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37918U - 楼道升降机 - Google Patents

楼道升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37918U
CN209337918U CN201821047007.9U CN201821047007U CN209337918U CN 209337918 U CN209337918 U CN 209337918U CN 201821047007 U CN201821047007 U CN 201821047007U CN 209337918 U CN209337918 U CN 209337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idor
rocker arm
driving
elevating mechanism
lo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470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嗣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 Xiao Wai
Original Assignee
Hu Xiao W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 Xiao Wai filed Critical Hu Xiao Wai
Priority to CN2018210470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37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37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37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道升降机,涉及运输机械技术领域。该楼道升降机包括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转向机构和乘坐机构;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空间内;行走机构设置在楼道顶板下,带动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升降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通过下端的摇臂器与乘坐机构连接,带动乘坐机构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转向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转向机构的开槽长管与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同轴连接,在转向机构的开槽长管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时,驱动乘坐机构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乘坐机构悬挂在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上,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承载人或物。改善了现有楼道电梯占用较大楼道空间、功能单一、使用不便等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楼道升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道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在八、九十年代及其后修建的多层住宅,例如5-9层的住宅,由于未安装电梯,使得多层住宅的垂直交通问题成为困扰行动不便者的关键问题。由于上下楼不便,很多行动不便者选择长期呆在屋里,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尝试在老旧多层楼房外部安装箱体电梯,但是存在审批程序复杂、改造费用高、施工周期长、高层和低层用户受益不均以及影响低层用户采光通风等诸多问题,实施效果并不乐观。
现有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在楼道内设置多个紧靠墙壁或者楼道扶手的轨道,楼道电梯上设置有座椅和/或踏板,在不影响楼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座椅和/或踏板可沿着轨道升降以解决行动不便者上下楼困难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楼道电梯需要在墙壁或者楼道扶手上设置专用的轨道,由于弯道曲率半径较大,会占用较大的楼道空间,给楼道的使用带来不便,而且轨道结构复杂,制造与安装成本较高;接力式楼道电梯虽不存在弯道,但因分段运行,不能将人直接送达目的地,而且设备配套数目随楼层数翻倍递增,提高了投资成本,同样不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人为主的楼道升降机,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楼道电梯需要设置专用轨道,会占用较大楼道空间,且功能单一、结构复杂、设备资源不能在楼层间相互共享、致使制造安装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道电梯,包括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转向机构和乘坐机构;所述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梯井内;所述行走机构设置在楼道顶板下,与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连接,用于带动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通过钢索末端的摇臂器与乘坐机构连接,用于带动乘坐机构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转向机构的开槽套管与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同轴连接,用于在转向机构的开槽套管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时,驱动乘坐机构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所述乘坐机构悬挂在升降机构钢索末端的摇臂器上,设置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用于承载人或物。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行车轮以及机箱;所述楼道顶板下敷设有第一轨道,所述行车轮设置在于所述第一轨道上;所述第一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行车轮,所述行车轮用于将所述第一传动件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机箱,使所述机箱沿着所述第一轨道往复移动;所述机箱通过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所述梯井内沿竖直方向作上下移动;所述机箱通过所述转向机构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所述梯井内沿水平方向作正反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件、提升滚筒以及悬挂在钢索末端的摇臂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件、提升滚筒设置在所述机箱内;所述第二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提升滚筒,使所述提升滚筒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所述楼道梯井内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第三传动件、转向器以及悬挂在机箱下的开槽长管;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第三传动件、转向器设置在所述机箱内;所述第三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转向器,使所述转向器在所述机箱内按需要正反向转动;所述转向器用于将所述第三传动件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开槽长管,带动所述开槽长管在所述楼道梯井内沿水平方向正转或反转;所述开槽长管用于将所述转向器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摇臂器,带动所述摇臂器在所述楼道梯井内沿水平方向正转或反转;所述开槽长管沿管壁开有一条长槽,所述长槽夹持着摇臂器的摇臂,所述摇臂器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机构的钢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乘坐机构的调高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上还设置有制动器,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失电时制止所述乘坐机构下滑。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开槽长管的下端连接的止摆机构;地面上敷设有与所述第一轨道平行的第二轨道,所述止摆机构在所述行走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轨道移动,限制所述楼道升降机来回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套筒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开槽长管的下端插入所述定位套筒内;所述滚轮设置在支座下,滚轮能沿所述第二轨道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防护钢套,所述防护钢套设置在与所述开槽长管同轴的外围,并可随摇臂器的升降而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乘坐机构包括调高杆、座椅背以及设置在所述座椅背连接的座椅板和脚踏板;所述座椅板是可上翻的;所述脚踏板是可上翻并伸缩的;所述调高杆与座椅背活动连接,且所述脚踏板与楼道台阶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高杆调节的。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背上还设置有安全带、保险钩和控制手柄;所述安全带是自带未系安全带提醒功能的;所述保险钩是用来固定轮椅或其它承载物品的;所述控制手柄上的按钮是乘坐者用来操作楼道升降机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包括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转向机构和乘坐机构;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空间内;行走机构设置在楼道顶板下,与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连接,用于带动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升降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与乘坐机构连接,用于带动乘坐机构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转向机构设置在行走机构之下,转向机构的开槽长管与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同轴连接,用于在转向机构的开槽套管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时,驱动乘坐机构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乘坐机构悬挂在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上,设置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用于承载人或物。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三者相互配合,即可实现承载机构沿着楼道扶手盘旋升降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悬空设置在楼道梯井内,不会过多的占用楼道空间,而且也不必在墙壁或者楼道扶手上设置多段轨道,简化了楼道电梯的结构,降低了安装和维护成本,有效改善了现有的楼道电梯需要设置专用轨道,会占用较大楼道空间,且分段接力、结构复杂、设备资源不能在楼层间相互共享、致使制造安装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更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的工作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楼道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乘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止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楼道升降机中摇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行走机构;2-升降机构;3-转向机构;4-乘坐机构;5- 止摆器;6-摇臂器;7-防护套管;
11-第一驱动电机;12-第一传动件;13-行走轮;14-机箱;
21-第二驱动电机;22-第二传动件;23-环琏葫芦;24-环链;25- 制动器;
31-第三驱动电机;32-第三传动件;33-转向器;34-开槽长管;
41-座椅背;42-座椅板;43-脚踏板;44-控制手柄;45-安全带; 46-调高杆;
51-定位套筒;52-支座;53-滚轮;54-弹簧片;
61-轴心;62-摇臂;63-推力轴承;64-轴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楼道电梯,包括行走机构1、升降机构2、转向机构3和承载机构4;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空间内;行走机构1设置在楼道顶板下,与升降机构2及转向机构3连接,用于带动升降机构2及转向机构3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升降机构2 设置在行走机构1之下,通过环琏24末端的摇臂器6与乘坐机构4 连接,用于带动乘坐机构4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转向机构3设置在行走机构1之下,转向机构3的开槽长管34与升降机构2下端的摇臂器6同轴连接,用于在转向机构3的开槽长管34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部处时,驱动乘坐机构4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乘坐机构4悬挂在升降机构2的环琏24下端的摇臂器6上,设置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用于承载人或物。
本实施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的升降机构与转向机构设置在楼道梯井的垂直空间内,不会过多的占用楼道空间,而且也不必在墙壁或者楼道扶手上设置多段轨道,通过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转向机构三者相互配合,即可实现乘坐机构沿着楼道扶手盘旋升降的目的,简化了楼道电梯的结构,解决了现有的楼道电梯需要设置专用轨道、占用较大楼道空间的难点,降低了安装和维护成本,更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行走机构1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第一传动件12、行走轮13以及机箱14;楼道顶板下敷设有第一轨道,行走机构1设置在于第一轨道下;第一传动件12用于将第一驱动电机11输出的动力传递给行走轮13,使行走机构1沿着第一轨道移动,并带动转向机构3及升降机构2一起在垂直空间内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第一驱动电机11、第一传动12件、行走轮13均设置在图中的机箱14上。第一驱动电机11根据功能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电机。
请参阅图2和图4,进一步地,升降机构2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1、第二传动件22、环琏葫芦23、环琏24以及与悬挂在环琏24下端的摇臂器6;第二驱动电机21、第二传动件22、环琏葫芦23设置在行走机构1的机箱14内;第二传动件22用于将第二驱动电机21输出的动力传递给环琏葫芦23,使环琏葫芦23通过环琏24带动摇臂器6 在梯井内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
请参阅图2和图5,进一步地,转向机构3包括第三驱动电机31;第三传动件32;转向器33;开槽长管34以及安置在开槽长管34下端的止摆器5;第三驱动电机31、第三传动件32、转向器33设置在行走机构1的机箱14内;第三传动件32用于将第三驱动电机31输出的动力传递给转向器33,使转向器33带动悬挂在机箱14下的开槽长管34根据指令正反向旋转半圈。
请参阅图2和图6,进一步地,乘坐机构4包括座椅背41、座椅板42、脚踏板43、控制手柄44、安全带45、调高杆46;座椅板42 是可上翻的;脚踏板43是可上翻并伸缩的;调高杆与座椅背活动连接,且所述脚踏板43与楼道台阶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高杆46调节的。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选择坐着或者站着进行升降,在不使用时,则可将座椅板42翻转,脚踏板43收缩后并翻转起来以减小乘坐机构 4的占用空间。调高杆46用于调节脚踏板43与楼道台阶距离的高度,以避免脚踏板与楼梯台阶相碰。
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升降机构2还包括制动器25;制动器 25与环琏葫芦24连接,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失电时制止所述乘坐机构4下滑。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转向机构3还包括止摆器5;开槽长管 34带动止摆器5沿第二轨道作往复移动,用于防止楼道升降机在梯井内过度摇摆。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转向机构3还包括防护钢管7;防护钢管7与适当长度的开槽长管34同轴连接,随摇臂器6一起上下滑动,以防人的手指可能触及上下移动的摇臂器6。
请参阅图6,进一步地,乘坐机构4还包括控制手柄44与安全带46;控制手柄44用于乘坐者本人操作楼道升降机时发出升、降、停指令;安全带46用于乘坐者在使用楼道升降机时保证乘坐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包括行走机构1、升降机构2、转向机构3和乘坐机构4;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空间内;行走机构1设置在楼道顶板下,与升降机构2及转向机构3连接,用于带动升降机构2及转向机构3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升降机构2 设置在行走机构1之下,通过环琏24末端的摇臂器6与乘坐机构4 连接,用于带动乘坐机构4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转向机构3设置在行走机构1之下,转向机构3的开槽长管34与升降机构2下端的摇臂器6同轴连接,用于在开槽长管34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部处时,驱动乘坐机构4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乘坐机构4 悬挂在升降机构2下端的摇臂器6上,设置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用于承载人或物;行走机构1、升降机构2及转向机构3三者相互配合,即可实现乘坐机构4沿着楼道扶手盘旋升降的目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楼道升降机的升降机构与转向机构设置在楼道梯井的垂直空间内,不会过多的占用楼道空间,而且也不必在墙壁或者楼道扶手上设置多段轨道,简化了楼道电梯的结构,降低了安装和维护成本,有效改善了现有的楼道电梯需要设置专用轨道,会占用较大楼道空间,且分段接力、结构复杂、设备资源不能在楼层间相互共享、致使制造安装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更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道升降机包括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转向机构和乘坐机构;
所述楼道升降机设置在楼道梯井内;
所述行走机构设置在楼道顶板下,与所述升降机构及所述转向机构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升降机构及所述转向机构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移动;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之下,与所述乘坐机构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乘坐机构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
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之下,所述转向机构的开槽长管与所述升降机构的摇臂器同轴,用于所述转向机构的开槽长管接近楼道梯井的对应端时,驱动所述乘坐机构由楼梯扶手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
所述乘坐机构悬挂在升降机构下端的摇臂器上,设置在楼梯扶手的外侧面,用于承载人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行车轮以及机箱;
所述楼道顶板下敷设有第一轨道,所述行车轮设置在于所述第一轨道上;
所述第一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行车轮,使所述行车轮沿着所述轨道滚动;
所述行车轮用于将所述第一传动件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机箱,使所述机箱沿着所述轨道往复移动;
所述机箱通过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楼梯扶手外侧沿竖直方向作上下移动;
所述机箱通过所述转向机构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所述梯井外沿水平方向作正反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件、提升滚筒以及悬挂在钢索末端的摇臂器;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件、提升滚筒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箱内;
所述第二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提升滚筒,使所述提升滚筒按需要正反向转动;
所述提升滚筒用于将所述第二传动件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摇臂器,带动所述乘坐机构在所述楼道梯井外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第三传动件、转向器以及与转向器同轴的开槽长管;
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第三传动件、转向器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的机箱内;
所述第三传动件用于将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转向器,使所述转向器在所述机箱内按需要正反向转动;
所述转向器用于将所述第三传动件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开槽长管,使所述开槽长管在所述楼道梯井内沿水平方向正转或反转;
所述开槽长管用于将所述转向器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摇臂器,带动所述摇臂器的摇臂在所述楼道梯井内沿水平方向正转或反转;
所述开槽长管沿管壁开有一条长槽,所述长槽夹持着摇臂器的摇臂,所述摇臂器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机构的钢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乘坐机构的调高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上还设置有制动器,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一驱动电机失电时制止所述乘坐机构下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道升降机还包括与所述开槽长管的下端连接的止摆机构;
地面上敷设有与所述的第一轨道平行的第二轨道,所述止摆机构在所述行走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轨道移动,限制所述楼道升降机来回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摆机构包括定位套筒、支座、滚轮和弹簧片;
所述定位套筒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开槽长管的下端插入所述定位套筒内;
所述弹簧片设置在支座两端,弹簧片用来清除第二轨道内的杂物;
所述滚轮设置在支座下,滚轮能沿所述第二轨道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道升降机还包括防护钢套;
所述防护钢套设置在与所述开槽长管同轴的外围,并可随摇臂器的升降而上下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机构包括调高杆、座椅背以及与所述座椅背连接的座椅板和抽屉式脚踏板;
所述座椅板是可上翻的;
所述抽屉式脚踏板是可上翻并伸缩的;
所述调高杆与座椅背活动连接,且所述抽屉式脚踏板与楼道台阶之间的距离是可以通过调高杆调节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楼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背上还设置有安全带、保险钩和控制手柄;
所述安全带是自带未系安全带提醒功能的;
所述保险钩是用来固定轮椅或其它承载物品的;
所述控制手柄上的按钮是乘坐者用来操作楼道升降机的。
CN201821047007.9U 2018-07-03 2018-07-03 楼道升降机 Active CN209337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47007.9U CN209337918U (zh) 2018-07-03 2018-07-03 楼道升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47007.9U CN209337918U (zh) 2018-07-03 2018-07-03 楼道升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37918U true CN209337918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44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47007.9U Active CN209337918U (zh) 2018-07-03 2018-07-03 楼道升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379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2707A (zh) * 2020-05-26 2020-07-17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楼道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2707A (zh) * 2020-05-26 2020-07-17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楼道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41002U (zh) 楼道吊杆座椅电梯
CN202072374U (zh) 一种多层楼房加装电梯
CN205460532U (zh) 一种适用于高楼的双轨上下楼爬行设备
CN104787647A (zh) 一种多轿厢独立驱动360度循环有轨超高层电梯装置
CN209337918U (zh) 楼道升降机
CN205061259U (zh) 一种双向楼梯升降机
CN205224755U (zh) 一种双半圆组合式立体车库
CN101327886A (zh) 缆车电梯
CN205932816U (zh) 楼道电梯
CN105692397A (zh) 住宅楼道平台细桿门架半自动背椅或轮椅登顶楼装置
CN108439146A (zh) 悬挂式楼道电梯
CN106081799A (zh) 一种公共楼道爬楼助力装置
CN206486147U (zh) 楼道电梯
CN204454160U (zh) 步行楼梯加装悬挂式电梯
CN206188166U (zh) 一种公共楼道爬楼助力装置
CN203998534U (zh) 一种楼道改造用电梯
CN207072733U (zh) 一种带有驱动机构的楼道电梯
CN203513035U (zh) 一种用于住宅楼的户外电梯
CN103253580A (zh) 一种适合于在既有台阶式楼梯处安装使用的自动扶梯
CN107055264A (zh) 一种带有驱动机构的楼道电梯
CN207748708U (zh) 一种楼道电梯
CN207774541U (zh) 一种家用电梯
CN204778182U (zh) 一种回转上楼吊椅
CN210286393U (zh) 倾斜式轻型单侧直线电梯
CN209143429U (zh) 一种电梯防坠落防护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