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0062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10062U CN209310062U CN201822132394.2U CN201822132394U CN209310062U CN 209310062 U CN209310062 U CN 209310062U CN 201822132394 U CN201822132394 U CN 201822132394U CN 209310062 U CN209310062 U CN 2093100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 bracket
- region
- electromagnetic oven
- coil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3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57855 Hypotelorism of orbi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B].[Fe].[Nd] Chemical compound [B].[Fe].[Nd]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28 alnic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51 conta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93 ferri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049 nutrient conten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6709 nutriti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64 nutr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38 samarium–cobalt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面板(20)和设置在底壳(10)内的线圈盘,线圈盘包括可转动的磁性支架(30)、线圈组(50)和驱动装置(60)。线圈组(50)位于磁性支架(30)的上方,驱动装置(60)与磁性支架(30)连接,用于驱动磁性支架(30)相对于线圈组(50)转动。磁性支架(30)沿自身径向依次包括:内侧区域(33),中间区域(34)和外侧区域(35),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大于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线圈盘产生的磁场均匀分布在锅具上,从而实现电磁炉的均匀加热,避免产生加热盲区,提高加热效率,优化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内部设置有线圈盘,在电磁炉加热时,电流流经线圈盘内的线圈并产生磁场,磁场的磁感线穿过导磁材料(例如铁质)的锅具时,磁感线切割锅具从而产生多个涡流,涡流与锅具碰撞摩擦从而生热以达到加热锅内食物的目的。其中,线圈一般设置在电磁线圈盘上,电磁线圈盘通常包括盘架和铁氧体的磁条。目前的磁条的厚度或宽度沿线圈盘的径向基本相同,且呈辐射状设置在盘架一侧的表面,线圈则盘绕在磁条上,磁条用于对线圈产生的磁感线起到引导作用,使其作用于锅具。
然而在目前的电磁炉线圈盘中,不同位置的磁条分布情况并不相同,因此线圈产生的磁场在锅具上分布不均匀,并且磁条并未根据该磁场不均匀的情况适应性调整对线圈盘的导磁效果,导致电磁炉对锅具的加热不均匀,降低了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使得线圈盘产生的磁场均匀分布在锅具上,从而实现电磁炉的均匀加热,避免产生加热盲区,提高加热效率,优化加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盖设在底壳上的面板以及设置在底壳内的线圈盘,线圈盘包括可转动的磁性支架、线圈组和驱动装置。
线圈组位于磁性支架的上方,驱动装置与磁性支架连接,用于驱动磁性支架转动。
磁性支架沿自身径向依次包括:内侧区域,中间区域和外侧区域,内侧区域和/或外侧区域的磁场强度大于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磁性支架可转动的设置在线圈组的下方,利用驱动装置带动磁性支架相对于线圈组转动,从而保证磁性支架上的磁性区域和非磁性区域能够均匀分布线圈组以及电磁炉上方的加热锅具上,从而保证磁性支架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具有均匀稳定的导磁效果,使得磁场能够均匀分布在加热锅具上。通过适当减弱对磁场强度较大的中间区域的导磁效果,同时适当增强对磁场强度较大的外侧区域或内侧区域的导磁效果,从而提高加热锅具的加热均匀性,避免产生加热效率低的加热盲区,或者避免出现具体锅体温度较高而发生的粘锅或者糊锅的现象,从而能够有效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同时优化其加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中间区域的靠近外侧区域的边缘至磁性支架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中间区域的靠近内侧区域的边缘至磁性支架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例范围为1-1.5。
且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差与线圈组的直径的比例范围为1/9-1/10。
基于在线圈组中,位于半径中点位置附近区域的磁场强度较大,因此为限定此区域位置,可以将磁性支架沿径向划分为内侧区域、中间区域和外侧区域,并且设置对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导磁效果,从而均匀作用在加热锅具上的磁场强度,优化加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磁性支架的直径范围为180-185mm,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60mm,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40mm。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线圈组和磁性支架之间设置有绝缘支架,绝缘支架固定在底壳和/或面板上。
磁性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多个位于支架本体上的磁条,多个磁条以磁性支架的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通过将磁条呈中心辐射状分布在磁性支架的支架本体上,增加了磁条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磁条对线圈盘的磁场的导磁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磁条位于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中,中间区域为未设置磁条的空置区域。
上述的设置可以使得中间区域的导磁效果小于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导磁效果,从而均匀作用在加热锅具各个位置的磁场强度,提高加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侧区域和/或外侧区域的磁条的数量大于中间区域的磁条的数量。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侧区域和/或外侧区域的磁条的数量与中间区域的磁条的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侧区域和/或外侧区域的所有磁条的体积之和大于中间区域的所有磁条的体积之和。
上述的设置可以使得中间区域的导磁效果小于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导磁效果,从而均匀作用在加热锅具各个位置的磁场强度,提高加热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内侧区域和/或外侧区域的所有磁条的体积之和与中间区域的所有磁条的体积之和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驱动装置具有输出轴,驱动装置通过输出轴与磁性支架连接。
驱动装置设置在底壳上,且驱动装置位于磁性支架的中心位置的正下方,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位于磁性支架的中心轴线上,用于带动磁性支架沿自身中心轴线且相对于线圈组转动。
通过将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设置在磁性支架的中心轴线上,保证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磁性支架的稳定连接,并且减小了该驱动装置在底壳内所需的安装空间,提高了电磁炉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利用驱动装置带动磁性支架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使得磁性支架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具有均匀的导磁效果,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磁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磁性支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组和绝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20—面板;
30—磁性支架;
31—支架本体;
32—磁条;
33—内侧区域;
34—中间区域;
35—外侧区域;
a—第一距离;
b—第二距离;
40—绝缘支架;
41—引线口;
50—线圈组;
51—内侧引线;
52—外侧引线;
60—驱动装置;
61—输出轴;
70—电路板;
80—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磁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磁性支架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线圈组和绝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旨在避免线圈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强度的磁场,并且磁性支架上磁性区域和非磁性区域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具有不同的导磁效果,从而防止作用在加热锅具不同的位置的磁场强度有所差异,保证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避免产生加热盲区,提高加热效率,优化加热效果。目前的电磁炉内部设置有用于导磁的磁性支架,磁性支架上一般设置有磁条,利用磁条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使得磁场朝电磁炉上方的加热锅具传输,并与加热锅具相互作用而产生加热热量。然而由于线圈组产生的磁场的在锅具上的分布并非处处相等,并且磁性支架的磁条是间隔设置,因此磁性支架上存在设置磁条的磁性区域和未设置磁条的非磁性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一样的导磁效果,因此导致位于磁性区域的磁场能够稳定的作用在锅具上,用于锅具的加热,而位于非磁性区域的磁场并不能持续稳定的作用在锅具上,从而使得锅具不同的位置的加热温度不同,导致锅具上存在加热盲区,或者局部温度较高,常常发生粘锅或糊锅的现象,严重影响电磁炉的加热效果和加热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盖设在底壳10上的面板20以及设置在底壳10内的线圈盘,线圈盘包括可转动的磁性支架30、线圈组50和驱动装置60。
线圈组50位于磁性支架30的上方,驱动装置60与磁性支架30连接,用于驱动磁性支架30转动。
磁性支架30沿自身径向依次包括:内侧区域33,中间区域34和外侧区域35,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大于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可以包括底壳10和面板20,在底壳10和面板20之间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性连接的线圈盘、灯板80和电路板70,线圈盘上电后产生磁场,作用于加热锅具上,从而对加热锅具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
该线圈盘包括磁性支架30和线圈组50,线圈组50可以通过漆包线束绕制而成。线圈组50位于磁性支架30上方,其可以包括一段或多段,即该线圈组50可以通过一段线圈绕制而成,也可以通过多段线圈分别绕制成单独的线圈,最后再将单独线圈拼接以形成线圈组50。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线圈组50可以包括沿线圈盘的径向内外套设的两段线圈,该两段线圈即是通过单独绕制后拼接形成线圈组50,该两段线圈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线连接,最终与线圈组50的控制电路连接,也可以是每个单独的线圈均具有连接线,且各自之间互不连通,其各自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线圈组50的结构和线路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该磁性支架30具有磁性区域,利用磁性区域对线圈组50产生的磁场起到导磁效果,使其向电磁炉上方的加热锅具传输,并与加热锅具相互作用。该磁性支架30与驱动装置60连接,驱动装置60用于带动该磁性支架30转动,从而使得磁性区域在加热锅具的底部形成圆周扫描式运动,保证线圈组50上每个位置的磁场均有机会作用于加热锅具,从而使得加热锅具的每个位置均能够接触磁场并生热。并且在磁性支架30的转速到达一定程度时,可达到作用在加热锅具上各个位置的磁场强度基本均匀的效果,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果,同时优化其加热效果。
基于目前的线圈组50中,产生的磁感线是围绕线圈组50所在平面分布,位于线圈组50半径上具有一中点位置,该中点位置至线圈组50中心位置的距离,与中点位置至线圈组50边缘位置的距离大致相等,该中点位置附近的磁场强度较高。因此当线圈组50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加热锅具上时,位于中点位置附近的加热锅具受到高强度磁场的作用,从而导致加热锅具局部温度较高,若长时间保持这种加热方式,则会使得温度较高的位置发生粘锅或糊锅的问题,不仅会降低电磁炉的加热效率,还会导致所烹饪的食物营养流失。
为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将磁性支架30划分为内侧区域33、中间区域34和外侧区域35。其中,中间区域34包含上述中点位置以及其附近区域,磁性支架30对线圈组50产生的磁场具有导磁效果,因此为保证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可以适当减弱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从而减小中间区域34的磁性支架30对线圈组50产生磁场的导磁效果,并且适当增强内侧区域33和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从而增大两者的磁性支架30对线圈组50产生的磁场的导磁效果,经过上述两方面的调整,保证作用在加热锅具不同位置的磁场强度大致相等,避免出现加热盲区或者局部温度较高的现象,优化加热效果,从而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保持食物的营养含量。
进一步地,中间区域34的靠近外侧区域35的边缘至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一距离a,中间区域34的靠近内侧区域33的边缘至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二距离b,第一距离a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b,且第一距离a与第二距离b的比例范围为1-1.5;
且第一距离a和第二距离b之差与线圈组50的直径的比例范围为1/9-1/10。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中间区域34即为图中虚线框出的区域,该中间区域34靠近外侧区域35的边缘至磁性支架30中心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a即为图中a示出的距离,该中间区域34靠近内侧区域33的边缘至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之间的第二距离b即为图中b示出的距离。
在上述的比值范围内,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磁性支架30的直径范围为180-185mm,第一距离a小于或等于60mm,第二距离b大于或等于40mm。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磁性支架30的直径、第一距离a以及第二距离b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比值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定,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进一步地,磁性支架30包括支架本体31和多个位于支架本体31上的磁条32,多个磁条32以磁性支架30的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所示,磁性支架30包括支架本体31和磁条32,磁条32形成磁性支架30的磁性区域。多个磁条32呈辐射状间隔分布,磁条32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磁性支架30的非磁性区域。利用磁条32可以对线圈组50产生的磁场起到导磁效果,使磁感线朝向加热锅具所在方向传输并与其相互作用生热。
其中,相邻磁条3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了保证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小于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磁条32位于内侧区域33和外侧区域35中,中间区域34为未设置磁条32的空置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磁性支架30上,可以将磁条32全部设置在内侧区域33和外侧区域35中,而将中间区域34空置,这样可以使得中间区域34不具有磁性部分,从而减弱中间区域34对线圈组50磁场的导磁效果,弱化该中间区域34对应的锅具的加热效果,从而防止锅具出现糊锅或粘锅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基础上,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条32的数量大于中间区域34的磁条32的数量。中间区域34的磁条32数量小于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条32数量,同样可以相对于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适当减弱中间区域34对线圈组50磁场的导磁效果。
可选的是,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条32的数量与中间区域34的磁条32的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在实际使用中,上述三个区域内的磁条32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比值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了保证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小于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所有磁条32的体积之和大于中间区域34的所有磁条32的体积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目前的磁条32可以为立方体或圆柱状结构,其延伸方向位于磁性支架30的径向,本实施例以磁条32为立方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当磁条32为立方体时,可以分别通过限定磁条32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从而达到确定磁条32体积的目的。当磁条32的长度和宽度确定时,可以设定中间区域34的所有磁条32的厚度之和小于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所有磁条32的厚度之和。相应地,可以参照该限定方式,通过调整长度和宽度从而达到上述调整不同区域磁条32体积的目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适当减小中间区域34的所有磁条32的体积之和,可以使得中间区域34磁性部分的磁场强度减弱,从而减弱中间区域34对线圈组50磁场的导磁效果,弱化该中间区域34对应的锅具的加热效果,防止锅具出现糊锅或粘锅的问题。
可选的是,内侧区域33和/或外侧区域35的所有磁条32的体积之和与中间区域34的所有磁条32的体积之和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在实际使用中,上述三个区域内的磁条32的体积之和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比值范围内设定,本实施例对体积之和的具体数值并不加以限制。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驱动装置60具有输出轴61,驱动装置60通过输出轴61与磁性支架30连接。
驱动装置60设置在底壳10上,且驱动装置60位于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的正下方,驱动装置60的输出轴61位于磁性支架30的中心轴线上,用于带动磁性支架30沿自身中心轴线且相对于线圈组5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60具有输出轴61,该驱动装置60可以包括电机,该电机的输出轴61通过传动机构与磁性支架30连接或者电机的输出轴61直接与磁性支架30连接,其中传动机构可以包括皮带机构。链轮机构、齿轮机构或连杆机构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传动机构在电机的输出轴61和磁性支架30支架起到吸振减震的作用,从而保证磁性支架30的平稳转动。
在实际使用中,该驱动装置60还可以是磁力驱动件,当该驱动装置60为磁力驱动件时,可以不设置输出轴61的部件,利用磁力牵引的方式驱动磁性支架30转动,该磁力驱动件可以是电磁铁或其他永磁材料。磁力驱动件会产生磁力作用,实现力或力矩在磁力驱动件与磁性支架30之间无接触传递,从而可以减小磁性支架30转动的阻力,并且减小其运行过程的噪音。
基于底壳10内位于线圈盘下方的位置一般为空置区域,将驱动装置60设置在线圈盘的磁性支架30在中心位置的正下方,可以有效利用该空置区域,从而提高底壳10内的空间利用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电磁炉的体积。
并且将驱动装置60设置在磁性支架30的下方,也便于驱动装置60为电机时,电机的输出轴61与磁性支架30连接,大大减小了电磁炉内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基于目前线圈组50的引线需要与电路板70连接,一般是从线圈盘的下方引出,然而当线圈组50下方的磁性支架30转动时,会影响该引线的正常安装和使用。为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线圈组50的引线设置在线圈组50的远离磁性支架30一侧,即位于线圈组50的上方。参照图4所示,线圈组50的引线由线圈组50上方引出,由于线圈组50本身位于引线和磁性支架30之间,可以有效避免磁性支架30转动时影响引线的引出。进一步地,基于引线需要向下引至电路板70的位置,并与电路板70连接,因此为避免在引线过程中与磁性支架30接触,可以将该部分的引线设置在磁性支架30的外侧,从而保证了线圈组50稳定的接收电路板70的电流信号和控制信号,使得线圈组50和电磁炉能够正常使用。
其中,引线包括从线圈组50内侧引出的内侧引线51和从线圈组50外侧引出的外侧引线52。内侧引线51和外侧引线52均位于线圈组50的远离磁性支架3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4所示,由于线圈组50是通过漆包线束绕制而成,因此该线圈具有两个引线端,分别是从线圈组50内侧引出的内侧引线51和从线圈组50外侧引出的外侧引线52。目前的引线中,内侧引线51一般直接从线圈组50中心位置引出,同时外侧引线52由线圈组50的外侧引出后,两者并直接延伸至线圈盘下方并与电路板70连接。为了避免这两部分引线受到转动的磁性支架30的影响,本实施例将内侧引线51和外侧引线52均设置在线圈组50的上方。
其中,外侧引线52是直接从线圈组50的外侧引出,而内侧引线51则是从线圈组50的内侧引出后,绕制至线圈组50的上方,并延伸至线圈组50的边缘位置,之后再与外侧引线52同时引出,并与电路板70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线圈组50的引线与磁性支架30分别位于线圈组50的相对两侧,利用线圈组50阻隔引线和磁性支架30,避免引线受到磁性支架30转动的影响。
进一步地,磁性支架30和线圈组50之间设置有绝缘支架40,绝缘支架4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穿出外侧引线52和内侧引线51的引线口41,内侧引线51由线圈盘的远离磁性支架30的一侧引出,朝引线口41延伸并由引线口41穿出;引线口41高于磁性支架30的上表面。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磁条和支架本体31均为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且磁条32和支架本体31一体成型。
其中磁性支架30是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该磁性物质可以是磁性粉末、磁性颗粒、磁性棒和磁性片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磁性物质可以包括铁磁氧化物、亚铁磁氧化物,钕铁硼、钐钴磁体、铝镍钴磁铁和铁铬钴磁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磁性物质的种类和结构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通过注塑成型后,磁性物质可以分散在该磁性支架30(包括磁条32和支架本体31)的内部,由于添加了磁性物质,因此可以达到相同的导磁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塑性物质和磁性物质的比例,以调整最优导磁效果。基于该磁性支架30是通过注塑成型,因此省去了上述磁条32为磁条时,需要进行的磁条组装的步骤,可以大大简化线圈盘的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其制备效率。进一步地,由于该磁性支架30添加了塑性物质,因此可以提高韧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断裂,从而延长了该线圈盘的使用寿命。磁条32和支架本体31一体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磁性支架30的结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支架40固定在底壳10和/或面板20上,位于线圈组50和磁性支架30之间的绝缘支架40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耳,该固定耳可以与底壳10的底壁和/或侧壁连接,或者固定耳可以与面板20连接,亦或者固定耳可以同时与底壳10和面板20连接,从而使得绝缘支架40固定在底壳10内部,并且使得绝缘支架40和磁性支架3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进一步地,线圈组50是设置在绝缘支架40上,绝缘支架40不仅能够为线圈组50在结构上提供安装基础,还可以隔绝线圈组50和磁性支架30,对两者起到绝缘作用,并且防止磁性支架30的转动影响线圈组50。
其中,该距离可以是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3mm,从而避免当绝缘支架40和磁性支架30之间的距离过大时,磁性支架30对线圈组50的导磁效果有所减弱,同时避免两者之间的距离过小时,磁性支架30的转动又会影响绝缘支架40以及线圈组50的正常使用。
该绝缘支架40是通过塑性材料注塑成型,基于一般的塑性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具有绝缘性。当该线圈组50工作时,线圈内部通入电流,且由于磁性支架30内部具有磁性物质,当线圈内部的电流过大且线圈组50和磁性支架30距离过近时,线圈受到磁性物质的影响,电流会击穿线圈外部的漆包层,从而发生漏电的现象,严重影响线圈盘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将该绝缘支架40设置在线圈组50和磁性支架30之间,基于绝缘支架40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对两者起到空间上隔绝的作用,并且基于绝缘支架40的绝缘性,可以减少线圈内部电流和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防止漏电现象发生,保证了线圈盘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
绝缘支架40可以包括位于线圈组50下方的绝缘本体和围设在线圈组50外周的绝缘侧缘(图中未标示),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线圈组50与磁性支架30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为了便于线圈组50的引线引出,可以在绝缘支架40上设置引线口41,引线口41可以具体位于绝缘侧缘上。为了避免引线与磁性支架30接触,可以将引线口41设置的位置高于磁性支架30的上表面,或者避开磁性支架30,从而避免在磁性支架30转动时,位于引线口41位置的引线碰触磁性支架30,保证了引线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引线口41的尺寸,数量以及位于绝缘侧缘上的具体周向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由于引线从引线口41穿出后,还需要向下延伸并与电路板70连接,因此为进一步地防止引线与磁性支架30接触,磁性支架30的直径小于线圈组50的直径,以使线圈组50的引线经由磁性支架30的外侧连接至电路板70。
需要说明的是,磁性支架30的直径小于线圈组50的直径时,磁性支架30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线圈组50的投影区域内,因此两者的边缘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由线圈组50边缘位置引出的引线在向下延伸时,引线向下延伸的位置与磁性支架30之间由于存在上述的距离,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线圈组50与磁性支架30碰触,从而保证引线延伸至电路板70的部分不会受到磁性支架30转动的影响。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磁性支架可转动的设置在线圈组的下方,利用驱动装置带动磁性支架相对于线圈组转动,从而保证磁性支架上的磁性区域和非磁性区域能够均匀分布线圈组以及电磁炉上方的加热锅具上,从而保证磁性支架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具有均匀稳定的导磁效果,使得磁场能够均匀分布在加热锅具上。通过适当减弱对磁场强度较大的中间区域的导磁效果,同时适当增强对磁场强度较大的外侧区域或内侧区域的导磁效果,从而提高加热锅具的加热均匀性,避免产生加热效率低的加热盲区,或者避免出现具体锅体温度较高而发生的粘锅或者糊锅的现象,从而能够有效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同时优化其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盖设在所述底壳(10)上的面板(20)以及设置在底壳(10)内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可转动的磁性支架(30)、线圈组(50)和驱动装置(60);
所述线圈组(50)位于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上方,所述驱动装置(60)与所述磁性支架(30)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磁性支架(30)转动;
所述磁性支架(30)沿自身径向依次包括:内侧区域(33),中间区域(34)和外侧区域(35),所述内侧区域(33)和/或所述外侧区域(35)的磁场强度大于所述中间区域(34)的磁场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域(34)的靠近所述外侧区域(35)的边缘至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中间区域(34)的靠近所述内侧区域(33)的边缘至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例范围为1-1.5;
且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之差与所述线圈组(50)的直径的比例范围为1/9-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支架(30)的直径范围为180-185mm,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60mm,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50)和所述磁性支架(30)之间设置有绝缘支架(40),所述绝缘支架(40)固定在所述底壳(10)和/或所述面板(20)上;
所述磁性支架(30)包括支架本体(31)和多个位于所述支架本体(31)上的磁条(32),多个所述磁条(32)以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32)位于所述内侧区域(33)和所述外侧区域(35)中,所述中间区域(34)为未设置所述磁条(32)的空置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区域(33)和/或所述外侧区域(35)的所述磁条(32)的数量大于所述中间区域(34)的所述磁条(32)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区域(33)和/或所述外侧区域(35)的所述磁条(32)的数量与所述中间区域(34)的所述磁条(32)的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区域(33)和/或所述外侧区域(35)的所有所述磁条(32)的体积之和大于所述中间区域(34)的所有所述磁条(32)的体积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区域(33)和/或所述外侧区域(35)的所有所述磁条(32)的体积之和与所述中间区域(34)的所有所述磁条(32)的体积之和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0)具有输出轴(61),所述驱动装置(60)通过所述输出轴(61)与所述磁性支架(30)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60)设置在所述底壳(10)上,且所述驱动装置(60)位于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中心位置的正下方,所述驱动装置(60)的输出轴(61)位于所述磁性支架(30)的中心轴线上,用于带动所述磁性支架(30)沿自身中心轴线且相对于所述线圈盘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32394.2U CN209310062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电磁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32394.2U CN209310062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电磁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10062U true CN209310062U (zh) | 2019-08-27 |
Family
ID=67677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32394.2U Active CN209310062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电磁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10062U (zh) |
-
2018
- 2018-12-19 CN CN201822132394.2U patent/CN2093100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96528U (zh) | 一种高能效电磁线盘及其电磁感应加热式烹饪器具 | |
CN204181488U (zh) | 电磁加热的电饭煲 | |
CN203057580U (zh) | 一种电磁炉线盘 | |
CN104930561B (zh) | 均匀加热电磁炉 | |
CN209310062U (zh) | 电磁炉 | |
CN209512111U (zh) | 电磁炉 | |
CN201910943U (zh) | 一种加热线圈盘 | |
CN218154354U (zh) | 一种电磁炉用加热管 | |
CN104349522B (zh) | 用于加热炊具的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 |
CN203661332U (zh) | 电磁加热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炉 | |
CN201708969U (zh) | 电磁炉用线盘 | |
CN208769461U (zh) |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09608890U (zh) | 线圈盘和烹饪器具 | |
CN101153720A (zh) | 一种无油烟电磁炉 | |
CN209517549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9402758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6472324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 |
CN101737829B (zh) | 电磁炉用线盘及绕线方法 | |
CN209402760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5664442U (zh) | 电磁炉及线圈盘 | |
CN201259255Y (zh) | 嵌入式逆向疏绕线盘 | |
CN209435474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5729177U (zh) | 食物料理机 | |
CN204795673U (zh) | 一种电磁线盘及厨房烹饪电器 | |
CN203618159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电热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