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84722U -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84722U
CN209284722U CN201821234975.0U CN201821234975U CN209284722U CN 209284722 U CN209284722 U CN 209284722U CN 201821234975 U CN201821234975 U CN 201821234975U CN 209284722 U CN209284722 U CN 209284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upport
support device
support 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349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挺
王咏梅
叶新林
周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 Western LLC
Original Assignee
Sino Western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 Western LLC filed Critical Sino Western LLC
Priority to CN2018212349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84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84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84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该支撑装置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与婴儿背带配合使用,其中:支撑装置用于提供地面支撑;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婴儿背带包括座椅;或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座椅架;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座椅或座椅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和/或,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架的接地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凸起部、第二连接部包括凹槽部;凸起部深入凹槽部内、且能在凹槽部内相对转动。该实施方式能够减少站立抱婴儿时用户的负载,降低用户的身体不适或劳累,且结构简单、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背景技术
婴儿背带在市场上被广泛使用,如软质背带、具有座椅的硬质背带,这类产品在不断提高给用户的腰部支持,以缓解用户的负担。但是,用户仍然承担着婴儿的所有重量,有时负重可能会导致用户极大的不适和劳累,特别是如果婴儿体重过重或需要长时间抱婴儿。
婴儿在长到18个月后变得沉重压手,现在大多数婴儿18个月时已经重量超过30磅。目前市场上的许多软婴儿背带确实指定了重达40 磅或以上的重量支撑。但是,长时间承载30磅以上负载可能会带来许多身体的不适。尽管不少软质背带通过不断改进设计来帮助优化承载在整个身体的重量分配,例如增强的腰部支撑,但承载重负荷仍然是很劳累的。
然而,抱婴儿有许多好处,例如但不限于加强亲子互动,培养心理健康,增强宝宝心理安全感。比如以下是一些非常建议抱婴儿的场景:
在主题公园排队等候,特别是当宝宝疲倦或困倦、但不允许带婴儿车时;
在拥挤的公交车站或地铁里上,如果婴儿车不可用或不方便,抱婴儿更安全。即使在婴儿车可以使用的情况下,近距离的保护宝宝也是首选;
在博物馆参观展览时,许多展品是按成人的观看高度设计的。让孩子和大人的眼睛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易于亲子沟通;
宝宝疲倦和困倦时许多都需要抱着,而且需要一定长的时间,尤其有些可能更喜欢站立抱。
有鉴于此,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由于婴儿重量主要由用户承担而导致用户身体不适或劳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能够减少站立抱婴儿时用户的负载,降低用户的身体不适或劳累,且结构简单、便于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婴儿背带配合使用,其中:
支撑装置用于提供地面支撑;
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婴儿背带包括座椅;或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座椅架;
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座椅或座椅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和/或,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架的接地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包括凸起部、第二连接部包括凹槽部;凸起部深入凹槽部内、且能在凹槽部内相对转动。
可选地,凸起部为球形凸起,凹槽部为球形凹槽。
可选地,凸起部和/或凹槽部为弹性连接部,使得凸起部与凹槽部能够通过形变断开连接。
可选地,凸起部包括铁磁材料,凹槽部包括磁铁,凸起部与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
可选地,凹槽部包括:顶板、环形磁铁、弧形覆盖板和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环形磁铁设置在空腔结构内;弧形覆盖板设置在环形磁铁的下方中心,其外环与环形磁铁的内环抵接。
可选地,凹槽部还包括:减震部,设置在环形磁铁周围。
可选地,环形磁铁的下表面轮廓与底板的上表面轮廓匹配。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限位部,设置在凸起部与支撑架之间,用于调整支撑架的枢转范围。
可选地,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腰带,用于将座椅架固定在佩戴婴儿背带的用户身上。
可选地,座椅架包括用于承载婴儿的座位部和与座位部连接、用于支承座位部的支撑部。
可选地,座位部包括由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和设置在该平面上的衬垫;支撑部包括由第二管段形成的平面。
可选地,支撑部紧贴佩戴婴儿背带的用户,座位部与支撑部具有一定夹角、且沿着背对用户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支撑部与座位部通过铰链连接。
可选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
可选地,支撑架上设置有控制部,用于调整支撑架的延伸长度。
可选地,支撑架的接地端具有多爪地脚。
可选地,支撑架的接地端设置有防滑部。
可选地,支撑架的接地端具有可以相对支撑架滚动的滚动部。
可选地,支撑架为独脚架。
可选地,支撑架与座椅或者座椅架之间具有松散连接件,使得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者座椅架断开连接时,支撑架与婴儿背带保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婴儿抱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抱兜,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支撑装置,以及婴儿背带;
婴儿背带为硬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以及设置在腰带上的座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或者,
婴儿背带为软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包裹护片形成用于承载婴儿的软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座椅架,座椅架设置在软椅的下方,用于支承软椅。
可选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硬质背带的座椅由座椅架实现,硬质背带还包括:座椅口袋,设置在座椅架的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空腔处,用于容纳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
可选地,硬质背带还包括: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座椅口袋的上端与包裹护片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座椅口袋的上端与包裹护片的下端通过拉链和/或卡扣连接。
可选地,座椅口袋上设置有通孔,以暴露座位部中用于与支撑架连接的部位。
可选地,硬质背带还包括:与硬质背带的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
婴儿背带还包括:开口调节部,开口调节部的一端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设置在座椅或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开口调节部的一端或另一端的位置调整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可选地,开口调节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通过魔术贴或纽扣设置在座椅或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开口调节部的另一端相对座椅或软椅的位置调整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1a是硬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的硬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2a是软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的软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3a至图3d是硬质背带的使用状态和用户受力方向示意图,图 3e至图3h是图3a至图3d中的硬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还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4a、4b是软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c、4d是图4a、 4b中的软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座椅架的示意图,其中,图6a是座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b、6c是可折叠座椅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架凸起部与座椅或座椅架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凹槽部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凹槽部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图9a中凹槽部中的环形磁铁具有矩形横截面,图9b中凹槽部中的环形磁铁的横截面轮廓与凹槽部底板的横截面轮廓匹配;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凸起部与凹槽部连接形成的支撑杆操作状态的倾斜角度示意图,其中,图10a中的倾斜角度最小,图 10b中的倾斜角度次之,图10c中的倾斜角度最大;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多爪地脚的示意图,其中,图11a 为三爪地脚,图11b为四爪地脚,图11c为具有滚动部的三爪地脚,图 11d为具有滚动部的四爪地脚;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用于连接支撑架下端凸起部与接地端凹槽部的连接示意图;其中,图12a中凸起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形成的支撑杆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最小,图12b中的倾斜角度最大,图12a、 12b中凸起部上不具有限位部;图12c中凸起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形成的支撑杆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最小,图12d中的倾斜角度最大,图12c、 12d中凸起部上具有限位部;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3a为支撑架与座椅架和支撑腰带的连接示意图,图13b为座椅架与软质背带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c为座椅架通过腰带与软质背带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婴儿背带的示意图;其中,图14a 是硬质背带的示意图,图14b是图14a中座椅和腰带部分的后视图,图 14c是图14a中座椅和腰带部分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开口调节部的示意图,其中,图15a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最大,图15b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最小;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开口调节部的示意图,其中,图16a至图16d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逐渐增大;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婴儿抱兜的使用效果的示意图,其中,图17a为用户直接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图17b为婴儿采用硬质背带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图17c为用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婴儿抱兜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婴儿背带配合使用,其中,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婴儿背带,支撑装置的上端固定或可拆卸地设置在婴儿背带的下方,支撑装置的下端向下延伸,提供地面支撑。
通过在婴儿背带的下方设置支撑装置,能够减少站立抱婴儿时用户的负载,降低用户的身体不适或劳累,且结构简单、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中,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婴儿背带可以是有座椅的硬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以及设置在腰带上的座椅;也可以是无座椅的软质背带,包括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包裹护片是指用于包裹婴儿的片状结构,例如用棉或透气的织物材料制作的片状包裹片,包裹护片可以构成让婴儿安全坐着的空间),包裹护片形成用于承载婴儿的软椅。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婴儿背带包括座椅;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的下端固定或可拆卸地连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1a是硬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的硬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a中,500代表有座椅的硬质背带。用户戴上肩带32A,将腰带6环绕在腰上,婴儿面向外(如无特别说明,此处及本实用新型其他位置提及的向外是指背对用户的方向)坐在从腰带6前方延伸出的座椅503上,并被位于座椅503和肩带32A之间的包裹护片504抱住。从图1a中可以看出,婴儿的重量全部由用户承担。图1b中,用户2穿戴有座椅的硬质背带200,将婴儿1抱在前部的座椅3上,由位于座椅3下方的支撑装置114’支撑。从图1b中可以看出,婴儿的绝大部分重量由支撑装置承担。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3a至图3d是有座椅的硬质背带的使用状态和用户受力方向示意图,图3e至图3h是图3a至图3d中的硬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图3a和图3e中的硬质背带有包裹护片、婴儿面向外,图 3b和图3f中的硬质背带有包裹护片、婴儿面向内(如无特别说明,此处及本实用新型其他位置提及的向内是指朝向用户的方向),图3c和图3g中的硬质背带无包裹护片、婴儿面向外,图3d和图3h中的硬质背带无包裹护片、婴儿面向内。图中的箭头方向代表由婴儿重量产生的对用户的压力方向,也即用户的受力方向。从图3a至图3d可以看出,在任何情况下,用户都全权支撑婴儿体重,即使采用宽腰带和增强型腰部支撑的设计,用户也需要调整站立的姿势来平衡婴儿在自己身体上的重量,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可能会感到疲劳酸痛。从图3e至图3h 可以看出,支撑装置安装在硬质背带下面,承担了主要支撑婴儿重量的角色。婴儿的体重主要由支撑装置支撑,而不是用户。大人仍然抱着婴儿,给予保护,但不费力,不需要支撑婴儿的重量,所以对用户的压力大大缓解。如此,能够大大减少站立抱婴儿时用户的负载,降低用户的身体不适或劳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婴儿背带上的座椅架;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架固定或可拆卸地连接。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2a是无座椅的软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的软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a中,300代表无座椅的软质背带。用户戴上肩带32A,将腰带环绕在腰上。婴儿面被放置在用户的前面,被腰带和肩带32A之间的包裹护片304包住。包裹护片304的下部形成婴儿坐着的软椅303。从图2a中可以看出,婴儿的重量全部由用户承担。图2b中,用户穿戴无座椅的软质背带300,将婴儿抱在前部,婴儿被包裹护片包裹,面朝外,图中6代表软质背带中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支撑装置100包括支撑架14、座椅架3和支撑腰带6B,支撑腰带6B穿过座椅架3紧紧围绕用户腰部使得座椅架紧贴用户腹部。从图2b中可以看出,婴儿的重量主要由支撑装置承担。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还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其中,图4a、4b是无座椅的软质背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c、4d 是图4a、4b中的软质背带与支撑装置配合使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 4a、4c中婴儿面向外被包裹护片包围,图4b、4d中婴儿向内被包裹护片包围。从图4a和4b可以看出,用户提供婴儿所有的重量支持,尽管不少产品采用宽腰带和增强的腰部支撑设计,用户总是扭曲脊柱以平衡婴儿在自己身体上的重量,尤其是如果在一段较长时间站立抱婴儿之后,常常会感到劳累。从图4c、4d中可以看出,婴儿的重量主要由支撑装置承担。大人仍然抱着婴儿,给予保护,但不费力,不需要支撑婴儿的重量,所以对用户的压力大大缓解。如此,能够大大减少站立抱婴儿时用户的负载,降低用户的身体不适或劳累。
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座椅架可以通过卡扣、螺旋扣或磁性连接。
可选地,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座椅或座椅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和/或,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架的接地端(接地端是指接触地面的一端,接地端位于支撑架的下端的下方) 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凸起部、第二连接部包括凹槽部;凸起部深入凹槽部内、且能在凹槽部内相对转动。
通过凸起部和凹槽部连接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座椅架、且凸起部能在凹槽部内相对转动,使得支撑架与座椅或座椅架之间的连接可以支持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平稳操作。例如,该连接方式可以支持支撑架垂直于座椅或座椅架、且和地面直立(也即中点位置),或可以支持支撑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倾斜,也即,允许座椅或座椅架在中点位置周围的一定范围内舒适地前后左右移动。
通过凸起部和凹槽部连接支撑架的下端与接地端、且凸起部能在凹槽部内相对转动,该连接方式可以支持支撑架的接地端垂直于支撑架,或可以支持支撑架的接地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支撑架倾斜,也即,允许支撑架的接地端在相对支撑架的一定范围内舒适地前后左右转动。通过采用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支撑架的接地端可以平稳地适用于不同的地面轮廓,增强支撑架对座椅或座椅架的支撑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为球形凸起,凹槽部为球形凹槽。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将凸起部设置为椭圆形凸起、凹槽部设置为椭圆形凹槽,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凸起部和凹槽部的轮廓设置为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可以为弹性连接部,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能够通过形变断开连接。例如,第一连接部的凸起部为硬性凸起,第二连接部的凹槽部为弹性套筒,弹性套筒套接在硬性凸起上,通过强力可以将硬性凸起从弹性套筒中拽出,拽出过程中弹性套筒发生形变。
可选地,凸起部包括铁材料,凹槽部包括磁铁,凸起部与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凸起部和凹槽部的器件选择需要满足使凸起部与凹槽部之间有足够的磁耦合力,以使得凸起部能够在操作范围内稳定的连接至座椅或座椅架,并且在需要时能用一定的力从凹槽部脱离。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架凸起部与座椅或座椅架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的示意图。其中60是位于座椅或座椅架下方的凹槽部。支撑架14的上端设置有球形的凸起部15。凸起部15的轮廓与凹槽部60的凹槽轮廓匹配。
凹槽部可以包括:顶板、环形磁铁、弧形覆盖板和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环形磁铁设置在空腔结构内;铁磁材料的弧形覆盖板设置在环形磁铁的下方中心,其外环与环形磁铁的内环抵接。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凹槽部的示意图。顶板61通常是平的并且牢固地附接到座椅或座椅架的下方。在顶板61之下是环形磁体62,其内环边缘表面被铁磁材料的弧形覆盖板63覆盖。铁磁材料弧形环形覆盖板63位于环行磁铁的下方中心以优化凹槽部和凸起部之间的磁力。由非铁磁材料制成的底板66封闭凹槽部,使得凹槽部的中心底部轮廓形成凹部(例如球形)轮廓,其最佳地与支撑架上端的球形凸起部连接。
凹槽部还可以包括:减震部,设置在环形磁铁周围。继续以图8 所示的凹槽部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软材料制成并且具有盘形状的减震部65可以安装在凹槽部的中心处,作为凹槽部的底板66的中心件。减震部65的缓冲特性,减少了凹槽部与凸起部之间的冲击。减震部65与底板66一起,构成了能最优耦合支撑架顶部的形状。
可选地,环形磁铁的下表面轮廓与底板的上表面轮廓匹配,其轮廓形状可以根据使用应用场景的不同而设置为圆形、矩形、三角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凹槽部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图9a中凹槽部中的环形磁铁具有矩形横截面,图9b中凹槽部中的环形磁铁的横截面轮廓与凹槽部底板的横截面轮廓匹配。图9中,63代表铁磁材料弧形盖片,65代表减震部。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用于连接支撑架下端凸起部与接地端凹槽部的连接示意图;其中,图12a中凸起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形成的支撑杆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最小,图12b中的倾斜角度最大,图12a、 12b中凸起部上不具有限位部;图12c中凸起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形成的支撑杆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最小,图12d中的倾斜角度最大,图12c、 12d中凸起部上具有限位部。图12中,支撑架的接地端设置有脚部件 195,凸起部被设置于支撑架14的下端与脚部件195之间,该连接类似于上述用于连接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座椅架的连接方式,但是上下颠倒。支撑架14的下端141采用凸形造型,形成凸起部,例如球形。它位于具有顶盖198的脚部件195的枢轴罩内。在脚部件195内,采用凹形互补轮廓形成凹槽部,例如选用底部球形的凸起部和脚部件球形凹槽部之间的完美连接。为了进一步增强连接的稳定性,这里也可以使用例如上述用于连接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座椅架的磁耦合连接。顶盖198使得支撑架14能够在脚部件内从图12a中的直立位置枢转到图12b中所示的倾斜位置。最大工作角度145A由顶盖198的边缘与支撑架底部之间允许的枢转范围确定。支撑架接地端的这种枢轴结构有助于支撑架在不同的地面状况上提高稳定性,例如坡度较大的地面状况。
第一连接部还可以包括:限位部,设置在凸起部与支撑架之间,用于调整支撑架的枢转范围。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架凸起部与座椅或座椅架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的示意图。其中60是位于座椅或座椅架下方的凹槽部。支撑架14的上端设置有球形的凸起部15,在凸起部15与支撑架14之间是限位部17。通过在支撑架与座椅或座椅架的磁耦合连接中设置限位部,能够调整支撑架相对座椅或座椅架的枢转范围。限位部 17由非铁磁材料制成。其距离支撑架上端的凸起部15的距离决定了可以支撑磁耦合的角度范围,这点细节将在图10中进一步详细解释。图 10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凸起部与凹槽部连接形成的支撑杆操作状态的倾斜角度示意图,其中,图10a中的倾斜角度最小,图10b中的倾斜角度次之,图10c中的倾斜角度最大。如图10a、10b和10c所示,凸起部15和凹槽部60的连接表面采用全匹配造型,表面光滑弧形凹凸轮廓互补,例如采用球形和球形凹槽,使得耦合连接紧密,能够平稳地支撑耦合在一定角度范围的操作。假定凹槽部60处于水平方向,支撑架14可以从直线向上(图10a)耦合连接,也可以牢固地连接到倾斜位置(图10b)。允许的最大倾斜操作角度66A可以通过设计限位部17到凸起部15的顶部中心点的距离来限制。当支撑架从图10a 的直线位置向侧边旋转,转过图10b所示位置,继续旋转,到达图10c 中显示为66A的角度时,限位部17碰到凹槽部60的表面。进一步的旋转将使支撑架与凹槽部的耦合表面相距一定距离,减小耦合力,从而使连接脱离。选择限位部17的形状是限制支撑架的工作角度范围的许多方式之一。
以图12为例,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操作角度范围,可以增加限位部 199以限制枢转范围,例如图12c所示,其中在支撑架的下端周围增加了环形元件作为限位部199。当支撑架处于直立方向时,限位部199与顶盖198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支撑杆能倾斜的最大操作角度145B。
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腰带,用于将座椅架固定在佩戴婴儿背带的用户身上。支撑腰带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性设计,只要能够将座椅架固定在佩戴婴儿背带的用户身上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支撑腰带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在图2b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支撑腰带6B穿过座椅架3紧紧围绕用户腰部使得座椅架紧贴用户腹部。
座椅架可以包括用于承载婴儿的座位部和与座位部连接、用于支承座位部的支撑部。座椅架结构和形状的设计可以结合人体工程学的精髓和使用舒适的需求,例如,支持婴儿双腿向两侧伸展的坐姿,可以让髋关节发育良好。
座椅架可以采用平板装的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管状材料制作。可选地,座位部包括由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和设置在该平面上的衬垫;支撑部包括由第二管段形成的平面。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的轮廓和衬垫的形状可以根据婴儿底部的轮廓进行设计,例如与婴儿的底部轮廓相匹配,从而有助于宝宝长些时间舒适地坐着。支撑部用于支撑座位部,以便于婴儿舒适地坐着。可选地,支撑部紧贴佩戴婴儿背带的用户,座位部与支撑部具有一定夹角(例如100°、90°)、且沿着背对用户的方向延伸。座椅椅面和/或衬垫(统一简称垫板)可以固定地安装在在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上,例如可以通过螺钉、焊接、粘合剂等方式将垫板固定在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上,如图6a和6b中所示。垫板也可以是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上可以拆卸的附加件。用诸如魔术贴的材料可以将附加的衬垫粘在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上。对于不同的坐姿模式,可以调整坐垫的位置和方向,提高舒适度。例如,面向内和面向外的坐姿模式可能更喜欢不同的坐垫以达到最佳舒适度。
座椅架可以设置成可折叠的结构。例如座位部或者支撑可以折叠,或者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可以折叠。可选地,支撑部与座位部通过铰链连接。铰链可以设置固定和锁定两个不同的模式,以便调整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折叠角度。通过可折叠结构,能够提高支撑装置的便携性,且结构简单。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座椅架的示意图,其中,图6a是座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b、6c是可折叠座椅架的示意图。图6a中,第一管段56形成了坐的平面,这个表面上安装有衬垫51;第二管段 57形成支撑的平面。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一体成型,不可折叠。图6a中的52代表用于与支撑架连接的座椅架上的凹槽部。图6b中,座位部包括由第一管段56形成的平面和设置在该平面上的衬垫;支撑部包括由第二管段57形成的平面,第一管段56和第二管段57之间通过铰链55连接。当需要收起座椅架时,可以以铰链55为中心,将座位部和支撑部折叠起来。图6c中示出了折叠之后的座椅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3a为支撑架与座椅架和支撑腰带的连接示意图,图13b为座椅架与软质背带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c为座椅架通过腰带与软质背带的连接示意图。目前市场上的软质无座椅婴儿背带在普遍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可以作为这种软质背带的辅助配件。支撑架114的上端连接到座椅架103,支撑腰带106A和106B将座椅架与用户牢固连接在一起。图中未显示其他安全机构,如腰带扣、长度调节扣、安全带等。支撑部103V为紧靠着用户的腹部的垂直平面,确保座位部103H 在操作期间不翻转。图13b显示支撑部103V和软质无座位婴儿背带的前包裹护片303和用户的腰带306之间的相对位置。前包裹护片303 下部呈袋形(软椅)使宝宝能坐在里面,这个软椅坐在座椅架103上面。连接机制比如尼龙搭扣之类的附加件可放置在软椅的底部和水平表座位部103H之间,以加强软椅和座椅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如图 13c所示,座椅架的支撑部紧贴在用户的腹部,紧靠在软婴儿背带的腰带上面。座椅架两侧的支撑腰带106A和106B将座椅架固定在用户的腰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进一步地,支撑架上可以设置有控制部,用于调整支撑架的延伸长度。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处于扩展模式的支撑架214的示意图。支撑架214的主体杆由多节组成,以实现伸缩功能。该长度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案例如弹簧加载按钮控制器216(即控制部)进行调节。支撑架214上端的凸起部215具有凸起形状和轮廓,例如球形,以使得支撑架214能够牢固地接附到座椅或座椅架上。
在图10a示出的实施例中,限位部17的下方是长度可调节段16,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高度差异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机构来实现长度的调节,例如弹簧加载的按钮。在可调长度段16的末端,可以增加一个安全部件13,以确保锁定可调长度段16中配置的调节长度,在操作期间能安全稳固。支撑架14的主体的其余部分可以由通过连接段18连接的较短长度的多段杆构成。支撑架最底部接触地面的一端有杆底部件19(脚件),为了良好稳定的地面支撑,使用非滑材料,例如橡胶。这个杆底部件也可以采用更复杂的轮廓提升操作的稳定性。
支撑架的接地端可以具有多爪地脚,例如2爪、3爪、4爪或更多爪,以增强支撑架使用时的操作稳定性。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多爪地脚的示意图,其中,图11a为三爪地脚,图11b为四爪地脚,图11c为具有滚动部的三爪地脚,图11d为具有滚动部的四爪地脚。几个脚爪192在连接插座191处连接,再从连接插座191顶部连接到支撑架的下端。图11c和图11d示出了可以在脚爪192下方增加轮子193,以在操作期间支持移动。
支撑架的接地端还可以设置有防滑部,例如在支撑架的接地端采用诸如橡胶的防滑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的接地端具有可以相对支撑架滚动的滚动部,以便在操作期间移动支撑架。滚动部可以是轮子,也可以是滚动轴或者滚筒等结构。在图11c和图11d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撑架的接地端设置有脚爪192,在脚爪192下方设置有轮子193,以在操作期间支持移动。
支撑架可以为独脚架,从而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将支撑架从折叠延伸到全长,这个展开支撑架的操作通常可以单手实现。支撑架也可以为多具有多个支撑脚的框架,只要其能够支撑婴儿背带即可。
支撑架与座椅或者座椅架之间还可以具有松散连接件,使得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或者座椅架断开连接时,支撑架与婴儿背带保持连接。例如,支撑架与婴儿背带之间设置一个额外的带扣的绳子,使得如果支撑架从座椅或座椅架脱落,用户通过松散连接件即可拿到支撑架,而无需将其从地面捡起。在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撑架214的上端设置松散连接件219,用于与婴儿背带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婴儿抱兜,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支撑装置,以及婴儿背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婴儿背带为硬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以及设置在腰带上的座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上端与座椅的下端固定或可拆卸地连接。这种婴儿背带的使用状态可以参见图3c和图3d,对应的婴儿抱兜的使用状态可以参见图3g和图3h。通过在婴儿背带的下方设置支撑装置,能够使支撑装置承载婴儿的大部分重量,减轻用户的负担。
硬质背带还可以包括: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均衡用户的负荷。硬质背带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以便给婴儿提供舒适的坐着的空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婴儿背带为软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包裹护片形成用于承载婴儿的软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座椅架,座椅架设置在软椅的下方,用于支承软椅。设置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可以均衡用户的负荷。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座椅之间设置包裹护片,可以给婴儿提供舒适的坐着的空间。
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硬质背带的座椅由座椅架实现,硬质背带还可以包括:座椅口袋,设置在座椅架的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空腔处,用于容纳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硬质背带还可以包括:与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座椅口袋的上端与包裹护片的下端可以固定或者可拆卸地连接。如图14a 所示,腰带206上设置有座椅口袋212,从图14b可以看出,座椅口袋 212位于座椅204与腰带206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座椅口袋的上端与包裹护片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拿取座椅。座椅口袋的上端可以与包裹护片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拉链和/或卡扣连接。如图14a所示,包裹护片203可拆卸,通过拉链226和卡扣227连接至包裹护片203的下端。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中婴儿背带的示意图;其中,图14a是硬质背带的示意图,图14b是图14a中座椅和腰带部分的后视图,图14c是图14a中座椅和腰带部分的侧视图。如图14 所示,硬质背带200包括:腰带206、座椅204(由座椅架构成,图中未示出座椅架。座椅架的结构参见本实用新型前述内容)、左右肩带 32A和包裹护片203。座椅204位于腰带的前部与包裹护片203之间。
座椅口袋上还可以设置有通孔,以暴露座椅下方的用于与支撑装置连接的部位。如图14a所示,座椅口袋212上设置通孔213。
不管是软质背带还是硬质背带,其还可以包括以下部件:
1、腰带和/或肩带上包括:锁紧扣和调节带,通过调节调节带穿过锁紧扣的长度调整腰带与用户腰部和/或肩带与用户肩部的松紧。以软质背带为例,如图14a所示,肩带上设置有锁紧扣和调节带209。用户戴上肩带32A并调整调节带209以使肩带达到最舒适的长度。图14b 是图14a中座椅和腰带部分的后视图。如图14b所示,从腰带206的前部沿横向方向向前伸出座椅204,腰带上设置有锁紧扣29和调节带 206A,调节调节带206A的长度并锁紧锁紧扣29,可以保证腰带206 紧贴用户,进而使软椅204紧贴用户。
2、左右肩带之间设置有胸带和/或扣肩背带,以防止左右肩带从用户肩膀脱落。需要说明的是,胸带是指设置在用户胸前的左右肩带之间的带子(通常宝宝背在背后时采用胸带),扣肩背带是指设置在用户背后的左右肩带之间的带子(通常宝宝抱在胸前时,采用扣肩背带)。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而且通常仅设置一个,也可以两个都设置。
3、开口调节部,开口调节部的一端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设置在座椅或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开口调节部的一端或另一端的位置调整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实际应用过程中,开口调节部可以为一个软质的布片,将布片的一端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设置在座椅或软椅上,布片与包裹护片和座椅或软椅之间形成供婴儿伸出腿部的腿部空间。通过调节布片与包裹护片连接的一端、或调节布片与座椅或软椅连接的另一端的连接位置,即可调整腿部空间的大小。开口调节部的两端可以都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以将其中一端固定连接至对应位置,另一端设置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开口调节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通过魔术贴或纽扣设置在座椅或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开口调节部的另一端相对座椅或软椅的位置调整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开口调节部的示意图。如图 15a和15b所示,开口调节部25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包裹护片上,另一端沿包裹护片向下延伸后连接到座椅或软椅的侧边。开口调节部250 的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座椅或软椅的侧边上对应位置设置有与魔术贴配合使用的连接件258,通过调整魔术贴在座椅或软椅的侧边上的粘贴位置,可以连续调整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图15a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最大,图15b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最小。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开口调节部的示意图。从包裹护片203的左右边缘,添加软片250作为开口调节部。开口调节部可以在包裹护片的左右侧两侧都添加。软片250从包裹护片中间部位的肩带下端连接位置253向下延伸。在软片250的末端有个连接件 251,例如按钮。围绕座椅或软椅的边缘,按照不同的开口位置添加配对连接件,图中由圆圈表示。软片250的下方活动端可以固定在不同位置,即图中任意一个圆圈对应的位置上,以实现不同腿部空间的开口尺寸。图16a至图16d中座椅或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逐渐增大。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婴儿抱兜的使用效果的示意图,其中,图17a为用户直接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图17b为婴儿采用有座椅的硬质背带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图17c为用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婴儿抱兜抱婴儿的脊柱示意图。从图17a可以看出,用户在抱婴儿时通常需要扭转他或她的脊柱来平衡婴儿的重量。图17b显示使用带座椅(图中6代表座椅位置对应的腰带)的硬质背带时有了良好的腰部支持,用户的脊柱可以扭转得更少。但是,为了平衡婴儿的体重,通常用户必须保持扭曲的姿势。图17c示出了当支撑装置与婴儿背带配合使用时,婴儿的大部分重量由支撑装置14支撑,因此用户可以挺直脊柱,因此大大减少了压力和劳累。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支撑装置,与婴儿背带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提供地面支撑;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婴儿背带包括座椅;或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座椅架;
所述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座椅或所述座椅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和/或,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支撑架的接地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包括凸起部、第二连接部包括凹槽部;所述凸起部深入所述凹槽部内、且能在所述凹槽部内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球形凸起,所述凹槽部为球形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和/或所述凹槽部为弹性连接部,使得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能够通过形变断开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铁磁材料,所述凹槽部包括磁铁,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通过磁耦合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部包括:顶板、环形磁铁、弧形覆盖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环形磁铁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弧形覆盖板设置在所述环形磁铁的下方中心,其外环与所述环形磁铁的内环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部还包括:减震部,设置在所述环形磁铁周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磁铁的下表面轮廓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轮廓匹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还包括: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用于调整所述支撑架的枢转范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腰带,用于将所述座椅架固定在佩戴所述婴儿背带的用户身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架包括用于承载婴儿的座位部和与所述座位部连接、用于支承所述座位部的支撑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部包括由第一管段形成的平面和设置在该平面上的衬垫;所述支撑部包括由第二管段形成的平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紧贴佩戴所述婴儿背带的用户,所述座位部与所述支撑部具有一定夹角、且沿着背对所述用户的方向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座位部通过铰链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控制部,用于调整所述支撑架的延伸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接地端具有多爪地脚。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接地端设置有防滑部。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接地端具有可以相对所述支撑架滚动的滚动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独脚架。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座椅或者所述座椅架之间具有松散连接件,使得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座椅或者所述座椅架断开连接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婴儿背带保持连接。
21.一种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以及婴儿背带;
所述婴儿背带为硬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以及设置在所述腰带上的座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或者,
所述婴儿背带为软质背带,包括:围绕用户腰部的腰带、与所述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所述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所述包裹护片形成用于承载婴儿的软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座椅架,所述座椅架设置在所述软椅的下方,用于支承所述软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为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所述硬质背带的座椅由所述座椅架实现,所述硬质背带还包括:座椅口袋,设置在所述座椅架的座位部和支撑部之间的空腔处,用于容纳所述可折叠支架或者可伸缩支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背带还包括:与所述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所述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所述座椅口袋的上端与所述包裹护片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口袋的上端与所述包裹护片的下端通过拉链和/或卡扣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口袋上设置有通孔,以暴露所述座位部中用于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部位。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背带还包括:与所述硬质背带的腰带连接且环绕用户肩膀的左肩带和右肩带、以及设置在左右肩带的前端与所述腰带之间的包裹护片;
所述婴儿背带还包括:开口调节部,所述开口调节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包裹护片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座椅或所述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所述开口调节部的一端或另一端的位置调整所述座椅或所述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婴儿抱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调节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包裹护片上,另一端通过魔术贴或纽扣设置在所述座椅或所述软椅的侧边,通过调节所述开口调节部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座椅或所述软椅的位置调整所述座椅或所述软椅的腿部空间的开口大小。
CN201821234975.0U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Active CN209284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34975.0U CN209284722U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34975.0U CN209284722U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84722U true CN209284722U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5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34975.0U Active CN209284722U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847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9450A (zh) * 2020-04-21 2020-10-20 蔡凯彦 婴儿背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9450A (zh) * 2020-04-21 2020-10-20 蔡凯彦 婴儿背兜
CN111789450B (zh) * 2020-04-21 2023-08-25 蔡凯彦 婴儿背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0190B2 (en) Ergonomic twin baby carrier
US8172116B1 (en) Child carrier having adaptive leg supports
US8701949B1 (en) Child carrier having adaptive leg supports
CA2757731C (en) Child carrier
US10045634B2 (en) Infant carrier with adjustable side panels and torso band
JP3210531U (ja) ヒップシートキャリアセット
US5222641A (en) Carrier device for infants
US20100072236A1 (en) Multifunctional child carrier
KR101829876B1 (ko) 유아용 캐리어
US20150374139A1 (en) Infant carrier with expandable seat
JP2012524602A (ja) 子どもを持ち上げて中に入れたり外に出したりするのを容易にする手段を有するベビー・キャリア
KR20110005263U (ko) 히프시트 겸용 베이비 캐리어
US4778091A (en) Backpacker's child carrier apparatus
CN209284722U (zh) 一种支撑装置及采用其的婴儿抱兜
KR20130003372U (ko) 유아용 아기띠
CA2821329C (en) Ergonomic baby carrier
TW202222215A (zh) 抱嬰帶
JP2013212295A (ja) ベビーキャリア
KR200467950Y1 (ko) 힙시트가 구비된 유아용 포대기
CN213587666U (zh) 一种带可折叠坐凳的背包
KR20150088388A (ko) 의자용 자세교정장치
CN211163927U (zh) 行走支撑装置
CN211163926U (zh) 行走装置的臀部支撑结构
CN118104933A (zh) 一种背带腰凳
CN207428821U (zh) 一种婴儿腰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