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9260U - 电源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89260U CN209389260U CN201822205066.0U CN201822205066U CN209389260U CN 209389260 U CN209389260 U CN 209389260U CN 201822205066 U CN201822205066 U CN 201822205066U CN 209389260 U CN209389260 U CN 2093892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connector
- terminal
- insulating body
- power supply
- supply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壳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和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及位于主体内的插接腔,所述电源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片状接触部及连接两片状接触部顶边的连接部;所述中心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水平延伸的片状臂部及连接两片状臂部底边的底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式并联结构的电源端子,使其可通过较高的电流,且结构也相对比较简单,而所述中心端子采用左右对称一体式结构,接触面积大,接触点不会产生毛刺等现象,其采用一体式折弯结构,在装入绝缘本体后,臂部的运动空间大,可避免臂部卡死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器领域。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脑、消费性电子及汽车领域,用于传输各种类型的电信号,对于一些有供电要求的场景下,需要采用电源连接器来进行传输,这类电源连接器往往要传输较大的电流,连接器的内部一般设置有较粗的电源端子,而且现有的电源端子很多都采用单针式结构,而单针式的结构往往只能提供较小的接触面积,这对于信号的传输不利,而且为了增加插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单针式的电源端子的厚度会比较厚,而这不利于电源端子的制作成型,且端子的正位度易出现不良从而影响电流传输。除此之外,端子的接触面也时常采用为板材厚度的下料面,接触面积比较小,在绝缘本体内的形变回弹空间也比较小,容易出现卡死现象。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以改善电流传输且连接关系更为稳定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壳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和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及位于主体内的插接腔,所述电源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片状接触部及连接两片状接触部顶边的连接部;所述中心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水平延伸的片状臂部及连接两片状臂部底边的底臂。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及位于主体内的插接腔,所述插接腔内还设有一对方形的对接柱,所述对接柱自后向前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的两个片状接触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的外侧面上,所述中心端子的两个臂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柱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容纳所述电源端子和中心端子的端子槽。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顶壁上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向后延伸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侧壁设有与壳体卡持的T型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方形的对接柱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顶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侧壁设有向前水平延伸出的延伸臂,且延伸臂上侧设有卡持口,用于卡持住所述主体侧壁上的T型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两个片状的接地端子,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的内壁面上,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两个对接柱的两侧,且与对接柱外侧面上的电源端子相对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式并联结构的电源端子,使其可通过较高的电流,且结构也相对比较简单,而所述中心端子采用左右对称一体式结构,接触面积大,接触点不会产生毛刺等现象,其采用一体式折弯结构,在装入绝缘本体后,臂部的运动空间大,可避免臂部卡死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对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连接器在插接腔内的端子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10、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围的壳体2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电源端子30和中心端子40以及位于电源端子30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50。
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一主体11及位于主体11内的插接腔12,所述主体11的侧壁设有与壳体20卡持的T型凸块110,所述主体11的顶壁上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向后延伸的卡槽14,所述插接腔12由主体11的侧壁、顶壁和底壁围绕而成,用于供对接端的电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所述插接腔12内还设有一对方形的对接柱13,所述对接柱13自后向前延伸,用于与对接端的电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柱1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容纳所述电源端子30和中心端子40的端子槽。
所述壳体20包覆在绝缘本体10的主体11的四周,并覆盖住主体11的顶面和侧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屏蔽外部信号。所述壳体20设有顶壁21及一对侧壁22,所述侧壁22设有向前水平延伸出的延伸臂23,且延伸臂23上侧设有卡持口24,用于卡持住所述主体11侧壁上的T型凸块110。
所述电源端子30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片状接触部31、连接片状接触部31顶边的连接部32及自接触部31底边向下延伸出的安装部33,所述电源端子30的两个片状接触部31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13的外侧面上,使得两个对接柱13位于两个片状接触部31之间。所述电源端子30采用一体式并联结构,可通过较高的电流。
如图2所示,所述中心端子40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水平延伸的片状臂部41、连接自所述臂部41底边的底臂42及自底臂42向下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的焊接臂43,所述两个臂部41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13的内侧面上。所述底臂42与所述两个臂部41构成U型结构,其与所述片状臂部41为一体冲压成型。所述两个中心端子40的臂部41的前端相互靠拢,两者之间用于夹持对接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A。所述中心端子40采用左右对称一体式结构,接触面积大,接触点不会产生毛刺等现象,而且,其采用一体式折弯结构,在装入绝缘本体10后,臂部41的运动空间大,可避免臂部41卡死的现象。
所述接地端子50的数量为两片,其呈片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11侧壁的内壁面上,并设于该内壁面的容纳槽15内,所述接地端子50位于所述两个对接柱13的两侧,且与对接柱13外侧面上的电源端子30相对设置。如图3所示,所述电源端子30、中心端子40及接地端子50在所述对接腔12内的分布图,其从左至右排列设置,相邻两个之间形成对接空间,以与对接端电连接器电性对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式并联结构的电源端子30,将其两个接触部31分别设置在对接柱13的两侧,使得电源端子30可通过较高的电流,端子的结构也相对比较简单,另外,所述中心端子40采用左右对称一体式结构,接触面积大,相比于现有的下料式结构,其接触点不会产生毛刺等现象,其采用一体式折弯结构,在装入绝缘本体10后,臂部41的运动空间大,可避免臂部41卡死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壳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和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及位于主体内的插接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片状接触部及连接两片状接触部顶边的连接部;所述中心端子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其设有一对水平延伸的片状臂部及连接两片状臂部底边的底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及位于主体内的插接腔,所述插接腔内还设有一对方形的对接柱,所述对接柱自后向前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两个片状接触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的外侧面上,所述中心端子的两个臂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对接柱的内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柱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容纳所述电源端子和中心端子的端子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顶壁上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向后延伸的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侧壁设有与壳体卡持的T型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方形的对接柱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顶壁及一对侧壁,所述侧壁设有向前水平延伸出的延伸臂,且延伸臂上侧设有卡持口,用于卡持住所述主体侧壁上的T型凸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两个片状的接地端子,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侧壁的内壁面上,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两个对接柱的两侧,且与对接柱外侧面上的电源端子相对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205066.0U CN209389260U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电源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205066.0U CN209389260U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电源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89260U true CN209389260U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7874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205066.0U Active CN209389260U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电源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89260U (zh) |
-
2018
- 2018-12-26 CN CN201822205066.0U patent/CN2093892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0521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139789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623305U (zh) | 电连接器 | |
US93914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 |
CN20433339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
CN107546529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332627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31584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79274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6848665A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201097428Y (zh) | 堆叠式电连接器 | |
CN2041031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882311U (zh) | Usb c型电连接器 | |
CN204597072U (zh) |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1994447U (zh) | 卡缘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4810655A (zh) |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938926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9298396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138356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716514A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892344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6330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621924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9329235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9329233U (zh) | 电源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