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0666U -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0666U
CN209250666U CN201822146505.5U CN201822146505U CN209250666U CN 209250666 U CN209250666 U CN 209250666U CN 201822146505 U CN201822146505 U CN 201822146505U CN 209250666 U CN209250666 U CN 209250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ocoupler
connect
monitoring
collector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465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荣
刘涛
吴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uzhiy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uzhiy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uzhiy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uzhiy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465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50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0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0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第一光耦,其控制端与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第二光耦,其控制端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第一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第二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单总线通讯过程中信号传输无法有效监测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微机与外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总线主要有I2C总线、SPI总线和SCI总线。其中I2C总线以同步串行2线方式进行通信(一条时钟线,一条数据线),SPI总线则以同步串行3线方式进行通信(一条时钟线,一条数据输入线,一条数据输出线),而SCI总线是以异步方式进行通信(一条数据输入线,一条数据输出线)的。这些总线至少需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号线。近年来,推出了一项特有的单总线(1-Wire Bus)技术。该技术与上述总线不同,它采用单根信号线,既可传输时钟,又能传输数据,而且数据传输是双向的,因而这种单总线技术具有线路简单,硬件开销少,成本低廉,便于总线扩展和维护等优点。
单总线适用于单主机系统,能够控制一个或多个从机设备。主机可以是微控制器,从机可以是单总线器件,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只通过一条信号线。当只有一个从机设备时,系统可按单节点系统操作;当有多个从设备时,系统则按多节点系统操作。
但目前这种单总线通讯方式存在主机端和从机端信号相互干扰,导致对监测信号也产生干扰,使得对信号传输过程无法有效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在主机和从机的通信线路上设置有光电隔离的信号监测单元,对信号传输过程进行监测,同时通过在主机端和从机端分别设置隔离单元,将主机端和从机端有效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电源系统和接地系统,消除主机端和从极端在信息交互时的干扰,提高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解决了单总线通讯过程中信号传输无法有效监测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包括:
第一光耦,其控制端与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
第二光耦,其控制端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
第一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
第二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
优选的,所述主机接口端设置有第一比较单元,所述第一比较单元包括:
第一二极管,其阴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主机接口端还连接一第一上拉电阻;
第一比较器,其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连接;
第一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二电阻连接至电源端,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三电阻连接至电源端。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
第一缓冲器,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连接;
第四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器的输入端;
第一分压电路,其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从机接口端设置有第二比较单元,所述第二比较单元包括:
第二二极管,其阴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从机接口端还连接一第二上拉电阻;
第二比较器,其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阳极连接;
第七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八电阻连接至电源端,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九电阻连接至电源端。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
第二缓冲器,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连接;
第十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缓冲器的输入端;
第二分压电路,其包括串联设置的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一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一非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所述第一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非门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
还包括一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二非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监测单元包括:
第三二极管,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
第一可控三极管,其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监测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监测单元包括:
第四二极管,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
第二可控三极管,其基极通过一第十五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所述第三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第十六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射极;
其中,所述第三光耦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监测端,且所述第二监测端通过第十七电阻连接至第一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三光耦的发射极接第一监测地线,所述第十四电阻第二端接第一监测地线,所述第十六电阻第二端接第二监测地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含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主机端和从机端的信号传输线上设置有监测单元,对数据传输进行监测,并反馈至信号收发端,以更好的进行反馈控制;
2、两个信号监测单元进行信号隔离,消除信号监测端上的相互干扰,提高对信号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通过在主机端和从机端分别设置光耦隔离,将主、从机隔离成相互独立电源系统和接地系统,消除将主、从机之间的信号干扰影响;
4、降低了信号传输误码率,提高了单总线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5、通过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变化基准,提高了信号在传输过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包括主机收发电路和从机收发电路,主机收发电路包括第一上拉电阻Rup1、第一比较单元、第一光耦U3和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从机收发电路包括第二上拉电阻Rup2、第二比较单元、第二光耦U6和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
为了主机收发电路与从机收发电路实现电气隔离,消除主机收发电路与从机收发电路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主机收发电路与从机收发电路之间通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第一上拉电阻Rup1与主机接口端SBUS1连接,正常状态下,通过第一上拉电阻Rup1将主机接口端SBUS1的电压保持在高电平。
第一比较单元连接在主机接口端SBUS1与第一光耦U3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一比较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比较器OP1和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SBUS1连接,第一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阳极连接,通过第一二极管D1避免主机的接收信号对第一比较单元产生干扰。所述第一比较器OP1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cc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正常状态下,为第一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提供高电平信号。
其中,所述主机接口端SBUS1的电源端Vcc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的电源端Vdd保持隔离,且所述主机接口端SBUS1的各个电源端Vcc电压保持一致,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的各个电源端Vdd电压保持一致。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主机端的各个电源端Vcc与从机端的各个电源端Vdd相互隔离设置,Vcc和Vdd的电压可以设置为5V,各个电阻的阻值可以相等。
第一光耦U3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单元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光耦U3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O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U3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至电源端Vcc,所述第一光耦U3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三电阻R3连接至电源端Vcc,第一比较器OP1输出低电平,则第一光耦U3的发光二极管发光。
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OP1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缓冲器U1、第四电阻R4和第一分压电路,第一缓冲器U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连接;第四电阻R4第一端与电源端Vcc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器U1的输入端;第一分压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器U1的输出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共接端与第一比较器OP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和第一非门U2,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为N型场效应管,N型场效应管的驱动能力更强,提高信号传输距离和准确性。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SBUS1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接所述第一非门U2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非门U2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
从机收发电路与主机收发电路结构一致,且从机收发电路与主机收发电路交错对称设置。具体的,第二上拉电阻Rup2与从机接口端SBUS2连接,所述第一光耦U3的输出端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连接,将主机发送的信号依次经过比较和整形后传送至从机接口端SBUS2。
第二比较单元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单元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比较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比较器OP2和第七电阻R7,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连接;第二比较器OP2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阳极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OP2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
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dd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OP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
第二光耦U6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二比较器O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八电阻R8连接至电源端Vdd,所述第二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电源端Vdd。第二比较器OP2输出低电平,则第二光耦U6的发光二极管发光。
其中,所述第一光耦U3的发射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处的地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6的发射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SBUS1处的地线连接,使得第一光耦U3的发射极和集电极采用的是从机接口端SBUS2的系统电压,第二光耦U6的发射极和集电极采用的是主机接口端SBUS1的系统电压。从而将主机接口端SBUS1的系统电压和从机接口端SBUS2的系统电压通过第一光耦U3和第二光耦U6实现隔离。
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OP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第二缓冲器U4、第十电阻R10和第二分压电路,第二缓冲器U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dd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缓冲器U4的输入端;第二分压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器U4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的共接端与第二比较器OP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Q2和第二非门U5,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SBUS2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接所述第二非门U5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非门U5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
工作过程如下:
当主机接口端SBUS1发出高电平信号时,即第一上拉电阻Rup1将电压上拉至高电平,输入至第一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比较器OP1输出高电平,第一光耦U3未触发,第一光耦U3保持断开状态,受到第十电阻R10的作用,第二非门U5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第二场效应管Q2控制端输入低电平,保持断开状态,由于第二上拉电阻Rup2的电压上拉作用,从机接口端SBUS2保持高电平,相当于接收到高电平信号。
同时,受到第十电阻R10的作用,第二缓冲器U4输入端保持高电平,第二比较器OP2反相输入端保持高电平,第二比较器OP2输出低电平,触发第二光耦U6,第二光耦U6导通,第一缓冲器U1的输入端输入低电平,也就是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输入低电平,第一比较器OP1的反相输入端输入低电平,使得第一比较器OP1稳定输出高电平信号,最终从机接口端SBUS2保持高电平。
上述信号传输过程中,通过两个光耦进行光电隔离,消除主机端系统和从机端系统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准确性。同时,第一光耦U3上的发光二极管与主机端系统连接,第一光耦U3上的三极管与从机端系统连接;对应的,第二光耦U6上的发光二极管与从机端系统连接,第二光耦U6上的三极管与主机端系统连接;从而将主机端系统和从机端系统的地线进行隔离。
当主机接口端SBUS1发出低电平信号时,输入至第一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比较器OP1输出低电平,第一光耦U3触发,第一光耦U3导通,第二非门U5的输入端接地,相当于输入低电平,第二场效应管Q2控制端输入高电平,触发导通,从机接口端SBUS2接地,从机接口端SBUS2变成低电平,相当于接收到低电平信号。
同时,第二缓冲器U4输入端接地,第二缓冲器U4输入端接收低电平,第二比较器OP2反相输入端接收低电平,第二比较器OP2输出高电平,第二光耦U6断开,第一缓冲器U1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也就是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第一比较器OP1的反相输入端输入高电平,使得第一比较器OP1稳定输出低电平信号,最终从机接口端SBUS2保持低电平。
由上所述,通过两个光耦将两个系统进行光电信号隔离,同时通过将两个光耦的地线隔离连接,最终将主、从机系统相互隔离,形成两个独立的收发系统,消除相互干扰,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上述过程中,基准信号产生单元输出端的基准发生变化,以保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当从机接口端SBUS2发送信号,主机接口端SBUS1接收信号时,工作过程与上述主机接口端SBUS1发送信号至从机接口端SBUS2的过程一致。
第一监测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也就是对主机接口端对从机接口端的发送信号进行监测。
所述第一监测单元包括: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一可控三极管Q3,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U3的集电极;第一可控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R13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
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监测电源端Vp1,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所述第一光耦U3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监测端Moni1。
第二监测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也就是对从机接口端对主机接口端的发送信号进行监测。
所述第二监测单元包括: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可控三极管Q4,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6的集电极;第二可控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一第十五电阻R15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监测电源端Vp2,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光耦U7的发光二极管阳极,所述第三光耦U7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连接至所述第二光耦U7的发射极。
其中,所述第三光耦U7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监测端Moni2,且所述第二监测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连接至第一监测电源端Vp1,所述第三光耦U7的发射极接第一监测地线Vp1_Gnd,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第二端接第一监测地线Vp1_Gnd,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第二端接第二监测地线Vp2_Gnd。
由此可知,第一监测单元和第二监测单元所采用的电源端相互独立,采用的地线相互独立,消除两个监测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第一监测端Moni1和第二监测端Moni2都设立在一侧,便于监测观察。
监测过程如下:
第一可控三极管Q3和第二可控三极管Q2为P型三极管,当第一光耦U3集电极上高电平时,第一可控三极管Q3断开,第一监测端Moni1接收到低电平;当第一光耦U3集电极上低电平时,第一可控三极管Q3打开,第一监测端Moni1接收到高电平。
当第二光耦U6集电极上高电平时,第二可控三极管Q4断开,第三光耦U7未触发,第二监测端Moni2接收到高电平。当第二光耦U6集电极上低电平时,第二可控三极管Q4打开,第三光耦U7受触发,第二监测端Moni2接收到低电平。
通过两个监测单元即可监测主从机通讯线上的电平信号。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主机端和从机端的信号传输线上设置有监测单元,对数据传输进行监测,并反馈至信号收发端,以更好的进行反馈控制;同时,两个信号监测单元进行信号隔离,消除信号监测端上的相互干扰,提高对信号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机端和从机端分别设置光耦隔离,将主、从机隔离成相互独立电源系统和接地系统,消除将主、从机之间的信号干扰影响;同时,降低了信号传输误码率,提高了单总线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并且,通过基准信号产生单元的变化基准,提高了信号在传输过程的稳定性。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的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耦,其控制端与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与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
第二光耦,其控制端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射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处的地线连接;
第一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
第二监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的电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接口端设置有第一比较单元,所述第一比较单元包括:
第一二极管,其阴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所述主机接口端还连接一第一上拉电阻;
第一比较器,其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连接;
第一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二电阻连接至电源端,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三电阻连接至电源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所述第一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
第一缓冲器,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连接;
第四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器的输入端;
第一分压电路,其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机接口端设置有第二比较单元,所述第二比较单元包括:
第二二极管,其阴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所述从机接口端还连接一第二上拉电阻;
第二比较器,其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阳极连接;
第七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一第八电阻连接至电源端,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通过一第九电阻连接至电源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所述第二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包括:
第二缓冲器,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连接;
第十电阻,其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缓冲器的输入端;
第二分压电路,其包括串联设置的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一非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主机接口端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所述第一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非门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
还包括一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二非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从机接口端连接、漏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监测单元包括:
第三二极管,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集电极;
第一可控三极管,其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监测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监测单元包括:
第四二极管,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集电极;
第二可控三极管,其基极通过一第十五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二可控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阳极,所述第三光耦的发光二极管阴极通过第十六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射极;
其中,所述第三光耦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监测端,且所述第二监测端通过第十七电阻连接至第一监测电源端,所述第三光耦的发射极接第一监测地线,所述第十四电阻第二端接第一监测地线,所述第十六电阻第二端接第二监测地线。
CN201822146505.5U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Active CN209250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6505.5U CN209250666U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6505.5U CN209250666U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0666U true CN209250666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33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46505.5U Active CN209250666U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506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50762A (zh) * 2018-12-20 2019-03-08 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50762A (zh) * 2018-12-20 2019-03-08 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N109450762B (zh) * 2018-12-20 2024-05-10 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5475A (zh) 一种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N105141491B (zh) 一种实现自发自收的rs485通讯电路及方法
CN106209543B (zh) 一种双向总线通信电路及通信方法
CN104776559B (zh) 一种变频空调及其总线式电流环通信系统
CN209250666U (zh)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N203982576U (zh) M-bus从机通信电路
CN206313786U (zh) Mbus主从监听装置
CN209250665U (zh) 一种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N103926862B (zh) 用于智能仪表通讯的微功耗M-bus从机端电路的通讯方法
CN209250667U (zh)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增强电路
CN104113444A (zh) 一种电流环通信控制与检测电路
CN109474505B (zh)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增强电路
CN109450762A (zh)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隔离电路
CN203520392U (zh) 一种勘探电子雷管的通讯电路
CN209248523U (zh) 一种单总线通讯信号中继电路
CN203733113U (zh) 应用于rs485接口的数据流换向控制电路
CN207475583U (zh) 一种可实现电源传输的直流载波通信接口电路
CN109726160B (zh) 一种具有监测功能的单总线通讯信号中继电路
CN109522260A (zh) 一种单总线通讯信号中继电路
CN109586750A (zh) 一种单总线通讯信号增强电路
AU2008200997A1 (en) A conversion circuit
CN201869212U (zh) 一种二线制主机电路
CN210041858U (zh) 一种一主多从式高速串行通信装置
CN209086774U (zh) 一种dali总线供电电路
CN208198313U (zh) 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