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1238U -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1238U
CN209321238U CN201920014815.3U CN201920014815U CN209321238U CN 209321238 U CN209321238 U CN 209321238U CN 201920014815 U CN201920014815 U CN 201920014815U CN 209321238 U CN209321238 U CN 209321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bracket
rotor
fixed
aircraft
unmanned aircraf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148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银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Yif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0148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212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1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12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旋翼;电机;下支架,向四周延伸形成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能够形成容纳所述旋翼的中空区域;旋翼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支架的中空区域上;支柱,固定在所述下支架的前后两端;上支架,通过所述支柱固定在下支架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道;摄像组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前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后端;保护盖,固定在下支架下方并与下支架形成空腔;以及数据采集板,设置在空腔内并与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飞行器将数据采集板设置在下支架下方,降低了飞行器的重心,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飞行器,从而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效率,结构设置合理,可提高生产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旋翼飞行器在垂直起降以及悬停中受横侧风影响很大,由于旋翼产生的阻力和飞行器其他部件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力使飞行器飞行姿态受到很大的干扰。目前,飞行器通过两侧旋翼转速不同来纠正姿态,这就导致旋翼偏离高效工作点较大,当遇到较大横侧风时很容易被吹翻,飞行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解决现有飞行器容易受横侧风影响,造成飞行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旋翼;电机;下支架,向四周延伸形成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能够形成容纳所述旋翼的中空区域;旋翼固定架,连接于所述下支架的中空区域上,所述旋翼通过电机固定在所述旋翼固定架上;支柱,固定在所述下支架的前后两端;上支架,通过所述支柱固定在下支架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道;摄像组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前端;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后端,所述摄像组件和控制组件均通过支柱固定在下支架上;保护盖,固定在下支架下方并与下支架形成空腔;以及数据采集板,设置在空腔内并与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飞行器通过将数据采集板设置在下支架下方的空腔内并与下支架定连接,降低了飞行器的重心,受到干扰力矩时,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飞行器,从而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另外结构设置合理,不存在安装卡点,能实现快速装配,可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为开口向外的四分之一环形支架,所述旋翼固定架为环形支架,所述四分之一环形支架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且半径相等,所述旋翼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所述旋翼的转动半径小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半径。将飞行器内的空间利用最大化,减少影响飞行器姿态的受风面,结构紧凑便于稳定飞行器。
可选地,所述环形支架的内部连接有多条径向延伸的支撑杆,多条所述支撑杆相交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圆心以形成容纳所述电机的电机座。提高了支撑杆支撑旋翼的强度,保证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上的支撑架两端首尾相连。下支架呈十字状,结构设置合理,有效利用飞行器内的有限空间。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上位于飞行器前端的支撑架两端通过支撑块可拆卸连接。更好地保护摄像组件不易受损,实现飞行器的快速装配。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和上支架均为镂空结构。进一步减轻飞行器的重量,提高飞行效率。
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板与前端面成45°设置在下支架上。有效利用飞行器的空间,减少飞行器整体体积。
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板上还设置有卡座,所述的保护盖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座抵接。防止数据储蓄卡在飞行器飞行时不慎脱落,在需要取下储蓄卡时,可以快速将储蓄卡从卡座内取出。
可选地,所述飞行器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固定在保护盖下方或固定在上支架上方。将所述电池固定在保护盖下方,进一步降低飞行器的重心,易于飞行器的控制。另外,也可以将所述电池固定在上支架上方。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与所述旋翼固定架一体成型。可进一步缩短飞行器生产安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一方面重心低、重量轻且结构紧凑,当飞行器受到横侧风影响,受到干扰力矩时,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飞行器,解决了飞行器容易受横侧风影响的问题,提高了飞行效率与续航里程;另一方面飞行器的结构设置合理,装配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局部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做进一步的阐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是以飞行器在平飞状态时的方向为基准而定义的,“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纵向”指的是飞行器飞行时的前后方向,“横向”指的是相对飞行器前后飞行时的侧方向。需要说明的是,飞行器飞行的前后方向是根据其使用习惯定义的,机身的长度延伸方向为无人机飞行的前后方向,横向垂直于该前后方向。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第一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旋翼10;电机20;下支架30,向四周延伸形成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能够形成容纳所述旋翼10的中空区域;旋翼固定架40,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支架30的中空区域上,所述旋翼10通过电机20固定在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上;支柱50,固定在所述下支架30的前后两端;上支架60,通过所述支柱50固定在下支架30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道;摄像组件80,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前端;控制组件90,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后端,所述摄像组件80和控制组件90均通过支柱50固定在下支架30上;保护盖70,固定在下支架30下方并与下支架30形成空腔;以及数据采集板100,设置在空腔内并与下支架30固定连接。所述支柱50数量为三个,两个设置飞行器前端,一个设置在飞行器后端。所述摄像组件80包括摄像支架82以及安装在摄像支架82上的摄像镜头81,所述的摄像支架82数量为两个,一端安装在飞行器前段的两个支柱50上,另一端与摄像镜头81连接,实现摄像镜头81上下调节。所述控制组件90包括安装在下支架30上的控制支架92以及安装在控制支架92上的控制板91,控制组件90的后端通过设置在下支架30后端的支柱50固定在下支架30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向四周延伸指的是下支架30从飞行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四个支撑架31。本公开提供的飞行器一方面通过将数据采集板100设置在下支架30下方的空腔内并与下支架30定连接,降低了飞行器的重心,受到干扰力矩时,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飞行器,从而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延长飞行器的续航里程;另一方面结构设置合理且不存在安装卡点,能实现快速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的中空区域指的是由支撑架31限定出的不影响旋翼10转动的空间,由于旋翼10容纳在该中空区域中,旋翼固定架40也位于该中空区域上,当旋翼10转动时不会与支撑架31和下支架30等干涉,同时也能防止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旋翼10直接与障碍物接触,保护飞行器飞行安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31为开口向外的四分之一环形支架,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为环形支架,所述四分之一环形支架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且半径相等,所述旋翼10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所述旋翼10的转动半径小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半径。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架31的开口向外指的是相对于飞行器而言的外侧。旋翼固定架40固定在支撑架31上,两者同轴设置且半径相等,将飞行器内的空间利用最大化,减少影响飞行器姿态的受风面,结构紧凑便于稳定飞行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支架的内部连接有多条径向延伸的支撑杆41,多条所述支撑杆41相交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圆心以形成容纳所述电机20的电机座。旋翼10可以通过在环形支架内部的支撑杆41进行安装,支撑杆41沿环形支架的径向延伸以穿过圆心,旋翼10通过电机20安装在圆心处,本实施例中支撑杆41的数量为三个,为了提高支撑杆41的强度以能够稳定支撑旋翼10,支撑杆41可以包括多条,多条支撑杆41相交于环形支架的圆心以形成容纳电机20的电机座,电机20容纳在电机座中。
参照图2,所述下支架30上的支撑架31两端首尾相连。下支架30向飞行器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且向外延伸形成的四个支撑架31两端首尾相连,下支架30呈十字状,结构设置合理,有效利用飞行器内的有限空间。
所述下支架30上位于飞行器前端的支撑架31两端通过支撑块32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将位于飞行器前端的支撑架31两端通过支撑块32可拆卸连接,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摄像组件80不易受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飞行器的快速装配。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支架30上位于飞行器前端的支撑架31两端也可以与支撑块32一体成型。
所述下支架30和上支架60均为镂空结构。下支架30和上支架60为镂空结构,进一步减轻飞行器的重量,提高飞行效率。
参照图3,所述数据采集板100与前端面成45°设置在下支架30上。所述的前端面为在飞行器飞行时与飞行器前后方向垂直且位于飞行器前方的竖直平面,数据采集板100与前端面成45°设置,可有效利用飞行器的空间,减少飞行器整体体积。所述数据采集板100的底面为矩形且底边边长为20~35毫米,所述数据采集板100可安装在轴距小于80毫米的飞行器上。所述的轴距为飞行器上斜对角设置的两个旋翼10中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数据采集板100上还设置有卡座101,所述的保护盖70上设置有卡扣71,所述卡扣71与所述卡座101抵接。数据采集板100上还设置有容纳数据储蓄卡的卡座101,保护盖70上的卡扣71抵接在卡座101容纳数据储蓄卡的一端,防止数据储蓄卡在飞行器飞行时不慎脱落,另外在需要取下储蓄卡时,可以通过调整卡扣71顺利将储蓄卡从卡座101内取出。
参照图1、图4所述飞行器还包括电池110,所述电池110固定在保护盖70下方或固定在上支架60上方。电池110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提供动能,可将所述电池110固定在保护盖70下方,进一步降低飞行器的重心,易于飞行器的控制。另外,也可以将所述电池110固定在上支架60上方。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5,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下支架30与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一体成型。可进一步缩短飞行器生产安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显然,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翼(10);
电机(20);
下支架(30),向四周延伸形成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能够形成容纳所述旋翼(10)的中空区域;
旋翼固定架(40),连接于所述下支架(30)的中空区域上,所述旋翼(10)通过电机(20)固定在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上;
支柱(50),固定在所述下支架(30)的前后两端;
上支架(60),通过所述支柱(50)固定在下支架(30)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道;
摄像组件(80),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前端;
控制组件(90),设置在所述通道的后端,所述摄像组件(80)和控制组件(90)均通过支柱(50)固定在下支架(30)上;
保护盖(70),固定在下支架(30)下方并与下支架(30)形成空腔;以及
数据采集板(100),设置在空腔内并与下支架(3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1)为开口向外的四分之一环形支架,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为环形支架,所述四分之一环形支架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且半径相等,所述旋翼(10)与所述环形支架同轴设置,所述旋翼(10)的转动半径小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内部连接有多条径向延伸的支撑杆(41),多条所述支撑杆(41)相交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圆心以形成为所述电机(20)的电机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0)上的支撑架(31)两端首尾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0)上位于飞行器前端的支撑架(31)两端通过支撑块(32)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0)和上支架(60)均为镂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板(100)与前端面成45°设置在下支架(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板(100)上还设置有卡座(101),所述的保护盖(70)上设置有卡扣(71),所述卡扣(71)与所述卡座(101)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电池(110),所述电池(110)固定在保护盖(70)下方或固定在上支架(60)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0)与所述旋翼固定架(40)一体成型。
CN201920014815.3U 2019-01-05 2019-01-05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Active CN2093212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14815.3U CN209321238U (zh) 2019-01-05 2019-01-05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14815.3U CN209321238U (zh) 2019-01-05 2019-01-05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1238U true CN209321238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3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14815.3U Active CN209321238U (zh) 2019-01-05 2019-01-05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212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7624B1 (ko) 착륙이 용이한 무인비행체
US20150344134A1 (en) High Performance VTOL Aircraft
US20190009899A1 (en) Hybrid vtol fixed-wing drone having wing-tip propellers
CN106564349A (zh) 一种三栖无人机
US20160311282A1 (en) Dual-mode vehicle with wheel rotors
WO2016028358A2 (en) High Performance VTOL Aircraft
US20160272313A1 (en)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205801516U (zh) 一种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
CN107963209A (zh) 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06428595A (zh) 一种小型无人机内置式稳像云台
CN110143274B (zh) 机翼组件、无人飞行器和机翼组件的控制方法
CN105946484A (zh) 飞行汽车
CN209321238U (zh)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N113184173A (zh) 一种具有减震装置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10852926U (zh) 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及固定翼无人机
CN205837182U (zh) 一种飞行器旋翼结构及飞行器
CN205574251U (zh) 一种机体呈流线型的四旋翼无人机
CN104670495B (zh) 一种可悬停扑翼飞行器及其飞行控制方式
CN107310730A (zh)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农用喷洒飞行器
CN204568062U (zh) 一种可悬停扑翼飞行器
CN106828911A (zh) 串翼无人机
CN208439425U (zh) 一种新型复合式固定翼无人机
CN116039991A (zh) 收纳直筒发射车载顶出无人机
CN111422342B (zh) 一种可变外形固定翼微型飞行器
CN214296424U (zh) 一种折叠式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3

Address after: 516000 area a, B5 / F, No.5 factory building, Shenghua Road,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Yif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0 room 1504, chunhuiju, building 3, Xinxinjiayuan, No. 380, Zhongkai Avenue, Huihuan, Zhongkai District,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u Yinf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6006, 5th to 6th floors, Building B2, Xinghe Zhongk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ial Park, No. 333 Zhongkai Sixth Road, Chenjiang Stree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Yif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6000 area a, B5 / F, No.5 factory building, Shenghua Road,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Yif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