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2576U - M-bus从机通信电路 - Google Patents

M-bus从机通信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2576U
CN203982576U CN201420340949.1U CN201420340949U CN203982576U CN 203982576 U CN203982576 U CN 203982576U CN 201420340949 U CN201420340949 U CN 201420340949U CN 203982576 U CN203982576 U CN 203982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sistor
triode
mbus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409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良璋
周剑波
陈国华
郭明伟
张向程
刘高峰
张晓峰
涂海宁
王夏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exing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exing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exing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exing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409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2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2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25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BUS从机通信电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成本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于同一点mbuss的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发送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Q4和NPN型三极管Q6,其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mbuss点相连;所述接收电路包括转换电路,其输入端与mbuss点相连,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用于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转换为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高低电平信号。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构建智能电表、用户显示单元、水表和气表之间的通信网络。

Description

M-BUS从机通信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BUS从机通信电路,主要用于构建智能电表、用户显示单元、水表和气表之间的通信网络。
背景技术
在一些贫困地区,用户窃电现象十分严重,电力局希望将电表计量单元和用户显示单元分开安装,让用户无法接触到电表来进行防窃电。而在一些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能够通过电表将水表、气表的联系起来,实现电表、水表和气表的三表数据采集系统。
因此,在智能电表设计中,不仅要求实现电能计量的功能,同时还要实现与用户显示单元(Customer Interface Unit)的信息交互,以及对水表、气表等信息的采集功能。目前,M-BUS广泛应用于能源采集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M-BUS(METER-BUS,BS_EN_1434-3_1997)是消费类仪表国际通信标准,它采用总线方式的拓扑结构,使用普通的两芯电缆连接,同时完成提供表计电源和数据通信的功能。M-BUS总线再连接时不用区分极性,可按照任意拓扑结构布线施工,其施工成本和难度大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EN1434-3_1997标准,提供一种低成本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于同一点mbuss的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
所述发送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Q4和NPN型三极管Q6,其中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9连接至从机MCU,发射极接3.3V电源,集电极一方面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5连接至模拟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mbuss点相连,发射极经电阻R46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接收电路包括转换电路,其输入端与mbuss点相连,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用于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转换为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高低电平信号;
所述供电电路输入端与M-BUS总线相连,一方面实现发送电路、接收电路与M-BUS总线的连接,另一方面给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从机MCU提供工作电源。
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6、PNP型三极管Q7和NPN型三极管Q8,其中,
电容C6一端与mbuss点相连,另一端依次串接有电阻R4、电阻R8、电阻R11,同时在电阻R8两端并接有一半导体二极管U6;
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至电阻R4和电阻R8之间的任意一点,发射极与电阻R11另一端相连,集电极一方面与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8连接至模拟地;
三极管Q8的集电极作为整个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并连接有一上拉电阻R43,发射极则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接收电路还包括一恒流源电路,其一端同时与mbuss点和电容C6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模拟地,用于为电容C6的放电提供回路。
所述恒流源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Q5,其中,
三极管Q1的基极一方面经电阻R5后同时与mbuss点、电容C6和Q1的集电极相连,另一方面直接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发射极一方面经电阻R38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38和R44连接至模拟地;
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直接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三极管Q1和Q5均采用型号为BC817-40LT1的NPN型三极管。
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用于与M-BUS总线相连的接口MBUS、整流桥AB1和稳压器U1,其中接口MBUS两端并接有一TVS管,并与整流桥AB1的输入端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正极一方面经半导体二极管U7与稳压器U1的输入端相连,另一方面与mbuss点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负极连接至模拟地,所述半导体二极管U7的输出端与模拟地之间分别并接有电容C4和C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电路满足BS_EN_1434-3_1997的标准,无极性连接,支持高达9600的波特率UART通信。2、点对点通信情况下,发射时可以通过匹配R46的阻值在较低或较高电压时都能达到理想的电流值,使主机识别出高低电平的变化,接收时电路的设计对于总线高低电平的差值范围要求较小,因此能在较高或较低的电平下正常接收,即能够在更宽的电压下工作,进而降低了主机的电路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3、本实用新型由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元器件搭建而成,较之现有技术所采用的专用MBUS通信集成芯片,体积更小,成本更低。4、从机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电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调节电阻R46的阻值进行调整,这样有效的保证了电路在不同环境下电路通信的可靠性。5、本实用新型供电电路提供3.3V的稳压电源,这样在设计产品时,可以有效利用除从机电路稳定工作的剩余功耗(从机的最大电流不超过1.5mA)。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主机向从机传输数据过程中的总线电压信号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从机向主机传输数据过程中的总线电流信号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分别连接于同一点mbuss的发送电路1、接收电路2和供电电路3。
所述发送电路1包括PNP型三极管Q4(型号为BC807)和NPN型三极管Q6(型号为BC817-40LT1),其中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9连接至从机MCU,发射极接3.3V电源,集电极一方面经电阻R47(0欧)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5连接至模拟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mbuss点相连,发射极经电阻R46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接收电路2应用了RC一阶电路原理,包括转换电路2-1和恒流源电路2-2;其中,
转换电路2-1输入端与mbuss点相连,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用于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转换为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高低电平信号;本例中,所述转换电路2-1包括电容C6、PNP型三极管Q7(型号为BC807)和NPN型三极管Q8(型号为BC817-40LT1);
电容C6一端与mbuss点(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另一端依次串接有电阻R4、电阻R8、电阻R11,同时在电阻R8两端并接有一半导体二极管U6;用于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在电阻R4、电阻R8之间的任意位置转换成一方波信号,即在电容C6、电阻R4、电阻R8、半导体二极管U6(型号BAT54C)的作用下,在电阻R4、电阻R8之间任意位置形成一方波信号,该方波信号的高电平为3.2-3.4V、低电平为0-80mV;
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至电阻R4和电阻R8之间的任意一点,发射极与电阻R11另一端相连,集电极一方面与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8连接至模拟地;根据所述方波信号控制三极管Q7的导通和截止;
三极管Q8的集电极作为整个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并连接有一上拉电阻R43,发射极则连接至模拟地;根据三极管Q7的导通和截止来控制三极管Q8的导通和截止,从而最终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转换为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高低电平信号。
恒流源电路2-2一端同时与mbuss点和电容C6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模拟地,用于为电容C6的放电提供回路;包括三极管Q1和三极管Q5,型号均为BC817-40LT1,其中,
三极管Q1的基极一方面经电阻R5后同时与mbuss点和电容C6相连,另一方面直接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集电极直接与mbuss点和电容C6相连,发射极一方面经电阻R38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38和R44连接至模拟地;
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直接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供电电路3包括用于与M-BUS总线相连的接口MBUS、整流桥AB1(型号B6S,作用是为了满足M-BUS总线标准里的无极性要求,即两根线互换位置接都可以正常通信,不管AB1输入端2脚4脚正负如何,总是保证AB1输出1脚为正,3脚为负)和稳压器U1(型号HT7133),其中接口MBUS两端并接有一TVS管(型号SMBJ30CA),并与整流桥AB1的输入端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正极一方面经半导体二极管U7(型号BAT54C)与稳压器U1的输入端相连,另一方面与mbuss点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负极连接至模拟地,所述半导体二极管U7的输出端与模拟地之间分别并接有滤波用的电容C4和C11。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为:
M-BUS通信主从设备通过两根电缆连接,并由主机通过这两根电缆给从机供电。主机给从机发送数据(即从机接收数据)采用的是电压调制方式(不发送数据的时候默认的是高电平,高电平的范围是15~25V,低电平为0-0.5倍的高电平,一般选取高电平的1/3),从机给主机发送数据采用电流调制方式。
从机接收数据时,M-BUS总线上的直流电经整流桥AB1后在mbuss点处得到高低电平,该高低电平在电容C6、电阻R4、电阻R8、半导体二极管U6的作用下,在电阻R4、电阻R8之间任意位置形成一方波信号(方波信号的高电平为3.2-3.4V、低电平为0-80mV),控制三极管Q7的导通与截止,进而控制三极管Q8的导通与截止,从而转化成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的高低电平信号。如图2所示,总线上的传输数据过程中,高电平信号VBUS=VMARK定义为从机端接线端子处MBUSA和MBUSB的电压差(如图3所示),它取决于主站到从站的距离(因为距离影响了线缆上的压降)。
从机发送数据,当从机给主机发送高电平时,三极管Q4、Q6截止,M-BUS总线上的电流保持不变,无电压波动,主机识别其为高电平;反之当从机给主机发送低电平时,三极管Q4、Q6导通,M-BUS总线上的电流增加,导致M-BUS总线上产生微小的电压波动,主机通过识别这个微小的电压信号,识别出低电平,M-BUS总线的电流消耗通过调节电阻R46的阻值进行调整。传输过程中的M-BUS总线电流信号如图2所示,IMC为三极管Q6第二管脚处(发射极)的电压与电阻R46的商,即流过电阻R46的电流。

Claims (6)

1.一种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于同一点mbuss的发送电路(1)、接收电路(2)和供电电路(3);
所述发送电路(1)包括PNP型三极管Q4和NPN型三极管Q6,其中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9连接至从机MCU,发射极接3.3V电源,集电极一方面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5连接至模拟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mbuss点相连,发射极经电阻R46连接至模拟地;
所述接收电路(2)包括转换电路(2-1),其输入端与mbuss点相连,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用于将mbuss点处的高低电平转换为从机MCU能够识别的稳定高低电平信号;
所述供电电路(3)输入端与M-BUS总线相连,一方面实现发送电路(1)、接收电路(2)与M-BUS总线的连接,另一方面给发送电路(1)、接收电路(2)和从机MCU提供工作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电路(2-1)包括电容C6、PNP型三极管Q7和NPN型三极管Q8,其中,
电容C6一端与mbuss点相连,另一端依次串接有电阻R4、电阻R8、电阻R11,同时在电阻R8两端并接有一半导体二极管U6;
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至电阻R4和电阻R8之间的任意一点,发射极与电阻R11另一端相连,集电极一方面与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48连接至模拟地;
三极管Q8的集电极作为整个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从机MCU,并连接有一上拉电阻R43,发射极则连接至模拟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路还包括一恒流源电路(2-2),其一端同时与mbuss点和电容C6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模拟地,用于为电容C6的放电提供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Q5,其中,
三极管Q1的基极一方面经电阻R5后同时与mbuss点、电容C6和Q1的集电极相连,另一方面直接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发射极一方面经电阻R38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另一方面经电阻R38和R44连接至模拟地;
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直接连接至模拟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和Q5均采用型号为BC817-40LT1的NPN型三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M-BUS从机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3)包括用于与M-BUS总线相连的接口MBUS、整流桥AB1和稳压器U1,其中接口MBUS两端并接有一TVS管,并与整流桥AB1的输入端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正极一方面经半导体二极管U7与稳压器U1的输入端相连,另一方面与mbuss点相连,整流桥AB1输出端的负极连接至模拟地,所述半导体二极管U7的输出端与模拟地之间分别并接有电容C4和C11。
CN201420340949.1U 2014-06-24 2014-06-24 M-bus从机通信电路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82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0949.1U CN203982576U (zh) 2014-06-24 2014-06-24 M-bus从机通信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0949.1U CN203982576U (zh) 2014-06-24 2014-06-24 M-bus从机通信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2576U true CN203982576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80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4094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82576U (zh) 2014-06-24 2014-06-24 M-bus从机通信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257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9707A (zh) * 2015-03-11 2015-06-03 从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Bus接口电路
CN107797957A (zh) * 2017-11-17 2018-03-13 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成本m‑bus主机通讯电路
CN108512734A (zh) * 2018-06-01 2018-09-07 山东众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通信电路及多线控制盘
CN108989910A (zh) * 2018-09-07 2018-12-11 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总线取电mbus通信接口电路
CN110797748A (zh) * 2018-08-02 2020-02-14 溥美公司 激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及装置
CN113296436A (zh) * 2021-05-07 2021-08-24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mbus总线模拟电路的从站设备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9707A (zh) * 2015-03-11 2015-06-03 从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Bus接口电路
CN104679707B (zh) * 2015-03-11 2018-03-13 从兴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Bus接口电路
CN107797957A (zh) * 2017-11-17 2018-03-13 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成本m‑bus主机通讯电路
CN107797957B (zh) * 2017-11-17 2024-01-23 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成本m-bus主机通讯电路
CN108512734A (zh) * 2018-06-01 2018-09-07 山东众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通信电路及多线控制盘
CN108512734B (zh) * 2018-06-01 2023-12-12 山东众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通信电路及多线控制盘
CN110797748A (zh) * 2018-08-02 2020-02-14 溥美公司 激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及装置
CN108989910A (zh) * 2018-09-07 2018-12-11 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总线取电mbus通信接口电路
CN113296436A (zh) * 2021-05-07 2021-08-24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mbus总线模拟电路的从站设备
CN113296436B (zh) * 2021-05-07 2022-07-15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mbus总线模拟电路的从站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2576U (zh) M-bus从机通信电路
US8452905B2 (en) Serial port remote control circuit
CN105160862A (zh) M-bus从机通信电路
CN203871591U (zh) 带供电及通讯功能的usb插座
CN103138394A (zh) 基于3g网络的居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及装置
CN206313786U (zh) Mbus主从监听装置
CN207835496U (zh) 工业物联网适配器
CN103926862B (zh) 用于智能仪表通讯的微功耗M-bus从机端电路的通讯方法
CN203149559U (zh) 一种多从结构mbus主机装置
CN104678809A (zh) 可通用传感器控制设备及系统
CN112202573A (zh) 一种二线制的供电、组网通信系统
CN207475583U (zh) 一种可实现电源传输的直流载波通信接口电路
CN203520392U (zh) 一种勘探电子雷管的通讯电路
CN203661030U (zh) 电平转换电路及具有其的电路板
CN205015121U (zh) 低功耗智能压力变送器
CN209046639U (zh) 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
CN204423022U (zh) 可通用传感器控制设备及系统
CN203838509U (zh) 用于智能仪表通讯的微功耗M-bus从机端电路
CN201869212U (zh) 一种二线制主机电路
CN207867347U (zh) 一种飞行器及其避障电路
CN204304165U (zh) Usb转接器
CN202094919U (zh) 一种带远程供电功能的仪表总线从机电路装置
CN203562094U (zh) 红外遥控学习电路
CN203225002U (zh) 遥控信号收发装置
CN201985886U (zh) 一种二线制从机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