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1912U -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41912U CN209341912U CN201920013713.XU CN201920013713U CN209341912U CN 209341912 U CN209341912 U CN 209341912U CN 201920013713 U CN201920013713 U CN 201920013713U CN 209341912 U CN209341912 U CN 2093419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shell
- devaporizer
- condensation
- condens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壳体、蒸发冷却器、冷凝装置、散热器和控制器;所述壳体为中间宽两头窄的中空管路结构,在所述壳体的两头沿风流通方向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壳体内沿截面横向设置有蒸发冷却器,所述蒸发冷却器通过冷凝循环管路连接至冷凝装置,在所述冷凝装置上设置有散热器,在所述冷凝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电磁阀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和散热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且高效的实现风道冷却功能,极大的简化了设备布置、安装建设的难度,节约了占地面积和配套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道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密闭管道冷却系统一般采用冷却水、冷冻液等作为冷媒,冷源由外部冷却塔、冷冻机组等供给;管道上安装换热器,通过管道将冷却水、冷冻液泵至换热器与气体换热降温。但是现有的这些风道冷却装置无法实现精确且高效的风道冷却功能,且设备复杂、占用面积大且安装难度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能够精确且高效的实现风道冷却功能,极大的简化了设备布置、安装建设的难度,节约了占地面积和配套设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壳体、蒸发冷却器、冷凝装置、散热器和控制器;所述壳体为中间宽两头窄的中空管路结构,在所述壳体的两头沿风流通方向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壳体内沿截面横向设置有蒸发冷却器,所述蒸发冷却器通过冷凝循环管路连接至冷凝装置,在所述冷凝装置上设置有散热器,在所述冷凝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电磁阀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和散热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蒸发冷却器为翅片管冷却器,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通过冷凝循环管路连接至冷凝装置;在保证大量吸收壳体内流过风的热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风的有效流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机组和冷凝介质,所述冷凝机组通过冷凝循环管路连接至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且所述冷凝介质填充在冷凝机组、冷凝循环管路和冷却器内循环流动;实现流通风的高效冷却。
进一步的是,所述冷凝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热传递效果好,且成本低。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器;便于实时采集进出口温度,从而实时调整冷凝工作状态,增强的自动化控制功能。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相变直接蒸发制冷原理,直接与被换热介质热交换;采用控制器精确调节相变介质流量从而实现对换热后温度精确控制,并通过对壳体的特殊设计能够有效提高风道内流动风冷却的速度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冷凝装置和散热器集成在一起,避免了传统的换热器需要配置冷源管道或者制冷外机;节约了安装空间和辅助系统;所采用的直接冷却方式省略了二次换热回路,降低了能耗和设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庞大复杂的公用系统和二次换热回路,极大的简化了设备布置、安装建设的难度;节约了占地面积和配套设置的投资;采用独立控制和无人值守设计,避免了公用系统故障对整个装置运行造成全面影响的风险;通过精确控制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宽适应范围和兼容性可实现工艺控制的灵活性,方便进行优化工艺控制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壳体,2是蒸发冷却器,3是冷凝装置,4是散热器,5是进风口,6是出风口,7是电磁阀门,8是冷凝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壳体1、蒸发冷却器2、冷凝装置3、散热器4和控制器;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所述壳体1为中间宽两头窄的中空管路结构,在所述壳体1的两头沿风流通方向分别设置有进风口5和出风口6,在所述壳体1内沿截面横向设置有蒸发冷却器2,所述蒸发冷却器2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冷凝装置3,在所述冷凝装置3上设置有散热器4,在所述冷凝循环管路8上设置有电磁阀门7,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7和散热器4电连接。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蒸发冷却器2为翅片管冷却器,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冷凝装置3;在保证大量吸收壳体1内流过风的热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风的有效流通。
所述冷凝装置3包括冷凝机组和冷凝介质,所述冷凝机组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且所述冷凝介质填充在冷凝机组、冷凝循环管路8和冷却器内循环流动;实现流通风的高效冷却。
所述冷凝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热传递效果好,且成本低。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方案,在所述进风口5和出风口6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器;便于实时采集进出口温度,从而实时调整冷凝工作状态,增强的自动化控制功能。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作一次完整的描述:
将壳体1的进风口5和出风口6安装在风道中,风道的风通过进风口5流入壳体1,并通过出风口6再排入风道;
所述蒸发冷却器2吸收壳体1内部流通风的热量,并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内的冷凝介质将热量传递给冷凝机组,由冷凝机组进行冷却,同时由散热器4辅助冷却;
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进出口温度,并通过控制器控制设置在所述冷凝循环管路8上的电磁阀门7调节冷凝介质流量和散热器4可采用风扇的工作状态,从而实时调整冷凝工作状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蒸发冷却器(2)、冷凝装置(3)、散热器(4)和控制器;所述壳体(1)为中间宽两头窄的中空管路结构,在所述壳体(1)的两头沿风流通方向分别设置有进风口(5)和出风口(6),在所述壳体(1)内沿截面横向设置有蒸发冷却器(2),所述蒸发冷却器(2)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冷凝装置(3),在所述冷凝装置(3)上设置有散热器(4),在所述冷凝循环管路(8)上设置有电磁阀门(7),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7)和散热器(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器(2)为翅片管冷却器,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冷凝装置(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3)包括冷凝机组和冷凝介质,所述冷凝机组通过冷凝循环管路(8)连接至所述翅片管冷却器的冷却液进出口,且所述冷凝介质填充在冷凝机组、冷凝循环管路(8)和冷却器内循环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风口(5)和出风口(6)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13713.XU CN209341912U (zh) | 2019-01-04 | 2019-01-04 |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013713.XU CN209341912U (zh) | 2019-01-04 | 2019-01-04 |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41912U true CN209341912U (zh) | 2019-09-03 |
Family
ID=67760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013713.XU Active CN209341912U (zh) | 2019-01-04 | 2019-01-04 |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41912U (zh) |
-
2019
- 2019-01-04 CN CN201920013713.XU patent/CN2093419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637906U (zh) | 一种含两级非混合循环水路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4329156B (zh)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
CN202853021U (zh) | 地埋管与管式间接、直接三级复合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04168061U (zh) | 电机和变频器的复合式水冷却系统 | |
CN109830785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控制装置 | |
CN209068588U (zh) | 一种数据中心废热回收系统 | |
CN102425831A (zh) | 无动力分体式热管空调组合机组及制冷方法 | |
CN109282338A (zh) | 一种数据中心废热回收系统 | |
CN102353106B (zh) | 填料—管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03633039U (zh) | 空调机组 | |
CN203516008U (zh) | 一种油气热量的双回收系统 | |
CN202119028U (zh) | 以机械制冷为辅助冷源的蒸发冷却闭式高温冷水机组 | |
CN213807869U (zh) | 一种利用制冷站冷量余量的燃气轮机进气双回路冷却系统 | |
CN207427695U (zh) | 一种伺服驱动器用散热装置 | |
CN105953458A (zh) | 一种联合燃气的空气源吸收式热泵装置 | |
CN209341912U (zh) | 一种管道风循环制冷装置 | |
CN103968595A (zh) | 吸收式汽车空调 | |
CN203633038U (zh) | 空调机组 | |
CN207081146U (zh) | 一种大型车间的空调系统 | |
CN203605376U (zh) | 一种一体化机房空调系统 | |
CN102155855B (zh) | 恒温恒湿热交换器及用其制作的冰晶蓄能中央空调 | |
CN208069346U (zh) | 一种利用传动油余热的推土机空调暖风系统 | |
CN109910548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加热暖风装置 | |
CN207113141U (zh) | 温控系统及空调 | |
CN209116497U (zh) | 建筑暖通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7 Address after: 621000 room 314, building 2, innovation cente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District,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chuan Kangxinsi Flui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8, Sunshine Building, Lingchuang Incuba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strict,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621000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Bilai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