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00225U - 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00225U
CN209200225U CN201822211243.6U CN201822211243U CN209200225U CN 209200225 U CN209200225 U CN 209200225U CN 201822211243 U CN201822211243 U CN 201822211243U CN 209200225 U CN209200225 U CN 2092002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female end
flat segments
end terminal
charg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112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利帅
孔令亮
尚小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112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002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002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002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口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口、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制冷模组,所述充电口包括充电座、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平行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充电座上,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另一端及第二母端端子的另一端露出充电座,用于与外接设备电接触;所述制冷模组与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接触,以散发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该充电装置可减少充电口的烧蚀,同时可降低发热量,有效增加充电口的寿命。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充电口的尾部一般采用压接的方式与电缆线连接,其压接位置接触电阻相对偏高,在充电口的长期工作过程中,充电口位置将持续发热,由于充电口没有任何辅助散热的装置,将会引发烧毁或爆枪现象。
针对充电口无法散热的问题,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液冷充电插座,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多个端子以及线缆,端子包括插接部以及设于插接部一端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远离插接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道。多个端子的第一通道两两相连通。线缆包括导体及与导体并行设置的液冷管,导体与液冷管之间形成热交换面。导体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液冷管的管腔与第一通道连通。该技术方案虽然可以在对线缆液冷降温的同时对端子进行液冷降温,但是,该冷却过程需要冷却液,而冷却液需要散热结构,将使得液冷充电插座的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故障。此外,充电口承载高电压大电流,冷却液一旦泄露将会产生触电或设备烧毁等危险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液冷充电插座容易出现故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口、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制冷模组,所述充电口包括充电座、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平行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充电座上,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接触,所述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通过将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模组,以散发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采用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连接充电口,代替传统压接电缆线的方式,使第一母端端子的热量持续传导到第一铜排上,第二母端端子的热量持续传导到第二铜排上,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上的热量持续被制冷模组带走,从而达到使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与第二母端端子降温的目的,减少充电口的烧蚀,同时可有效改善传统充电口过热、烧毁及爆枪等问题,解决了市场现有压接电缆线方案接触电阻高的现象,降低了发热量,可有效增加充电口的寿命。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方便维修及故障率低等特点。
可选地,所述充电口还包括第一导柱及第二导柱,所述第一导柱由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柱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柱由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柱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段与第二平直段之间的第一软连接段,所述第一平直段与所述第一导柱电连接;
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三平直段、第四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直段与第四平直段之间的第二软连接段,所述第三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导柱电连接;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二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连接段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一铜箔,若干所述第一铜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一铜箔的中部设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铜箔的厚度为0.05~0.3mm;
所述第二软连接段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二铜箔,若干所述第二铜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二铜箔的中部设有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铜箔的厚度为0.05~0.3mm。
可选地,所述制冷模组包括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所述制冷片包括冷表面及热表面,所述冷表面与所述第二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贴合固定,所述冷却组件安装在所述热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
可选地,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水冷箱、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水冷箱安装在所述热表面上,所述水冷箱上设置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及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外部水箱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箱体,所述充电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位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铜排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铜排的另一端露出于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模组,所述固定模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平直段、第四平直段、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内壁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模组包括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第四平直段、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夹紧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
可选地,所述充电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充电组件间隔地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第一铜排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第一铜排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去掉箱体后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充电组件;11、充电口;111、充电座;112、第一导柱;113、第二导柱;12、第一铜排;121、第一平直段;122、第二平直段;123、第一软连接段;1231、第一铜箔;12311、第一弯曲部;13、第二铜排;14、制冷片;141、冷表面;142、热表面;15、冷却组件;151、水冷箱;152、进水管;153、出水管;
2、箱体;21、开口;
3、固定模组;31、第一固定块;32、第二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组件1,所述充电组件1包括充电口11、第一铜排12、第二铜排13以及制冷模组,所述充电口11包括充电座111、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平行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充电座111上,所述第一铜排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另一端露出所述充电座111,用于与外接设备电接触。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接触,所述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通过将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模组,以散发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采用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连接充电口11,代替传统压接电缆线的方式,使第一母端端子的热量持续传导到第一铜排12上,第二母端端子的热量持续传导到第二铜排13上,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上的热量持续被制冷模组带走,从而达到使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降温的目的,减少充电口11的烧蚀,同时可有效改善传统充电口过热、烧毁及爆枪等问题,解决了市场现有压接电缆线方案接触电阻高的现象,降低了发热量,可有效增加充电口11的寿命。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方便维修及故障率低等特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充电口11还包括第一导柱112及第二导柱113,所述第一导柱112由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铜排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柱112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柱113由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铜排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柱113电连接。
所述第一母端端子通过所述第一导柱112与所述第一铜排12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导柱112传递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产生的热量。所述第二母端端子通过所述第二导柱113与所述第二铜排13电连接,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导柱113传递所述第二母端端子产生的热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铜排12包括第一平直段121、第二平直段1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段121与第二平直段122之间的第一软连接段123,所述第一平直段121与所述第一导柱112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一铜排12与第一导柱112进行软连接。
所述第二铜排1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铜排1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铜排13包括第三平直段、第四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直段与第四平直段之间的第二软连接段,所述第三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导柱113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二铜排13与第二导柱113进行软连接。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二平直段122及第四平直段接触,以间接冷却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
通过所述制冷模组对所述第二平直段122及第四平直段的冷却,以将由所述第一导柱112及第二导柱113传递至所述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的热量持续带走,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软连接段123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一铜箔1231,若干所述第一铜箔1231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一铜箔1231的中部设有第一弯曲部12311,所述第一铜箔1231的厚度为0.05~0.3mm。
采用压焊或者钎焊的方式将多层第一铜箔1231压在一起,以形成第一软连接段123。第一铜箔1231的中部设置的第一弯曲部12311,可吸收第一导柱112与第一铜排12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的位移及振动等,同时吸收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消除对设备的影响,使导电连接设备之间连接更方便、可靠且安全。此外,由于第一铜箔1231上设置有第一弯曲部12311,增加了第一铜排12的表面积,可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软连接段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软连接段12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软连接段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二铜箔,若干所述第二铜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二铜箔的中部设有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铜箔的厚度为0.05~0.3mm。
采用压焊或者钎焊的方式将多层第二铜箔压在一起,以形成第二软连接段。第二铜箔的中部设置的第二弯曲部,可吸收第二导柱113与第二铜排13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的位移及振动等,同时吸收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消除对设备的影响,使导电连接设备之间连接更方便、可靠且安全。此外,由于第二铜箔上设置有第二弯曲部,增加了第二铜排13的表面积,可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制冷模组包括制冷片14以及冷却组件15,所述制冷片14包括冷表面141及热表面142,所述冷表面141与所述第二平直段122及第四平直段贴合固定,所述冷却组件15安装在所述热表面142上。
将所述制冷片14的冷表面141紧贴所述第一铜排12的第二平直段122及所述第二铜排13的第四平直段,由于所述制冷片14的冷表面141的温度很低,可以快速将紧贴铜排(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的热量带走,以冷却所述第一铜排12及第二铜排13。
将所述冷却组件15安装在所述热表面142上,以带走所述制冷片14自身工作产生的热量和从铜排传导过来的热量,从而达到给铜排降温散热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片14为半导体制冷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冷却组件15包括水冷箱151、进水管152以及出水管153,所述水冷箱151安装在所述热表面142上,所述水冷箱151上设置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进水管152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153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152的另一端及所述出水管153的另一端与外部水箱连接。
通过使所述水冷箱151内的水进行水循环,以带走所述制冷片14的热表面142上的热量,实现对所述制冷片14的降温,进一步将实现对所述第一铜排12、第二铜排13、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的降温。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箱体2,所述充电座111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2的一端,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位于所述箱体2内,所述箱体2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21,所述第一铜排12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铜排13的另一端露出于所述开口21,以将所述充电组件1安装在箱体2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模组3,所述用于将所述第二平直段122、第四平直段、制冷片14以及冷却组件15固定于所述箱体2的内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固定模组3包括第一固定块31以及第二固定块32,所述第一固定块31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2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块32与第一固定块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122、第四平直段、制冷片14以及冷却组件15夹紧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1与第二固定块32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铜排12、第二铜排13、制冷片14及冷却组件15相对稳定地安装在所述箱体2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固定块31及第二固定块32为塑胶块,所述箱体2为铝制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6所示,所述充电组件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充电组件1间隔地安装在所述箱体2上,以供多个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口、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制冷模组,所述充电口包括充电座、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平行间隔地固定在所述充电座上,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接触,所述第一铜排及第二铜排通过将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模组,以散发所述第一母端端子以及第二母端端子与公端端子插接充电时产生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还包括第一导柱及第二导柱,所述第一导柱由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柱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柱由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二母端端子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柱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段与第二平直段之间的第一软连接段,所述第一平直段与所述第一导柱电连接;
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三平直段、第四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直段与第四平直段之间的第二软连接段,所述第三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导柱电连接;
所述制冷模组与所述第二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连接段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一铜箔,若干所述第一铜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一铜箔的中部设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铜箔的厚度为0.05~0.3mm;
所述第二软连接段包括若干叠放的第二铜箔,若干所述第二铜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二铜箔的中部设有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铜箔的厚度为0.05~0.3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组包括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所述制冷片包括冷表面及热表面,所述冷表面与所述第二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贴合固定,所述冷却组件安装在所述热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水冷箱、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水冷箱安装在所述热表面上,所述水冷箱上设置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及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外部水箱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箱体,所述充电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母端端子及第二母端端子位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铜排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铜排的另一端露出于所述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模组,所述固定模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平直段、第四平直段、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组包括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第四平直段、制冷片以及冷却组件夹紧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充电组件间隔地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CN201822211243.6U 2018-12-26 2018-12-26 充电装置 Active CN2092002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1243.6U CN2092002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11243.6U CN2092002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00225U true CN209200225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30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11243.6U Active CN209200225U (zh) 2018-12-26 2018-12-26 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002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76617B (zh) 用于车载充电机或电压变换器的散热结构
CN204732499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可扩展式液冷电池模组
CN108886213A (zh) 包含布置在接触元件上的热容元件的插式连接件
CN209249563U (zh) 一种电极连接片及电池模组
CN103517467B (zh) 一种ptc电热元件、电加热装置以及电动车
CN209150192U (zh) 一种液冷电池包
CN105889771B (zh) 一种可替换式led灯
CN201956366U (zh) 空气对流外散热灌胶密封式太阳能光伏接线盒
CN209200225U (zh) 充电装置
CN106939968A (zh) 一种插件led照明模组装置
CN201706440U (zh) 一种led灯具
CN214013023U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368166U (zh)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结构
CN106654451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装置
CN202004576U (zh) 一种电机控制盒及包括该电机控制盒的运输装置
CN114142277A (zh) 快速插拔电气接头、电气集成功能电池架和储能集装箱
CN208336005U (zh) 一种空气开关触头散热器
CN201373284Y (zh) 一种高压的大功率led灯泡
CN101699595A (zh) 大电流方形双排散热静触头
CN217877240U (zh) 一种电热熔霜型二氧化碳翅片换热器
CN207503693U (zh) 一种耐高温耐磨无人机连接线
CN218996652U (zh) 一种水冷式准分子灯
CN115416527B (zh) 一种主动式半导体散热快充充电枪
CN2564941Y (zh) 安全高效电磁热水器
CN215890274U (zh) 一种外置式加热装置及油水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