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2672U - 手持式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2672U
CN209252672U CN201821245617.XU CN201821245617U CN209252672U CN 209252672 U CN209252672 U CN 209252672U CN 201821245617 U CN201821245617 U CN 201821245617U CN 209252672 U CN209252672 U CN 209252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separating apparatus
cyclonic separating
dust barrel
equipmen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456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亮
卢泽辉
罗光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456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52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2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2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尘桶、抽吸单元、手柄、气流发生装置和过滤装置。设备主体具有外壳,且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尘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能够在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和脱离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尘桶可拆卸地设置在设备主体内;抽吸单元设置在设备主体的前部;手柄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设备主体的后部;气流发生装置设置在设备主体的下部处并从设备主体向后突出;过滤装置连接在气流发生装置的后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尘桶能够方便地从设备主体内取出以及放入设备主体,且尘桶与设备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较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

Description

手持式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清洁工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手持式吸尘器作为一种能够方便快捷地清洁卫生的电器,具有减轻用户的清扫负担效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手持式吸尘器中用于盛装灰尘的尘桶需要经常的开启以便于使用者清理其中积攒的灰尘。一般地,尘桶固定地设置在手持式吸尘器内部,在清理尘桶时无法快速将尘桶取出。这样的结构导致清理灰尘的工作较为繁琐,给使用者增加了负担。
因此,需要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外壳,且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
尘桶,所述尘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和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尘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内;
抽吸单元,所述抽吸单元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前部并沿第一轴线向前突出于所述设备主体;
手柄,所述手柄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所述设备主体的后部,所述手柄沿相对于竖直方向偏离的第二轴线延伸,且所述手柄的上端比下端更靠近所述设备主体;
气流发生装置,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下部处并从所述设备主体向后突出;以及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接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后部。
优选地,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尘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和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在设备主体的所述外壳上的扣位;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卡扣,所述卡扣可在与所述扣位卡接的锁紧位置和脱离所述扣位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尘桶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可在平放位置和提起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卡扣位于所述锁紧位置,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起位置时,所述卡扣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优选地,所述尘桶还包括:
尘桶主体,所述尘桶用于储存杂质;和
尘桶盖,所述尘桶盖可拆卸地覆盖所述尘桶主体的顶部开口;
其中,所述卡扣和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尘桶盖上。
优选地,所述提手通过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尘桶盖,所述卡扣通过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尘桶盖,并且所述第一枢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枢转轴垂直。
优选地,所述提手在所述平放位置嵌入所述尘桶盖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提手设置有限位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限位部抵靠所述卡扣以将所述卡扣限制在所述锁紧位置,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起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卡扣脱离接触。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卡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引导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卡扣之间的相对移动。
优选地,所述尘桶还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构造为将所述卡扣朝向所述解锁位置偏置。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为拉簧。
优选地,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主体框架和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体框架,所述扣位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主体框架覆盖所述扣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0°~80°。
优选地,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投影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投影范围内。
优选地,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前端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投影范围内,且所述第二轴线延伸不通过所述气流发生装置。
优选地,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投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投影范围内,所述手柄的投影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投影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抽吸单元具有抽吸单元外壳,所述抽吸单元外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线延伸不通过所述气流发生装置。
优选地,所述气流发生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前侧且位于所述设备主体后侧。
优选地,述第二轴线延伸通过所述过滤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尘桶能够方便地从设备主体内取出以及放入设备主体,且尘桶与设备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较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正视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尘桶的立体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外壳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连接支架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尘桶的提手与卡扣的立体视图;以及
图7为图6所示的提手与卡扣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100,用于日常的清洁作业。使用者可手持本实施方式中的手持式清洁设备100进行操作。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大致包括设备主体1、抽吸单元2、电源装置8、气流发生装置5、手柄7以及过滤装置。其中,设备主体1内还设置有分离装置和尘桶6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100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到的各个部件或轴线的设置以及延伸方向(如“水平”、“竖直”)指的是在手持式清洁设备100水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该部件或轴线的设置以及延伸方向。而本文所提到的方向术语“前”、“后”、“左”、“右”指的是在手持式清洁设备100水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的“前”、“后”、“左”、“右”,其中“前”指的是靠近抽吸单元2的这一端,而“后”指的是靠近手柄7的一端。
设备主体1大致呈圆柱形的筒状结构且该圆柱形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抽吸单元2连接在设备主体1的前部的靠上位置处并沿第一轴线(即Y-Y线)向前突出于设备主体1。抽吸单元2形成为一个以第一轴线为轴线的柱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抽吸单元2的与设备主体1相连的一端具有较大的径向尺寸而远离设备主体1的一端具有较小的径向尺寸,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抽吸单元2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气流发生装置5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下部处并从设备主体1向后突出,主要包括马达和风扇,其用作手持式清洁设备100执行清洁工作的动力单元。吸尘时,马达驱动风扇转动以产生从抽吸单元2吸入的气流从而实现吸尘的目的。为手持式清洁设备100供电的电源装置8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上部处并从所述设备主体1向后突出。电源装置8可以包括电池组和/或有线电源。可以理解,电源装置8可以构造为可拆卸地设置,以方便使用者对其更换维护。
气流发生装置5和电源装置8之间设置有手柄7以便于使用者握持移动手持式清洁设备100。手柄7为一倾斜的柱状体,其具有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的轴线,该轴线即为第二轴线(即X-X线)。第二轴线相对于竖直方向偏离从而使得手柄7的上端比下端更靠近设备主体1。倾斜设置的手柄7使得使用者可以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并且能够方便地调整手持式清洁设备100的姿态。
手柄7相对于气流发生装置5和二级过滤器42的位置设置可以具有多种方式,例如,若将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向上或向下地投影在水平面内,那么手柄7的投影将会位于二级过滤装置42的投影范围内。优选地,第二轴线延伸通过二级过滤装置42的至少一部分。即,手柄7的下端大致连接在二级过滤装置42的靠后部处,使得二级过滤装置42的靠后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轴线的后方。而手柄7整体位于气流发生装置5的后方,也就是说手柄7的最上端也位于气流发生装置5的后方。可以理解,第二轴线必然不通过气流发生装置5。这样的设置使得设备主体1、下部壳体、手柄7和电源装置8所围成的空间较大,便于使用者操作。
作为替代,还可以将手持式清洁设备100设置为:将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向上或向下地投影在水平面内,手柄7的前端面的投影将会位于气流发生装置5的投影范围内,且第二轴线为一条不穿过气流发生装置5的直线。即,手柄7的下端大致连接在二级过滤装置42和气流发生装置5的连接处或手柄7的下端面的前端点正好位于二级过滤装置42和气流发生装置5的连接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到的“手柄的前端面”指的是位于手柄的最前端的平面(在极端情况下可为线段),而非曲面。若手柄7进一步地形成为大致圆柱体,那么手柄7的前端面实际上为一个二维概念(即一条从手柄7的上端面的前端点延伸至下端面的前端点的线段)。
可以理解,在这样的方案中,手柄7整体大致位于气流发生装置5的正上方,也就是说手柄7的前端面的最上端不会向前突出于气流发生装置5,手柄7的前端面的最下端也不会向后突出于气流发生装置5。这样的设置使得设备主体1、下部壳体、手柄7和电源装置8所围成的空间不至较大,从而能够适合地容纳使用者的四个手指,便于使用者操作。
再例如,将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向上或向下地投影在水平面内,那么手柄7的投影的前部分位于气流发生装置5的投影范围内,而手柄7的投影的后部分位于二级过滤装置42的投影范围内。
优选地,将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在70°~80°的范围内,该角度范围是确保舒适握持的合理区间。
优选地,手柄7上设置有触发开关9,使用者能够通过触发开关9而启动或关闭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如图可见,触发开关9设置在手柄7的上部前侧位置处。这样的设置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使用者能够轻松地握持手持式清洁设备100而进行操作,在握持的同时能够用食指或拇指来拨动触发开关9。
如图1和图2所示,气流发生装置5和电源装置8的外部均包覆有外壳,起到容纳保护作用。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100的外壳构造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如图4所示,设备主体1的外壳、抽吸单元2的外壳、气流发生装置5的外壳、电源装置8的外壳以及手柄7构造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强度,提升各零部件安装的牢固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美观性,能够提升视觉效果。
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分离装置,其设置在抽吸单元2与气流发生装置5之间的气流路径上,用于将经由抽吸单元2吸入的气流分离,使得杂质、灰尘等与空气分离。如图2所示,优选地,分离装置包括两级旋风分离装置:一级分离装置31和二级分离装置32,通过两级分离来提高分离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级分离装置31靠近设备主体1的前部壳体的内表面设置。二级分离装置32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中间靠上位置。
此外,手持式清洁设备100还包括过滤装置,用于对无法通过分离装置清除的灰尘进行过滤。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100包括两级过滤装置。
其中,在分离装置和气流发生装置5之间的气流路径上设置有一级过滤装置41,其用于将经过分离装置分离之后的气流中的大颗粒杂质等过滤掉,避免气流经过气流发生装置5时其中的大颗粒杂质损坏电机。
在气流发生装置5的后部,设置有与其连通的二级过滤装置42,用于在气流排出手持式清洁设备100之前进行过滤以提高除尘效率,避免在分离装置处未能完全分离的灰尘、颗粒等随空气排出造成二次污染。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装置优选地为HEPA过滤器(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可以理解,二级过滤装置42的过滤精度要高于一级过滤装置41。优选地,二级过滤装置42和气流发生装置5由同一个外壳包覆容纳,使二者成为一体。这样设置方便组装生产,并且能够使二者之间的安装连接比较牢固。
由分离装置分离后的杂质储存在尘桶6中。如图2所示,尘桶6位于设备主体1中,并沿着周向围绕分离装置设置。图3示出了尘桶6的具体结构,包括尘桶主体61、尘桶盖62和提手63。尘桶主体61大致为圆柱状,以便与设备主体1的形状相适应。尘桶盖62可拆卸地覆盖在尘桶主体61的顶部开口处。例如,尘桶盖6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设置。提手63设置在尘桶盖62上,其能够相对于尘桶盖62放平或提起,以便于使用者抓握以移动尘桶6。
一般尘桶6构造为可拆卸地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外壳内,以便于使用者清理其中储存的杂质。具体到本实用新型,尘桶6设置有卡扣64(即第二配合部,如图6所示),设备主体1的外壳在相应位置处设置有扣位121(即第一配合部),二者通过卡扣64与扣位121(如图4所示)之间的卡接配合连接固定。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将卡接配合与提手63的动作设置为联动。当提手63相对于尘桶盖62提起时,尘桶6与设备主体1的外壳之间的卡接配合解除(此时第二配合部位于脱离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使用者可以将尘桶6自由地取出。而当提手63相对于尘桶盖62放平时,尘桶6与设备主体1的外壳之间产生卡接配合,尘桶6固定地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内部(此时第二配合部位于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
具体地,结合如图3、图6和图7可以看出,提手63通过第一枢转轴631可枢转地设置在尘桶盖62上。提手63能够相对于尘桶盖62在平放位置和提起位置之间绕第一枢转轴631枢转。其中,图3示出了提手63位于平放位置的状态。此时提手63嵌入到尘桶盖62中,使得尘桶6的顶部形成为平滑的表面,便于使用者擦拭清理,并且比较美观。虽然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可以理解,当提手63绕第一枢转轴631枢转至提起位置时,其大致垂直于尘桶盖63的顶表面,从而形成可供使用者抓握的空间。
相应地,卡扣64设置在尘桶盖62上靠近第一枢转轴631的位置处。图6和图7示出了提手63和卡扣64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看出,卡扣64绕第二枢转轴641设置,并且能够在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优选地,第一枢转轴631和第二枢转轴641相互垂直。卡扣64具有远离第二枢转轴641的卡接端642。如图3所示,尘桶盖62上设置有贯通的槽621。当卡扣64位于锁紧位置时,卡接端642穿过槽621并延伸进入图4中示出的设备主体1的外壳的扣位121中,从而实现卡接配合。而当卡扣64位于解锁位置时,卡接端642缩回尘桶盖62内,因此卡扣64与扣位121之间没有卡接配合。此时尘桶6相对于设备主体1的外壳自由地取放。
另外,尘桶盖62上还设置有驱动件65,驱动件65用于将卡扣64朝向解锁位置偏置。优选地,驱动件65可以选用拉簧,利用弹性力作为驱动卡扣64转动的驱动力。
如图6和图7所示,提手63上设置有突出的限位部632,卡扣64上设置有止动部643。可以理解,在平时,尘桶6位于设备主体1内部,并且提手63应该位于平放位置以免其翘起干扰使用者正常操作。此时,提手63的限位部632抵靠卡扣64的止动部643,使得卡扣64固定在锁紧位置,以确保尘桶6与设备主体1的外壳之间牢固连接。
当需要将尘桶6卸下时,首先将提手63移动至相对于尘桶盖62垂直的提起位置,此时,提手63的限位部632与卡扣64的止动部643脱离接触而失去对其的限位作用。卡扣64在驱动件65的作用下移动至解锁位置。卡接端642从扣位121中缩回,从而使尘桶6与设备主体1的外壳解除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翘起的提手63方便地将尘桶6取出。而在清理完毕后需要对尘桶6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尘桶6放入设备主体1中,然后移动提手63使其逐渐放平。在此过程中,提手63的限位部632与卡扣64的止动部643逐渐接触,以驱动卡扣64克服驱动件65的作用力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紧位置,实现尘桶6与设备主体1的外壳之间的连接固定。
优选地,可以在限位部632和止动部64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导向面(未示出),用于引导二者之间的相对移动。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设备主体1的外壳可以构造为包括主体框架11和连接支架12。其中,主体框架11作为设备主体1的主要框架部分。连接支架12可以通过螺钉之类的紧固件固定连接至主体框架11。扣位121设置在连接支架12上。这是由于连接支架12的结构比较小,相比体积更大的主体框架11,在连接支架12上加工扣位121之类的精细结构更加方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证加工精度。优选地,如图4所示,当连接支架12连接至主体框架11时,扣位121在外部由主体框架11覆盖,这样可以避免外部物体不小心碰撞到卡扣64造成损坏。
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设备主体上的第一配合部和设置在尘桶上的第二配合部可以具有其他的形式以及其他的配合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二配合部能够在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和脱离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即可。
以上,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提手和卡扣的设置方式不限于附图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提手和卡扣还可以构造为可滑动地设置等,只要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配合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尘桶能够方便地从设备主体内取出以及放入设备主体,且尘桶与设备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较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20)

1.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外壳,且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
尘桶,所述尘桶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锁紧位置和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尘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内;
抽吸单元,所述抽吸单元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前部并沿第一轴线向前突出于所述设备主体;
手柄,所述手柄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所述设备主体的后部,所述手柄沿相对于竖直方向偏离的第二轴线延伸,且所述手柄的上端比下端更靠近所述设备主体;
气流发生装置,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下部处并从所述设备主体向后突出;以及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接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在设备主体的所述外壳上的扣位;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卡扣,所述卡扣可在与所述扣位卡接的锁紧位置和脱离所述扣位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桶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可在平放位置和提起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卡扣位于所述锁紧位置,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起位置时,所述卡扣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桶还包括:
尘桶主体,所述尘桶用于储存杂质;和
尘桶盖,所述尘桶盖可拆卸地覆盖所述尘桶主体的顶部开口;
其中,所述卡扣和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尘桶盖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通过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尘桶盖,所述卡扣通过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尘桶盖,并且所述第一枢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枢转轴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在所述平放位置嵌入所述尘桶盖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设置有限位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限位部抵靠所述卡扣以将所述卡扣限制在所述锁紧位置,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起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卡扣脱离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卡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引导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卡扣之间的相对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桶还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构造为将所述卡扣朝向所述解锁位置偏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拉簧。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主体框架和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体框架,所述扣位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覆盖所述扣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0°~8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投影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投影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前端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投影范围内,且所述第二轴线延伸不通过所述气流发生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中,所述手柄的投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投影范围内,所述手柄的投影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投影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单元具有抽吸单元外壳,所述抽吸单元外壳与所述设备主体的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延伸不通过所述气流发生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前侧且位于所述设备主体后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述第二轴线延伸通过所述过滤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CN201821245617.XU 2018-08-03 2018-08-03 手持式清洁设备 Active CN209252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45617.XU CN209252672U (zh) 2018-08-03 2018-08-03 手持式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45617.XU CN209252672U (zh) 2018-08-03 2018-08-03 手持式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2672U true CN209252672U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56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45617.XU Active CN209252672U (zh) 2018-08-03 2018-08-03 手持式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526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69529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US20070163075A1 (en) Stair cleaning vacuum cleaner
US20070226947A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an integrate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unit
US20080105278A1 (en) Method for vacuum cleaning
JP2022125218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3024828A (ja) 電気掃除機セット
JP6230346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6131792A (ja) 電気掃除装置
CN109008788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108903779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9252672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108852162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JP409151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382620B2 (ja) 携帯用掃除機
CN209252670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108852161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9153424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9153423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9153427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9153425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JP2014023859A (ja) 電気掃除機
JP3844111B2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吸込口体
CN109044190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JP3956186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8852159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