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592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5924U
CN209325924U CN201822244405.6U CN201822244405U CN209325924U CN 209325924 U CN209325924 U CN 209325924U CN 201822244405 U CN201822244405 U CN 201822244405U CN 209325924 U CN209325924 U CN 209325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fier
air duct
wind wheel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444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袁宏亮
张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444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25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5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5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第一风道、第一风机组件和加湿装置,壳体上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一风道设在壳体内且连通至第一出风口,第一风机组件设在第一风道内,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加湿装置设于壳体且用于吹送加湿气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可以对环境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且可以用于商用或家用等。其中,空调器可以包括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器,这两种空调器均是利用制冷剂的相态变化,来改变环境温度。然而,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功能较为单一、且送风效果较为单一,使得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通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且用于吹送加湿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加湿装置,从而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能力,丰富了空调器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轮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风轮将气流朝向所述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相反,便于实现无风感或柔风感等的送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一加湿装置,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道,以对流经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使得气流可以有效将水颗粒打散,第一加湿装置具有更好的加湿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便于第一加湿装置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外,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的侧开口,以保证第一风道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二加湿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加湿出口,所述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加湿出口,以提升加湿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湿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方,所述第二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以便于实现远距离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还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风道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进一步使得空调器的送风效果多样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三加湿装置,所述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风道,以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风轮,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使得风轮具有灵活的设计选择性,保证空调器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后侧,所述第三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后侧,以提升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四加湿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二加湿出口,所述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加湿出口,以提升加湿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四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方,以便于实现周边近距离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沿图12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沿图15中E-E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1;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第一加湿出口13;第二加湿出口14;
第一风道2;侧开口21;
第一风机组件3;对旋风机30;第一风轮31;第二风轮32;
加湿装置4;外壳40;进口40a;出口40b;
滤网401;加湿风机402;湿膜403;水箱404;打水件405;
超声波发生器406;
第一加湿装置41;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
第二加湿装置42;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导向件420;
第三加湿装置43;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
第四加湿装置44;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
第二风道5;
第二风机组件6;风轮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其中,空调器100可以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空调器100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空调器100,而不限于此。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第一风道2、第一风机组件3和加湿装置4。
壳体1上具有第一出风口11,第一风道2设在壳体1内且第一风道2连通至第一出风口11,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可以流至第一出风口11处、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1流至壳体1外,以对环境空气例如室内空气进行调节;第一风机组件3设在第一风道2内,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驱动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流动以将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送至第一出风口11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2设在壳体1内,指的是:第一风道2可以由壳体1限定出,或者第一风道2可以由壳体1与壳体1内的其他部件共同限定出,或者第一风道2可以由壳体1内的其他部件限定出,但不限于此。
第一风机组件3包括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再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加湿装置4具有加湿功能,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加湿空气、以调节空气湿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空调器100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的颗粒尘埃和病菌,使得空调器100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4设于壳体1,即加湿装置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设于壳体1,例如当加湿装置4间接设于壳体1时,加湿装置4可以通过支架等设于壳体1上;而且,加湿装置4设于壳体1可以包括加湿装置4设于壳体1内、也可以包括加湿装置4设于壳体1外,当加湿装置4设在壳体1内时,可以避免加湿装置4的设置影响空调器100的外观,使得空调器100布局合理、美观,同时壳体1可以对加湿装置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碰撞加湿装置4,保证了加湿装置4的使用寿命,当加湿装置4设在壳体1外时,加湿装置4可以安装在壳体1上,方便了空调器100的组装;但不限于此。其中,加湿装置4可以理解为一种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例如加湿装置4可以为加湿机例如超声波式加湿器等,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加湿装置4,从而可以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能力,丰富了空调器100的功能。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具体设置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具体参数和相互配合工作关系,可以获得不同的送风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提升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更为具体地说,在第一风道2内设置第一风机组件3,且第一风机组件3包括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通过具体设置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具体参数和相互配合工作关系,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而且,由于壳体1内还设有加湿装置4,当加湿装置4与第一风机组件3互相匹配运转时,可以通过调控第一风机组件3产生不同的送风效果,并匹配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获得不同的加湿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具有多种加湿效果,从而空调器100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调节空气湿度,提升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和使用便利性。
其中,壳体1内可以设有换热器,此时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位于换热器的换热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可以为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当然,第一风机组件3还可以不处于换热器的换热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可以不是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风轮31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轮32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相反,换言之,使得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出风方向相同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动方向相反,此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呈对旋布置,则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包括一组对旋风机30,对旋风机30可以包括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其中,第一风轮31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第二风轮32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等。需要说明的是,预定方向并不指特定的方向,例如自后向前、或自下向上、或自左向右等均可,此处旨在说明,使得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出风方向相同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动方向相反。
例如在图1-图7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如果自后向前观察,当其中一个风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风轮则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风轮31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吹向第二风轮32,第二风轮32也可以自后向前送风,使得风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
由此,当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速大体相同时,可以获得远距离的送风效果,而当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速相差较大时(此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或者相同),可以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当然,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32相互配合工作还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由一个电机驱动,此时,一种情况是:其中一个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个风轮受到气流作用跟转(例如第一风轮31由电机驱动、第二风轮32在第一风轮31引发的气流作用下被带动旋转),另一种情况是:其中一个风轮由电机驱动,另一个风轮通过与该电机相连的具有反转功能的离合器等驱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也可以由两个电机驱动,此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电机驱动,此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转动方向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由此,通过相关控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等送风效果,则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提升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当第一风机组件3与加湿装置4互相匹配运转时,可以通过调控第一风机组件3产生不同的送风效果,并匹配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获得不同的加湿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具有多种加湿效果。
下面,主要以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参与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0为例进行介绍,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不组成一组对旋风机30(即当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转动方向相同时,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出风方向相同)的实施方式。
此外,第一风机组件3除了可以包括上述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外,还可以包括其他风轮、例如还可以包括更多组对旋风机30、其他的轴流风轮、其他的斜流风轮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湿装置4包括第一加湿装置41,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道2,第一加湿装置41的水例如水颗粒、水雾等可以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排出、并流至第一风道2内,从而对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进行加湿、净化,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由于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流动,气流可以将水颗粒打散,使得第一加湿装置41对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其中,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可以与第一风道2直接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间接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包括第一加湿装置41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第一风道2吹送加湿气流,此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一风道2)吹送加湿气流,或者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一风道2和第一出风口11吹送加湿气流,从而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可以将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送出,此时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可以匹配第一风道2的送风效果以实现不同的加湿效果。但不限于此。
当然,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还可以不与第一风道2连通。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此时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位于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的部分,第一加湿装置41的水可以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流出、并流至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的高速气流可以有效将水颗粒打散,使得第一加湿装置41对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具有更好的加湿效果,提升了空调器100的加湿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还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的上游的部分、也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位于第一风机组件3的下游的部分。其中,“上游”、“下游”是沿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下游。
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内且第一加湿装置41位于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可以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加湿装置41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位于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内的至少部分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第一加湿装置41和第二风轮32再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第一加湿装置41对流经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的气流进行加湿、净化,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
其中,第一加湿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的壁面上,例如,第一加湿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的顶侧壁面上,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可以朝下设置,第一加湿装置41内的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流至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从而第一加湿装置41便于安装。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外,第一风道2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连通的侧开口21,第一加湿装置41的水可以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流出、并通过侧开口21流至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从而第一加湿装置41同样可以对流经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的气流进行加湿、净化。
其中,第一加湿装置41可以设在第一风道2的上方,此时侧开口21可以位于第一风道2的上部,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可以朝下设置,使得第一加湿装置41内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和侧开口21流至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同样可以方便第一加湿装置41的安装。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湿装置4包括第二加湿装置42,壳体1上具有第一加湿出口13,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连通至第一加湿出口13,第二加湿装置42的水可以通过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流出、并通过第一加湿出口13排出,以增加空气湿度。由此,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第一加湿出口13,使得第二加湿装置42可以通过第一加湿出口13直接改善空气湿度,缩短了加湿气流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升加湿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包括第二加湿装置42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第一出风口11吹送加湿气流,此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一出风口11吹送加湿气流,或者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一出风口11和第一风道2吹送加湿气流,从而第一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将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送出,此时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可以匹配换热出风口11处的送风效果实现不同的加湿效果。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设置成朝向第一出风口11吹送加湿气流时,第一加湿出口13可以与第一出风口11间隔设置,此时从第一加湿出口13排出的加湿气流可以朝向第一出风口11的方向流动以吹向第一出风口11;但不限于此。
其中,第一加湿出口13可以与第一风道2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不连通。当第一加湿口与第一风道2连通、第一风机组件3运行时,第一风道2内的部分空气可以从第一加湿口排出,且在第一风道2内的上述部分空气流动的过程中会流经第二加湿装置42,第二加湿装置42对该部分空气加湿,此时气流可以对从第二加湿装置42流出的水颗粒起到一定打散作用,保证第二加湿装置42的加湿效果;当第一加湿口与第一风道2不连通时,第一风道2内的空气不会流至第一加湿口,保证了第一风道2的风量,此时第二加湿装置42可以将水通过第一加湿出口13直接排出,以便保证加湿效率。
具体地,第一加湿出口13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上方,第一风道2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后方,第二加湿装置42设在第一风道2的上方。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加湿出口13可以间隔设在第一出风口11的上方,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向前排出,第二加湿装置42可以位于第一加湿出口13的后侧且第二加湿装置42可以邻近第一加湿出口13设置,第二加湿装置42的水可以通过第一加湿出口13向前排出,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向前、向下运动,当水运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应的位置(例如水运动至第一出风口11的送风范围内)时,第一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水以将水颗粒打散,同时水颗粒可以跟随气流流动以快速分布在环境中。
具体地,当第一风机组件3构造成为实现远距离送风效果时,第一出风口11处的气流可以快速将从第一加湿出口13落下的水输送至较远距离,实现远距离范围的加湿,使得水颗粒可以在室内均匀扩散,保证环境湿度的均匀性。
此外,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和第一加湿出口13中的至少一个处可以设有可转动的导向件420,导向件420可以引导第一加湿出口13处的水颗粒的流动方向,例如导向件420可以转动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位置,以将第二加湿装置421的水颗粒向前、向下引导。可选地,导向件420可以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导向板,每个导向板可以绕其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壳体1上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2,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道5和第二风机组件6,第二风道5设在壳体1内且第二风道5连通至第二出风口12,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可以流至第二出风口12处、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2流至壳体1外,以对环境空气进行调节;第二风机组件6设在第二风道5内,从而第二风机组件6可以驱动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流动以将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送至第二出风口12处,进一步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效果多样化。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机组件6可以位于空调器100的换热器的换热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二风道5可以为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当然,第二风机组件6还可以不处于换热器的换热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二风道5可以不是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其中,第二风道5可以与第一风道2彼此隔离,此时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流动与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流动互不干涉;但不限于此。
在图1-图7的示例中,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5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此时第一风机组件3和第二风机组件6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便于简化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5的结构,保证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5的风量,且节省了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如图4-图6所示,加湿装置4包括第三加湿装置43,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连通至第二风道5,第三加湿装置43的水可以通过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流出、并流至第二风道5内,从而对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进行加湿、净化,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12排出;由于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流动,气流可以将水颗粒打散,使得第三加湿装置43对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具有良好的加湿效果。其中,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可以与第二风道5直接连通、也可以与第二风道5间接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包括第三加湿装置43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第二风道5吹送加湿气流,此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二风道5吹送加湿气流,或者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二风道5和第二出风口12吹送加湿气流,从而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可以将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送出,此时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可以匹配第二风道5的送风效果以实现不同的加湿效果。
可选地,第二风机组件6包括一个风轮61,风轮6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等,使得风轮61的设计具有灵活的选择,使得空调器100设计灵活,保证了空调器100的适用性。
具体地,第二风机组件6设在第二出风口12的后侧,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6的后侧。例如,在图4-图6的示例中,第二风机组件6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2向前排出,第三加湿装置43可以对流经第二风机组件6后侧的气流进行加湿,加湿完成后被第二风机组件6推送至第二出风口12,使得水颗粒可以跟随气流快速分布在环境中,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加湿。
其中,第二风机组件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风机组件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此时将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6的后侧,可以有效提升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风轮61还可以为其他类型,而不限于轴流风轮和斜流风轮。
此外,当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6的后侧时,第三加湿装置43可以设在第二风道5内、也可以设在第二风道5外;例如,当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5内(如图4所示)时,第三加湿装置43可以设在第二风道5的壁面上;当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5外时,第二风道5的侧壁上可以具有与第三加湿装置43连通的开口。
具体地,如图7所示,加湿装置4包括第四加湿装置44,壳体1上具有第二加湿出口14,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连通至第二加湿出口14,第四加湿装置44的水可以通过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流出、并通过第二加湿出口14排出,以调节空气湿度。由此,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第二加湿出口14,使得第四加湿装置44可以通过第二加湿出口14直接改善空气湿度,缩短了加湿气流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升加湿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包括第四加湿装置44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至少朝向第二出风口12吹送加湿气流时,此时,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二出风口12吹送加湿气流,或者加湿装置4可以设置成朝向第二出风口12和第二风道5吹送加湿气流,从而第二出风口12处的气流可以将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送出,此时加湿装置4释放的加湿气流可以匹配第二出风口12处的送风效果实现不同的加湿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湿装置4设置成朝向第二出风口12吹送加湿气流时,第二加湿出口14可以与第二出风口12间隔设置,此时从第二加湿出口14排出的加湿气流可以朝向第二出风口12的方向流动以吹向换热出风口11;但不限于此。
其中,第二加湿出口14可以与第一风道2连通、也可以与第一风道2不连通,第二加湿出口14可以与第二风道5连通、也可以与第二风道5不连通。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12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下方,第二风道5设在第一风道2的下方,第四加湿装置44设在第二风道5的下方。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第二出风口12可以间隔设在第一出风口11的下方、且第二风道5可以间隔设在第一风道2的下方,第二风机组件6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后方以将气流向前推送,使得第二风道5内的气流可以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2向前排出,同样第一风机组件3可以推送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自后向前流动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向前排出;第二加湿出口14可以间隔设在第二出风口12的下方,第四加湿装置44位于第二加湿出口14的后方且第四加湿装置44邻近第二加湿出口14设置,第二加湿出口14处的水颗粒可以朝前、向上排出,从而当水颗粒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例如水运动至第二出风口12的送风范围内)时,第二出风口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水,使得水可以跟随气流快速分布在环境中,同样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加湿。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加湿装置44还可以设在其他位置;例如,第四加湿装置44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5之间,此时第二加湿出口14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之间,第四加湿装置44的水可以通过第二加湿出口14向前排出,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向前、向下运动,当水颗粒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水,也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加湿。
此外,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和第二加湿出口14中的至少一个处可以设有可转动的导向件420,导向件420可以引导第二加湿出口14处的水颗粒的流动方向,例如导向件420可以转动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位置,以将第四加湿装置441的水颗粒向前、向上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加湿装置4可以为湿膜式加湿器、打水轮式加湿器或超声波式加湿器。例如,在图8-图11的示例中,加湿装置4为湿膜式加湿器,加湿装置4包括外壳40,外壳40上可以形成有进口40a和出口40b,外壳40内可以限定出与进口40a和出口40b分别连通的风道,风道内设有加湿风机402,进口40a处可以设有滤网401以对从进口40a流入加湿装置40内的气流进行净化,出口40b处可以设有湿膜403以对从出口40b流出的气流进行加湿;加湿装置4运行,加湿风机402转动,气流从进口40a流入风道内、并依次流经滤网401、加湿风机402和湿膜403,最终加湿气流从出口40b流出,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
又例如,在图12-图14的示例中,加湿装置4为打水轮式加湿器,加湿装置4包括外壳40,外壳40外设有水箱404,水箱404内适于存储一定量的水,且水箱404的敞口朝下设置;外壳40上可以形成有进口40a和出口40b,外壳40内可以限定出与进口40a和出口40b分别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可以设有可转动的打水件405,打水件405被构造成为可以将水箱404内的水导向气流通道内以使水分子与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接触,最终加湿气流从出口40b流出,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
再例如,在图15和图16的示例中,加湿装置4为超声波式加湿器,加湿装置4包括外壳40,外壳40上设有水箱404,水箱404内适于存储一定量的水,且水箱404的敞口朝下设置;外壳40上可以形成有进口40a和出口40b,外壳40内可以限定出与进口40a和出口40b分别连通的通道,外壳40内设有超声波发生器406,超声波发生器406可以将水箱404内的水通过雾化片的高频震动使得水被抛离水面产生飘逸的水雾,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最终通过出口40b排出。
其中,加湿装置4的出口40b可以连通至第一风道2,但不限于此。当然,加湿装置4的具体形式不限于此,只需保证加湿装置4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图7以五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第一风道2、第一风机组件3、加湿装置4、第二风道5和第二风机组件6,壳体1上具有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均位于壳体1的前侧,且第一出风口11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上方;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5均设在壳体1内,第一风道2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后方且第一风道2连通至第一出风口11,第二风道5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后方且第二风道5连通至第二出风口12,第一风道2位于第二风道5的上方,第一风机组件3设在第一风道2内,第二风机组件6设在第二风道5内,使得第一风机组件3位于第二风机组件6的上方,且第一风机组件3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后侧、第二风机组件6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后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风机组件3包括一组对旋风机30,对旋风机30包括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沿第一风道2的气流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的旋向相反,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再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第二风机组件6包括一个风轮61,风轮61为轴流风轮。其中,第二风机组件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风机组件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加湿装置4设在壳体1内,加湿装置4包括第一加湿装置41,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内,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的顶侧壁面上且沿第一风道2的出风方向、第一加湿装置41位于第一风轮31和第二风轮32之间,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朝下设置,使得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位于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的部分;当空调器100需要对环境进行加湿时,开启第一加湿装置41,第一加湿装置41的水例如水颗粒、水雾等可以通过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排出、并流至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从而对第一风道2内的气流进行加湿、净化,加湿后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以调节空气湿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外且第一加湿装置41设在第一风道2的上方,第一风道2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连通的侧开口21,侧开口21位于第一风道2的上部,使得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11通过侧开口21连通至第一风道2的位于第一风轮31与第二风轮32之间的部分。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加湿装置4包括第二加湿装置42,壳体1上具有第一加湿出口13,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连通至第一加湿出口13。
具体地,第一加湿出口13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上方,第二加湿装置42设在第一风道2的上方,第二加湿装置42位于第一加湿出口13的后侧且第二加湿装置可以邻近第一加湿出口13设置;当空调器100需要对环境进行加湿时,开启第二加湿装置42,第二加湿装置42的水通过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流出、并通过第一加湿出口13排出,以增加空气湿度。
其中,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21处设有导向件420,以引导水颗粒通过第以加湿出口14且向前、向下流动,从而当水颗粒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水,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加湿。
实施例四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加湿装置4包括第三加湿装置43,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机组件6的后侧,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连通至第二风道5。
具体地,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5内,且第三加湿装置43设在第二风道5的壁面上,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31朝上设置以将水颗粒送至第二风道5内。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加湿装置4包括第四加湿装置44,壳体1上具有第二加湿出口14,第二加湿出口14位于第二出风口的下方,第四加湿装置44设在第二风道5的下方,第四加湿装置44位于第二加湿出口14的后方且第四加湿装置44邻近第二加湿出口14设置,且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连通至第二加湿出口14。
其中,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441处设有导向件420,以引导水颗粒通过第二加湿出口14且向前、向上流动,从而当水颗粒运动至与第二出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出风口12处的气流可以吹向水,便于实现空调器100周边近距离的加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同理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后方”和“后侧”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后方和斜后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出风口;
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通至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且用于吹送加湿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风轮将气流朝向所述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一加湿装置,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二风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外,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的侧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二加湿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加湿出口,所述第二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加湿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湿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方,所述第二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风道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连通至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三加湿装置,所述第三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风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风轮,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或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后侧,所述第三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后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四加湿装置,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二加湿出口,所述第四加湿装置的湿气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加湿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四加湿装置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为湿膜式加湿器、或打水轮式加湿器、或超声波式加湿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机、或挂机、或移动空调、或窗机。
CN201822244405.6U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Active CN209325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405.6U CN209325924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4405.6U CN209325924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5924U true CN209325924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2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44405.6U Active CN209325924U (zh) 2018-12-28 2018-12-2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259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2895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2895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177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3350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71465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33504A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579428U (zh) 空气净化器
CN203395997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07314453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CN110285490B (zh) 空调器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9827242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864880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748598U (zh) 一种双通道送风柜式空调器
CN209325924U (zh) 空调器
CN209763295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29605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137664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9340908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8286745A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945905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839782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181094U (zh) 空调器
CN209445562U (zh) 空调器
CN209558500U (zh) 空调器
CN208475458U (zh) 空调壁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