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4057U -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4057U
CN209234057U CN201821776854.9U CN201821776854U CN209234057U CN 209234057 U CN209234057 U CN 209234057U CN 201821776854 U CN201821776854 U CN 201821776854U CN 209234057 U CN209234057 U CN 209234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conduction
shell
microphon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7685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飞
余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sheng Acoust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sheng Acous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sheng Acoust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sheng Acous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7685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4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4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4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包括壳体,麦克风组件包括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声器,第一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一软胶壳体以及第一声学器件,第二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二软胶壳体以及第二声学器件,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壳体上且互不接触,电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接口、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通过线缆分别与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声器连接,数模转换芯片将mic1信号和mic2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数字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数模转换芯片将降噪后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通过输出接口输出。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降低外部噪音对通话的影响,提高通话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声器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及噪音去除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骨导传声器可通过与说话者皮肤接触的方式,来拾取通过骨骼等人体组织传导的言语声。而外部噪音会通过两种方式被骨导传声器拾取:外部噪音通过空气传导,直接进入骨导传声器;外部噪音通过空气传导进入人体,并通过人体传导进入骨导传声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通过空气传导直接进入骨导传声器的外部噪音的双骨导的噪音去除实现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包括
壳体,
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麦克风组件,其包括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一骨导传声器和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二骨导传声器,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一软胶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软胶壳体中的第一声学器件,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中的第一声学器件接收包括言语声信号和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1信号,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二软胶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软胶壳体中的第二声学器件,所述第二骨传导传声器中的第二声学器件接收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2信号,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感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互不接触,
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电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接口、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和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通过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声器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将mic1信号和mic2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所述数模转换芯片将降噪后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所述模拟信号通过输出接口输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声学器件和第二声学器件为压电传声器或电容式传声器或电磁式传声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工作腔体,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的第一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一卡孔中,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的第二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二卡孔中,所述工作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位于所述工作腔体的同一侧,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耳塞,所述耳塞的材质为柔性材料,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尾撑,所述尾撑为具有弧度的杆体,当耳塞塞入耳道内:所述尾撑和所述耳塞共同支撑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与人体接触,所述尾撑和所述耳塞共同支撑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不与人体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工作腔体,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的第一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一卡孔中,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的第二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二卡孔中,所述工作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位于所述工作腔体的两侧,所述壳体的外部设有环形软带,当软带套设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颈部时,所述第一骨传导传声器被固定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喉部,所述第二骨传导传感器不与人体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软胶壳体和头戴支架,所述电路组件位于所述软胶壳体中,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分别位于电路组件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耳罩,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声器分别安装在耳罩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电路组件安装于耳罩中。
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使用两个骨传声器佩戴于头部,其中一个骨传声器与皮肤接触,另一个骨传声器不与皮肤接触,通过信号处理后,最终起到降噪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双骨导传声器噪音去除实现方法可有效降低外部噪音对通话的影响,提高通话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电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噪音去除实现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骨导传声器。如图1和图2所示,该双骨导传声器,包括壳体1、麦克风组件2和电路组件3。
壳体11设有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工作腔体111。工作腔体111分别与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相连通。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位于工作腔体的同一侧。壳体11的一端设有耳塞12。耳塞12的材质为柔性材料。耳塞12的材质可选用硅胶、泡沫或其他柔性材质。在该实施例中,耳塞12的材质为硅胶。壳体11的另一端设有尾撑13。尾撑13为具有弧度的杆体。麦克风组件2包括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二骨导传声器22。第一骨导传声器21包括用于作为骨导传声的第一声学器件211和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软胶壳体212。第一声学器件211位于第一软胶壳体212内。第一骨导传声器21的第一声学器件211接收包括言语声信号和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 1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22包括用于作为骨导传声的第二声学器件221和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二软胶壳体222。第二声学器件221安装在第二软胶壳体222内。第二骨传导传声器22的第二声学器件221接收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2信号。第一骨导传声器21的第一软胶壳体212卡设在壳体11的第一卡孔中,第二骨导传声器22的第二软胶壳体222卡设在壳体11的第二卡孔中。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都具有独立的声学空间。第一声学器件211和第二声学器件221为压电传声器或电容式传声器或电磁式传声器。在该实施例纵,第一声学器件211和第二声学器件221为电容式传感器。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软胶212和第二软胶222可以是硅胶或橡胶制成,但不限于只使用硅胶和橡胶。第一声学器件211和第二声学器件221典型的分别安装在独立的第一软胶壳体212的腔体内和第二软胶壳体222的腔体内。第一声学器件211和第二声学器件212也可以将两个独立的软胶连在一起制作,但要保留两个独立的软胶腔体。耳机壳11可以使用硬的塑胶和软的塑胶制作而成。当耳塞12塞入耳道内,尾撑13和耳塞12共同支撑第一骨导传感器21与人体接触,尾撑13和耳塞12共同支撑第二骨导传感器22不与人体接触。具体地,第一骨导传声器21佩戴在人体耳道内在耳屏300的后面。第二骨导传声器22佩戴在人体耳朵耳腔300a内。第一骨导传声器21接触人体颚骨振动来传递振动声音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22露在耳朵外面接收空气传递的振动信号。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都安装在耳机壳11里面。第一骨导传声器21典型的佩戴在人体耳道内在耳屏300的后面接触人体颚骨振动来获取言语信号;第一骨导传声器21也可以安装在耳道内部,通过骨骼共振获取言语信号。电路组件3安装在工作腔体内。如图3所示,电路组件3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接口、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通过线缆分别与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声器连接。数模转换芯片将mic1信号和mic2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数字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数模转换芯片将降噪后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通过输出接口输出。输出接口与通讯装置通过线连接或无线连接,通讯装置可以是手机、对讲机、无线电台和有关音频通讯的装置。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的噪音去除实现方法,包括:第一骨导传声器接收包括言语声信号和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1信号,第二骨传导传声器接收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2信号。数模转换芯片将mic1信号和mic2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数字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具体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包括计算信号幅度模块、语音存在概率估计模块、噪音估计模块和语音增益计算模块。其中,计算信号幅度模块分别计算mic1信号的能量P1和mic2信号的能量P2;语音存在概率估计模块用于估算语音存在概率:若P1与P2的对比大于一定范围th1,Th1为0.8~0.9,则语音存在概率为1,若P1与P2的对比小于一定范围th2,Th2为0.1~0.2,则语音存在概率为0,若P1与P2的对比在th1和th2之间,则语音存在概率为0-1;噪音估计模块根据语音存在概率值,以及P1和P2,估计当时在噪音的能量N1和N2;语音增益计算模块利用维纳滤波、谱减法或幅度谱估计信噪比,进而计算语音增强的增益值,增益值乘以mic1信号得降噪后信号。能量P1和能量P2为时域信号或频域信号。其中P1和P2的对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1/P2;(P1-P2)/(P1+P2);(P1/N1-P2/N2)/(P1/N1+P2/N2);(P1/N1)/(P2/N2)。数模转换芯片将降噪后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壳体14的形状进行改变。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分别位于工作腔体的两侧。壳体14的外部设有软带15。当软带15套设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颈部时,第一骨传导传声器21被固定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喉部,第二骨传导传感器22不与人体接触。
以下为该实施例中的双骨导传声器的佩戴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通过固定在环形软带15上,佩戴在人体额头,第一骨导传声器21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22获取人体骨骼振动的言语信号。如图7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振动拾音部分向外,第二骨导传声器22振动拾音部分向内,分别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和人体骨骼的振动言语信号。如图8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通过固定在环形软带14上,佩戴在人体的喉部位置,第一骨导传声器21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22获取人体骨骼振动的言语信号。环形软带15可以使用软胶制成,也可以使用软胶和硬胶的组合,但不限于只有该两种的固定方式。如图9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振动拾音部分向外,第二骨导传声器22振动拾音部分向内,分别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和人体骨骼的振动言语信号。如图10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振动拾音部分向外,第二骨导传声器22振动拾音部分向内,分别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和人体骨骼的振动言语信号。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壳体进行改变。壳体包括软胶壳体500和头戴支架501,软胶壳体500和头戴支架501连接,电路组件3位于软胶壳体500中,第一骨导传感器21和第二骨导传感器22分别位于电路组件3的两侧。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固定在软胶壳体500上,软胶壳体500固定在头戴支架501上。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通过头戴支架501将骨第一导传声器500a和第二骨导传声器500b佩戴位置固定在面颊骨处。面颊骨处为人体脸部,位于耳朵前方的区域,第一骨导传声器500a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500b获取人体骨骼振动的言语信号。软胶500和头戴支架501可以使用软胶制成,也可以使用软胶和硬胶的组合,但不限于只有该两种的固定方式。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壳体进行改变。如图12所示,壳体为耳罩603。第一骨导传声器21和第二骨导传声器22分别安装在耳罩603的内侧和外侧,电路组件3安装于耳罩中。第一骨导传声器21安装在耳罩603的内侧,并贴近于人体脸部皮肤,用于获取人体骨骼振动的言语信号。第二骨导传声器22安装在耳罩603的内侧,用于获取外部的振动信号。耳罩603上面同时安装了软性耳垫602。软性耳垫602起到与外部声音衰减隔离的作用。骨导传声器600a可以安装在耳罩603上面,也可以改变结构形式安装在耳垫602上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麦克风组件,其包括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一骨导传声器和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二骨导传声器,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一软胶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软胶壳体中的第一声学器件,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中的第一声学器件接收包括言语声信号和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1信号,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包括第二软胶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软胶壳体中的第二声学器件,所述第二骨传导传声器中的第二声学器件接收空气传导的噪音的mic2信号,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第二骨导传感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互不接触,
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电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接口、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和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通过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声器连接,所述数模转换芯片将mic1信号和mic2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所述数模转换芯片将降噪后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所述模拟信号通过输出接口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声学器件和第二声学器件为压电传声器或电容式传声器或电磁式传声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工作腔体,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的第一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一卡孔中,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的第二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二卡孔中,所述工作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位于所述工作腔体的同一侧,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耳塞,所述耳塞的材质为柔性材料,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尾撑,所述尾撑为具有弧度的杆体,当耳塞塞入耳道内:所述尾撑和所述耳塞共同支撑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与人体接触,所述尾撑和所述耳塞共同支撑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不与人体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和工作腔体,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的第一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一卡孔中,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的第二软胶壳体卡设在第二卡孔中,所述工作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位于所述工作腔体的两侧,所述壳体的外部设有环形软带,当软带套设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颈部时,所述第一骨传导传声器被固定在人体的耳部、额头或喉部,所述第二骨传导传感器不与人体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软胶壳体和头戴支架,所述电路组件位于所述软胶壳体中,所述第一骨导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感器分别位于电路组件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骨导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耳罩,所述第一骨导传声器和所述第二骨导传声器分别安装在耳罩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电路组件安装于耳罩中。
CN201821776854.9U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Active CN209234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76854.9U CN209234057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76854.9U CN209234057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4057U true CN209234057U (zh) 2019-08-09

Family

ID=67501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76854.9U Active CN209234057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40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0234A (zh) * 2018-10-31 2019-04-16 深圳市伊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及噪音去除实现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0234A (zh) * 2018-10-31 2019-04-16 深圳市伊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及噪音去除实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0234A (zh)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及噪音去除实现方法
KR100958106B1 (ko) 골전도 스피커 및 넥마이크를 구비한 다기능 헤드셋
JPS5850078B2 (ja) 振動ピックアップ型イヤ−マイクロホンの送信装置および送受信装置
CN212211366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05188006A (zh) 带蓝牙及语音交流的骨传导发箍助听器
CN112333598A (zh) 一种耳罩及头戴式骨传导耳机
CN209234057U (zh) 一种双骨导传声器
CN210868110U (zh) 一种耳塞式骨传导耳机
CN1061197C (zh) 带有振动拾音器的一体化耳道式送、受话器
CN209299467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2970064U (zh) 一种基于骨传导技术的通话抗风噪的耳机
CN105704595A (zh) 一种具有主动噪声抵消和闹钟功能的睡眠降噪耳塞
CN110992922B (zh) 一种航空机务试车环境无线耳机降噪通讯方法及设备
CN208337845U (zh) 一种耳机
CN209419846U (zh) 一种耳夹挂式骨传导助听器
JPS5850079B2 (ja) 送受信器を有する振動ピックアップ型イヤ−マイクロホン
CN215187277U (zh) 一种骨传导拾音器
CN202617346U (zh) 耳骨助听装置
KR20100014752A (ko) 골전도 스피커 및 넥마이크를 구비한 다기능 헤드셋
CN106412785A (zh) 多功能骨传导助听器
CN206759689U (zh) 一种新型降噪隔音耳机
CN204993765U (zh) 一种具有噪声防护的个性化耳塞式受话器组
CN201274553Y (zh) 一种头戴式麦克风
CN110267139B (zh) 一种智能人声识别噪音过滤耳机
CN104954962A (zh) 带语音交流的发夹骨传导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