组件,第一子管道组件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第二子管道组件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第二子管道组件的至少部分浸入第一冷却介质内,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

Description

冷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通常采用不同冷却介质的冷却机进行冷却,如水冷机和油冷机。
然而,不同冷却介质的冷却机同时使用时,增加了占地面积,同时增加了冷却剂发生故障的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包括:容纳结构,用于放置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介质;冷却主体,用于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冷却主体具有介质进入部和介质排出部;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子管道组件和第二子管道组件,第一子管道组件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第二子管道组件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第二子管道组件的至少部分浸入第一冷却介质内,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第一子管道组件包括:第一进液管,与介质排出部连通,介质排出部内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进液管进入第二待冷却结构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第一回液管,与第一进液管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完成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回液管并经由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内。
进一步地,第二子管道组件包括: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的进液口与介质排出部连通,换热管组件的出液口与介质进入部连通,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介质排出部和进液口进入换热管组件内,以实现换热管组件与第一冷却介质之间的换热,完成换热后的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出液口和介质进入部进入至冷却主体内。
进一步地,换热管组件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二进液管、换热管及第二回流管,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回流管均穿设在容纳结构上,换热管位于容纳结构内,以与第一冷却介质进行换热;其中,第二进液管具有进液口,第二回流管具有出液口。
进一步地,换热管为U形管、或V形管、或S形管。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一接头,设置在冷却主体上,介质排出部通过第一接头与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连通;第二接头,设置在冷却主体上,介质进入部通过第二接头与第一回液管和第二回流管连通。
进一步地,管道组件还包括第三子管道组件,第三子管道组件包括:第三进液管,位于容纳结构内的第一冷却介质通过第三进液管进入第一待冷却结构内;第三回液管,与第三进液管连通,完成冷却后的第一冷却介质通过第三回液管进入容纳结构内。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输送结构,与第三进液管连通,以将位于容纳结构内的第一冷却介质输送至第三进液管内。
进一步地,输送结构包括与第一冷却介质相连通的进水部,进水部具有多个通孔,第一冷却介质通过多个通孔进入输送结构内。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液位报警器,设置在容纳结构内,当第一冷却介质在容纳结构内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液位报警器发出蜂鸣声或向冷却设备的控制系统发生信号,以使控制系统控制输送结构停止运行。
进一步地,容纳结构具有供第二进液管穿过的第一通孔、具有供第二回流管穿过的第二通孔、具有供第三回液管穿过的第三通孔,冷却设备还包括多个密封件:第二进液管与容纳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第二回流管与容纳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第三回液管与容纳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
进一步地,容纳结构位于冷却主体的上方。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冷却设备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过程中,第一冷却介质用于冷却第一待冷却结构。从冷却主体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一子管道组件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从冷却主体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另一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二子管道组件内,以通过第二子管道组件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这样,在上述过程中,只需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即可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无需额外增加冷却主体,进而减小了冷却设备的占地面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设备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冷却设备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容纳结构;20、第一冷却介质;30、冷却主体;40、第一子管道组件;41、第一进液管;42、第一回液管;50、第二子管道组件;51、换热管组件;511、第二进液管;512、换热管;513、第二回流管;61、第一接头;62、第二接头;70、第三子管道组件;71、第三进液管;72、第三回液管;80、输送结构;81、进水部;90、液位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
如图1所示,冷却设备包括容纳结构10、冷却主体30及管道组件。其中,容纳结构10用于放置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介质20。冷却主体30用于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冷却主体30具有介质进入部和介质排出部。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子管道组件40和第二子管道组件50,第一子管道组件40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第二子管道组件50与介质排出部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第二子管道组件50的至少部分浸入第一冷却介质20内,以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冷却设备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过程中,第一冷却介质20用于冷却第一待冷却结构。从冷却主体30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一子管道组件40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30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从冷却主体30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另一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二子管道组件50内,以通过第二子管道组件50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30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这样,在上述过程中,只需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即可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无需额外增加冷却主体,进而减小了冷却设备的占地面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20和第二冷却介质为不同种类的介质。
如图1所示,第一子管道组件40包括第一进液管41和第一回液管42。其中,第一进液管41与介质排出部连通,介质排出部内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进液管41进入第二待冷却结构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第一回液管42与第一进液管41和介质进入部均连通,完成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回液管42并经由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30内。这样,通过第一子管道组件40实现冷却设备对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循环冷却,进而提升了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及冷却效果。
具体地,冷却主体30内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介质排出部进入第一进液管41内,进入第一进液管41的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回液管42进入介质进入部,通过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30内,以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处理。完成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再通过介质排出部进入第一进液管41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依此循环,以实现冷却设备对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循环冷却。
如图1所示,第二子管道组件50包括换热管组件51。其中,换热管组件51的进液口与介质排出部连通,换热管组件51的出液口与介质进入部连通,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介质排出部和进液口进入换热管组件51内,以实现换热管组件51与第一冷却介质20之间的换热,完成换热后的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出液口和介质进入部进入至冷却主体30内。这样,通过流动在换热管组件51内的第二冷却介质对位于容纳结构1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20,以减少冷却主体的个数,减小冷却设备占地面积。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组件51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二进液管511、换热管512及第二回流管513,第二进液管511和第二回流管513均穿设在容纳结构10上,换热管512位于容纳结构10内,以与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换热。其中,第二进液管511具有进液口,第二回流管513具有出液口。这样,从冷却主体30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二进液管511进入换热管512内,以通过换热管512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回流管513进入介质进入部,并通过介质进入部再次进入冷却主体30内,以对第二冷却机制进行冷却处理。完成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再通过介质排出部进入第二进液管511内,以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依此循环,以实现冷却设备对第一冷却介质20的循环冷却。
可选地,换热管512为U形管、或V形管、或S形管。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增大换热管512与第一冷却介质2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换热管组件51的换热效率,进而提升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51还包括换热翅片。其中,换热翅片设置在换热管512上,以实现换热管组件51与第一冷却介质20之间的辅助散热,进而提升换热管组件51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一接头61和第二接头62。其中,第一接头61设置在冷却主体30上,介质排出部通过第一接头61与第一进液管41和第二进液管511连通。第二接头62设置在冷却主体30上,介质进入部通过第二接头62与第一回液管42和第二回流管513连通。可选地,第一接头61和第二接头62为三通接头。这样,通过第一接头61和第二接头62实现第二冷却介质与冷却主体30、第一子管道组件40及第二子管道组件50之间的流通,进而保证冷却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具体地,第一接头61具有三个开口,一个开口与第一进液管41连通,一个开口与第二进液管511连通,一个开口与介质排出部连通。具体地,第二接头62具有三个开口,一个开口与第一回液管42连通,一个开口与第二回流管513连通,一个开口与介质进入部连通。这样,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冷却主体30内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和第一冷却介质的同时冷却,进而提升了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管道组件还包括第三子管道组件70,第三子管道组件70包括第三进液管71和第三回液管72。其中,第三进液管71位于容纳结构1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第三进液管71进入第一待冷却结构内。第三回液管72与第三进液管71连通,完成冷却后的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第三回液管72进入容纳结构10内。这样,通过第三子管道组件70实现冷却设备对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循环冷却,进而提升了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及冷却效果。
具体地,容纳结构1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第三进液管71进入至第一待冷却结构内,完成冷却后的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第三回液管72再次回到容纳结构10内,以实现第三子管道组件70对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循环冷却。在上述过程中,位于容纳结构10内的换热管512对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被冷却后的第一冷却介质20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进而减小了冷却设备的占地面积。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设备还包括输送结构80。其中,输送结构80与第三进液管71连通,以将位于容纳结构1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20输送至第三进液管71内。这样,通过输送结构80将位于容纳结构1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输送,以使第一冷却介质20在第三子管道组件70内的流动更加顺畅,提升了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
可选地,输送结构80为水泵。
如图1所示,输送结构80包括与第一冷却介质20相连通的进水部81,进水部81具有多个通孔,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多个通孔进入输送结构80内。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设备还包括液位报警器90。其中,液位报警器90设置在容纳结构10内,当第一冷却介质20在容纳结构10内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液位报警器90发出蜂鸣声或向冷却设备的控制系统发生信号,以使控制系统控制输送结构80停止运行。这样,通过液位报警器90以保证容纳结构10内第一冷却介质20的液位始终处于预设值,进而保证冷却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结构10具有供第二进液管511穿过的第一通孔、具有供第二回流管513穿过的第二通孔、具有供第三回液管72穿过的第三通孔,冷却设备还包括三个密封件。第二进液管511与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一个密封件,第二回流管513与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一个密封件,第三回液管72与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一个密封件。这样,通过三个密封件的上述设置使得容纳结构10内的密封性更好,进而避免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流出,进而使得冷却设备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示,容纳结构10位于冷却主体30的上方。这样,位于容纳结构10下方的冷却主体30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位于冷却主体30上方的容纳结构10用于容纳第一冷却介质20,且实现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一冷却介质20的冷却,进而使得冷却设备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容纳结构10与冷却主体30的叠置设置使得冷却设备的占地面积更小。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主体30的工作原理如下:低温低压的第二冷却介质(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与周围介质进行热交换,以使第二冷却介质(液态冷媒)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蒸发过程中第二冷却介质(气/液态冷媒)的温度不变。之后,低温低压气态的第二冷却介质(气态冷媒)进入至压缩机内,经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之后,呈高温高压的第二冷却介质(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里与室内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介质(气态冷媒)的部分热量被室内介质吸收,室内介质温度升高,第二冷却介质(气态冷媒)放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之后,高温高压的第二冷却介质(液态冷媒)进入膨胀阀进行节流,以使高温高压的第二冷却介质(液态冷媒)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之后,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进入到蒸发器进行换热蒸发,从而实现冷却主体30的整个过程,由于上述种循环是连续进行的,第二冷却介质才得以连续不断的被冷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冷却设备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过程中,第一冷却介质用于冷却第一待冷却结构。从冷却主体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一子管道组件内,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从冷却主体的介质排出部排出的另一部分第二冷却介质进入第二子管道组件内,以通过第二子管道组件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从介质进入部进入冷却主体内,以实现第二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这样,在上述过程中,只需通过第二冷却介质即可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冷却,无需额外增加冷却主体,进而减小了冷却设备的占地面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机械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需要多个冷却机同时运行、增大了占地面积的问题。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结构(10),用于放置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介质(20);
冷却主体(30),用于对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所述冷却主体(30)具有介质进入部和介质排出部;
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子管道组件(40)和第二子管道组件(50),所述第一子管道组件(40)与所述介质排出部和所述介质进入部均连通,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子管道组件(50)与所述介质排出部和所述介质进入部均连通,所述第二子管道组件(50)的至少部分浸入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内,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对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管道组件(40)包括:
第一进液管(41),与所述介质排出部连通,所述介质排出部内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进液管(41)进入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内,以对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
第一回液管(42),与所述第一进液管(41)和所述介质进入部均连通,完成冷却后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回液管(42)并经由所述介质进入部进入所述冷却主体(3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管道组件(50)包括:
换热管组件(51),所述换热管组件(51)的进液口与所述介质排出部连通,所述换热管组件(51)的出液口与所述介质进入部连通,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所述介质排出部和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换热管组件(51)内,以实现所述换热管组件(51)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之间的换热,完成换热后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依次经由所述出液口和所述介质进入部进入至所述冷却主体(3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51)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二进液管(511)、换热管(512)及第二回流管(513),所述第二进液管(511)和所述第二回流管(513)均穿设在所述容纳结构(10)上,所述换热管(512)位于所述容纳结构(10)内,以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进行换热;其中,所述第二进液管(511)具有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二回流管(513)具有所述出液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512)为U形管、或V形管、或S形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第一接头(61),设置在所述冷却主体(30)上,所述介质排出部通过所述第一接头(61)与所述第一进液管(41)和所述第二进液管(511)连通;
第二接头(62),设置在所述冷却主体(30)上,所述介质进入部通过所述第二接头(62)与所述第一回液管(42)和所述第二回流管(51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件还包括第三子管道组件(70),所述第三子管道组件(70)包括:
第三进液管(71),位于所述容纳结构(10)内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所述第三进液管(71)进入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内;
第三回液管(72),与所述第三进液管(71)连通,完成冷却后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所述第三回液管(72)进入所述容纳结构(10)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输送结构(80),与所述第三进液管(71)连通,以将位于所述容纳结构(10)内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输送至所述第三进液管(7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结构(80)包括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相连通的进水部(81),所述进水部(81)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通过多个所述通孔进入所述输送结构(8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液位报警器(90),设置在所述容纳结构(10)内,当所述第一冷却介质(20)在所述容纳结构(10)内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液位报警器(90)发出蜂鸣声或向所述冷却设备的控制系统发生信号,以使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输送结构(80)停止运行。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结构(10)具有供所述第二进液管(511)穿过的第一通孔、具有供所述第二回流管(513)穿过的第二通孔、具有供所述第三回液管(72)穿过的第三通孔,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多个密封件:
所述第二进液管(511)与所述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二回流管(513)与所述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三回液管(72)与所述容纳结构(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密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结构(10)位于所述冷却主体(30)的上方。
CN201822018106.0U 2018-11-30 2018-11-30 冷却设备 Active CN209416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18106.0U CN209416099U (zh) 2018-11-30 2018-11-30 冷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18106.0U CN209416099U (zh) 2018-11-30 2018-11-30 冷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16099U true CN209416099U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36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18106.0U Active CN209416099U (zh) 2018-11-30 2018-11-30 冷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160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583A (zh) * 2018-11-30 2019-03-01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冷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583A (zh) * 2018-11-30 2019-03-01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冷却设备
CN109405583B (zh) * 2018-11-30 2024-04-16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冷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9408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3591721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12050292B (zh)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66294A (zh) 热管多联式空调机组
CN103868265A (zh) 一种具有蓄冷/蓄热功能的温控装置
CN107816818A (zh) 一种冷库用带热气融霜的复叠式制冷系统
CN109154461A (zh) 用于自由冷却应用的气冷和水冷式冷冻器
CN110425722A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09416099U (zh) 冷却设备
CN109405583A (zh) 冷却设备
CN210892235U (zh) 一种内置重力热管自然冷多联制冷系统
CN104654666A (zh)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217584935U (zh) 制冷装置及供冷系统
CN217686006U (zh)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365907A (zh) 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装置
CN212339673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
CN110411075B (zh) 冷凝器及空调
CN203586612U (zh)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105987542A (zh) 换热机组
CN202928175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5580039U (zh) 换热机组
CN104654665B (zh)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215260154U (zh) 用于回风的预冷装置、空调室内机
CN203586613U (zh)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