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7744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7744U
CN209327744U CN201920219932.3U CN201920219932U CN209327744U CN 209327744 U CN209327744 U CN 209327744U CN 201920219932 U CN201920219932 U CN 201920219932U CN 209327744 U CN209327744 U CN 209327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lluminator
colour gamut
lamp bar
backlight modul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199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荣
谢爱庆
张娟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199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27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7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7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所述灯条包括灯条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切换机构;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网点;所述切换机构可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或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了光学网点可对两种色域发光体亮区和暗区进行亮度调节,保证了扩散至导光板的光线更加均匀,实现了均匀的双色域背光。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对于液晶显示设备,色域越宽,显示效果越好,因此,高色域显示是当前显示设备的共同追求。
用户在利用显示设备观看影片或者玩游戏时,高色域可以使其有更加出色的显示和观赏效果,但同时高色域显示会增加功耗。低色域显示效果一般但功耗低,适用于用户在办公或浏览网页等对色域显示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
图1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针对高低两种色域需求,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双色域的背光模组,如图1灯条10上设置有多个发光体100,发光体100中包含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102,采用两种色域发光体交替排列的方式,通过两种色域发光体亮灭的切换,可实现背光模组双色域的切换。另外参考图1,由于发光体100会在导光板20上对应形成亮区和暗区,导致导光板亮度差异大,现有技术通常针对亮区设置光学网点21,利用光学网点21将亮区的亮度降低,从而导光板20亮度差异性降低。但针对双色域的背光模组,发光体100之间间隔较近,光学网点21的形成工艺要求较高,对应设置光学网点21时容易导致发光体100与光学网点21错位。而当针对一种色域发光体设置光学网点21时,如图所示光学网点21针对第二色域发光体102设置,当切换为另一种色域即第一色域发光体101时,光学网点21的作用消失,此时导光板20的亮区和暗区的明暗差异仍然较为明显。然而由于光学网点制备精度有限,现有的双色域背光模组通常只能针对其中一种色域发光体设置光学网点,当切换至另一种色域发光体时,则没有光学网点以减弱亮区的亮度,因而会导致另一种色域状态下背光存在亮暗差异,即被光源的均匀性不一,使得面板显示异常且品质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以实现光学网点可对两种色域发光体亮区和暗区进行亮度调节,保证背光源的背光均匀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
所述灯条包括灯条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切换机构;
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网点;所述切换机构可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或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侧的限位结构;
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灯罩包裹所述灯条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中;
所述灯罩与所述导光板相对位置固定,所述限位结构可在所述开口中平移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一边时,所述光学网点分别与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边时,所述光学网点分别与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等间距交替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块,所述开口为矩形开口;
所述限位块的宽度与所述矩形开口的所述第一边的长度或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相等,所述矩形开口还包括相对且平行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限位块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或所述第四边的方向平移,所述第三边的长度或所述第四边的长度等于相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距离与所述限位块的长度的和。
进一步地,所述灯条电路板包括第一端子区和第二端子区,所述第一端子区和所述第二端子区分别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的两端;所述第一端子区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区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组;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的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多个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组;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电气连接件和第二电气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灯罩相对的两端,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一边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断开;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边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断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柔性线路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或者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三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柔性线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均为发光二极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在背光模组的灯条中设置切换机构,通过切换结构来实现灯条相对灯罩的移动,保证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一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或者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一方面解决了光学网点制备精度有限不能与发光体一一对应设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均能通过导光板上的光学网点进行亮区和暗区的亮度调节,使扩散至导光板的光线更加均匀,保证背光源的背光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双色域的背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条电路板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背光模组,10-灯条,11-灯条电路板,12-限位结构,100-发光体,101-第一色域发光体,102-第二色域发光体,1010-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20-第二色域发光体组,120-限位块,111-第一端子区,112-第二端子区,1110-第一连接端子,1120-第二连接端子,20-导光板,21-光学网点,30-灯罩,31-开口,311-第一边,312-第二边,313-第三边,314-第四边,40-背板,50-反射片,61-第一电气连接件,62-第二电气连接件,71-第一柔性线路板,72-第二柔性线路板,73-第三柔性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所述灯条包括灯条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切换机构;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网点;所述切换机构可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或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
其中,切换机构可以是但不限于机械结构,该切换结构能够将灯条相对导光板移动,即使得灯条上的色域发光体相对光学网点移动,并且在适当位置时,第一色域发光体与光学网点一一对应,在另一位置时第二色域发光体与光学网点一一对应。由此该切换机构实现了对应光学网点的两种色域发光体的切换,并且通过在第一色域发光体对应光学网点时,配合启亮第一色域发光体即实现了第一色域的背光,在第二色域发光体对应光学网点时,配合启亮第二色域发光体,即实现了第二色域的背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背光模组的灯条中设置切换机构,通过切换结构来实现灯条相对灯罩的移动,保证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一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或者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一方面解决了光学网点制备精度有限不能与发光体一一对应设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均能通过导光板上的光学网点进行亮区和暗区的亮度调节,使扩散至导光板的光线更加均匀,保证背光源的背光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双色域的背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具体的背光模组结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4,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10和导光板20,其中灯条10包括灯条电路板11以及设置在灯条电路板11上的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灯条电路板11背离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限位结构12;导光板20与灯条10相对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网点21;背光模组还包括灯罩30,灯罩30设有开口31,开口31包括相对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灯罩30包裹灯条10背离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的一侧,且限位结构12位于开口31中,限位结构12和灯罩30配合组成灯条10的切换机构,灯罩30与导光板20相对位置固定,限位结构12可在开口31中平移使灯条10相对导光板20移动,且限位结构12位于开口31的第一边311时,光学网点21分别与第一色域发光体101一一对应,限位结构12位于开口31的第二边312时,光学网点21分别与第二色域发光体102一一对应。
其中,灯条10上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分别在点亮时为导光板20提供光源,从而形成液晶显示等设备的背光源。并且,对于液晶显示设备,色域由彩色滤光片和背光源共同决定,在彩色滤光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更换背光源来实现不同的色域需求,即通过切换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来实现。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中通常可设置红绿蓝三基色发光体或白光发光体以提供背光,并且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通常仅存在亮度上的差异,以在切换时最终实现液晶显示的高低两种色域,满足不同显示状态对显示面板的色域需求。具体地,图5是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5,高低两种色域的切换即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亮灭的切换,如图所示,由于导光板20上的光学网点21与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对应,因此,在切换为第二色域发光体102时,可以通过灯条10在灯罩30中的机械滑动使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对应导光板20上的光学网点21,此时在高低两种色域状态下,发光体均能通过光学网点21向导光板20中扩散光线,导光板20向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提供较为均匀的背光。其中,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实现灯条电路板11背面设置的限位结构12在灯罩30开口31的第一边311时,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如图3所示对应导光板20的光学网点21,在限位结构12在第二边312时,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则如图5所示对应导光板20的光学网点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背光模组的灯条上设置灯罩,在灯条电路板背面设置限位结构,在灯罩上设置开口,并限定灯罩和导光板的相对位置固定,通过限位结构在开口内的滑动来限制灯条相对灯罩的滑动,也即限定灯条相对导光板的相对位移,保证限位结构在开口的第一边时,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一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限位结构在开口的第二边时,导光板上设置的光学网点与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一方面解决了光学网点制备精度有限不能与发光体一一对应设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均能通过导光板上的光学网点进行亮区和暗区的亮度调节,使扩散至导光板的光线更加均匀,保证背光源的背光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双色域的背光。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考图2-5,该背光模组中还包括有背板40和反射片50,背板40承载导光板20,反射片50位于导光板20与背板40之间;灯罩30固定设置在背板40上。其中,背板40作为整个背光模组的支撑组件,主要用于作为各背光模组组件的安装板,同时也用于将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面板固定。另外,将灯罩30和导光板20分别固定在背板40上,可以保证灯罩30和导光板20位置相对固定,反射片50则用于将侧面设置的灯条10发射的光线反射,由导光板20的正面出射。
由于和传统的冷阴极管背光源相比,LED具有低功耗、低发热量、亮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可选地,在灯条中可选用LED作为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并且为了保证背光模组的背光均匀性,通常在灯条中设置的发光体即LED呈等间距排布,因此,继续参考图2-5,可设置灯条电路板上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等间距交替排布。此时在两种色域状态下,通过设置发光体等间距排布,以及配合导光板上光学网点的作用,可以实现背光的均匀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灯条上对应灯罩的开口设置的限位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参考图4和图5,示例性地,限位结构12为限位块120,开口31为矩形开口31;限位块120的宽度a与矩形开口31的第一边311的长度d1或第二边312的长度d2相等,矩形开口31还包括相对且平行的第三边313和第四边314,限位块120可沿平行于第三边313或第四边314的方向平移,第三边313的长度d3或第四边314的长度d4等于相邻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的距离c与限位块120的长度b的和。
如图5,由于矩形开口31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相等,因此限位块120在矩形开口31中沿第三边313滑动时,不会在第一边311或第二边312的维度上晃动,从而保证了灯条10与导光板20在第一边311或第二边312的维度上相对静止。而且,由于设置矩形开口31的第三边313和第四边314的长度等于相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因此当限位块120在矩形开口31中滑动时,灯条10上发光体100的滑动距离也为相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的距离c,此时由于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交替等间距排列,故第一色域发光体102会移动至第二色域发光体101所在的位置,与导光板20上的光学网点21对应。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条电路板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可选地,灯条电路板11包括第一端子区111和第二端子区112,第一端子区111和第二端子区112分别设置在灯条电路板11的两端;第一端子区111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10,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10与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电连接;第二端子区112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端子1120,多个第二连接端子1120与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102电连接。
其中第一端子区111和第二端子区112分别将灯条电路板11上设置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引出,由第一端子区111的第一连接端子1110和第二端子区112的第二连接端子1120分别向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发送电信号驱动其发光。而由于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需要进行色域切换,因此从第一连接端子1110发送的电信号和由第二连接端子1120发送的电信号不在同一时间内。
由于灯条电路板11上设置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数量较多,因此在灯条电路板11上设置一一对应连接发光体和连接端子的走线时,走线数量过多,而灯条电路板11上的布线空间有限。因此灯条电路板11的布线方式可以采用插花式布线方式,即一个连接端子对应连接多个发光体。其中,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组;第一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第一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组;第二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的第二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的第二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第二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第二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第二连接端子。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其中,9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分为3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包括3个不同类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多个不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中相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连接同一第一连接端子111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其中,9个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分为3个第二色域发光体组1020,第二色域发光体组1020包括3个不同类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多个不同类的第二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20中相同类的第二色域发光体102连接同一第二连接端子1120。
参考图7和图8,其中,相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其本质为连接同一第一连接端子1110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相同类的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则为连接同一第二连接端子1120的第二色域发光体102。
如图7和图8所示的插花式布线方式,可以多个色域发光体共用同一连接端子,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连接端子的数量,而且在某一连接端子不能接收到驱动信号时,该对应连接的一类色域发光体则变暗,但由于同一类的色域发光体均匀分布,因此即使在连接不良的情况下,背光的影响也会减小。除此之外,如图7和8所示,不同类的发光体布线长度差仅为一个发光体间距,即通过将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分别进行分组,并将不同组内相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同时与一连接端子电连接,可以在减少布线的同时,保证不同类的发光体至连接端子的布线长度差异缩小,避免由于布线长度差异大而导致发光体发光亮度存在差异而影响背光模组的背光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插花排布方式,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色域发光体的布线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在图9中所示的布线结构中,同样地,9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分为3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并且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包括3个不同类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多个不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第一色域发光体组1010中相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连接同一第一连接端子1110。此时不同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至第一连接端子1110的布线长度差同样较小,但存在同一类的两个第一色域发光体101相邻的情况,因此,在该类的第一色域发光体101不能接收到驱动信号时,则会存在较大的暗区,从而影响背光的均匀性。
对于如图5所示的灯条电路板,由于两端设置了连接端子区,在向灯条电路板上的发光体发送信号时,可以采用两条柔性线路板分别与第一连接端子区和第二连接端子区焊接,通过柔性线路板接收发光体驱动芯片的电信号来点亮发光体。但采用柔性线路板连接第一连接端子区和第二连接端子区时,由于进行色域切换时灯条在灯罩中滑动,因此容易导致第一连接端子区和第二连接端子区与柔性线路板的焊接松弛甚至导致柔性线路板脱落,从而使第一色域发光体和第二色域发光体信号接收不良,影响背光性能。
针对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该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固定设置于灯罩30相对的两端,限位结构位于开口的第一边时,第一连接端子1110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电连接,第二连接端子1120与第二电气连接件62断开;限位结构位于开口的第二边时,第一连接端子1110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断开,第二连接端子62与第二电气连接件1120电连接。
将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焊接在灯罩30的两端,可以在灯条10相对灯罩30滑动时,保证设置在灯条电路板11两端的第一连接端子1110和第二连接端子1120分别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电连接,此时可将两条柔性线路板分别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焊接,然后在灯条10滑动至第一连接端子1110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连接时,由第一柔性线路板71通过第一电气连接件61向第一连接端子1110发送信号,在灯条10滑动至第二连接端子1120与第二电气连接件62连接时,由另一端的第二柔性线路板72通过第二电气连接件62向第二连接端子1120发送信号。此时的第一柔性线路板71和第二柔性线路板72分别与两个驱动芯片连接,由两个驱动芯片分别控制驱动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发光。
当然,为了节约成本,还可以设置一个驱动芯片来驱动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和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该背光模组中还包括第三柔性线路板73,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分别与第三柔性线路板73电连接。
此时第一电气连接件61和第二电气连接件62通过第三柔性线路板73与一个驱动芯片电连接,当灯条10滑动至第一连接端子1110与第一电气连接件61连接时,驱动芯片则驱动第一色域发光体101发光,当灯条10滑动至第二连接端子1120与第二电气连接件62连接时,驱动芯片则驱动第二色域发光体102发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1。由于该液晶显示面板采用上述的背光模组1,因此液晶显示面板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支持液晶显示面板正常工作的液晶层及驱动电路层等。上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可以用于制成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纸、电子相框等。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条包括灯条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和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切换机构;
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网点;所述切换机构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或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与所述光学网点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灯条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侧的限位结构;
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灯罩包裹所述灯条背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一侧,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中;
所述灯罩与所述导光板相对位置固定,所述限位结构可在所述开口中平移使所述灯条相对所述导光板移动,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一边时,所述光学网点分别与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边时,所述光学网点分别与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等间距交替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块,所述开口为矩形开口;
所述限位块的宽度与所述矩形开口的所述第一边的长度或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相等,所述矩形开口还包括相对且平行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限位块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或所述第四边的方向平移,所述第三边的长度或所述第四边的长度等于相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的距离与所述限位块的长度的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电路板包括第一端子区和第二端子区,所述第一端子区和所述第二端子区分别设置在所述灯条电路板的两端;所述第一端子区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区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一色域发光体组;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的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多个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分为多个第二色域发光体组;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组包括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多个不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依次排列;不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组中相同类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连接同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电气连接件和第二电气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灯罩相对的两端,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一边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断开;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二边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断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柔性线路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或者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三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一电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气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柔性线路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域发光体和所述第二色域发光体均为发光二极管。
10.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920219932.3U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Active CN209327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9932.3U CN209327744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9932.3U CN209327744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7744U true CN209327744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32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19932.3U Active CN209327744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277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41087A (zh) * 2023-08-30 2023-10-0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41087A (zh) * 2023-08-30 2023-10-0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16841087B (zh) * 2023-08-30 2023-12-2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5500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for directly backlighting displays
KR101112542B1 (ko) 발광다이오드와 그 렌즈
US7270461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tilizing the same
CN1987593B (zh) 面状照明装置及以面状照明装置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8828837B (zh) 宽窄视角切换显示装置
US8054402B2 (en) Optical member,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01246632Y (zh) 大面积均匀亮度led背光装置
CN110133907A (zh) 一种Mini-LED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电视
CN101529491A (zh) 视频和内容控制的背光
CN202598330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8864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86769A (zh) 具有微调色度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微调色度的方法
CN101556000A (zh) Led线光源及背光源装置
EP2161492A1 (en) Lighting apparatus, display unit,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833958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CN209327744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KR20100006298A (ko) 액정표시모듈의 엘이디 백라이트 구성방법
Chen et al. Modified wide radiating lenses of the power-chip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a direct-lit backlight
CN203384791U (zh) 一种背光源模块
KR20050006352A (ko) 백 라이트 구동회로
CN20344260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112222B1 (ko) 점광원을 이용한 면광원 발생장치
CN201513795U (zh) 一种侧光式led背光模组
US2013001613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1035281Y (zh) 具有混光效果的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1 No.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Kunshan Longteng Au Optronics Co

Address before: 215301 No.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Longteng Optronic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