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01362U -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01362U
CN209201362U CN201820597544.4U CN201820597544U CN209201362U CN 209201362 U CN209201362 U CN 209201362U CN 201820597544 U CN201820597544 U CN 201820597544U CN 209201362 U CN209201362 U CN 209201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diode
control
connection
cath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975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01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01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控温器(8)和调温器(7)之间串接防失效控热线(6),当发生开路故障时,可快速开锁断开交流电源,确保过热保护控制不失控或不失效;在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内被控电流两端并接热敏光控保护电路,用光熄方式控制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开锁断电,能防止控温器(8)短路失控;采用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检测串控发热电流,当发热线(4)断裂和控温器开路时,就能快速开锁断开交流电源,避免发生断线闪火。可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Description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或电热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使用全过程中无论是在正常状态或异常状态下,能防电热线过热保护功能失效,防电热线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确保安全的电热毯,简称:“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背景技术
电热毯是在天冷时方便暖床的优选取暖器具,不仅让人睡眠时有温暖舒适感受、容易入睡,而且其辐射的红外线和低频电磁场对人体还有某些理疗保健作用和治疗风湿效果;另外,电热毯比其它取暖方式节能显著,经济实用,于是深受人们喜爱。但早期电热毯技术简单因局部高温引起火灾事故较多,也给人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威胁。可见,电热毯的安全性能比取暖功能更加重要。因此人们选用电热毯的要求是安全第一,且安全性能越高越好,越真实越好。所以电热毯的高度安全也就成为国家标准中强制性的技术要求。
电热毯技术发展至今,其安全质量从初级到高级,已经历了简单开关型、开环控温型、闭环控温型、局部安全保护控温型、全线路安全保护控温型等发展阶段,电热温度从无控到有控、从粗略手控再到精准自控,其安全性能也有很大的提高,早与国外技术平衡,我国现有名牌厂商制造的全线路特别安全控温电热毯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安全性能最高的电热毯,都是符合现行国家技术标准和国际技术标准的电热毯。但是,该类特别安全电热毯的控制器若处于某些异常开路故障状态时,普遍存在过热保护功能失效或高温失控而引发火灾的致命缺陷,对此都被忽视,因此特别安全电热毯尚未完全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然而,现实中任何机电产品都是有一定寿命周期的,使用过程中又是难免会发生异常故障的,因故障失效或失控变成虚假安全也就在所难免。例如:专利号为201220689766.1的实用新型专利,是全线路控温安全保护电热毯之类专利中具有代表性的,在其说明书附图图3和图4中,外层感温金属丝4连接电阻R3和二极管D5正极的连接点之间,如果发生断开故障,就会导致过热保护功能失效,存在高温失控引发火灾事故的安全隐患。可见,此前现有的全线路特别安全控温电热毯只能做到相对较高的安全,不能做到全面安全或全真安全。说明还存在着被忽视的异常失控变假安的缺陷或最后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种具有电热温度自动调控或手动调控及过热保护、电热线(丝)断裂闪弧保护功能,且不管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全线路过热保护控制功能不失效、全程防止失控的、确保安全的电热毯控制器;解决以往现有电热毯在异常故障时高温失控引发火灾事故的技术难题,完全消除以往现有电热毯的安全隐患和缺陷。或者简单地讲,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为达到上述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两种(相互关联、属于一个总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电源开关(1)、熔断器(2)、送电线或整流器(3)、发热线(4)、隔离层(5)、调温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失效控热线(6)、控温器(8) 以及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于调温器(7)和控温器(8)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 (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2)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 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输出极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和控温器(8)的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控温器(8)的输出端连接发热线(4)的B端,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 的a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出端,防失效控热线(6)的b端连接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
作为第一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1,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电容 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 FS和送电线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 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作为第一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2,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 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电容C2、二极管 D1、D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 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D2负极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单向可控硅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 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包括电源开关(1)、熔断器(2)、送电线或整流器(3)、发热线(4)、隔离层(5)、调温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失效控热线(6)、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以及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于调温器(7)和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2) 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 的一个输出极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流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 (3)的另一个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端;所述的发热线(4)的B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 (9)的电源T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所述的调温器(7)输出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6)的a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的b 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入端(VF)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流输出端(H),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光控输出端输出的光线(GX)连接或控制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光控触发输入端;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
作为第二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1,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 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 R2、R3、电容C2、C3、二极管D1、D2、D3、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常开按钮CKA、二极管D5、电容C5、电磁继电器线圈J1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 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①端,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D2负极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电容C3的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二极管D3 负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VF)和二极管D5正极、电容C5负极、电磁继电器线圈J1的一端,单向可控硅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 正极,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和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及电磁继电器线圈 J1的另一端的并接点(T)连接二极管D5负极、电容C5正极和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电流端,所述的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电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②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作为第二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2,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6、R7、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11、稳压二极管WD2、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R7,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6~D10、稳压二极管WD6、电容C6、电磁继电器线圈J6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 WR的B端连接电阻R2、R6、R7、电容C1、C2的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 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的电阻R6、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以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一端的并接点(Vd)连接光电耦合器GD6 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1负极,二极管D11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 SCR的另一个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 J6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 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 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7正极和二极管D9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 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8正极和二极管D10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7负极和二极管D8 负极连接电容C6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6负极、稳压二极管WD6 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的一端,二极管D9正极和二极管D10正极连接电容C6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6正极、稳压二极管WD6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 的另一端。
作为第二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3,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5、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12、D13、稳压二极管WD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15~D19、稳压二极管WD7、电容C7、电磁继电器线圈J7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 SCR的一交流端和电阻R2、R3、电容C1、C2的各一端及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 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 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电阻 R3、R4、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的并接点(Vd)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同相输出端(Vo1)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2负极,二极管D12正极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反相输出端(Vo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正极输入端(V+)连接直流电压正极V+1,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负极输入端(V-)连接直流电压负极V-1作为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3负极,二极管D13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 HGQ7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7正极和二极管D16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18正极和二极管D15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17负极和二极管D18负极连接电容C7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19负极、稳压二极管WD7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一端,二极管D15正极和二极管D16正极连接电容C7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19正极、稳压二极管WD7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另一端。
作为第二种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4,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8、R9、电容C2、C9、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26~ D29、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 R9,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21~D25、稳压二极管 WD8、电容C8、电磁继电器线圈J8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常开按钮CKA、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电阻R2、R9、电容C2的各一端和二极管D28正极、二极管D29负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D28两负极连接电容C9正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2)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7、D29两正极连接电容C9负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2)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正极和二极管D27负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VF)和二极管D22正极和二极管D23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21正极和二极管D24负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及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交流端的并接点(T),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交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二极管D21、D22两负极连接电容C8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负极、稳压二极管WD8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一端,二极管D23、D24两正极连接电容C8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 正极、稳压二极管WD8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技术优势:
1.将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于调温器(7)和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之间,可实现过热保护控制不失效或不失控;在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中可控硅的被控电流两端并接热敏光控保护电路,用光熄控制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开锁断电,能防止控温器(8)中可控硅的被控电流两端短路失控,也能防止开路失控,因热敏变阻有延时性,响应速度不快;采用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串联控制发热线中发热电流,可在电热线(丝)断裂时和控温器(8)开路故障时,快速开锁断开交流电源;可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2.总之,本实用新型不仅在正常工作时能进行自动控温、过热保护控制、防止电热线(丝) 断裂闪弧(跳火)引燃电热毯面料,断开交流电源,避免发生火灾事故,而且在电路本身发生异常故障时过热保护控制功能仍然不失控、不失效,保证断开交流电源,能始终(全程) 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因此,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作为其它电热体的确保安全控制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结构框架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2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结构框架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2电路原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3电路原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4电路原理图。
在图1中:(1)为电源开关、(2)为熔断器、(3)为送电线或整流器、(4)为发热线、(5)为隔离层、(6)为防失效控热线、(7)为调温器,(8)为控温器。
在图4中:(1)为电源开关、(2)为熔断器、(3)为送电线或整流器、(4)为发热线、(5)为隔离层、(6)为防失效控热线、(7)为调温器,(8)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9)为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一、对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结构框架图,如图1所示,其中(1)为电源开关、(2)为熔断器、(3)为送电线或整流器、(4)为发热线、(5)为隔离层、(6)为防失效控热线、(7) 为调温器,(8)为控温器;所述的电源开关(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熔断器(2)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输出极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和控温器(8)的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 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控温器(8)的输出端连接发热线(4) 的B端,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的a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出端,防失效控热线(6) 的b端连接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图1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接通电源开关(1),交流电源通过熔断器(2)和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为调温器(7)、防失效控热线(6)、控温器(8)、发热线(4)输送合适的工作电源,上电之初,所述的调温器(7)串联防失效控热线(6)为控温器 (8)的控制输入端(k)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控温器(8)导通为发热线(4)接通发热电流,当发热线(4)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6) 与发热线(4)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控温器(8)的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4)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控温器(8)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4)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4)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就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4)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6)与发热线(4)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让防失效控热线(6)与发热线(4)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控温器(8)的截止,断开发热线(4)中发热电流,发热线(4)停止发热,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4)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调温器(7)串接防失效控热线(6)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提供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控温器(8)的持续导通。所以,当调温器(7)串接防失效控热线(6)再连接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 之间的回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控温器(8)的截止断电,断开发热线(4) 中发热电流,发热线(4)停止发热工作。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因第一种技术方案未采用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措施,所以不具备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控制功能。
二、对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1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 (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 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 (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图2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接通电源开关DK,交流电源通过熔断器FS和送电线就为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双向可控硅 SCR的一交流端、发热线WR输送合适的工作电源,上电之初,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双向可控硅SCR导通,为发热线WR接通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控制输入端(k) 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双向可控硅SCR的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 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双向可控硅SCR的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人为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让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双向可控硅 S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双向可控硅SCR截止,断开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发热线WR停止发热工作,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双向可控硅SCR的持续导通,而双向可控硅SCR的持续导通,又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双向可控硅 SCR的控制极提供所需的触发电流。所以,当该触发电路之间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断开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发热线WR停止发热,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因第一种技术方案中实施例1未采用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措施,所以不具备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控制功能。
三、对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2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2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 (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 (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 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 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 包括电阻R2、电容C2、二极管D1、D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 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 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 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D2 负极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 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单向可控硅 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图3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接通电源开关DK,交流电源通过熔断器FS和整流器ZD就为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和发热线WR输送合适的直流电源,上电之初,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 SD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单向可控硅DCR 导通为发热线WR接通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SD 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单向可控硅DCR的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又增大引起单向可控硅DCR的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增大,温度随后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人为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让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单向可控硅DCR的截止,断开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发热线WR停止发热,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单向可控硅DCR的持续导通,而主控持续导通,又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防失效控热线FKR、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提供所需的触发电流,所以,当触发电路之间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单向可控硅DCR的截止,断开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发热线WR停止发热工作,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因第一种技术方案中实施例2未采用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措施,所以不具备防断线闪火的保护控制功能。
四、对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其中(1)为电源开关、(2)为熔断器、(3)为送电线或整流器、(4)为发热线、(5)为隔离层、(6)为防失效控热线、(7)为调温器,(8)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9)为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所述的电源开关(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2)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输出极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 的电流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端;所述的发热线 (4)的B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源T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所述的调温器(7) 输出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6)的a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的b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入端(VF)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流输出端(H),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输出的光线(GX)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光控输入端;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图4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先接通电源开关(1),交流电源通过熔断器(2)和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为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和发热线(4) 输送合适的工作电源,再按一下(或称启动)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内常开按钮,让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内自锁开关进入闭锁通电状态,上电之初,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T端给调温器(7)和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回路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导通为发热线(4)接通发热电流,当发热线(4)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 (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6)与发热线(4)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4)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控温器(8)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4)发热功率增大,温度随后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4)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就人为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4)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6)与发热线(4)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让防失效控热线(6)与发热线(4)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截止,断开发热线(4) 中发热电流,发热线(4)停止发热,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4)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T端给调温器(7)和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回路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提供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持续导通。所以,当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连接调温器(7)经过串接防失效控热线(6)再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之间的回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截止,断开发热线(4)中发热电流,发热线(4)停止发热;当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入端(VF)(VF)和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发生短路时,其保护电路输出的光线(GX)熄灭,控制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当发热线WR内部某处发生电热线(丝)断裂时,或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两交流端开路时,都引起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内电流检测电路因失去维持电流而强迫自锁开关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该技术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热线WR断裂后闪弧(跳火)时间过长局部过热、进而引燃电热毯面料,避免引发火灾,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五、对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1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1) 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 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3、电容C2、C3、二极管D1、D2、D3、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常开按钮CKA、二极管D5、电容C5、电磁继电器线圈J1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①端,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 D2负极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电容C3的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 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二极管D3负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VF)和二极管D5正极、电容C5负极、电磁继电器线圈J1的一端,单向可控硅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的电阻R2 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 (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和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及电磁继电器线圈J1的另一端的并接点 (T)连接二极管D5负极、电容C5正极和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电流端,所述的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电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②端;所述的隔离层(5) 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图5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先接通电源开关DK,让整流器ZD的两交流输入端分别得到合适的交流电源后,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为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①端提供直流电源正极,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为发热线WR提供直流电源负极,再按一下(或称启动)常开按钮CKA,则直流电源正极经过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为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单向可控硅DCR导通,让电磁继电器线圈J1和发热线WR通电,随后二极管D3和电阻R3、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又让固态继电器 SSD内发光二极管发光,触发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导通,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 J12吸合并自动锁定在闭锁通电状态,从而使发热线WR得到持续的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 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单向可控硅DCR的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单向可控硅 DCR的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手动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单向可控硅DCR截止,断开电磁继电器线圈J1电流,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 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单向可控硅DCR持续导通。所以,当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单向可控硅DCR截止,断开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发热线WR停止发热;当单向可控硅DCR的电流输入端(VF)和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 (GND)发生短路时,由二极管D3、电容C3、电阻R3、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光控保护电路输出的光线熄灭,控制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截止,断开电磁继电器线圈J1电流,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当发热线WR内部某处发生电热线(丝)断裂时,或单向可控硅DCR的两交流端开路时,就断开了电磁继电器线圈J1电流,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该技术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热线WR断裂后闪弧(跳火)时间过长局部过热、进而引燃电热毯面料,避免引发火灾,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六、对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2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2电路原理图,如图6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1) 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 (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6、R7、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11、稳压二极管WD2、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光电耦合器GD6 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R7,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 包括二极管D6~D10、稳压二极管WD6、电容C6、电磁继电器线圈J6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 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电阻R2、R6、R7、电容C1、C2的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 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的电阻R6、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以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一端的并接点 (Vd)连接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1负极,二极管D11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 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 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7正极和二极管D9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8正极和二极管D10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7负极和二极管D8负极连接电容C6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 D6负极、稳压二极管WD6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的一端,二极管D9正极和二极管D10 正极连接电容C6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6正极、稳压二极管WD6 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的另一端。图6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先接通电源开关DK,让交流电源的一极通过熔断器FS和送电线为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①端提供交流电源,让交流电源的另一极通过送电线直接为发热线WR的A端提供交流电源,再按一下(或称启动)常开按钮CKA,则交流电源进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经过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VF和接地端GND)导通,再让交流电流经过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和发热线WR全程贯通,随后双向可控硅SCR 串接电阻R7的两外端(VF和接地端GND)交流电压经过由二极管D11、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和稳压二极WD2、电阻R6、电容C1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取样处理后,所得直流保护电平Vd让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发光,触发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导通,接通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让二极管D7~D10、稳压二极管 WD6、电容C6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所需的交流电压进而输出直流电压(正极V+1和负极V-1)给电磁继电器线圈J6通电,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吸合并自动锁定在闭锁通电状态,从而使发热线WR得到持续的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 (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双向可控硅 SCR的主控两端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双向可控硅SCR的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手动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6电流随电容C6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双向可控硅SCR的持续导通。所以,当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电流或电压互感器 HGQ6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6电流随电容C6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当双向可控硅SCR的电流输入端(VF)和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 发生短路时,由二极管D11、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电阻R6、稳压二极WD2、电容 C1、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输出的光线熄灭,控制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截止,断开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输出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6电流随电容C6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当发热线WR内部某处发生电热线(丝)断裂时,或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开路时,导致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6电流随电容C6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该技术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热线WR断裂后闪弧(跳火)时间过长局部过热、进而引燃电热毯面料,避免引发火灾,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七、对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3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3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1) 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 (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5、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 SCR,二极管D12、D13、稳压二极管WD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15~D19、稳压二极管WD7、电容C7、电磁继电器线圈J7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 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和电阻R2、R3、电容C1、C2的各一端及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 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电阻R3、R4、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的并接点(Vd)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 的同相输出端(Vo1)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2负极,二极管D12正极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反相输出端(Vo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正极输入端(V+) 连接直流电压正极(V+1),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负极输入端(V-)连接直流电压负极 (V-1)作为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3负极,二极管D13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 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 HGQ7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7正极和二极管D16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 HGQ7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18正极和二极管D15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17负极和二极管D18负极连接电容C7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 D19负极、稳压二极管WD7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一端,二极管D15正极和二极管 D16正极连接电容C7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19正极、稳压二极管 WD7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另一端。图7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先接通电源开关DK,让交流电源的一极通过熔断器FS和送电线为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①端提供交流电源,让交流电源的另一极通过送电线直接为发热线WR的A端提供交流电源,再按一下(或称启动)常开按钮CKA,则交流电源进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经过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VF和接地端GND)导通,再让交流电流经过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和发热线WR全程贯通,随后双向可控硅SCR 的两交流端(VF和接地端GND)上交流电压经过由二极管D13、电阻R3、R4、电容C1和稳压二极WD2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取样处理后,所得直流保护电平Vd输送至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使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同相输出端(Vo1) 和反相输出端(Vo2)驱动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发光,触发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导通,接通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让二极管D15~D18、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所需的交流电压进而输出直流电压(正极V+1和负极V-1)给电磁继电器线圈J7通电,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吸合并自动锁定在闭锁通电状态,从而使发热线WR得到持续的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双向可控硅 SCR导通的交流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 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双向可控硅SCR导通的交流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手动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双向可控硅SCR截止,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7电流随电容C7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双向可控硅SCR的持续导通,所以,当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电流或电压互感器 HGQ7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7电流随电容C7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当双向可控硅SCR的电流输入端(VF)和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 发生短路时,由二极管D13、电阻R3、R4、电容C1和稳压二极WD2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输送至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的直流保护电平Vd极低,低于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内设的底限电位(底限比下限电位还低很多)时,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工作在防失控或防失效状态,使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同相输出端(Vo1)输出高电位,反相输出端(Vo2)输出低电位,导致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光线熄灭,控制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截止,断开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输出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7电流随电容C7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当发热线WR内部某处发生电热线(丝)断裂时,或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开路时,导致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无交流电压输出,电磁继电器线圈J7电流随电容C7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该技术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热线WR断裂后闪弧(跳火)时间过长局部过热、进而引燃电热毯面料,避免引发火灾,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八、对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4的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中具体实施例4电路原理图,如图8所示,所述的电源开关(1) 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 (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8、R9、电容C2、C9、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26~D29、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R9,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21~ D25、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电磁继电器线圈J8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常开按钮CKA、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①端,电源开关DK 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电阻R2、R9、电容C2的各一端和二极管D28正极、二极管D29负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和电容C2的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双向可控硅SCR 的一交流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D28两负极连接电容C9正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2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7、D29两正极连接电容C9负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2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正极和二极管D27负极连接双向可控硅 SCR的一交流端(VF)和二极管D22正极和二极管D23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21正极和二极管D24负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及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交流端的并接点(T),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交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二极管D21、D22两负极连接电容C8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负极、稳压二极管WD8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一端,二极管D23、D24两正极连接电容C8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正极、稳压二极管WD8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另一端。图6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控温原理:当需要电热毯投入发热工作时,先接通电源开关DK,让交流电源的一极通过熔断器FS和送电线为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①端提供交流电源,让交流电源的另一极通过送电线直接为发热线WR的A端提供交流电源,再按一下(或称启动)常开按钮CKA,则交流电源进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1正极和二极管D24负极连接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交流端的并接点(T),再通过电磁继电器线圈J8和二极管D21~D24进入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交流端(VF), T点交流电源还经过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使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导通,随后双向可控硅SCR串接电阻R9的两外端(VF和接地端GND)交流电压经过由二极管D26~D29、电容C9、电阻R8、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取样处理后,所得直流保护电平(V+2~V-2)让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发光,触发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导通,让二极管D21~D24、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 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所需的交流电压进而输出直流电压(正极V+1和负极V-1)给电磁继电器线圈J8通电,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吸合并自动锁定在闭锁通电状态,从而使发热线WR得到持续的发热电流。当发热线WR温度升高时,由于隔离层(5)的材料阻抗降低,使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漏电量随之增大,导致双向触发二极管 SD的控制输入端(k)的触发电流减小、充放电时间延长,引起双向可控硅SCR的主控两端导通电流也减小,从而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减小,温度随后降低,隔离层(5)的阻抗随之增大、漏电量随之减小,触发电流增大引起双向可控硅SCR的导通电流也增大,从而又使发热线WR发热功率也增大,温度随后又升高,再进入下一循环,于是就实现了对发热线WR的自动控温。若想电热毯停止发热工作,就手动关断电源开关DK。
过热保护原理:当电热毯处于非正常使用的异常状态时,使发热线WR某局部过热,实际温度会超高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很多,造成防失效控热线FKR与发热线WR之间的局部隔离层材料快速熔化,发生穿通直接短路,使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得不到触发电流,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断开了由二极管D21~D24、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的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8电流随电容C8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释放并锁定在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实现了对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
防止失效原理:因电热毯中发热线WR正常发热电流,需要依靠由电位器Rt、微调电阻Rp、电阻R1和防失效控热线FKR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串联组成的触发电路为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供提所需的触发电流,维持双向可控硅SCR的持续导通。所以,当所述的触发电路有任何一处发生开路故障,就会导致双向可控硅SCR的截止,断开了由二极管 D21~D24、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的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8电流随电容C8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当双向可控硅SCR的电流输入端(VF)和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发生短路时,由二极管D26~D29、电容C9、电阻 R8、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组成的防短路失控的保护电路输出的光线熄灭,控制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截止,断开了由二极管D21~D24、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的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8电流随电容C8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稳定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于是,就能确保电热毯的过热保护控制功能永不失效或不失控。
断线保护原理:当发热线WR内部某处发生电热线断裂时,或双向可控硅SCR的两交流端开路时,断开了由二极管D21~D24、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输入的交流电压,电磁继电器线圈J8电流随电容C8放电消失,使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 J82释放并自动锁定在开锁断电状态,因而发热线WR中发热电流就可靠地断开了,待发热线WR温度降低了,再也不能自动恢复通电。该技术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热线WR断裂后闪弧 (跳火)时间过长局部过热、进而引燃电热毯面料,避免引发火灾,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九、补充说明: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态继电器SSD、SSD8都是采用TAC018型固态继电器,可直接控制220V交流电压、1A电流的负载,完全能满足电热毯的功率(远低于200W)需要。如需要控制更大功率电热负载,可先用TAC018型固态继电器(与光电耦合器的原理相似),驱动大功率双向晶闸管,再控制更大功率的交流负载。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采用防失效或防失控之类的安全控制电路或与其功能等效和接近的电路,例如型号为RAH688的防失控电路芯片就属于安全控制电路之一。所述的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以下简称:IC)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如下:当在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输入的外部传感信号电位(Vd)低于IC内设的下限电位时,IC工作在导通状态,IC的同相输出端(Vo1)输出低电位,IC的反相输出端(Vo2)输出高电位,可直接驱动后级执行电路接通负载电源;当在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输入的外部传感信号电位(Vd)高于IC内设的上限电位时,IC工作在截止状态,IC的同相输出端(Vo1)输出高电位,IC的反相输出端(Vo2)输出低电位,可直接驱动后级执行电路断开负载电源;上限和下限电位之差,就是IC两种工作状态转换的动作回差;当在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 Vi2)输入的外部传感信号电位(Vd)因异常故障而低于IC内设的底限电位(底限比下限电位还低很多)时,IC工作在防失控或防失效状态,IC的同相输出端(Vo1)输出高电位,IC的反相输出端(Vo2)输出低电位,也可直接驱动后级执行电路断开电热负载电源,于是IC对电热负载就能起到过热保护和防失效作用。

Claims (8)

1.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包括电源开关(1)、熔断器(2)、送电线或整流器(3)、发热线(4)、隔离层(5)、调温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失效控热线(6)、控温器(8)以及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于调温器(7)和控温器(8)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2)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输出极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和控温器(8)的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控温器(8)的输出端连接发热线(4)的B端,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的a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出端,防失效控热线(6)的b端连接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电容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电容C2、二极管D1、D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和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D2负极和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单向可控硅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另一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4.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包括电源开关(1)、熔断器(2)、送电线或整流器(3)、发热线(4)、隔离层(5)、调温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失效控热线(6)、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以及防失效控热线(6)串接于调温器(7)和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1)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1)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2)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电源开关(1)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直接与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一个输出极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流输入端,送电线或整流器(3)的另一个输出极连接发热线(4)的A端;所述的发热线(4)的B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出端或接地端(GND),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源T端连接调温器(7)的输入端,所述的调温器(7)输出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6)的a端,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的b端连接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电流输入端(VF)连接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电流输出端(H),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光控输出端输出的光线(GX)连接或控制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的光控触发输入端;所述的发热线(4)和防失效控热线(6)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桥式整流器ZD,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3、电容C2、C3、二极管D1、D2、D3、双向触发二极管SD、单向可控硅DCR、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常开按钮CKA、二极管D5、电容C5、电磁继电器线圈J1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J12、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连接整流器ZD的一个交流输入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连接整流器ZD的另一个交流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正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①端,整流器ZD的直流输出负极连接发热线WR的A端和二极管D1正极;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和二极管D1负极连接二极管D2负极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电阻R2、电容C2的各一端,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电容C3的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固态继电器SSD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二极管D3负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阳极(VF)和二极管D5正极、电容C5负极、电磁继电器线圈J1的一端,单向可控硅DCR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单向可控硅DCR的控制极;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位器Rt的一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和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及电磁继电器线圈J1的另一端的并接点(T)连接二极管D5负极、电容C5正极和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电流端,所述的固态继电器SSD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电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11的②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6、R7、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11、稳压二极管WD2、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R7,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6~D10、稳压二极管WD6、电容C6、电磁继电器线圈J6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J6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电阻R2、R6、R7、电容C1、C2的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的电阻R6、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以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一端的并接点(Vd)连接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电耦合器GD6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1负极,二极管D11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6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7正极和二极管D9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6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6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8正极和二极管D10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7负极和二极管D8负极连接电容C6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6负极、稳压二极管WD6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的一端,二极管D9正极和二极管D10正极连接电容C6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6正极、稳压二极管WD6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6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5、电容C1、C2、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12、D13、稳压二极管WD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15~D19、稳压二极管WD7、电容C7、电磁继电器线圈J7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J72、常开按钮CKA、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个交流端和电阻R2、R3、电容C1、C2的各一端及稳压二极管WD2正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电阻R3、R4、电容C1的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2负极的并接点(Vd)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两个检测输入端(Vi1、Vi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同相输出端(Vo1)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电耦合器GD7内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2负极,二极管D12正极连接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反相输出端(Vo2),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正极输入端(V+)连接直流电压正极(V+1),安全控制电路模块IC的电源负极输入端(V-)连接直流电压负极(V-1)作为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3负极,二极管D13正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个交流端(VF)和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的H端,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初级绕组n1的T端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以及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7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7正极和二极管D16负极,电流或电压互感器HGQ7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个交流端,光电耦合器GD7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个交流端连接二极管D18正极和二极管D15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17负极和二极管D18负极连接电容C7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19负极、稳压二极管WD7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一端,二极管D15正极和二极管D16正极连接电容C7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19正极、稳压二极管WD7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7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开关(1)就是两极式电源开关DK,所述的熔断器(2)就是防止短路的熔断器FS,所述的送电线或整流器(3)就是两条分开的交流电源送电线,所述的发热线(4)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内的发热线WR,所述的防失效控热线(6)就是用导电金属丝旋绕在隔离层(5)之外的防失效控热线FKR,所述的发热线WR与防失效控热线FKR之间夹垫的隔离层(5)是采用半导体尼龙热塑性材料制作的热熔薄膜,具有在低温时绝缘隔离、升温时阻抗降低漏电增大、高热时熔化开孔导致所隔两线直接接触短路的特性;所述的调温器(7)包括电阻R1、微调电阻Rp、电位器Rt,或者用过零触发式调温器替换调温器(7),所述的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包括电阻R2、R8、R9、电容C2、C9、双向触发二极管SD、双向可控硅SCR,二极管D26~D29、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或者用电感替换电阻R9,所述的防断线闪火及防故障失控的自锁开关(9)包括二极管D21~D25、稳压二极管WD8、电容C8、电磁继电器线圈J8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J82、常开按钮CKA、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电路连接方式:所述的电源开关DK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的相线和零线,电源开关DK的一个电源输出端经串联的熔断器FS和送电线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①端和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①端,电源开关DK的另一个电源输出端经送电线直接与发热线WR的A端相连接;所述的发热线WR的B端连接电阻R2、R9、电容C2的各一端和二极管D28正极、二极管D29负极,其并接点作为电路接地端(GND);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及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一端的并接点作为防短路失控的控温器(8)的控制输入端(k)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b端,所述的双向触发二极管SD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极,所述的双向可控硅SCR的一交流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D28两负极连接电容C9正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2)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固态继电器SSD8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7、D29两正极连接电容C9负极的并接点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2)连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8的另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26正极和二极管D27负极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另一交流端(VF)和二极管D22正极和二极管D23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21正极和二极管D24负极连接常开按钮CKA的②端和电位器Rt的一端及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一交流端的并接点(T),固态继电器SSD8内双向可控硅的另一交流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①端,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2的②端连接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J81的②端;所述的电位器Rt的另一端连接微调电阻Rp的一端,微调电阻Rp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防失效控热线FKR的a端,所述的隔离层(5)夹垫在防失效控热线FKR和发热线WR之间;所述的二极管D21、D22两负极连接电容C8正极作为直流电压正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负极、稳压二极管WD8负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一端,二极管D23、D24两正极连接电容C8负极作为直流电压负极(V-1),再连接二极管D25正极、稳压二极管WD8正极和电磁继电器线圈J8的另一端。
CN201820597544.4U 2018-03-29 2018-04-15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Active CN2092013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18534 2018-03-29
CN201820431853 2018-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01362U true CN209201362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0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97544.4U Active CN209201362U (zh) 2018-03-29 2018-04-15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013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418A (zh) * 2021-03-02 2021-06-15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毯安全保护控制器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418A (zh) * 2021-03-02 2021-06-15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毯安全保护控制器及方法
CN112968418B (zh) * 2021-03-02 2023-03-21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毯安全保护控制器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2962B (zh) 一种ptc/ntc电热体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06681397B (zh) 电器设备和用于其的ptc电加热器控制电路
CN209201362U (zh)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CN109287006A (zh) 全面热保恒效的永安电热毯控制器
CN109451602A (zh) 一种全防高热失控的必定真安电热毯
CN109348544A (zh) 全面防过热保护失效的稳安电热体控制器
CN108463012A (zh) 一种全程防止热控失效的确保安全电热毯
CN204012642U (zh) 用于电热地毯的保护电路
CN206135388U (zh) 可自动断开的节能电路
CN109379786A (zh) 全态永不失效的久安电热毯控制器
CN212543354U (zh)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的电流互感器
CN103631163A (zh) 一种交流电源的开关电路
CN108322945A (zh) 全效防失控的全真安全电热毯
CN208282383U (zh) 具有双重温度保护的智能马桶即热式加热模块
CN203244277U (zh) 一种饮水机加热控制与显示电路
CN109451603A (zh) 全能热保定效的全安电热毯
CN209845326U (zh) 全面防过热保护失效的稳安电热体控制器
CN109688636A (zh) 全程永不失控的顺安电热毯控制器
CN213122730U (zh) 一种电热器具单线温控系统
CN220122613U (zh) 一种空分装置电加热器及调功柜用保护电路
CN102318444B (zh) 电磁镇流器、控制电路和用于保护可控半导体开关的方法
CN109511187A (zh) 电磁加热装置和用于降低其待机功耗的控制电路、方法
CN203101900U (zh) 一种带反馈控制的负载控制电路
CN108040370A (zh) 全线防故障失控的固安电热毯
CN210041310U (zh) 分流式电气防火负载过流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