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97512U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97512U
CN209197512U CN201821359980.4U CN201821359980U CN209197512U CN 209197512 U CN209197512 U CN 209197512U CN 201821359980 U CN201821359980 U CN 201821359980U CN 209197512 U CN209197512 U CN 209197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it
current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devic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599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599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97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97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97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形成有第一换热流道,其特征在于,换热装置还包括集流装置,集流装置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一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一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第一通道通过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三通道连通;集流装置具有相对接近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侧部,第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换热单元固定;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第四通道与第三通道连通,以上结构通过换热单元与集流装置集成,可相对减少接头和连接管路的设置。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的冷却系统中,可设置多个可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的冷却单元,冷却剂在各个冷却单元中流动。
冷却单元的管路连接较为复杂,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且连接管路和接头的布置安装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形成有第一换热流道;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集流装置,所述集流装置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具有相对接近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固定;
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中,集流装置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并且集流装置与第一换热单元焊接固定且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与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流道连通,可相对减少接头和连接管路的设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集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所示换热装置中集流装置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第一换热单元的主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的一部分沿E-E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6所示换热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换热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1示出了集流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集流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3示出了集流装置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导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
在冷却方式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池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集流装置2和第二换热单元5。可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和第二换热单元5对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包进行冷却或加热。
如图3、图5,第一换热单元1形成有第一换热流道13。集流装置2 包括第一通道211和第三通道214,第一通道与第一换热流道13的一部分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一换热流道13的另一部分连通,第一通道通过第一换热流道13与第三通道连通。如图2所示,集流装置2包括第一接口204 和第二接口205。第一接口204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接口204与第三通道连通。具体地,第一通道211与第一换热流道13的出口端部132连通,第三通道214与第一换热流道13的进口端部131连通,并且第一接口204 与第一通道211连通,第二接口205与第三通道214连通。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均可通过钻孔加工形成。集流装置2具有相对接近第一换热单元1的第一侧部203,第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换热单元固定。可相对减少连接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1间的接头和管路。
第一侧部203还包括凸起部207,第一换热单元1具有与第一换热流道13连通的通孔111,凸起部207伸入第一换热单元的通孔111,凸起部 207限位设置于通孔111。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1在焊接时不会相对滑动,提高了焊接的质量。具体地,在将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焊接固定前,先将凸起部207插入通孔111内,然后对穿过凸起部207的第一通道211和第三通道214进行扩孔操作,使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相对固定。
集流装置2也可通过其它方式与第一换热单元1固定,例如螺钉固定。
集流装置2还包括第二侧部201和侧面部202。如图4所示,第二侧部201相对远离第一换热单元,侧面部202包括大致位于第二侧部201与第一侧部203之间的部分,侧面部202围绕第二侧部201与第一侧部203。其中,第二侧部201、第一侧部203和侧面部202可以是平面、凹凸面或其它不规则的形体面。
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可位于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如图2,第一接口 204和第二接口205都位于第二侧部201。为方便后续安装,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孔209和第二安装孔210。第一安装孔的孔口与第一接口位于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第二安装孔的孔口与第二接口位于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或者说第一安装孔的孔口与第一接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或重合,第二安装孔的孔口与第二接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或重合。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依次连通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时,接板或压块通过插入第一安装孔、第二固定孔中的固定件稳定固定,不易位置偏离。第一、第二安装孔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可根据需要调整个数。优选地,第一、第二安装孔都位于同一侧部,可以相对减少接板或压块的数量,且使固定更加牢固。
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第二板片12的边缘与第一板片11焊接固定,第一板片11与第二板片12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3。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可为分体或一体制造。举例并且非限制性地,第一板片11和/或第二板片12可为扁平的,有利于增大与相邻的电池包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强换热。如图3、图5,集流装置2 还包括第二通道212和第四通道215,第二通道212与第一通道211连通,第四通道215与第三通道214连通。换热装置工作时,由第四通道215流入集流装置2的换热介质进入第三通道214后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第二接口205流出集流装置2,另一部分流入第一换热流道13。本实施例通过将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1集成设置,可以相对减少连接管路和接头的设置。
如图5,第一侧部203具有第一焊接部2031,第一焊接部2031环绕第一通道211,第一换热单元1具有与第一焊接部2031对应的第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2031与第二焊接部焊接。第一侧部还具有第三焊接部2032,第三焊接部2032环绕第三通道,第一换热单元具有与第三焊接部对应的第四焊接部,第三焊接部与第四焊接部焊接。这种焊接设置可以将集流装置 2与第一换热单元1固定连接,且由于是环绕的焊接结构,可以起到密封第一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的连接部的作用。集流装置2与第一换热单元接近的第一侧部具有凹槽208,凹槽20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焊接部2031 和第三焊接部2032之间,凹槽208与第一通道211、第二通道212、第三通道214和第四通道215不互相干涉,凹槽208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集流装置2。由于第一焊接部2031和第三焊接部2032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两者之间的一部分集流装置2的材料没有功能,因此设置凹槽208可以在不影响集流装置2功能的情况下减小集流装置2的重量,进而减小了换热装置的重量。
如图5,集流装置2还包括传感器孔道216,且集流装置2还包括传感器容纳腔217,传感器容纳腔217与传感器孔道216的一端连通,传感器孔道216的另一端与第一通道211连通。传感器容纳腔217位于集流装置 2的侧面部202。传感器容纳腔217内设有内螺纹。换热装置还包括传感器部件8,传感器部件8与传感器容纳腔217通过螺纹固定,传感器部件8 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传感器孔道216内。传感器部件8具有温度感测部,温度感测部位于传感器孔道内。可以测量第一通道211内流体的温度,有利于换热介质的温度的精确控制。
在集流装置2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孔道216与集流装置2内通道的连通部不限于位于第一通道,也可位于第二通道、第三通道或第四通道。即传感器孔道的一端与第一通道直接或者间接连通,或者,传感器孔道的一端与第三通道直接或者间接连通。传感器部件8与集流装置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纹连接,也可以使用其他连接方式。
集流装置2还包括凸出部206,凸出部206位于第一通道211附近,传感器容纳腔217位于凸出部206,传感器孔道216从凸出部206伸入集流装置2。凸出部使得传感器容纳腔217与第一通道211保持一定距离,可以防止换热介质的流动对传感器8造成影响。
第一接口204和第二接口205不限于设置在第二侧部,也可设置在侧面部202。参照图10,作为集流装置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接口204 和第二接口205位于侧面部202。第一通道211包括第一子通道2111和第二子通道2112,第一子通道2111的一端部与第二通道212的一部分连通,第一子通道2111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二子通道2112的一端部与第二通道212的另一部分连通,第二子通道2112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端部连通。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的壁面大致呈圆柱面,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的中心轴呈角度设置。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与集流装置的连接部位于第二侧部201。
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也可不位于同一个平面,而位于集流装置2的不同侧部。参照图11,在集流装置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位于集流装置侧面部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的中心轴呈角度设置。第三通道214包括第三子通道2141和第四子通道2142,第三子通道2141的一端部与第四通道215的一部分连通,第三子通道2141 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接口连通;第四子通道2142的一端部与第四通道215 的另一部分连通,第四子通道2142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端部连通。
这里应当说明,第一接口204和第二接口205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集流装置2也可以分体设置。参照图13,在集流装置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集流装置2包括第一子集流装置230和第二子集流装置240,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一接口位于第一子集流装置230,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和第二接口位于第二子集流装置240。第一子集流装置230、第二子集流装置240分别与第一换热单元固定。这种分体设置适用于第一换热流道13的进口端口和出口端口相隔较远的情况,有利于减轻集流装置2的重量。
换热装置还可包括两个以上的换热单元,因此集流装置2的接口不限于第一接口204、第二接口205,而可以具有更多可与其它换热单元连通的接口。在集流装置的第五实施方案中,如图12,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五接口 241和第六接口242,且集流装置2还包括与第四通道连通的第七通道218 和与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八通道219。
如图1,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外接接头61和第二外接接头62,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
具体地,如图8,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第二外接接头62具有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三接口 612,第三接口612与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21连通。第二外接接头62具有第四接口622,第四接口622与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连通。
第一导管31具有第一管体腔311,第一管体腔311具有延伸贯通第一导管31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二导管32具有第二管体腔,第二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第二导管32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集流装置2 的第二通道与第一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一导管的第一端部与集流装置2连接,第一导管31的第二端部与第一外接接头61联接,第一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连通;集流装置2的第四通道与第二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二导管的第一端部与集流装置连接,第二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连通,第二导管的第二端部与第二外接接头62联接。即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通过第一管体腔与集流装置2 的第二通道212连通,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通过第二管体腔与集流装置 2的第四通道215连通。
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的至少一段为尼龙材质的波纹管,因此第一导管31的两端可相对活动,第二导管32的两端可相对活动,即第一外接接头61、第二外接接头62在安装时与集流装置2之间容许有一定的公差。这种管路设置便于安装,且在安装后允许一定的偏差。或者,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至少一段也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同样可以起到容许一定公差的作用。
如图8,换热装置具有安装板63,第一外接接头和第二外接接头与安装板焊接固定。安装板63具有第二安装孔633。第一外接接头61和第二外接接头62可通过第二安装孔633与外部设备固定。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管接头64和第四管接头65,第三管接头65与第一外接接头61焊接固定,第四管接头64与第二外接接头62焊接固定。第一导管31的第二端部与第三管接头65联接,第一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连通。第二导管32的第二端部与第四管接头联接,第二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连通。
如图3,第一接头221可与集流装置2焊接固定于侧面部202,第二接头222可与集流装置2焊接固定于侧面部2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头221和第二接头222可以是集流装置2的一部分,第二通道21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位于第一接头221或者第二通道212 位于第一接头221,第四通道215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位于第二接头222或者第四通道215位于第二接头222。
与各个导管联接的管接头可为卡套式管接头、扣压式管接头、扩口式管接头等各种类型的管接头。在换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将第一导管31的一端套在第一接头221的第一突起部2211外侧,通过第一导管31内壁的环形凹槽与位于第一突起部的环形突起共同起到密封作用。在导管与管接头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可将第一导管31 一端套设在第一接头的第一突起部2211外侧,之后通过卡箍313将第一导管31与第一突起部2211固定,同时也起到密封的作用,这里第一导管可为橡胶材料。管接头也可设置为快速接头的形式。
换热装置工作时,如图5、图6的箭头所示,换热介质由第二外接接头62的第四接口622流入第二导管32的第二导管腔,之后流入集流装置 2的第四通道215。换热介质经过第三通道214分为两股,一股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另一股经过第二接口205流入第二换热单元5。各股换热介质与电池包换热之后,合流入第一通道211,合流后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二通道212,再流经第一导管31的第一导管腔311,最后由第一外接接头61流出换热装置。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与电池包接触。在换热介质对电池包进行冷却时,整个工作过程带走了电池包的热量,且由于换热装置为并联设置,电池包散热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6中所示的换热介质的流向仅为了方便说明,在实际情况之中换热介质的流向也可以是与图3中相反的方向,例如换热介质由第一外接接头61流入换热装置,由第二外接接头62流出换热装置。
如图1、图6,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管41和第四导管42,第三导管 41具有第三管体腔411,第三管体腔411具有延伸贯通第三导管41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四导管42具有第四管体腔,第四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第四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如图9,第三导管41的第一端部与集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三导管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换热单元5连接,集流装置2的第一通道与第三管体腔411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三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第四导管42的第一端部与集流装置2的第二接口连接,第四导管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换热单元连接,集流装置中的第三通道与第四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第四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第三管体腔通过第二换热流道5与第四管体腔连通。
具体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快接插头91和第二快接插头,第三导管 41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快接插头联接,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快接插头联接。换热装置还包括压板7。在压板7与集流装置2固定时,第一快插接头、第二快插接头与集流装置固定,第一快插接头、第二快插接头依次与第一接口204、第二接口205对接。通过第一快接插头、第二快接插头,汽车厂家在安装换热装置时可以将第一换热单元1与第二换热单元5一次性连接,在维修时可以方便地将第一换热单元1与第二换热单元5断开。
如图9,集流装置2具有外壁面,第一接口自外壁面向集流装置内凹陷设置,第二接口自外壁面向集流装置内凹陷设置。在第一快接插头和第二快接插头与集流装置2固定时,可在凹陷内设置密封垫或密封圈,起到减小泄漏的作用。
换热装置不限于包括两个换热单元,可也包括两个以上的换热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形成有第一换热流道(13),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集流装置(2),所述集流装置包括第一通道(211)和第三通道(214),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3)的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3)的另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3)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2)具有相对接近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固定;
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口(204)和第二接口(205),所述第一接口(204)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205)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道(212)和第四通道(215),所述第二通道(212)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四通道(215)与所述第三通道(2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装置的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接近的第一侧部具有凹槽(208),所述第一侧部还具有第一焊接部(2031)和第三焊接部(2032);
所述第一焊接部环绕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对应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焊接;
所述第三焊接部环绕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对应的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与所述第四焊接部焊接;
所述凹槽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三焊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还包括凸起部(207),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3)连通的通孔(111),所述凸起部(207)伸入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通孔(111),所述凸起部限位设置于所述通孔(1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流装置分体设置,所述集流装置包括第一子集流装置(230)和第二子集流装置(240),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一子集流装置(230);所述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第二子集流装置(240),所述第一子集流装置、所述第二子集流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固定。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孔道(216),且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容纳腔(217),所述传感器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直接或者间接连通,或者,所述传感器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通道直接或者间接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传感器部件(8),所述传感器容纳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传感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传感器孔道内;所述传感器部件具有温度感测部,所述温度感测部位于所述传感器孔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
或者,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所述集流装置的不同侧部;
所述集流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孔(209)和第二安装孔(210),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集流装置的同一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外接接头(61)和第二外接接头(62),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所述第二外接接头(62)具有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三接口(612),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外接接头具有第四接口(622),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通道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所述第一导管具有第一管体腔(311),所述第一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一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导管具有第二管体腔,所述第二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二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联接,所述第一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的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62)联接;
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的至少一段为尼龙材质的波纹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外接接头(61)和第二外接接头(62),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所述第二外接接头(62)具有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具有第三接口(612),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外接接头具有第四接口(622),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通道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所述第一导管具有第一管体腔(311),所述第一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一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导管具有第二管体腔,所述第二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二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61)联接,所述第一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外接接头通道(611)连通;
所述集流装置的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通道(621)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外接接头(62)联接;
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的至少一段为尼龙材质的波纹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头(221)和第二接头(222),所述第二通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四通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接头;
所述集流装置具有外壁面,所述第一接口自所述外壁面向所述集流装置内凹陷设置,所述第二接口自所述外壁面向所述集流装置内凹陷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5),所述第二换热单元(5)包括第二换热流道;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管(41)和第四导管(42),所述第三导管具有第三管体腔,所述第三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三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所述第四导管具有第四管体腔,所述第四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四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中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三管体腔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连通;
或者,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换热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5),所述第二换热单元(5)包括第二换热流道;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管(41)和第四导管(42),所述第三导管具有第三管体腔,所述第三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三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所述第四导管具有第四管体腔,所述第四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四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中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三管体腔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连通;
或者,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换热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2、3、4、6、8或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5),所述第二换热单元(5)包括第二换热流道;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管(41)和第四导管(42),所述第三导管具有第三管体腔,所述第三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三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所述第四导管具有第四管体腔,所述第四管体腔具有延伸贯通所述第四导管两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
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集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集流装置中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管体腔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另一部分连通;
所述第三管体腔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四管体腔连通;
或者,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换热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快接插头(91)和第二快接插头,所述第三导管(41)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一快接插头、第二快接插头与所述集流装置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快接插头(91)和第二快接插头,所述第三导管(41)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一快接插头、第二快接插头与所述集流装置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快接插头(91)和第二快接插头,所述第三导管(41)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四导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快接插头联接;所述第一快接插头、第二快接插头与所述集流装置固定。
CN201821359980.4U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换热装置 Active CN209197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59980.4U CN209197512U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59980.4U CN209197512U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97512U true CN209197512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0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59980.4U Active CN209197512U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975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6839B (zh) 电池换热系统
CN107403975B (zh) 一种储能电池液冷系统均流装置和方法
CN210120215U (zh) 电池包的冷却板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09197512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2695404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液冷系统及机柜
CN109427708B (zh) 多通道散热器和具有其的功率模块
CN207094998U (zh) 一种恒温电热水器以及恒温电热水器系统
CN217788556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09016238U (zh) 一种电池温控管路系统
CN207818848U (zh) 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
CN207426076U (zh) 一种电池液冷装置
CN215955362U (zh) 一种液冷系统与电池包
WO2022007563A1 (zh) 一种承压能力强的芯片冷却器
CN109728379B (zh) 板组件、电池组件和电池换热系统
CN112432542A (zh) 换热器
CN213959033U (zh) 电池冷却装置
CN206019407U (zh) 换热装置
CN214949300U (zh) 分集水器构件及地热管道组件
CN217071114U (zh) 数字焊钳用的水分配器
WO2022022408A1 (zh) 集成组件
CN217158308U (zh) 一种液冷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1903888U (zh) 换热器
CN218919029U (zh) 液冷接口结构、液冷系统和电池箱
CN218031652U (zh) 阀组件、连接管路和热管理系统
CN217881669U (zh) 一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模组用高压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