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71571U -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71571U
CN209371571U CN201822254088.6U CN201822254088U CN209371571U CN 209371571 U CN209371571 U CN 209371571U CN 201822254088 U CN201822254088 U CN 201822254088U CN 209371571 U CN209371571 U CN 209371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e point
pipeline
flow
flow channe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540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斌
汪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540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71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71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71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所述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用于作为制冷时的冷媒流入口的第一管路,以及作为制热时冷媒流入口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管路的口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若干作为冷媒流道的流路管,通过在合适的位置设计单向截止阀,使制冷时冷媒进入后从除最后一个流路管以外的流路管进入,出来后再流经最后一路流路管,这样相当于在制冷时设计了一个过冷段,提高换热效率,而制热时无需过冷段,冷媒进入后直接进入所有流路管,这样通过单向截止阀来实现制冷和制热的流路自动切换,提升换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室外机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中设置有若干流路管,冷媒进入后流经各流路管,实现换热。现有的空调换热器中流路都是固定的,在制冷和制热时都用相同的流路进行换热,不能在在制冷和制热时充分发挥换热器性能,导致换热效果不理想。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换热器的流路固定,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其中,包括用于作为制冷时的冷媒流入口的第一管路,以及作为制热时冷媒流入口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管路的口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点记为主连接点;
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n条作为冷媒流道的流路管,每一所述流路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n条所述流路管依次排列;第一条所述流路管至第n条所述流路管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一连接点至第n连接点,第一条所述流路管至第n条所述流路管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n+1连接点至第n+n连接点;
所述主连接点与第n+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一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一连接点流向所述第n+n连接点;
所述主连接点与第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二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n连接点流向所述主连接点;
第n连接点与第n-1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三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所述第n连接点流向第n-1连接点。
进一步的,所述n为3~9之间的自然数。
进一步的,所述n为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换热器的换热管道由所述第一至第n流路管弯曲盘绕形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空调室外机壳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换热器,所述空调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机壳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换热器流路结构中设计单向截止阀,通过单向截止阀来控制制冷和制热状态下的不同流路,使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在制冷状态时,设计有一段过冷段,提升了换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在制冷状态时的流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在制热状态时的流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换热器流路结构10包括作为制冷时的冷媒流入口的第一管路11,以及作为制热时冷媒流入口的第二管路12,也就是说制冷时冷媒从第一管路的口部111流入,从第二管路12的口部流出,而制热时冷媒从第二管路12的口部121流入,从第一管路的口部111的口部流出。冷媒通俗的名称为雪种,是空调器实现温度调节的核心热传导媒介。
第一管路11的一端(即图1中所示第一管路11的底端112)连接到第二管路12的口部121,连接点记为主连接点122,在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之间连接有若干条流路管(13、14、15、16),可流路管作为冷媒流道,以传递第一管路11或第二管路12中流入的冷媒,由于流路管很长,冷媒流过若干条流路管之后可实现热交换。图1所示的流路管只是示意性的画出了流路管的两端,实际生产制造时,各流路管都设置为很长的流路,且弯曲盘绕,形成换热器,如图4所示。
如图1所示,每一条流路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上,并且若干条流路管依次排列。若干条流路管依次排列是指每条流路管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沿着第一管路11依次设置,以及每条流路管与第二管路12的连接点也沿着第二管路12依次设置,并且每条流路管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对应到每条流路管与第二管路12的连接点,例如:
第一条流路管13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记为第一连接点1,第一条流路管13与第二管路12的连接点记为第五连接点5;第二条流路管14与第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记为第二连接点2,第二条流路管14与第二管路12的连接点记为第六连接点6;第一连接点1在第二连接点2上方,且第一连接点1与第二连接点2相邻,那么第五连接点5也在第六连接点6上方,且第五连接点5与第六连接点6相邻,这就是每条流路管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对应到每条流路管与第二管路12的连接点的意思,也就是若干条流路管依次排列的意思。
本实用新型以在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之间设置4条流路管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10的结构以及换热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流路管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的口部111,连接点处记为第一连接点1,第一流路管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的尾端,连接点记为第五连接点5。由于第五连接点5处正好是第二管路12的尾端和第一流路管13的端部相连,所以此处也可以设置为将第二管路12和第一流路管13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减少连接件或者焊接工序,使整体结构更牢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第二流路管14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上,连接点记为第二连接点2,第二流路管1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上,连接点记为第六连接点6。
第三流路管1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上,连接点记为第三连接点3,第三流路管15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上,连接点记为第七连接点7。
第四流路管1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上,接点记为第四连接点4,第四流路管1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上,连接点记为第八连接点8。
主连接点122和第八连接点8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截止阀31,如图1所示。第一单向截止阀31允许冷媒从主连接点122流向第八连接点8,若冷媒流动的方向是从第八连接点8流向主连接点122,那么第一单向截止阀31就会截止,阻断流路。
主连接点122和第四连接点4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截止阀32,如图1所示。第二单向截止阀32允许冷媒从第四连接点4流向主连接点122,若冷媒流动的方向是从主连接点122到第四连接点4,那么第二单向截止阀32就会截止,阻断流路。
第三连接点3和第四连接点4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截止阀33,如图1所示。第三单向截止阀33允许冷媒从第四连接点4流向第三连接点3,若冷媒流动的方向是从第三连接点3到第四连接点4,则第三单向截止阀33就会截止,阻断流路。
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10在制冷状态时的流路图,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为冷媒流动方向示意):
制冷时,冷媒从第一管路11的口部111进入第一管路11后,在第三单向截止阀33的截止作用下,原为4路分流设计的流路自动更改为3分路,冷媒分别流入第一分流管13、第二分流管14和第三分流管15,进入换热器完成换热后,从第一分流管13、第二分流管14、第三分流管15的出口流出,形成3分路换热的效果;冷媒流出后,由于无法通过第一单向截止阀31,冷媒只能再次从第四流路管16的入口流入冷凝器进行过冷换热,在过冷换热完成后通过第二单向截止阀32流出换热器,从第二管路12的口部121流出,完成制冷运行的换热过程。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10在制热状态时的流路图,如图3所示(图中箭头为冷媒流动方向示意):
制热时,冷媒从106从第二管路12的口部122进入第二管路12后,在第二单向截止阀32的截止作用下,流路仍然为4分路,分别流入第一分流管13、第二分流管14、第三分流管15及第四流路管16,进入换热器完成换热后,再从第一分流管13、第二分流管14、第三分流管15及第四流路管16流出;冷媒流出后,由于之前冷媒从第二管路12的口部122进入时,第二单向截止阀32已经处于截止状态,所以冷媒换热出来后全部可以从第一管路11流出,达到4路流路换热的效果,完成制热运行的换热过程。
通过上述介绍,本实用新型相当于是在各单向截止阀的作用下,在制冷时将4路流路中的最后一个流路作为过冷段,而制热时则直接使用4路流路换热,可在制冷和制热时自动切换不同流路,提升换热效果,因为:
换热器大小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无论三分路还是四分路,流过换热器的冷媒量是一定的,当分路数越多,对于每分路能分配到的冷媒就少。所以就是说单位时间里通过单一分路的的冷媒流速就是变慢了,换热就变差。例如,在一个小时里有4kg的冷媒要进换热器,如果是4路流路无过冷段的话,就可以分解为1kg冷媒一小时流每条流路,如果是3路流路的话,就是有4/3kg冷媒每小时流过每分路,同样是每一分路,同样的时间内,由于冷媒量从1kg变成4/3kg,但流过时间不变,那么只能是冷媒流速要变快才能实现,对制冷来说,冷媒变快了换热才好;
但对于制热来说,要求冷媒流慢一点,制热效果才好,这是因为温差的问题,制冷时,进入换热器的冷媒温度大概是80度,而环境温度大概40度,温差40度,就算单位时间的冷媒流速快也是可以实现换热;但制热时,流入换热器的冷媒温度的在0度左右,而环境温度最低也就-15度左右,换热温差少了很多,过快的冷媒流量无法在短时间里实现很好换热,所以制热时多一点分路,冷媒流动速度慢点反而可以提升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虽然只介绍了4路流路的换热器流路结构10,但无论是多少路流路,只要按照前文4路流路的过冷段设计的介绍,将最后一路流路设计为过冷段即可。4路流路为一般家庭用的空调器的换热器常用的流路设计,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10也可以适用3路流路或者5路流路的家用空调,或者7~9路流路的大型空调器。
根据前文的介绍可总结出本申请换热器流路结构10针对各种数量的流路的通用结构为:
第一管路11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管路12的口部,连接点记为主连接点;
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之间连接有n条作为冷媒流道的流路管,每一流路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管路1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12上,且n条流路管依次排列;第一条流路管至第n条流路管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一连接点至第n连接点,第一条流路管至第n条流路管与第二管路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n+1连接点至第n+n连接点;n为大于2的自然数;
主连接点和第n+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截止阀,第一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一连接点流向第n+n连接点;
主连接点和第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截止阀,第二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n连接点流向主连接点;
第n连接点和第n-1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截止阀,第三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n连接点流向第n-1连接点。
如前文介绍,n可以为4~9之间的自然数,较佳的,n为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如图4所示,空调换热器20包括换热器本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10,空调换热器的换热管道由n条流路管弯曲盘绕形成,将流路管弯曲盘绕既可以在流路管设计成很长的情况下也能使空调换热器的长度较小,便于安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空调室外机壳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20换热器,空调换热器20设置于室外机壳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换热器流路结构中设计单向截止阀,通过单向截止阀来控制制冷和制热状态下的不同流路,使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在制冷状态时,设计有一段过冷段,提升了换热效果,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作为制冷时的冷媒流入口的第一管路,以及作为制热时冷媒流入口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管路的口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点记为主连接点;
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n条作为冷媒流道的流路管,每一所述流路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n条所述流路管依次排列;第一条所述流路管至第n条所述流路管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一连接点至第n连接点,第一条所述流路管至第n条所述流路管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n+1连接点至第n+n连接点;所述n为大于2的自然数;
所述主连接点与第n+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一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一连接点流向所述第n+n连接点;
所述主连接点与第n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二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第n连接点流向所述主连接点;
第n连接点与第n-1连接点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截止阀,所述第三单向截止阀允许冷媒从所述第n连接点流向第n-1连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3~9之间的自然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4。
4.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换热器的换热管道由所述第一至第n流路管弯曲盘绕形成。
6.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空调室外机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换热器,所述空调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机壳体内部。
7.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CN201822254088.6U 2018-12-29 2018-12-29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Active CN209371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4088.6U CN209371571U (zh) 2018-12-29 2018-12-29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4088.6U CN209371571U (zh) 2018-12-29 2018-12-29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71571U true CN209371571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28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54088.6U Active CN209371571U (zh) 2018-12-29 2018-12-29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71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3655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3655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07965U (zh) 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
CN103673138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101504720B1 (ko) 냉동시스템
CN202660651U (zh) 防结霜空调
CN102135346A (zh) 制冷剂循环联动水循环系统
CN104848579B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104949318B (zh)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CN105352225B (zh) 空调器
CN103528142A (zh) 防结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23366A (zh)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CN103148543B (zh) 室外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9371571U (zh) 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换热器、室外机、空调器
CN214746070U (zh)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03837343U (zh) 空调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
CN102062499A (zh)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4027081U (zh) 空调换热器、空调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CN204787172U (zh) 换热器以及空调系统
KR101782646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01764758U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106871496B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3908147U (zh) 除霜装置以及热泵机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02216461U (zh) 风冷热泵空调机毛细管并联单向阀节流装置
CN102109204B (zh) 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87219B (zh) 自动调节流量的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