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99517U -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99517U
CN209299517U CN201920181215.6U CN201920181215U CN209299517U CN 209299517 U CN209299517 U CN 209299517U CN 201920181215 U CN201920181215 U CN 201920181215U CN 209299517 U CN209299517 U CN 209299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il
sounding device
diaphragm
colum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12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嘉玮
杨磊
胡家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M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M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M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M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12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99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99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995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包括壳体、动圈单元以及平面振膜单元;所述壳体中开设有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动圈单元形成第一出声部,所述平面振膜单元形成第二出声部,所述动圈单元和所述平面振膜单元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以使所述第一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二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互补;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供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输出的第二开口。该发声装置,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且其组装便捷、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喇叭一般为动圈式喇叭或者平面振膜喇叭,动圈式喇叭可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声音,其一般低频性能较好,而且其发声频率是固定的,若用户想要高一点的发声频率,则该动圈式喇叭无法满足用户。该平面振膜喇叭的发声频率一般中频比较平坦,高频延伸性好,但其低频性能不好,若用户想要低一点的发声频率,则该平面振膜喇叭无法满足用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声装置,进一步提供一种耳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壳体、动圈单元以及平面振膜单元;
所述壳体中开设有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动圈单元形成第一出声部,所述平面振膜单元形成第二出声部,所述动圈单元和所述平面振膜单元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以使所述第一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二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互补;
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供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输出的第二开口。
优选地,所述动圈单元包括动圈组件以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动圈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处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动圈组件包括T铁、动圈磁铁、音圈以及第一振膜;
所述T铁包括柱芯以及设置在所述柱芯一端且位于所述柱芯外圈的凸缘;
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凸缘上以与所述T铁连接;
所述动圈磁铁套设在所述柱芯外围的;
所述音圈套设在所述柱芯外围且位于所述动圈磁铁和所述柱芯之间;
所述第一振膜设置在所述动圈磁铁远离所述凸缘的一端,且与所述平面振膜单元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柱芯为中空结构,以形成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
所述柱芯的一端设有第一网体;所述第一网体设置在所述柱芯设有所述凸缘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动圈组件还包括华司,所述华司套设在所述柱芯的外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动圈磁铁之间。
优选地,所述平面振膜单元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中的平面振膜磁铁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动圈单元一端的第二振膜。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底部且由所述支架本体底面凹陷形成以供所述平面振膜磁铁安装的安装槽;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侧壁上的缺口;
所述支架本体顶面凹陷形成空腔;所述缺口设置在设有所述空腔的一端,
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通孔;
所述平面振膜磁铁包括分开且并排设置的若干磁铁块;相邻设置的若干磁铁块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通孔连通形成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的出音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二振膜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与所述支架相背一侧的线圈。
优选地,所述平面振膜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振膜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二振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圈和所述第二固定圈之间;
所述第二固定圈与所述第二振膜相背设置的一端设有第二网体;所述第二网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一固定圈的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圈的通孔留设有间隙,以形成出音孔,所述出音孔与第二开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耳机;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声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及其发声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发声装置通过将该动圈单元和该平面振膜单元相对设置在壳体的容置腔中从而使得该由该动圈单元形成的第一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由该平面振膜单元形成的第二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互补,进而得到介于动圈式喇叭振动频率和平面振膜喇叭振动频率之间的振动频率,该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通过该壳体上的第二开口输出,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
该耳机通过将该发声装置转入耳机壳体即可,其具有发声效果好、组装便捷、用户体验感好、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的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固定组件与第二振膜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发声装置发出的声音频率可以介于动圈式喇叭发声频率和平面振膜喇叭发声频率之间,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组装便捷、成本低。
如图1-3所示,该发声装置包括壳体10、动圈单元20、以及平面振膜单元30;该壳体10可用于收容该动圈单元20以及该平面振膜单元30的;该动圈单元20形成第一出声部,其振动频率的低频性能较好,该平面振膜单元30 形成第二出声部,其振动频率的中频比较平坦,高频延伸性好;通过将该动圈单元20和该平面振膜单元30设置在该壳体10中,形成一体结构,两者的振动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可以使得该动圈单元20和该平面振膜单元30的振动频率互补,进而达到提高音质的作用,从而满足用户需求。
该壳体10为筒体,且其可以为中空结构,以便于气流流通;该壳体10 内侧形成容置腔,该动圈单元20和该平面振膜单元30相对设置在该容置腔中,该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111;该壳体10还开设有第二开口12;该第二开口12开设在该壳体10的底部上,其可用于供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输出,该壳体1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缺口13,以便于填胶。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动圈单元20包括动圈组件以及电路板21;该电路板21设置在动圈组件靠近该第一开口11的一端,其与该动圈组件连接,以接入电信号至该动圈组件。该动圈组件可用于接收该电信号,并产声振动,从而形成声音输出。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动圈组件包括T铁22、动圈磁铁23、音圈24、华司25、第一振膜26;T铁22其可接收电信号,并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导磁;该动圈磁铁23其套设在该T铁22上,其可用于产生磁场;该音圈套设在该T铁22上,且位于该T铁22与该动圈磁铁23之间,且可在该T 铁上移动以切割磁感应线。该华司25设置在该动圈磁铁23与该第一振膜26 之间,其可用于导磁,在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以省去。该第一振膜26设置在该动圈磁铁23远离该T铁22的凸缘222的一端,且与该平面振膜单元30相对设置,其由该音圈24带动而产生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T铁21包括柱芯221以及凸缘222,该柱芯221可以为中空结构,其内侧可以用于形成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223,该气流通道223 的一端与该第一开口111连通;该动圈磁铁23套设在该T铁22外围,该音圈 24套设在该柱芯221外围且位于该动圈磁铁23和该柱芯221之间,该华司25 套设在该柱芯221的外围。该凸缘222设置在该柱芯221一端且位于该柱芯 221外圈,其与该电路板21连接,该电路板21设置在该凸缘222上,且该凸缘222的外径与该壳体10的内径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柱芯221的一端设有第一网体27,该第一网体27设置在该柱芯221设有该凸缘222的一端。该第一网体27可以为调音网,其根据孔径的不同而形成多种型号,其与该T铁22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不同型号的第一网体27,以便于用户根据需求调节透气量。该第一网体27的直径与该柱芯221的孔径相适配,以便于盖合该气流通道223。该第一网体27 的材质可以为布料,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网体27的材质不限于布料。
如图3所示,该动圈单元20还包括第一走线槽28,该第一走线槽28设置在该壳体10的缺口13处,与其连通,其可用于接入电线,接入电线后,其可通过注胶固定。该第一走线槽28可以由该动圈单元20各部件的侧壁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3至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平面振膜单元30包括支架31、平面振膜磁铁32、第二振膜33;该支架31,其可用于安装该平面振膜磁铁32和该第二振膜33;该平面振膜磁铁32设置在该支架31中,其可用于形成磁场。该第二振膜33其设置在该支架31远离该动圈单元20一端,其可用于产生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0、设置在该支架本体310 底部的安装槽311、设置在该支架本体310侧壁上的缺口314;该支架本体310 为中空结构,其内侧形成通孔313;该支架本体310的气流通道与该T铁22 上的气流通道223相连通,以便于气体流通。该安装槽311由该支架本体310 底面凹陷形成,其可用于供平面振膜磁铁32安装,该平面振膜磁铁32包括分开且并排设置若干磁铁块,该安装槽311中设有定位所述磁铁块的定位槽 3111;该若干磁铁块之间的间隙与该通孔313连通,以便于形成与该第二开口 12连通的出音通道321,该动圈单元20的第一振膜26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该出音通道321传输至该平面振膜单元30的第二振膜33上,从而便于第一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该第二出声部产声的振动频率互补,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可以通过该第二开口12输出。该动圈单元20与该平面振膜30 之间设有空腔312,该空腔312由该支架本体310顶面凹陷形成,该空腔312 可以用于安装线路板以及调音网。该缺口314设置在该空腔312的一端,其与该壳体10上的缺口13连通,其可用于填充胶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振膜33包括主体部331以及线圈332;该主体部331为平面状,该线圈332设置在该主体部331与该支架31相背的一侧,其可接入电流,当电流从该线圈332通过时,其可在磁场中产生力,进而带动该主体部331振动而产生声音。
如图4及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平面振膜单元30还包括固定组件34;该固定组件34与该支架31连接,其可用于固定第二振膜33,该固定组件34包括第一固定圈341和第二固定圈342,该第一固定圈341和该第二固定圈342与该支架3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该第一固定圈341上可以设置第一固定孔3411,该第二固定圈342上可以设置第二固定孔3421;该支架31 远离该动圈单元20的端面上设有固定销315;安装时,将该第一固定圈341 的第一固定孔3421套入该固定销315,将该第二振膜33装入,再将该第二固定圈342的第二固定孔3421套入该固定销315,从而将该第二振膜33设置在该第一固定圈341和该第二固定圈342之间,以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振膜33与该第一固定圈341的通孔和该第二固定圈342的通孔之间留设有间隙,以便于形成出音孔36;该出音孔36与该出音通道321和该第二开口 12连通,其可以供声音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圈342上还设有第二网体35,该第二网体 35设置在该第二固定圈342与该第二振膜33相背设置的一端,具体地,其设置在第二开口12处,其可以为钢丝网,其可以起到防尘的作用,且其可以供声音输出。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不限于钢丝网。
再如图3所示,该平面振膜单元30还包括第二走线槽37,该第二走线槽 37设置在该壳体10的缺口13处,与其连通,其可用于接入电线,接入电线后,其可通过注胶固定。该第二走线槽37可以由该平面振膜单元30各部件的侧壁凹陷形成。
该耳机,其组装时,只需通过将该该发音装置装入耳机壳体即可,其具有组装容易,人工成本低,音质效果好的优点。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动圈单元(20)以及平面振膜单元(30);
所述壳体(10)中开设有顶部具有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所述动圈单元(20)形成第一出声部,所述平面振膜单元(30)形成第二出声部,所述动圈单元(20)和所述平面振膜单元(30)相对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以使所述第一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二出声部产生的振动频率互补;
所述壳体(10)上还开设有供互补后的振动频率形成的声音输出的第二开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单元(20)包括动圈组件以及电路板(21);所述电路板(21)设置在所述动圈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1)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组件包括T铁(22)、动圈磁铁(23)、音圈(24)以及第一振膜(26);
所述T铁(22)包括柱芯(221)以及设置在所述柱芯(221)一端且位于所述柱芯(221)外圈的凸缘(222);
所述电路板(21)设置在所述凸缘(222)上以与所述T铁(22)连接;
所述动圈磁铁(23)套设在所述柱芯(221)外围;
所述音圈(24)套设在所述柱芯(221)外围且位于所述动圈磁铁(23)和所述柱芯(221)之间;
所述第一振膜(26)设置在所述动圈磁铁(23)远离所述凸缘(222)的一端,且与所述平面振膜单元(30)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芯(221)为中空结构,以形成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223);
所述柱芯(221)的一端设有第一网体(27);所述第一网体(27)设置在所述柱芯(221)设有所述凸缘(222)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组件还包括华司(25),所述华司(25)套设在所述柱芯(221)的外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膜(26)与所述动圈磁铁(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振膜单元(30)包括支架(31)、设置在所述支架(31)中的平面振膜磁铁(32)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31)远离所述动圈单元(20)一端的第二振膜(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0)、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310)底部且由所述支架本体(310)底面凹陷形成以供所述平面振膜磁铁(32)安装的安装槽(311)、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310)侧壁上的缺口(314);
所述支架本体(310)顶面凹陷形成空腔(312);所述缺口(314)设置在设有所述空腔(312)的一端,
所述支架本体(3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槽(311)连通的通孔(313);
所述平面振膜磁铁(32)包括分开且并排设置的若干磁铁块;相邻设置的若干磁铁块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通孔(313)连通形成与所述第二开口(12)连通的出音通道(3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33)包括主体部(331)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331)上与所述支架(31)相背一侧的线圈(33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振膜单元(30)还包括与所述支架(3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振膜(33)的固定组件(34);所述固定组件(34)包括与所述支架(3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圈(341)和第二固定圈(342);所述第二振膜(33)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圈(341)和所述第二固定圈(342)之间;
所述第二固定圈(342)与所述第二振膜(33)相背设置的一端设有第二网体(35);所述第二网体(35)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2)处;
所述第二振膜(33)与所述第一固定圈(341)的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圈(342)的通孔留设有间隙,以形成出音孔(36),所述出音孔(36)与第二开口(12)连通。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
CN201920181215.6U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Active CN209299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1215.6U CN209299517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1215.6U CN209299517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99517U true CN209299517U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42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1215.6U Active CN209299517U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995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5424A (zh) * 2019-12-27 2020-07-1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5424A (zh) * 2019-12-27 2020-07-1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111405424B (zh) * 2019-12-27 2021-07-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25743U (zh) 单磁双音路同轴扬声器
CN204578771U (zh) 扬声器
CN208581337U (zh) 一种耳机
CN209787400U (zh) 组合式耳机喇叭及耳机
CN108600896A (zh) 扬声器及耳机
CN102946577A (zh) 液晶电视低音增强系统
CN209299517U (zh) 一种耳机及其发声装置
CN205283805U (zh) 扬声器模组
CN213462312U (zh) 发声装置模组
CN208754498U (zh) 扬声器及耳机
KR19990038020A (ko) 스피커 장치
CN208291048U (zh) 一种具有扬声器的座椅头枕
CN110278516A (zh) 多路输入驱动的扬声器
CN216291424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205912225U (zh) 多发声单元耳机
WO2022048690A1 (zh) 一种多音盆的扬声器
CN204733318U (zh) 头戴式折叠耳机
CN209693026U (zh) 智能语音音箱
CN209120466U (zh) 一种骨传导振子
CN208241842U (zh) 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202889602U (zh) 液晶电视低音增强系统
CN206164789U (zh) 耳机
CN206559635U (zh) 一种同点同轴喇叭
CN212785843U (zh) 发声装置模组
CN204578766U (zh) 扬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